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台詞 » 哲理詩答題

哲理詩答題

發布時間: 2023-05-23 13:15:28

詩歌鑒賞的基本答題模式(和題型,格式)有哪些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5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誇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4答題步驟:(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1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3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4答題步驟:(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5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1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2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3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4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5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1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2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3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4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2002年高考題)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如2004年北京春季卷:

讀下面的詩,完成①-②題。

紅梅 蘇軾

怕愁貪睡獨開遲,自恐冰容不入時。故作小紅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隨春態,酒暈無端上玉肌。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

[注]詩老:指蘇軾的前輩詩人石曼卿。

①對這首詩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C)

A.「獨開遲」既點出了紅梅晚開,也賦予了她不與眾花爭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說自己真的擔心,而是含蓄地表達了不願趨時的情感。

C.「尚余」句在寫紅梅「雪霜姿」的同時,也透露出一絲無奈。

D.「酒暈」句是說梅花之色彷彿是人飲酒後臉上泛起的紅暈。

②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

A.詩人使用擬人手法,以紅梅自況,表達了與桃杏一起裝點春天的願望。

B.心境幽寒的紅梅「怕愁貪睡」,不肯隨「春」,故而未能及早開放。

C.紅梅生機難抑,爛漫開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潔,自成一片春光。

D.面對百花盛開的「春態」,紅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節操。

13.讀下面蘇軾的詩論並回答問題。(5分)

林逋《梅花》詩雲,「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詩雲,「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墜時」,決非紅蓮詩。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雲,「認桃無綠葉,辯杏有青枝」,此村學中至陋語也。

說出蘇軾贊揚寫梅花、白蓮的詩而批評石曼卿《紅梅》詩的理由,並作具體分析。

答:第一問兩個要點。①贊揚的理由是,寫梅花、白蓮的詩能做到神似,表現了神韻、精神品格、內在特點;②批評的理由是,石曼卿《紅梅》詩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徵,僅作了外形描寫。

第二問3個要點。①「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的清幽、高潔;②「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月風清欲墜時」,寫出了白蓮的素潔、清雅;③「認桃無綠葉,辯杏有青枝」,僅從「綠葉」、「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紅梅的特徵,未見紅梅的精神品格。

套題都採用了主觀命題的形式。因此可以預測,這種形式的命題將會繼續延續下去。

三、考查目標的設置上有鑒賞有評價,以鑒賞為主

《考試說明》關於古詩的鑒賞評價,要求主要有兩點:一是能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是能夠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鑒賞評價是一種綜合的帶有整體素質性的能力體現,屬於閱讀能力的最高層次,它直接表現出一個人的審美認識水平,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感悟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味作品的藝術魅力這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之一。2004年的高考也體現了《考試說明》對考生的能力要求。

「能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是要求對古典詩歌從表達形式上給予理解,包括詞語的解釋、句意的理解、內容的概括、常見的修辭方法和寫作手法的分析、典故運用和對意境、風格的體會。

鑒賞和評價這兩種能力,鑒賞是基礎,是對詩歌的基本內容的賞析,如果沒有對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鑒賞,就談不上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評價。

四、考查能力的要求上有知識有能力,以能力為主

通過2004年15套高考試題中有關「古代詩歌鑒賞」的分析,不難發現這一內容的考查題型越來越靈活,對考生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它要求考生既要掌握古代詩歌的有關知識,又要了解鑒賞古代詩歌的一些方法技巧。關於古代詩歌的一些知識散見於中學課本中,復習時一定要掌握,如2004年上海卷中「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就無法理解。對許多考生而言最難的莫過於鑒賞的方法技巧,因為文學鑒賞作為一門學問有它獨特的方法,有它獨特的語言體系,中學生接觸這方面比較少,課文中有關文學鑒賞的範文並不多,所以說中學生這一能力相對普遍薄弱。

在備考古詩鑒賞這一考點時,首先要掌握古典詩歌的分類(內容上可分為抒情詩、言志詩、名理詩;也可分為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詠懷詩、諷諭詩、閑適詩),詩歌的句法特點(語序、對仗),詩歌的用典,詩歌的表達技巧,詩歌的藝術風格。其次要掌握詩歌的鑒賞技巧,如詩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之間的關系(融情於景、借景抒情、觸景生情、以景襯情)以及鑒賞詩歌的術語。考生有了這些知識和方法的儲備,並做到靈活運用,方能應付自如。

五、在命題的趨勢上有繼承又發展,新題型值得重視

對聯是一種獨立於詩詞曲賦等形式之外的傳統文學樣式,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2004年高考15套試題中有5套在語言運用命題上考查了它,上海卷第16題採用詩歌和對聯結合的方式,找到了之間的關聯,命題新穎,是一種創新。作為一種新的題型,關顧詩歌對聯二者各自的特點,如稍加處理,不失為一種好題型。

如福建卷:請補寫一句與上聯字數相等、結構相似的下聯。(平仄不論)(3分)

上聯:愛國誠信乃做人根本

答:下聯:

老課程卷(內蒙古、海南、西藏、陝西、廣西等地區):下面兩題都是春聯的上聯,請選其中一題對出下聯。(4分)

第一題

○1爆竹聲聲脆

○2滿園春色好

第二題

爆竹聲聲舊風俗舊習慣隨舊歲離去

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16、17題:

湖北卷

1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來兩岸失,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北固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北臨長江。此詩或題《江南意》。

此詩第二聯「潮平兩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兩岸闊」,你覺得「失」與「闊」,哪個字更好,為什麼?解釋第三聯的意思,並分析情與景的關系。

答案: 兩字各有其妙,因此說哪個字都不能算錯,只要能把妙處體會得比較准確就行。說「失」字更好,因為它生動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漲而與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觀視覺形象;說「闊」字更好,因為它直抒胸臆地表達了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所以視野十分開闊的強烈感受,且讀起來與「懸」字對應,聲調似也更為響亮。如果有學生說兩個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處都體會得比較准確,也應給分。

湖南卷

16.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根據提示,賞析第四句。(6分)

聽鄰家吹笙 郎士元

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牆外是誰家。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這是一首頗具特色的聽笙詩。笙是一種由多根簧管組成的樂器,其形參差如鳳翼,其聲清亮如鳳鳴,故有「鳳吹」之稱。傳說仙人王子喬亦好吹笙作鳳鳴,此詩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寫宛如鳳鳴的笙曲似從天而降,極言其超凡絕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聲,而說笙聲來自彩霞之上,通過想像中的奏樂環境之美,烘托出笙樂的明麗絢爛。

第二句,緊承上句,寫詩人對笙聲實際來源的懸想揣問。笙聲奇妙,引得詩人尋聲暗問。這一句不僅點了題,同時也間接地表現了笙樂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來,但詩情產生了跌宕。一牆之隔,竟無法逾越,咫尺天涯,頓生「天上人間」的悵惘和更加強烈的憧憬,從而激發更為絢麗的幻想。

第四句,答案:寫詩人尋訪不得之後的想像;與首句呼應,仍然從奏樂環境著筆;通過花的繁盛爛漫,寫出樂聲的明麗、熱烈、歡快;一個「疑」字,寫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覺;以視覺意象寫聽覺感受(通感),別具一格。

江蘇卷

16.閱讀下面一首唐代的邊塞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徵人怨 柳中庸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

(1)為什麼說這是一首邊塞詩?結合詩句具體說明。

答案:詩句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邊塞地名,寫了徵人的戍邊生活。

(2)詩題為「徵人怨」,通篇雖無「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請作簡要賞析。

答案:怨年年歲歲頻繁調動,怨時時刻刻練兵備戰,怨氣候酷寒,怨景色單調。

遼寧卷

16.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

蝶戀花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1)「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你認為哪個字更恰當?為什麼?請簡要賞析。(3分)

答案:①「繞」字好,因為它切實具體地描繪出了綠水環抱人家的場景,生動形象,具有動態美。

②「曉」字好,因為它既點明了時間,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圍,能夠使讀者有更自由、更廣闊的想像空間。

只答「繞」字好或「曉」字好,而不作具體分析,不給分。只從字音角度來比較「繞」與「曉」的,言之成理,給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俞陛雲在《宋詞選釋》中對這首詞的上闋作過這樣的整體評價:「絮飛花落,每易傷春,此獨作曠達語。」你同意他的看法嗎?為什麼?請結合詞的內容簡要賞析。(5分)

答案:①同意。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雖寫了花之凋零,卻又寫了青杏新生,顯示出生機與活力;二、三句則又移向更廣闊的空間,燕子輕飛,給畫面帶來了盎然生氣,而綠水繞人家也饒有情趣,這樣一來,人的心情也自然隨之敞闊;末句雖言萋萋芳草,卻以「天涯」起筆,意境開闊。總之,詞的上片雖寫「絮飛花落」的暮春之景,卻處處可見曠達之語。

②不同意。起句寫花之凋零,青杏酸澀,為整首詞投下了悲涼的陰影;二、三句寫燕子翻飛、綠水繞人家,雖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卻是以樂景襯哀情;四句說柳絮飄飛,著一「又」字,則又表明詞人之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 在古詩詞中常用來寫愁情,此處亦然,「天涯何處無芳草」即言愁情無限。因此,這首詞中對「絮飛花落」等景物的描寫,依然浸透著傷春之情,並非曠達之語。

答案可以有兩種,答其中一種即可。

吉林、四川、黑龍江等地區卷

16.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

木 蘭 花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注]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殘照。

〔注〕縠皺:皺紗,此處比喻水的波紋。

這首詞的上半闕是如何描寫春色的?試對此進行分析。對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 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麼?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層次感:首先看到了東風乍起,春波綠水,波面生紋,如細皺紗縠;然後是楊柳初醒.嫩黃淺碧,遙望一片輕煙薄霧;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噴火蒸霞。春的風光正是這樣一層層展開,故用了「漸覺」一語。

作者用一「鬧」字,不僅使人覺得杏花綻放得熱烈,甚至還使人聯想到花叢中蜂蝶飛舞,春鳥和鳴,杷一派春意盎然、生氣蓬勃的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

全國卷,(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16.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常」的細節?表達了他什麼樣的情感?

