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台詞 » 哲理詩並解釋

哲理詩並解釋

發布時間: 2023-05-22 02:44:35

① 世界著名哲理

31、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鮑照《擬行路難·其四》

32、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李白《上李邕》

33、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3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3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稼說送張琥》

36、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37、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38、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蘇軾《琴詩》

39、莫笑賤貧誇富貴,共成枯骨兩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40、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41、松樹千年終是朽,槿花一日自為榮。——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43、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44、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 別東魯諸公》

45、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4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趙翼《論詩五首·其二》

47、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48、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羅隱《西施》

49、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50、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佚名《長歌行》

51、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

52、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

53、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 白頭吟 / 有所思》

54、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55、人間萬事,毫發常重泰山輕。——辛棄疾《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

56、冰,水為之,而寒於水。——荀子《勸學》

57、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58、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二首·其二》

59、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60、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61、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李紳《答章孝標》

62、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偶成》

6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64、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諫逐客書》

65、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66、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67、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荀子《勸學》

② 哲理詩有哪些

古往今來,哲理詩甚多,以下列舉五首。

1、《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2、《琴詩》
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3、《觀書有感 》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4、《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5、《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幾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GQ_pQtxO8z-lAeDq

③ 哲理詩有什麼

【題目】題西林壁(蘇軾) 【詩詞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題目】觀祈雨(唐 李約) 【詩詞原文】 桑條無葉土生煙,蕭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耽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 濰縣署中畫竹(清 鄭燮) 【詩詞原文】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哲理】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但是人們對同一客觀事物進行思考,卻往往會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結論。從人的主觀因素來說,主要是由於人們的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知識構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詩中描述的祈雨場面就非常鮮明的告訴我們,在階級社會中,由於人們分屬於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階級立場,因而,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徑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事物,首先必須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去看問題。 【題目】琴詩(宋 蘇軾) 【詩詞原文】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題目】戲為六絕句(之一) (唐 杜甫) 【詩詞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哲理】(1)從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是一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過程,離開了對歷史聯系的分析,我們不僅無法正確認識昨天的歷史,也無法正確認識今天的是未。割斷歷史、否認聯系,盲目的嗤笑傳統、否定前人,必然導致民族虛無主義。 (2)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就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是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斷歷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對前人要採取歷史主義的態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標准去看待和衡量過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觀點看問題,一方面,要正確分析和區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與非、功與過、精華與糟粕等;另一方面,還要進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④ 有哲理的小詩,並說明為什麼急,5分鍾內!!!!

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賞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游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心中所想)。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

蘇軾 琴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解釋
若:如果的意思
如果說琴聲發自琴,那把它放進盒子里為什麼不響呢?
2.何:為何的意思
如果說琴聲發自手,為何你的手上聽不到聲音?
3.思考的問題是任何一件事都是有幾個因素相輔相成的,沒有琴不行,沒有手也聽不到琴聲.
道理
這首講了一個彈琴的道理:一支樂曲的產生單靠琴不行,單靠指頭也不行,還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術的熟練。琴不難掌握,指頭人人有,但由於人的思想感情和彈琴技術的差異很大,演奏出來的樂曲是否悅耳可就大不一樣了。詩里用了兩個提問,讓讀者去思考。其實這是一個復雜的美學問題:產生藝術美的主客觀關系
賞析
唐朝的韋應物寫了一首《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鑿岩泄奔湍,稱古神禹跡。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水性自雲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貽之道門舊,了此物我情。」這位作家對水石之間關系的疑惑與領悟,亦同於蘇軾之於琴指。這其實是個高深的哲學問題,因為在佛教看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與事物之間只是由於發生了聯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謂「四大」,《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五說:「譬如機關由業轉,地火水風共成身。隨彼因緣招異果,一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具一篋。」《圓覺經》說:「恆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楞嚴經》曾對什麼是「濁」有一段闡發:「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也就是說,「濁」是塵土和清水發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論述說得更為明確:「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蘇軾的詩簡直就是這段話的形象化。

⑤ 優秀的哲理詩

優秀的哲理詩匯總如下

1、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

2、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3、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杜甫《戲為六絕句》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其五》

5、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寫懷》

6、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蘇軾《西江月·平山堂》

7、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羅隱《籌筆驛》

8、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陶淵明《雜詩》

9、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李泌《長歌行》

10、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陸游《文章》

11、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二首》

12、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白居易《琵琶行》

13、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一》

14、望雲慚高鳥,臨水愧游魚。——陶淵明《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15、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菩提偈》

16、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劉叉《偶書》

17、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蘇軾《沁園春·孤館燈青》

18、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卧且加餐。——王維《酌酒與裴迪》

19、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程顥《秋日》

20、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無名氏《雜詩》

21、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錢福《明日歌》

22、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蘇軾《滿庭芳·蝸角虛名》

23、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24、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25、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白居易《花非花》

