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的哲理
明月、夕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千百年來人們總是用「月」來寄託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杜甫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則是用「月」來表達思婦對遊子的思念。「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夕陽」(包括斜陽、殘陽等)多給人以失落、凄涼之感。古人常用「夕陽」發思古之幽情,《三國演義》開篇詞「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李白的《憶秦娥》詞末「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都以「夕陽」寫懷古,充滿歷史滄桑感。古人還常用「夕陽」寫男女相思,柳永《八聲甘州》:「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范仲淹《蘇幕遮》:「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莫不是藉助夕陽來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見的傷感情思。
流水、落花
古人雲:「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把水與時間的流逝結合起來,由花落而感嘆人生的無常,這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典型主題。「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對於死亡的焦慮、憂傷。此外,歐陽修《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則用「春水」這一意象來比喻愁怨的濃厚和不絕。
杜鵑、鴻雁
中國古代有「望帝啼鵑」的神話傳說,杜鵑在古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杜鵑的悲啼總是能觸動詩人的愁情。蘇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書信縛在雁足之上帶回祖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雁傳書」。所以,「鴻雁」常借指書信。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望飛鴻」就是盼望書信的意思。李清照詞雲:「雁字回時,月滿西樓」、「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大雁沒有帶來盼望已久的書信,引起了女詞人無限的相思。
Ⅱ 古詩中的哲學
古詩與哲學
1、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
2、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矛盾具有特殊性:一是風景綺麗的江南春色,一是另具風貌的秋江晚景
3、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是統一的。
4、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5、梅雪爭春不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分析矛盾時,既要看其共同點,又要看各自的特點
6、造物無情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春雷第一聲——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生質變
7、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聯系的觀點
8、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矛盾的普遍性
9、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10、古歌新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不可因循守舊
古詩與哲學2008-08-31 20:04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宋) 陸 游
此詩揭示了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的關系原理。學習書本知識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用理論指導實踐。
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
(唐) 李 賀
詩中嘲諷了脫離實際、華而不實的文章毫無用處,說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把理性認識應用於實踐,並指導實踐,那種不為實踐服務的認識毫無意義。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消盡國魂空。
(清) 梁啟超
此詩說明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認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反之,則阻礙事物的發展。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唐) 羅 隱
香州長徑盡棘叢,奢雲艷雨只悲風。
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
(唐) 陸龜蒙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唐) 自居易
這組詩包含了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原理。事物都有自己的現象和本質,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如果只停留在現象上,認識就會流於膚淺和片面。前兩首說明,吳王夫差窮奢極侈的本性註定其必然亡國,把吳亡歸罪或歸功於西施的認識,是片面膚淺、有失公允的。第三首說明事物的現象有真假之分,不辨真偽,就難以抓住事物的本質。
吾聞池中魚,不識海水深。
吾聞桑下女,不識華堂陰。
(唐) 於 賁
此詩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受實踐制約的道理。
Ⅲ 有關哲理的詩句及蘊含的哲理
問君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
蘊含的哲理就是要保證自己知識的豐富和活躍就要不斷學習。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是凡事不能紙上談兵,必須實地做過了才知道其中的厲害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