水包含的哲理
⑴ 水的哲理句
1. 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尚書·周書·酒誥》
人不要只是以水為鏡子,而應當以民眾為鏡子。
2. 水行者表深,使人無陷;治民者表亂,使人無失。——《荀子·大略》。
在水中前行的人,表明水的深度,而使人不致於陷入水中。治理國家的人用制度來表明禍亂,使人不會出現過失。
3. 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莊子·內篇·德充符》
人不能夠在流動的水中看清自己的容貌,而是要在靜止的水面中才能夠看清自己,只有靜止的物體,才能夠使得其他物體也靜止下來。
4. 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孫子兵法·虛實篇》
用兵之道就像流水一樣,水會避開高處而流向低處。用兵之道在於避開敵人強盛的地方,攻擊敵人虛弱的地方。
5.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法·虛實篇》。
帶兵打仗沒有常態,就像水沒有固定的形狀一樣。要根據具體情況的變化而取得勝利。這樣便可以稱得上是用兵入神了。
6.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宋·蘇麟《斷句》。
這是宋人蘇麟因未得到范仲淹的重任而發的牢騷。他以近水樓台、向陽花木為喻,婉轉地抱怨了自己因為不是范仲淹親近的人而未受到舉薦重任。後世引用此句,多寓有這樣一個處世道理:占據優勢地位或近便位置,往往易於得到優先的發展機會或好處。
7. 心澹水木秀,興幽魚鳥閑。
出自北京中南海瀛台涵元殿聯語。澹,安靜、恬淡。興幽,興致幽雅。此言心境與自然的關系:心境恬淡自然眼中盡是美水秀木,幽興在心自然見到魚鳥亦覺閑適。意在強調人的心境、趣味對景物觀賞的影響作用。
8. 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樂府民歌·上邪》
山變得沒有稜角,江水也枯竭,冬天著打雷,夏天下著雨雪,天地合在一起,到那個時候,我在與你分別。
9. 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不妨有卧龍。——唐·竇庠《醉中贈符載》。
此以池小水淺也有龍為喻,說明在並不優越的環境中也有可能產生傑出的人才。俗語說「雞窩里飛出金鳳凰」,與此同義。
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滾滾的長江,向東流淌,不在回頭,多少英雄像著浪花一樣消逝。
⑵ 由水會想到什麼哲理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水中的人生哲學 車爾尼雪夫曾經寫過這么一段話:「水,由於它的燦爛透明,它的淡青色的光輝而令人迷戀,水把周圍的一切如畫的反映出來,把這一切委曲的搖曳著,我們看到的水是第一流的寫生家。」
的確,「水」在溫柔而詩意的告訴你面對挫折面對不如意的心境,告訴你處世的大智慧。明鏡止水,波瀾不興的心境正如光滑透徹的鏡子,可以映照世間的真相。在透明的水面前,才知道什麼是純粹,什麼是污濁,在清澈的心靈面前,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反觀自身的缺點時,不用被動的反抗、掙扎,盪起漣漪的水,是缺乏洞察力的,會讓自己迷失,會讓自己痛苦,會讓自己彷徨,不如主動的如水般去包容,去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