答案:詩中作者寫了這樣一個細節: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作者客居洛陽見秋風起,從而引起對家鄉親人無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開信封補寫。

浙江卷:

16.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6分)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⑴古典詩詞特別講究煉字。請簡要分析「空」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2分

答案: 「空」字表達了苦苦等待而沒有結果的孤寂、惆悵,增添了全詞的「愁」味,使主題更加鮮明。

⑵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4分)

答案:遊子思歸鄉: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設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天津卷:

16.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聽蜀僧濬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鍾③。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註:① 綠綺: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種,霜降而鳴。

(1)詩的第二聯中「一揮手」和「萬壑松」分別表現了什麼?

答案:「一揮手」寫蜀僧彈琴的姿態(動作、技藝)「萬壑松」寫出了琴聲的音樂效果。

(2)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的理解。

答案:① 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② 寫出了作者沉醉於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上海卷

閱讀下面的詩和對聯,完成第16—18題。(8分)

赤壁 杜庠①

水軍東下本雄圖, 千里長江隘舳艫②。

諸葛心中空有漢, 曹瞞③眼裡已無吳,

兵銷炬影東風猛, 夢斷簫聲夜月孤。

過此不堪回首處, 荒礬鷗鳥滿煙蕪。

[注]①杜庠:明朝詩人,曾任知縣,不久罷歸;不得志,放情詩酒。 ②舳艫;船隻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樣子。 ③曹瞞:即曹操。

客到黃州,或從夏口西來,武昌東去

天生赤壁,不過周郎一炬,蘇子兩游

——郭朝祚題湖北黃岡東坡赤壁門樓

16.對聯在語言形式上的最大特點是 ,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也具有這樣的特點。(1分) 對仗(或:對偶)

17.對聯中的「周郎一炬」與上面詩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說一事;「蘇子兩游」與上面詩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說—事。(2分) 兵銷炬影東風猛 夢斷簫聲夜月孤

18.就詩歌中畫線的句子,結合全詩,從—個角度(如景和情的關系)寫一段鑒賞文字(80字左右)。(5分) 從角度、內容、語言三方面綜合考慮

上海春季卷:

(四)閱讀下面兩首詩及背景材料,完成第17—19題(8分)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亂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竄辱,積屍滿中原,士族隨車駕也。……李龜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詩贈之曰:「岐王宅里尋常見……」龜年曾於湘中采訪使筵上唱:「紅豆生南國……」又「清風明月苦相思……」,此詞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園唱焉。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唐•范攄《雲溪友議》卷中《雲中命》)

17.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絕句是可以與_________藝術結合在一起的。(1分) 音樂(歌唱、說唱)

18.紅豆又叫相思子。王維詩歌中的「紅豆」,表達的是__________;李龜年在安史之亂中唱曲里的「紅豆」,表達的是__________。(3分) 愛情(或:友情) 故國(或:故君、家國)之思

19.聯繫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詩中的「落花時節」,含有哪些寓意。(4分)

(1) 具體的時令,在晚春與李龜年相逢。

(2)象徵二人飄泊無依、由榮而衰的身世命運。

(3)象徵著大唐在安史之亂後,由極盛而衰的社會真實,表達家國之痛。(寫出兩點即可)

03年北京春季高考題涉及到對大雁意象的考查。閱讀詩句,回答問題:

聞 雁 韋應物

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齋聞雁來。

寒 塘 趙 嘏

曉發梳臨水,寒塘坐見秋。鄉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

(1)填空:這兩首詩從體裁上看都屬於_____。這兩首都是抒發____。

(2)簡答:這兩首詩為什麼都寫到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五言絕句 思鄉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彷彿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景象每每牽動遊子的思鄉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

《聞雁》中夜的深沉、秋的凄寒、高齋的空寂,不免觸動歸思。「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我的故園是那樣的渺遠,我的歸思正綿遠悠長。正當懷鄉之情不能自控時,獨坐高齋的詩人聽到了由遠而近(「來」)的雁鳴之聲。這聲音在秋天的雨夜顯得格外凄清,引發詩人聯翩的浮想;雁是南歸了,我卻不能歸去!

《寒塘》「鄉心正無限」便極有力度。「一雁過南樓」,看似寫景,言外之意其實是雁歸人未歸。因此本詩寫雁,與韋應物寫雁,其作用是相同的。有此理解,形成後兩問的答案便很容易了

② 高中古詩文鑒賞都有哪些題型都如何作答(全一點)

語文古詩文閱讀鑒賞答題分類指導
1.詩歌鑒賞題
考綱陳述:(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第一步】准確解讀文本:在了解「詩家語」多省略、多倒裝特點的基礎上,抓關鍵點:
(1)上看:看詩歌題目,圈出題眼(某一詞語),認真研究古詩的題目,有的題目實際上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或者給你理解該詩提供了感情基調。再看作者,回憶作者所處的朝代和作品風格。注意時代對作家的影響(如南宋的愛國思想);
(2)下看:看註解提示,了解詩歌的背景,尋找詩歌內容和情感的線索。
(3)中看:看全詩主體,每句圈出一兩個詞作為句眼,特別注意詩歌中的表現情感的形容詞和副詞(如:孤獨自寂)。後部分一般運用議論、抒情手法,是詩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構成要點(即給分點)。小口徑問題什麼答什麼,大口徑問題一般要包括三個要點:
●(1)採用的寫作手法:常見寫作手法(技巧)見後面所附四大類13小類。
●(2)手法揭示的內容:結合詩句,分析該手法寫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麼特點,或抒發(突出了)什麼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種寫法在內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內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後照應,虛實結合,先總後分,一問一答)
(注意:不同類型題目的三個要點的側重點不一樣,問什麼則什麼是回答的重點;且三個要點的順序要根據具體題目的類型有機組合。)
【第三步】】詩歌鑒賞簡答題:根據題目類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答題方法。
◆第一種類型:分析意象類(意象即詩中描寫的人、景、物)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哪些意象?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或: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
注意詩歌中有固定含義的意象:
⒈離別類:雙鯉、尺素(遠方來信),月亮(思鄉或團圓),鴻雁(遊子思鄉懷親或羈旅傷感),寒蟬(悲涼),柳(喻離別留念或代故鄉),芳草(離愁別恨),鷓鴣鳥(叫聲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艱辛或離愁別緒),南浦(送別之地),芭蕉(離情別緒),燕(惜春或戀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變遷,或傳書敘離情或遊子漂泊),關山(思家),長亭短亭(送別),陽關曲(送別的歌聲)。
⒉情愛類:蓮(音同「憐」表達愛情),紅豆(男女愛情或友誼),紅葉(傳情之物)。
⒊人格類: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殘敢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潔),松(傲霜鬥雪堅守節操),
⒋悲情類:梧桐(象徵悲涼),烏鴉(衰敗荒涼),杜鵑鳥或子規(象徵凄涼哀傷或思家思歸),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滅),猿(悲傷)。
⒌其它類:崑山玉(人才),折桂(科舉及第),採薇(隱居生活),南冠(囚犯),柳營(軍營)。東籬(高雅,潔身自好)
■第二種類型:分析意境類(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問:這首詩歌營造了一個怎樣的意境氛圍?
變式問:這首詩歌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
這首詩歌描寫了什麼樣的景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A.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
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B.思想感情術語:
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第三種類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義)
詩歌就題材(內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類,據此可了解詩歌主旨:
⑴詠史懷古詩:憑弔古跡古人來借古諷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樣建功立業。(寫古跡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詩: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運用比喻象徵擬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邊塞征戰詩:或抒寫報國立功壯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對開邊拓土窮兵黷武的統治者的諷刺和規勸。
⑷羈旅思鄉詩:寫遊子漂泊的羈旅愁苦;或所見所聞所感觸發的思念故鄉的鄉愁。(常有月、柳、雁、書信及夢境幻覺的描寫
⑸送別留念詩:或表達別時留戀;或表達別後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達彼此勉勵。
⑹田園山水詩:借寫山林田園的閑適美好,表達對世俗與現實的不滿、嚮往寧靜平和的歸隱思想,或表達自己遺世獨立,保持節操品性的情懷。
⑺即事感懷詩:或憂國憂民;或反映離亂;或渴望建功立業;或仕途失意閨中懷人;或謳歌河山。
⑻閨怨閨愁詩:或表達對戍邊丈夫的思念,或寫春光(青春)易逝,光陰不再的感傷,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
■第四種類型:表達技巧類(著眼於全篇整體或局部)
常式問: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寫作手法?
變式問: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或: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寫作手法(技巧)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類:
第一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像聯想)與實寫;
⒉運用修辭手法:比喻對比誇張比擬)(高考常考)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互文;
3.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徵、鋪陳,白描。
4.從景物的動靜角度來寫:動景靜景結合,或以動寫靜,以靜寫動;(高考常考)
5.從觀察的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⒍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視覺(形和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第二種:描寫人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像聯想)與實寫;
2.運用具體描寫手段: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⒊運用修辭手法來寫人: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反語;
⒋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象徵、鋪陳,白描。
第三種: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運用抒情與議論的表達方式來抒發情感
2.間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諷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高考常考)
第四種:結構(構篇)方式
對比,前後照應,問與答,卒章顯志,總分,虛實結合,(高考常考)過渡,詳略,人稱,設置懸念,欲揚先抑、
■第五種類型:語言煉字類
常式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變式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煉實詞:動詞,表顏色的詞,擬聲詞,疊詞,形容詞和副詞等修飾語(自,孤,獨,冷等)。化動為靜或化靜為動。煉虛詞:數詞,連詞,副詞等。煉押韻(平仄):調換詞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詩在第三字,七言詩在第五字煉字
特別注意下面的另一種不同題型:
常式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著眼於全篇語言風格)
變式問: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或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正確解答:一般從這些詞語中選擇答案(語言特點類術語):含蓄、幽默、風趣、直露、平實、典雅、粗俗、自然、清新、優美、質朴。
■第六種類型:分析詩眼類(或在全篇思想內容方面,或在全篇結構形式方面)
常式問:詩中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變式問: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具有統攝(總結)作用?為什麼?
▲詩歌鑒賞選擇題常見設誤方法:
1.語言語風類錯誤:或故意譯錯實詞虛詞;或對詩歌的語言風格判斷錯誤。
2.意境意象類錯誤:對詩歌的意象的含義判斷錯誤;或對意境的概括錯誤。
3.技巧手法類錯誤:對詩歌運用的寫作技巧的類型或作用判斷錯誤。
4.思想情感類錯誤:拔高情感(對詩歌中描寫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種光圈);或轉移情感。
5.觀點內容類錯誤:擴大范圍(把一個作家的某一具體作品風格用其整體作品風格來代替)。
(設置錯誤的方法有:擴大,錯位,拔高,硬套,兼用等。
古詩鑒賞題10大解題規律
對古詩詞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鑒賞評價,它要求與認讀、理解、分析能力綜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對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對情感的審美把握。
詩歌鑒賞要求考生從詩歌內容、語言、結構、寫作技巧及作品風格、鑒別其所表達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會意義,注意這十個方面,考生會成為詩詞苑囿中的好「園丁」。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二、掌握古詩詞基本知識
詩歌分為古體詩(又稱「古風」)、今體詩(又稱「格律詩」)。
古體詩: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前的除「楚辭」以外的所有詩作,也包括「今體詩」出現以後的除「今體詩」以外的所有詩作。「歌、行、吟」分別是古體詩的一種體裁。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
今體詩:分為律詩、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頷聯、頸聯必須對仗。絕句每首四句,有五絕(五字)、七絕(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
詞:是今體詩之後產生於盛唐,流行於中唐,發展於晚唐與五代,成就於宋代的一種新詩體。詞又稱長短句(句子字數不等、長短不一)、詩余(由詩歌發展而來)。根據詞的長短,詞又分單調(也叫小令,一般認為58字以內)、中調(一般分上下闕,58-96字)、長調(96字以上,三闕以上)。詞有詞牌,詞牌嚴格律定了每首詞的格律和音韻。
曲:即散曲,分為「小令」、「套數」。是宋金時期逐漸形成的一種新詩體。曲與詞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詞規定的字數中增加襯字,從而增加語言的生動性,更自由靈活地表達思想與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詩作題材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嘆,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托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於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四、分清各種風格流派
「風格」是指詩人在選擇題材、塑造形象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的詩恬淡平和,王維的詩詩中有畫,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鬱頓挫。
流派主要指詩歌的流派和詞的流派。
1.詩歌流派:現實主義、浪漫主義
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環境的典型人物。源頭:《詩經》;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陸游等。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的熱烈追求,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奇特的想像和誇張手法、神話故事來塑造形象。源頭:《楚辭》;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賀、龔自珍等。
2.詞的流派:豪放派、婉約派豪放派:氣勢磅礴,格調高昂,意境雄渾,感情激盪。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婉約派:筆調柔和,感情細膩,委婉纏綿,韻味深遠。代表人物:劉永、姜夔、秦觀、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種表達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煉字、煉句、煉意。
◆選材方面的虛實結合(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觀之景;虛景是詩人通過感覺、聯想或想像而虛擬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虛實結合往往是古詩詞意境的基本方法。
◆選材方面的反襯:古詩詞表達技巧中的反襯是相對「正襯」而言的一種表達技巧。在作品中為了使對某事物的描寫更清楚、突出,而採用相反的、相對立的事物從旁陪補的方法。它與「對比」不同,對比的兩個事物間的關系是並列的,結果是突出對比雙方;反襯卻可以明顯地分出襯托的事物和被襯托的事物,突出被襯托的一方。
◆內容方面的動靜結合:有時可理解為「以動襯靜」,「動靜相對」。
◆結構方面的伏筆與照應:詩作者在讀者不經意處的暗示交代,使詩歌結構嚴謹,首尾呼應,文題呼應。
◆結構方面的對比:對比是指在作品中把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兩方面並舉出來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適於突出形象特徵,揭示形象意義,對於主題的表達也易產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結構方面的設問與懸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借古抒懷、意在言外,等等。
古詩詞的藝術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並不都是單一的,往往是綜合復雜地運用。我們在鑒賞的時候,要注意在具體語境、整體詩境中分析藝術特點,不要簡單地陷入術語、概念的怪圈,有時候還要根據不同的題型,不同的題干要求,從規定的角度,作出正確的判斷。
六、注意品味各種語言風格
古詩詞中對詞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內涵的深入解說,因此了解各種不同的語言風格很重要。古詩詞語言風格一般有莊重、嚴肅與詼諧、風趣;形象、生動與質朴;簡練與縝密;含蓄與明了;犀利與平和;細膩、委婉與豪爽、熱烈。對語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詩歌鑒賞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詞、句:詩中的詞、句處在統一意境中,只有在詩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憶舍弟》的總體意境,就能正確理解「月是故鄉明」———因思鄉念故鄉而備覺故鄉的月更明亮。
◆要把握特殊語法現象:為了合乎作詩詞的規則,所以往往有變式句存在。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詩詞中詞類活用現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種修辭手法
古詩詞中作者常常會運用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使表情達意豐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寫同一事物還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斷」。
◆通感: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溝通起來,如林逋的「暗香浮動月黃昏」,用視覺「暗」寫嗅覺「香」、突出梅香的特點。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門」代「權貴豪門之家」。
◆互文:在連貫性話語中,將本應含在一起的詞語,分別安排在上下兩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馬客在船」,實際是說:「主人下馬在船,客人下馬在船」。
◆設問: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誇張:如辛棄疾的「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古詩詞常用的修辭還有擬人、反問、反復等,都要求我們去注意。
八、注意關注詩歌題目
詩歌的題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線索,如2000年上海卷,試題為「約客」,作者約人,對方遲遲沒有來,環境上「家家雨,處處蛙」的渲染,約了客人,怎麼不來?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慮。
九、注意明察考題暗示
古詩鑒賞題後,往往會有一些注釋,填表式題目中已有內容實際上就是例題。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題,填空題空格的前面或後面。2001年春考的18題中,「安史之亂」的提示,都為考生答題給予了人文關懷,注意了這些方面就有利於解題。
十、注意運用聯想、想像
詩歌鑒賞是一種再創造。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聯想、想像,如王駕的《雨晴》,作者沒有描寫鄰家院子景色,但寫了「蜂蝶紛紛過牆去」這一實景。如果考生緊緊依傍這一詩句,透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霧,會聯想到鄰家春色美不勝收,如此景緻,連路人都會駐足觀望,更何況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詩詞鑒賞十讀法
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古典詩詞浩如煙海。作為全國考查基礎語文能力的高考,每年都必考此項內容,題型由客觀選擇轉向主觀表述,命題由一統天下的全國卷,到2004年的全面開花,高考古詩詞鑒賞題的命題日臻完善,真是「亂花漸欲迷人眼」。這里我們從十個方面談談古詩詞的賞讀。
一、讀題目
做詩歌鑒賞,首先要看的便是題目。詩歌題目往往給我們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2006?湖北?14)嚴維《丹陽送韋參軍》、韓琮《暮春滻水送別》,暗示了詩歌的體裁(送別詩)、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2006年?福建?10)李商隱《端居》(註:①端居:閑居。)告訴讀者詩作內容是閑居生活中的情與景。(2004全國Ⅱ?16)張籍《秋思》則寫詩人在秋天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2004?北京?12~13)蘇軾《紅梅》點明了詩人的寫作對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讀好詩題,是進行詩歌鑒賞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二、讀作者
回眸全國及各省市高考試題,不難發現名家名篇是主打。從作者方面看,多選名家以及在不同時期有影響、有代表性的詩人詞家的作品。如浪漫主義的代表李白【(2004?浙江?16)《菩薩蠻》,(2005?福建?10)《與夏十二登岳陽樓》(2004?天津?16)《聽蜀僧彈琴》,(2002?全國?17)《春夜洛城聞笛》】,現實主義的代表杜甫,山水田園派代錶王維,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的詩歌風格為王安石所激賞的中唐著名詩人張籍,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之句在當時稱最的王灣,以及標新立異,每於吟詠個人生活的悠閑時,顯出不忘世事沉痛的晚唐詩人陸龜蒙,還有花間詞派代表歐陽炯,宋詩「開山祖師」梅堯臣,北宋中期文壇領袖人物蘇軾,因詞中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而被人們稱為「紅杏尚書」的宋代史學家、文學家宋祁等等。
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內容、風格(是指由於作者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等造成的不同的創作特色。如陶淵明詩恬淡平和,王維詩詩中有畫,李白詩清新飄逸,杜甫詩沉鬱頓挫,蘇軾、辛棄疾之詞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詞婉約含蓄)及其意趣、主張、觀點、看法,有助於進一步理解鑒賞詩作。例如:(2006?北京?12)陶淵明《移居》第(2)問:「本詩表現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到的樂趣。請具體說明表現了什麼樂趣,這種樂趣是怎樣表現的?」抓住陶詩的特點及其一貫的思想主題,結合詩中具體詩句,明了作者情感,那麼這里田居生活的樂趣也就不難表達了。
三、讀背景(注釋)
對於高考中的詩作背景,我們不易把握,這里的讀背景也即讀注釋——這是一個重要的信息。
例如:(2006?遼寧?16)東坡蘇軾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註:①此詩為蘇軾貶官黃州時所作。東坡,是蘇軾在黃州居住與躬耕之所。點明了作詩時期,由此可推斷出大的寫作背景,被貶黃州,躬耕自食,過著簡單的生活,閑暇時讀書作詩,寫了這首題名「東坡」的詩,從中我們可看出詩人對逆境處之泰然的心情,可見其胸襟之開闊。讀詩從背景著手,便於把握作者情感,作品內容主旨。
另外補充一點,除了讀注釋外,仔細分析題干也可獲得關於詩作內容的信息。如:(2006?北京?12)第(2)問中明確指出:「本詩表現了詩人在田園生活中感受到的樂趣。」(2006?天津?16)「『無數鈴聲遙過磧』句表現了怎樣的邊塞景象」中的「邊塞景象」,這些都是我們易於把握,有助於我們答題的重要信息。
四、讀體裁(題材)
按所表現的內容,詩歌可分為諷喻詩、田園詩、山水詩、哲理詩。弄清詩歌的體裁,我們可以更好把握詩歌的內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諷喻詩,是嘲諷和揭露落後或丑惡現象的詩歌,它直接表現詩人鄙視、輕蔑和嘲弄的感情態度,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在表現手法上,或借用比興,將嘲諷和諷刺的現象具體為詩的形象,給以辛辣的諷刺,或選取富有典型意義的事實,用漫畫式的手法加以渲染。諷刺詩的要求就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引導讀者認清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源。
田園詩。歌詠閑適、恬淡的田園生活的詩歌。主要描寫美好的田園景色和悠閑的村莊生活,如東晉詩人陶淵明以對田園生活的出色描寫,被稱為田園詩人。其他如南齊謝眺,唐代孟浩然、王維等。田園詩在表現自然美方面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其中還寄寓著詩人的情思,有的還表現了不滿現實的憤怒情緒,有的謳歌農村生活的恬靜,但有的也流露出隱逸避世的消極思想。
山水詩。以山水景物為題材的詩歌。它描繪大自然的美麗景象,表現祖國山河的千姿百態,往往能給讀者以美的享受,有的還能激發讀者的愛國主義感情。山水詩並不只是自然山水的客觀描繪,往往或顯或隱、或多或少地表現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某種情緒,也就是說往往是借景抒情的。不管以描寫山色水光聞名的謝靈運、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還是其他詩人的,往往如此。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維《山居秋暝》、李白《望廬山瀑布》、張繼《楓橋夜泊》。不同的山水詩里蘊含著不同的思想感情形成不同的格調。
哲理詩。表現詩人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這種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蘊含於詩句之中。如:蘇軾《題西林壁》、陳毅《冬夜來詠青松》。
五、讀意境
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個方面。在做意境分析題時要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2004?福建?16)秋夜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
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一個字,並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答案)「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或心涼)。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頂針)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離愁別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這里對詩的意境作了簡要分析,這種意境主要是通過涼床、月影、梧桐等意象表現出來的。
古詩詞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內涵,比如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別,以蟬喻品行高潔,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來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徵堅貞高潔的品質,以梅花代表傲霜鬥雪、不怕打擊挫折、純凈潔白的形象,以松象徵堅貞高潔,以蓮表達愛情,以鷓鴣鳥表達離愁別緒,梧桐、杜鵑鳥是凄涼悲傷的象徵,鴻雁則代表遊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六、讀內容
古典詩詞的每一個作者,都想通過詩作來表達自己的意趣、主張、觀點、看法,有的表達得直白張揚,但也有的表達得含蓄隱晦,特別是抒情寫景的詩作,其觀點與態度不易把握,只能從詩作的字面意思去領悟與思考七、讀語言
詩詞是語言的藝術。詩詞語言特點是意蘊多、凝練、含蓄、富有節奏和韻律。能用來回答詩詞語言特色的詞語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等等。語言特色也與作者的風格有關。如李白詩自然,王維詩清新,陶淵明的詩真切平淡,李商隱的詩華美絢麗。
、讀手法。
古典詩詞中關於表達技巧的鑒賞是在《考試大綱》中提出的要求之一。
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就是分析作品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這些表達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麼作用,表達了什麼內容,達到了什麼效果。
詩詞的表達技巧(或藝術手法)主要表現在抒情方式和表現手法兩個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現手法含描寫手法(襯托——正襯、反襯,聯想和想像,白描等)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象徵、借代、誇張、對比、互文、比興、雙關、用典、設問、反問、反語等)。
表達技巧是作者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在做分析技巧型的題目時應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並結合詩句闡釋說明作者是怎樣運用這種手法的,最後指出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③ 語文古詩鑒賞答題模式

詩詞鑒賞題、問答模式例析

答題自然要根據試題的要求給出相應的答案。就古詩鑒賞題而言,大體上可歸納出五種問答模式,本文對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參考。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托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誇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 反襯出
陳與義 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分析。
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2002年高考題)
古典詩歌鑒賞答題模式
1、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或作者的思想意趣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
步驟 ①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
步驟 ②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
步驟 ③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

2、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
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
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其他見前面講義內容。
☆答題步驟:
①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②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
步驟① 主要用了反襯手法。
步驟② 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
步驟③ 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

3、分析語言特色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
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
①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②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③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
步驟① 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
步驟② 「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
步驟③ 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4、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
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①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
步驟① 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只一「看」字。
步驟② 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驟③ 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

5、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提問變體:人們認為某詞是這首詩的詩眼,是什麼原因?
解答分析:
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①解釋該詞在詩中的寓意。
②指出突出了什麼主旨。
③從構思上考慮。也就是詩人是怎樣把該詞與主旨聯系起來的。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
步驟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
步驟② 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
步驟③ 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6、鑒賞景物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是怎樣描寫景物的?
提問變體:這首詩在我們面前展示了一幅什麼畫面?是如何展示的?
解答分析:
古代詩人常用一定的描寫方法和修辭手法來描繪景物(參見題型1);同時注意十分寫景的角度,或動靜結合,或由遠到近,或形、聲、色兼俱,或視覺、聽覺、嗅覺綜合運用,使畫面富有層次感、立體感和諧感,體現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
☆答題步驟:
①准確說出表現手法和寫景的角度。
②抓住主要景物具體描述畫面,要適當展開聯想與想像。
③概括畫面特徵或分析思想感情。
木 蘭 花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觳皺波紋迎客棹。綠揚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晚照。
這首詞的上半闕是如何描寫春色的?試對此進行分析。
答:
步驟① 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寫景由近到遠,富有層次感。
步驟② 詩人首先看到了東風乍起,春波綠水,波光粼粼,如細皺沙紋;然後是綠楊初醒,嫩黃淺翠,遙望一片輕煙薄霧;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噴火蒸霞。
步驟③ 這些景物描繪出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

7、體會詩句型
提問方法:這句詩好在哪裡?
提問變體:這句詩有何含義和作用?表達上有何特點?或簡析這句詩的作用和藝術效果。
解答分析:
一句詩可能是寫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寫人的。
寫人的方法包括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外貌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等。理解一句詩一定要聯繫上下句結合全詩進行。
☆答題步驟:
①指明表現手法。
②分析詩句在寫景或抒情或寫人方面的表達作用。
③簡要說明藝術效果。
謁金門 馮延已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按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舉頭聞鵲喜。
試簡析「碧玉搔頭斜墜」的好處。
答:
步驟① 通過描寫女子頭上的裝飾(細節描寫)。
步驟② 反映女子久等情人不來的心緒不寧和慵懶。
步驟③ 詩人沒有直接刻畫人物心理 ,而是藉助形象的描寫,因此使這首詞含蓄而不直白,令人產生無限遐。

8、分析構思(結構思路)型
提問方法:這首詩是怎樣構思的?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構思之妙。
解答分析:
詩歌思有路,一首詩句與句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那麼,分析詩的結構思路,必須把握詩句的關系。有的詩先寫景後抒情,有的先敘事後抒情,還有鋪墊、過渡、烘托、起承轉合之說。
☆答題步驟:
①逐句概述詩句的內容。
②揭示詩句之間的聯系。
③指出這種構思傳達出什麼思想感情。
山房春事 岑參
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
請簡析本詩的構思之妙。
答:
步驟① 一、二句寫梁園的繁盛不在--仰望空中亂鴉翻飛,遙望前方一片蕭條;三、四句以「舊時花開」反襯現在的人去園空。
步驟② 這樣,一、二句烘托出凄涼的氣氛,為全詩奠定了感情的基調,三、四句就在此基礎上抒發感慨,顯示主旨。
步驟③ 從而表達了物是人非世事滄桑的悲涼之感。

關於高考的現代散文閱讀(從命題看答題)
現代散文閱讀無疑是影響學生高考得分的瓶頸,也是高考復習備考的重點與難點。在平常的復習中,常用的指導學生閱讀的思路主要有兩種:一是從「考點」的角度逐一指導閱讀訓練,二是從「閱讀」的角度指導學生閱讀訓練。
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一直在探討第三種思路,從「命題」的角度歸類來指導答題,即以審讀題干為起點進行閱讀,因為題干中至少包含了四個信息:答什麼、怎麼答、答多少、在哪裡找答題的依據。從這里入手,可以迅速把握命題的方向,抓住命題的關鍵,使答題更快捷,也更准確。下面以部分高考試卷現代散文閱讀試題為例,談談我們對「命題歸類答題」作的一些探討:
【命題類型一】 如何理解文中加點的詞語的含義或作者為什麼要用這個詞?如何理解文章標題?為什麼要以此為題或以此為題有什麼作用?
【答題要旨】 理解文中加點的詞語的含義,一是要結合上下文語境,做到詞不離句,從所在及相關語句中去尋找答題的依據。二是要注意詞語的多義性(如虛實義、雙關義、象徵義、比喻義等)和修辭手法(比喻、比擬、誇張等),必要時還要結合文章的主旨來答題。
鑒賞所用詞語,則應結合語句,理解詞語的意思,然後從准確性、形象性、生動性和感染力等方面著手賞析其妙處。文章標題的理解或賞析,一般來說重點也是對詞語的理解,即使是短語,也要從理解詞語著手。
同時要掌握標題的意義和作用:①有的標題作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題的作用;
②有的標題從結構上看有文章線索的作用;
③有的標題對文中的人物和主題有象徵作用;
④有的標題有比喻作用;
⑤有的標題有虛實或雙關兩層含義。
因此,理解或鑒賞標題時,一是要分析詞語,二是要注意修辭,三是要注意虛實,四是要聯系全文內容和結構,五是要結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做到了這幾點,也就不難了。

【命題類型二】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義或對文中的句子進行賞析。
【答題要旨】 理解句子的含義,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所用修辭和句式特點結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同時要注意被理解的句子有什麼特點,不同特點的句子有不同的理解重點。
哲理句:含義深刻,耐人尋味,讀後能給人以啟迪,有時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感情句:即明顯地表達出作者的喜怒哀樂和對事物的褒貶抑揚,則要把握住作者感情的突破口,有時還要結合文章的主旨來理解。
變式句:根據句式變換的特點,這樣的句子往往有強調意味,強調的點就在位置改變的那一部分上。
修辭句:結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辭手法來判斷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矛盾句:貌似矛盾,實際上卻寄寓了作者深刻的用意。這樣的句子往往含有兩方面的意思,但卻側重一面。
含蓄句:要通過句子的字面意義來思考它沒有明說出來的意義。
賞析句子則應在抓住句子的關鍵性詞語的同時從句式特點、修辭手法、內容和情感等方面欣賞其妙處或表達效果。答題時,先作具體分析然後進行整合。

【命題類型三】 指出文中某個句子,然後問為什麼這樣說或這樣說的原因(根據、依據、理由等)是什麼?
【答題要旨】 這種「句子」類題目與理解句子的含義題不同,這類題目,一般都能夠在原文中找到答題的依據,但其答題依據不在句子本身,而在其上下文中。
作答時先分析「句子」的性質,觀點句還是結論句(主要有這兩種)。
觀點句,理由在後;結論句,理由在前。其次分析該句子所涉及(或管轄)的范圍,確定信息的來源。
然後在有效區內捕捉、篩選信息並對信息進行整合。一般不要直接抄寫句子。

【命題類型四】 文中引用某些文字或詩詞有何作用或為什麼要引用這些文字或詩詞?
【答題要旨】 答此類題重要的是掌握引用的作用。
引用,可證明觀點,使說理更具有說服力;
充實論據,豐富內容,深化文章主題;
增添文章意趣、文采和文化底蘊,增強文章感染力;
點明題意,文題相應,鋪墊對比,結構嚴謹;
詩文相間,生動活潑,文采斐然,使語言更雅趣或更具文采和文化底蘊。

【命題類型五】 文章用第幾人稱,有什麼作用或為什麼要用第幾人稱?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包括表達技巧、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答題要旨】 前者要了解所使用的人稱和不同的人稱在行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或效果,並結合文章內容作答。
第一人稱: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
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第二人稱:拉近與讀者的距離,顯得親切;
便於對話,自由靈活;
便於抒情,加強感染力;
有時具有呼告的作用;
用於對外物,有擬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地展現豐富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後者首先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表達技巧(象徵、鋪墊與照應、烘托和襯托、對比與對照,抑揚、細節、白描等)和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對比、排比、借代、誇張、反復、反語、雙關等)及其作用,然後結合具體內容作答。(常見表達技巧和修辭手法及其作用可以印發給學生)

【命題類型六】 文章如何安排結構?為什麼要寫某事物或從某事物寫起?或指出文章結構上的某一點(開頭、結尾)有何作用或能否刪去?
【答題要旨】 文章結構安排常常與全文的總體思路及各個部分有關系,與文章內容及其所用表現手法也有一定的聯系。
因此既要分析表現手法上有什麼特點(如對比、抑揚、鋪墊、烘托等),又要注意文章的主體內容和線索。
就其作用而言,用在開頭導入正題或引起下文,有鋪墊、烘托、反襯、抑揚、形成對比等作用;
放在中間主要起承上啟下、自然過渡的作用;
放在結尾呼應開頭或文題,使結構嚴謹;
畫龍點睛,卒章顯志,總結深化或進一步強調突出主題,直接表達思想感情。
至於開頭或結尾是否有必要,決定因素是表達主題是否需要。
如果具有上面所說的作用,則是必要的;如果與主題關系不大,不要也未嘗不可,它可以使行文更簡潔,主題更集中;文意更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有時還可以給讀者留下再創造的空間。注意對於「好不好」「要不要」之類的問題,一般應正面回答,如果從反面回答,一定要找到充足的理由。

【命題類型七】 文中寫某句話或某事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作者寫某事物或某段落表達了怎樣的意思(內涵)?
【答題要旨】 「情感」與文章主題有著密切的聯系。
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對所寫的內容做具體的分析,看它本身寫的是什麼,是用來說明(或證明)什麼的,與文章主旨是什麼關系,再結合所在段落、前後段內容、作者所處的壞境以及文章主旨分析其寫作的目的、用意。
「表達的意思」的確定既要抓住段落的中心,又要抓住段落中的關鍵句並且要結合上下文才能准確把握。
要注意的是「情感」是就作者而言,而「意思」是就文章而言的。

【命題類型八】 文章寫某事物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或從哪幾方面來寫某事(物)的?或概括文章寫某事物的內容和特點。
【答題要旨】 這一類考題,既涉及到篩選信息,又涉及到歸納概括。
總體來說要做兩方面的思考准備:①所寫內容如果有幾個方面就從內容方面分析概括;
②如果內容集中寫某一方面,無法從內容上分成幾個方面時,則應考慮從手法(正反、虛實、點面)方面分店概括。
具體答題時,先要「定位」,即找准閱讀有效區,然後確定答題對應點。
信息篩選出來以後,根據具體的情況採用相應的歸納與概括的方法——
中心完善法(原文本身有中心句,只要我們根據需要加以整理和提煉)、
摘要整合法(摘取文中關鍵詞語、重要語句進行整合)、
分層歸納法(先弄清文章每個層次的內容要點,然後抓住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全局角度進行綜合行整合)、
揣摩提煉法(如果需要概括的內容是形象的、隱晦含蓄的,找不到能夠直接用來概括的詞語,就需要就需要在揣摩的基礎上進行概括提煉)
——進行整合,擬寫答案時,要注意用詞的准確性,有時還應講究句式的一致性。

【命題九類型】 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評價,就文章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等進行賞析。
【答題要旨】 評價作者觀點態度,作者的觀點就是作者的見解和主張,作者的態度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
對作者的觀點態度進行評價,通常指對作者的觀點態度作出中肯的適當的評述,判斷其正誤,分析其意義和價值。
因此在評價時要進行辯證的、全面的、發展的分析,並體現考生的態度和認識。
鑒賞首先是明確鑒賞點,或形象、或語言、或表達技巧、或布局謀篇、或作品主題等。
其次是抓住特點,找出實例並賞析其妙處。鑒賞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徵、刻畫方法和典型意義等進行。
鑒賞語言,要區別語言特色和語言風格。語言特色主要從准確、鮮明、生動、形象方面賞析,並注意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效果;語言風格帶有作者本人語言運用方面的明顯的特徵,主要有平實、華麗、明快、自然、含蓄、深沉、幽默、辛辣等。
鑒賞內容,要抓住主題,從深刻、透徹以及給人的啟示等方面賞析。
鑒賞構思,要抓住結構特點(一波三折、首尾呼應、伏筆、照應)和表達技巧(烘托、鋪墊、抑揚、映襯、象徵等)。
總之用語要講究分寸、態度要辯證。
如果要求寫鑒賞短文,結構安排上採用「總—分—總」的形式,總說明確提出觀點;分說結合原文對中心觀點進行分解並各自舉一到兩例進行分析;最後總說再次點題。
當然,這只是我們就現代散文閱讀試題中的帶共性的命題所作的歸納和分析,它肯定不能覆蓋所有命題,因為命題是不受「規律」限制的。這也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思考、探究、總結。倘能如此,也許會為突破「現代散文閱讀」這一難點尋找出一條新的路徑。

④ 高考語文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

詩歌鑒賞技巧
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方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文藝表現方法)、篇章結構。
題目類型: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表現手法?
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體問題。
答題要領:分析表達技巧,就是分析詩人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區分鑒賞要求,即試卷設題是要我們從修辭角度,還是表現手法角度,還是篇章結構,還是兼而有之。
(1)必須准確的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或何種技巧。 其次才是對相關表達技巧的具體的鑒賞。
(2)結合相關詩句說說這個手法的內容,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
(3)說說作者採取這種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釋
(4)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傳達怎樣的旨趣。運用該手法的好處。在鑒賞過程中的語言表述必須是將詩歌的意境解釋和形式技巧的鑒賞結合在一起的流暢優美的賞析。
解題格式:
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
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
例1、閱讀[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①從北地來?
[注]①那:奈何,為什麼。
【解答指導】 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或表達技巧,一般從這幾方面入手,看語言有沒有特點(淺易,通俗;典雅、莊重;悲壯、豪邁;清新,質朴;委婉、生動;諷刺、詼諧等)。看有沒有用修辭。看有沒有用特別的表達手法,看結構上有無特點。頭腦中有了這幾方面的輪廓,就可以逐一對照詩句加以審視。從語言上看,出現了口語「那」,這首詩採用近似日常口語的形式,顯得淺近親切。從修辭上看,三四句採用對比,尾句還運用反問。從表達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卻委婉別致。經過這樣的分析篩選,就可基本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了,解答起來也就有路子,有話說了。解答時先說什麼,再說什麼,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層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採用分點法,依次說。還要結合詩句來分析,這樣才顯得有根有據。
【答參考答案】這首詩在語言上運用了日常口語,如「他席他鄉」「那從」等,顯得淺近親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厭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獨在南方思念親人不得北歸,而第四句則採用反問「鴻雁那從北地來?」,與前一句形成強烈的對比,看似「無理之問」,卻使詩人的思親感情顯得特別真切動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注】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多為傷春悲離之辭。樓蘭:西漢時樓蘭的一個國王,曾屢次派人攔殺漢使,後被大將軍霍光派人用計殺掉。
問:談談本詩表達技巧上的妙處。(4分)
答:額聯用典,也使用了反襯手法。「笛中聞折柳」,聽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楊柳」,自然引人想起家鄉的春色和親人,但眼前春色全無,親人遙遙不能相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士積極參戰,英勇殺敵。額聯言簡意賅,對表現戰士們對國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襯托作用。(要切合原詩,有觀點、有分析。)

1、修辭方法:
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徵,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動感人。
比擬――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設問――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反問――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徵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增強了作品意蘊的同時,也給閱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古詩詞中的用典有以下幾種情形:①點化前人語句②引用神話故事③運用歷史故事。
點化(化用) ――對前人書面作品的語言和群眾的口頭創造,進行再加工再創造,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意境。可分三種:字詞點化、內容升華、意境開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結合起來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一般有兩種表現形式:A為了避免詞語單調重復,行文時交替使用同義詞,這種互文的特點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片語或句子里,處於相應位置的詞可以互釋。這樣可以從已知詞義來推知另一未知詞義。B是出於字數的約束、格律的限制或表達藝術的需要,必須用簡潔的文字、含蓄而凝練的語句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把兩個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現一個而省略另一個,即「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以收到言簡意繁的效果。理解這種互文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彼此映襯才能現出其原意,故習慣上稱之為「互文見義」。
反復――疊字疊詞疊句:作用不外兩種: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更加生動形象。思想感情的表達更為綿密曲折,音節流美,增強語言的音樂美、修辭美。
排比――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雙關――在有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為了表達出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採用隱語、雙關的修辭手法。
列錦―― 所謂列錦,就是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經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構成生動可感的圖象,用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表達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運用此修辭可達到的藝術效果是:①凝煉美。詩詞有時故意讓成分殘缺,從而達到簡潔凝煉的效果。②簡遠美。所謂簡遠,是指選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經過作家巧妙的藝術處理,使之凝聚豐富深廣的思想內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說出來,而是委婉地道出,從而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2、表現手法:
⑴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表達方式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 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
情與景關系: 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側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闕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
抒情手法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間接抒情――詩人們往往藉助多種修辭藝術,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 、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雜的思想情感。
注意樂景與哀景的關系: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關於情景交融的鑒賞,關鍵在於情是何情,事實上也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樂景、愁景?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區別: 借景抒情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發的是情感,表現的是情緒,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樂、哀、愁,但我們絕不會把這種情緒看成是一種思想。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詩人要通過描寫的物來表明心跡,以及人生的態度和對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藉助於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
描寫技巧:烘托與對比、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
渲染與烘托—-渲染與烘托本都是中國畫中的一種技法,渲染是指國畫中,在需要強調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顯出物象陰陽向背,以加強藝術效果,這樣一種加濃形象的手法。詩歌中則是指對環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上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詩歌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一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
襯托與對比――襯托就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對立的條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的事物的表現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條件來突出主體。反襯就是主體與襯體相反,襯體從反面作背景,襯托主體。對比就是把不同的兩個事物或一個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進行對照,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用對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對比鮮明,反差強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虛實結合――定義:在詩歌欣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如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是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畫同理,詩歌借鑒了中國畫的這種方法。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以下三類:一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詩人往往藉助這類虛無的境界來反襯現實。這就叫以虛象顯實境。二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境是還沒有發生的,它表現的情將一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故寫愁,將倍增其愁;寫樂將倍增其樂。「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簡單說,「虛」的方法,其實也就是作者想像聯想的方式,從我們讀過的作品來看,主要有兩種:一是遙想,二是夢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則為實。「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富詩中的意象,開拓詩中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虛景和實景的關系,有時是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突出中心的;有時則是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從而突出中心的。
動靜結合——在中國古代詩歌里,詩人們為了創設意境,特別注意動態描寫,動靜結合是常用的一種寫景手法。在這種手法的運用中,獨出心裁,「每著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為動靜結合的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與靜態,並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襯靜的方式(這里的「動」含動與聲:如「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喧」為聲,「動」為動),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又不可截然分開。
正側結合――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方式給讀者留下更多的想像餘地。
點面結合――萬事萬物都是彼此相互聯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寫的景物也一樣,它們總是和周圍的景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我們在寫景狀物時,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主體物,還必須寫主體物周圍的聯系物,點面結合,烘雲托月,使主體形象更豐滿,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點,隱括全面的效果。
細節描寫――中國古典詩詞一般篇幅短小精悍,這樣就不象敘事性作品那樣有過多的細節描寫。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樣不能忽視了其中的細節描寫。這一點特別需要加以注意。文學作品中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也能獲得「見微而知著」的效果。
觀察角度的變化――描寫要有層次性——由遠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觀察者所處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視,仰視,遠眺,近看,視覺形象會呈現千姿百態,變化萬千。從不同角度描寫,會使讀者對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獲得更完美的感受。
白描工筆――原是中國繪畫的傳統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畫法中的速寫或素描,其特點是用簡練的墨色線條來勾勒畫面,賦形寫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這種畫法引入到詩歌的創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詞和修飾語,也不用精雕細刻和層層渲染,更不用曲筆或陪襯,而是抓住描寫對象,用准確有力的筆觸,明快簡潔的語言,樸素平易的文字,干凈利素地勾畫出事物的形狀、光暗(聲響)等,以表現作者對事物的感受。工筆,原是一種繪畫的筆法,後指精雕細刻、重彩濃墨的描繪。
以少總多、以小見大―― 以少總多應具有以下特徵: 概括性:所表現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夠啟發讀者的聯想。具體性:指所表現的事物具有個性、偶然性,體現為感性的,能夠限制讀者的聯想。以小見大是以局部見全體、以有限見無限,通過典型和象徵,藉助於人們的生活體驗,達到以小見大的藝術效果。在古代詩歌中,常常表現了窗中觀景的藝術趣味,通過有限聯想到無限,"物小蘊大",意趣無窮。同樣,竹中觀日、鏡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樣具有這種藝術效果。特點:一詩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徵的小景物,可以在讀者的腦海里喚起大的境界,所謂"以小景傳大景之情"。二寫社會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義的生活細節來表現重大的社會內容,絕句尤適宜用這一手法。
詩中有畫 ――就是在寫景詩歌中,運用工筆手法,描寫出一個個畫面,表現一種意境。蘇東坡稱道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這評語十分中肯。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總是勾勒一個畫面,透著一股空靈微妙的意蘊,
文藝表現方法 :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等。
比興手法――比喻本是一種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質不同的事物的修辭手法,運用在詩歌當中,也稱比興。詩詞當中經常運用這一手法以達到形象生動和化實為虛的藝術效果。比喻使描寫化實為虛,形象更生動,情感更濃郁。如果通篇貫穿著這種比興的意象,則是象徵

⑤ 詩歌的答題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點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時空立足點,就可以為貫通全詩提供一個堅實的平台,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抒情類詩的主體分為兩類:一類有詩人設身代言,即詩人設想自己就是詩中的人,為他們奔走呼喊,代他們傾訴衷腸;一類是詩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詩人自身的形象。總體看,後一類居多。
2、關注詩歌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是詩人寫作意圖的集中體現,它像一條紅線,串聯起散落在詩歌中的珍珠,像一個窗口,讓我們看到詩人的內心世界。關注題目,分析題意,同樣是貫通全詩的重要方法。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詩都能找到立足點,像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哲理詩等,一般就沒有,那就更應該關注題目。
3、了解詩歌的結構
「起承轉合」是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的結構中固有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視角窺探作者的思路,進而貫通全詩。在初三復習備考中,如果我們遵循這種規律的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著起承轉合的程式來寫的詩,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貫通全詩、解讀全詩的鑰匙。
4.答題應緊扣原詩的內容
命題者對詩歌鑒賞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們是否真正讀懂了詩歌,因此對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的分析,必須結合原詩歌的具體內容來進行,千萬不能空泛而談。如果是選擇題則要緊扣原詩詞內容進行判斷選擇,否則難以說明自身是否讀懂了原詩。
5、熟悉有關意象與意境的知識

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自我,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同時,往往要聯系鑒賞詩人的形象。而且這兩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5)哲理詩答題擴展閱讀: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詩歌的一種,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都為感於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 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
現代詩分類如下:
按形式分:格律詩、自由詩

按體裁分:童話詩、寓言詩、散文詩、韻腳詩等。
按表達方式分:敘事詩、抒情詩
按長短分:微詩、小詩、短詩、長詩

⑥ 請歸納下詩歌鑒賞,現代文閱讀一些題型的答題方法(公式)

一、 古代詩歌鑒賞的快速解題
(一)詩歌主題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 桐 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⑴,願斫五弦琴⑵。
[注釋]①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慍,疾苦、怨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積極變法的經歷,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難把握此詩的主題。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盡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歷的磨難越多,鬥志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體裁
抒情詩要注意把握詩人在詩歌中傳達出來的情感。例如,蘇軾的《念奴嬌• 赤壁懷古》其目的就是抒發情感,該詩的主題是:壯志未酬的華發之嘆。再看下面這首詩:
泊秦淮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抒情詩,然後把握其情感:諷諫唐朝統治者,貪圖享樂,當心亡國。
如果是敘事詩,則可從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進而概括詩歌的主題。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應把握詩中的兩個悲劇人物:琵琶女,當年色藝雙絕,後來淪落江湖;白居易,當年名滿京城,後來謫居江州。從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劇,我們可以聯想到屈原、賈誼、李廣、陶潛、李白、杜甫等無數傑出人才的悲劇。根據詩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該詩的主題:奇人數奇(數奇,命運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詩,概括主題時則應揭示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請看下面這首詩: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3.看技法
從詩歌的技法入手,有時也能迅速地把握詩歌的主題。例如: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詩採用的寫法,一為用典,「朱雀橋」「烏衣巷」為東晉的繁華之地,「王謝」為東晉權貴豪門。一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陽斜」,這些景物讓人聯想到蕭條衰敗;舊時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謝家族的富貴榮華,現在只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從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這首詩中,詩人很可能就在感嘆唐王朝的衰敗。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藉助客觀物象表現的主觀情意。如「梅」就帶上了清芳高潔、傲雪凌霜的意趣。
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夠迅速地把握主題。例如:
鵲橋仙•夜聞杜鵑 陸 游
茅檐人靜,蓬窗燈昏,春曉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日夜常啼杜鵑。
催成清淚,驚殘⑴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⑵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注釋]①驚殘:驚醒。②故山:即家鄉。
閱讀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陸游在南鄭(今陝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積極參加抗金戰爭,戰績顯著。正當前線節節勝利,即將收復長安之際,王炎調往都城臨安樞密院,陸游也被調任成都府路安撫司參議官,離開抗戰前線。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後所寫,是「借物寓言」之作。
我們知道,與杜鵑鳥相關的有一神話故事:古代神話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人們從杜鵑嘴角的紅色聯想到「杜鵑啼血」,從杜鵑的叫聲聯想到「何不歸去」。於是古詩中的杜鵑往往與凄涼、哀傷、思歸聯系在一起。那麼,詩人想回到哪裡去呢?聯系詩人的生平與提供的背景,可以聯想到,詩人希望回到抗戰前線,報效國家,但主和派當權,詩人於是發出報國無門的悲嘆。
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學生在古詩鑒賞備考中,應熟知一些常見意象的寓意。
5.看關鍵語言(標題、結句、詩眼)
古詩中的關鍵語言,例如,標題、結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請看下面幾首詩: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從標題中的「秋思」和詩句中的「家書」,即可得知該詩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鵲橋仙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從本詩的結句,即可得知詩人在此詩中表達的愛情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鷓鴣天•西都⑴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⑵,天教懶慢帶⑶疏狂。曾批給露支風敕⑷,累奏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⑤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注釋]①西都:指洛陽。宋時稱洛陽為西京。②清都:傳說中天帝的居處。山水郎:詞中指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懶慢帶:一作「支付與」。④曾批給露支風敕:一作「曾批給雨支風券」。⑤玉樓金闕:指汴京的宮殿。
從詞中「幾曾著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該詞的主題:蔑視權貴。
(二)詩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准確地掌握古代詩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詞法,句法,修辭手段,表現手法。
下面,側重談談古代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託,藉助;物,客觀事物;言,表達;志,志向,志願,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簡單地說,托物言志,就是藉助具體外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聯句 李 忱
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
此詩借寫瀑布,表達對社會人生的思考:應志存高遠,不畏艱辛,努力實現人生目標。
⑵用典
古典詩歌中常常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來表達思想情感,這就叫作用典。例如:
詠懷古跡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詩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畫圖省識春風面),盡管國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獨留青冢向黃昏」「環佩空歸月夜魂」的人生悲劇——抒發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傑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劇。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語皆情語」,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重要標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馬致遠的《秋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再如: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其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既是寫景,也是抒情。「無邊落木蕭蕭下」,讓人聯想到一年將盡,韶華易逝,平添鄉愁。「不盡長江滾滾來」,讓人聯想到不盡的愁緒、飛逝的時光、歷朝歷代的優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處明為寫景,實為抒發人生的感慨。
⑷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等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例如: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其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通過寫景來抒發情感;「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通過用典來抒發情感:這就是間接抒情。「長使英雄淚滿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襯托
利用事物間近似或對立的條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些事物的藝術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一事物,稱反襯。例如:
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詩中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壯闊景象,來襯托「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所營造的的冷寂、孤獨藝術氛圍。
⑹虛寫和實寫
虛寫,不是寫眼前的實景,而是寫想像中的景象。實寫,恰好與之相反。例如: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外,寫的都是眼前實景、實事,寫詞人和心愛的人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別的心情,是實寫;下片寫對別後生活的設想,是虛寫,著意描繪詞人孤獨寂寞的心情。虛寫,狀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讀者的想像。虛實結合,淋漓盡致寫出了離別時的依依不捨之情。
⑺對比
把兩種對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運用對比,或使對立事物的矛盾鮮明突出,揭示本質,給人深刻啟示;或使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給人深刻印象。如高適《燕歌行》:「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以戰士死在沙場與將帥縱情聲色進行對比,形象鮮明,揭露深刻。
2.通過強化訓練,提高把握詩歌技法的准確性與熟練程度。
3.鑒賞技法時,如果沒有規定角度,應選擇作品最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採取此項解題策略,既能提高解題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題的准確性。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2003年全國高考試卷)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⑴制毒龍。
[注釋] ①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世俗慾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結合全詩賞析時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請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 第三聯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喧鬧的泉聲遇「危石」而哽咽,溫暖的日色因樹林的幽深而變冷。這「咽」和「冷」充分點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點,烘托出幽靜、悠遠的冷清氣氛。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表現願意遠離世俗慾念的隱士情懷。
【此答案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處】
例二: 第三聯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因為「咽」用擬人的手法寫泉流之聲,以動寫靜,突出禪寺之靜,生動而傳神地寫出泉流過高石時,水聲急變,形象而生動;「冷」字不僅寫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調,更突出了香積寺環境的清幽、靜謐,這一禪院寂靜空靈之感由這一「冷」字表現出來。
【此答案從修辭和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處】
二、 古代詩歌的規范答題
(一)答題的要求
1.符合題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題,一定要符合題目的要求。就2003年全國高考古詩鑒賞題,有一考生這樣作答:
我認為「咽」和「冷」,用擬人化的手法,生動地描寫出了泉水從石頭上流過的聲音,給人一種清幽恬靜的感覺,同時表達了詩人對路過香積寺所領悟到的這股自然美景的喜悅的心情。
解題的要求是:「這首詩第三聯兩句詩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將「冷」置於不顧,又沒有結合全詩的意境分析其妙處。這一解答就不符合題目的要求。
2.符合詩歌鑒賞的要求
詩歌鑒賞雖說是開放型試題,但也要求符合詩歌鑒賞的要求。請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別是「危」和「青」字。「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說明了香積寺的偏僻,無人知,快沒人繼承這所寺廟,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禪制屠龍」體現了「青」字,在此環境下,來制「毒龍」,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與文本不符。詩眼錯,分析錯,無意境。
答案二:分別是「咽」和「冷」。作者經過香積寺寫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聯中的描寫景物的凄慘、陰涼,從中寫出了當時一種對世俗慾念的不滿情緒,突出世態陰涼、冷漠與無情。
分析欠准確,意境不準確。
答案三:分別是「咽」和「冷」。本詩寫出了詩人經過香積寺的所見、所聞、所感,「泉聲咽危石」,一個「咽」字,突出了香積寺的靜,泉聲動聽;「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顯得青松的蒼勁、挺拔,從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無意境,分析欠准確。
答案四:第三聯上下兩句的詩眼分別是「咽」和「冷」。作為山水田園詩派,其特點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本詩則向世人描繪一幅幽靜恬然過香積寺的游景,全詩突出一個靜字,而咽冷將泉聲月色動靜結合,同時照應前後聯。
詩歌鑒賞,應結合原詩的語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沒有結合原詩語言進行具體分析。
答案五:分別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過咽和冷字,深深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悲涼心境,作者厭惡世俗的繁雜,渴望一種清凈、安寧的生活。
沒有詩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結果,沒有分析的過程。
(二)答題的角度
1.題目開口面小的,按規定的角度切入。
請看下題:
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後回答問題。(2002年高考題)
春夜洛城聞笛 李 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前人在評論這首詩時曾說,「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詩中「折柳」的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此題的開口面很小,只要從「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請看所給的參考答案:
「折柳」這首曲子寓惜別懷遠之意。本詩抒寫了思鄉之情,而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2.題目開口面大,可自選角度切入。
請看下題:
閱讀下文,試從一個角度切人,對這首詞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 (2002年上海試題)
虞美人•聽雨 蔣 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解答此題,不要面面俱到,圍繞一點寫即可。例如從內容、形象、線索、語言風格等等方面均可。
參考答案:
①從謀篇行文的角度看,這首詞是從舊日之我寫到今日之我,在時間上為順敘;但它的寫作觸發點卻是從今日之我想到舊日之我,在時間上是逆推上去的。詞中居主要地位的應當是今我,而非舊我。因此,詞中的三幅畫,是緊密相連的,當我們讀到第三幅畫時,只會感到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這樣一個極其單調的畫面,正表現出畫中人處境的極端孤寂和心境的極端蕭索。他在嘗遍悲歡離合的滋味,又經歷江山易主的巨大變故後,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歡樂,也埋葬了壯年的愁恨,一切皆空,萬念俱灰,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雖然感到雨聲的無情,而自己卻已木然,無動於衷了。詞的結尾,以「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這樣兩句無可奈何的話,總結了他「聽雨」的一生。
②從線索的角度看,這首詞層次清楚,脈絡分明。詞的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是慨嘆目前的境況,它按時間順序,由少年寫到壯年,再寫到老年,寫了三個不同時期的不同環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聽雨」作為一條貫串始終的線索。
③從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戰亂年代中度過的。這首詞正是他的憂患餘生的自述。其寫作的高妙之處在於:作者沒有用抽象的敘述來進行概括,而是從自己漫長的一生和曲折的經歷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徵性的畫面,通過它們,形象地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生的變化,其概括本領是極其高明的。
(三)答題的格式
1.先觀點後理由
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請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及其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後回答問題。
菩薩蠻 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關於這首詞表達的內容,有人認為是「遊子思歸鄉」,有人認為是「思婦盼歸人」,也有人認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A.遊子思歸鄉。【前為觀點,後為理由】一、二句是遊子眼前所見之景;三至六句是遊子觸景生情,設想家人盼望自己歸去的情景;最後兩句遊子感嘆旅途漫漫,歸鄉無期,更添愁苦。
B.思婦盼歸人。上片寫思婦見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寫思婦佇立玉階,見鳥歸而懷念遊子;最後兩句寫思婦設想遊人歸途艱難,感嘆相逢無期。
C.二者兼有。全詞以遊子思歸鄉和思婦盼歸人相互渲染,傳達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思。
2.先分後總式
答題時,先分說後總說。例如,解答2003年全國高考詩歌鑒賞題,有一考生這樣作答:
詩眼分別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擋,發出低吟,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的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和「冷」二字繪聲繪色,【結合詩句,具體分析兩字的妙處。先分說】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結合全詩的意境分析其妙處。再總說】。【此答案從用詞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總後分式
答題時,先總說後分說。請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及其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
此詩無一「情」字,而無處不含「情」。請從三、四句中找出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並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這兩句詩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參考答案:
「涼」。「涼」字既寫天涼,又寫心境的孤寂。【先總說】由床上之月寫到天上之月,過渡巧妙;愁情、涼床、月影和梧桐,共同營造出孤寂的意境。【後分說】
4. 分點作答式
答題時,分成幾點,列出答案。請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詩歌鑒賞題及其參考答案:.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聽蜀僧浚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鍾③。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
註:① 綠綺: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鍾,霜降而鳴。
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的理解。
參考答案:① 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
② 寫出了作者沉醉於琴聲之中的狀態,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熱點內容
望廬山瀑布故事 發布:2024-11-18 20:37:23 瀏覽:148
酒嫦娥成語 發布:2024-11-18 20:24:11 瀏覽:778
有內涵成語 發布:2024-11-18 20:08:30 瀏覽:983
成語務物 發布:2024-11-18 19:55:42 瀏覽:838
旅途中的故事 發布:2024-11-18 19:32:13 瀏覽:672
成語追 發布:2024-11-18 19:25:48 瀏覽:504
偏全成語 發布:2024-11-18 19:21:39 瀏覽:774
猜成語言字 發布:2024-11-18 18:37:06 瀏覽:949
狡猾狐狸的故事 發布:2024-11-18 18:30:03 瀏覽:493
成語窮什麼 發布:2024-11-18 18:16:54 瀏覽: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