⑥ 古代哲理詩

我自己問答的哦 我簡單的談談一些千古名作吧

朱熹的詩句大都含有哲理
最著名的是那句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詩名《觀書有感》

另外的 譬如 希望我簡單的解釋你能看的懂
1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觀滄海》

2曹操的另外兩首名作 ,如《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對酒當歌,人幾何]

3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都不錯 你可以把這兩首詩全篇看下 應該會有收獲

4李白也寫了很多句 比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宣城謝眺樓餞別校叔雲》,

5劉禹錫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新事物發展創新必將戰勝舊事物)

6將進酒 也是李白的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個好 希望全文看 這個意思好 人生不用氣餒 不要在白白等待機會了 比「少小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這類勸惜時的句子 更有深度 更有文韻

7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絕句 宋 夏元鼎
釋 義 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了。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的
古意: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一派花園緊簇的景象。現意用來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時會生出許多希望

8金縷衣 作者:【杜秋娘】 年代:【唐】 體裁:【樂府】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句有點像一開始李白那句吧

9白居易最出名的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琵琶行裡面的「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從相識」

10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的《望岳》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徵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讀這首詩集會讓我們情不自禁的想到「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但兩句話的意思截然不同 都很有哲理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第三句有名
聯想……「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

12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13天下何處無芳草 這句超有名 蘇軾的
聯想一句「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辛棄疾的

好了 打完了 累死我了 花了將近半個小時
總結還是不全面 但希望真的可以幫到你

⑦ 哪些是哲理詩

題弟侄書堂
對酒
登飛來峰
過上湖嶺望招賢江南北山
這四首

⑧ 名詞解釋 哲理小詩

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這種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絕句,新詩則一至四句均有出現。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白居易的《長恨歌》;蘇軾的《琴詩》;陳毅的《冬夜雜詠.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等寫作哲理詩,要語出自然,有警句創見,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雲亦雲,淺薄無味。
哲理詩大體有兩類:
一是沒有具體的意象的哲理詩。這類詩的基本特點是有一定的詩意,但不夠含蓄,往往是「概念大於形象」。因而人們可以認為這不是上乘的作品。如:「被打倒的/沒人同情/擊倒他人的/反得一筆可觀的獎金」(《世界拳王爭霸賽》)。但它畢竟對生活進行提煉,語言簡潔,內蘊深刻,也不失為一首哲理詩。二是含有鮮明意象的哲理詩。這類詩,之所以倍受贊賞,是因為具有兩個突出特徵:一是具有系列生動意象。二是含蓄,不露理。
張先生新著《風動石》里的絕大部分哲理詩,顯然已經從無意象到有意象的成功過渡。這對張先生來說,無疑是一次質的飛躍。
張先生的哲理詩很鮮明的一個特點,便是從「靜」的物象寫出「動」思想,表現了詩人對周圍的人、情、物、態的濃厚的人文關懷。從作品中,處處可以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對改變生活的關注和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它們往往從一種人們熟視無睹的小事物、小景象中反映出大主題。如《豆芽》:好端端的子兒/無奈被人放進水缸/浸泡幾天幾夜變成/白發蒼蒼老頭———/長長的鬍子/瘦瘦的身材/不像人也不像鬼/差強人意被逼/推向市場/可憐巴巴地/出賣形象/兜售青脆。
這首詩,使讀者產生強大的震撼力,人們立即聯想到被逼 「出賣形象」侵害人權的種種罪惡交易。因此這類哲理詩,往往觸及重大社會主題,它的美學價值已經超越文學,而進入社會學、人類學范疇。當然,有的哲理詩,既不表現驚心動魄的情感,也不表達深不可測的哲理,有的只是表達一種生活情趣,給人們一種美感享受而已。如《翠竹》:別以為我身材苗條/鳥就不買我的賬/風老是欺負我/親一口就跑。
不管怎樣,我願意不厭其煩地強調的還是:哲理詩,首先必須是詩,要具備詩的內質。因此,意象要鮮活,主題要含蓄。盡管張先生某些詩尚停留於「生活注釋」之嫌,但總體觀,已經寫得十分老到了,不少佳作可稱之謂「精品」

熱點內容
螞蟻與西瓜的故事 發布:2024-11-18 22:35:33 瀏覽:696
崔成語 發布:2024-11-18 22:35:32 瀏覽:547
以顧開頭的成語 發布:2024-11-18 22:26:22 瀏覽:24
形容休息的成語 發布:2024-11-18 22:14:08 瀏覽:91
zi的成語 發布:2024-11-18 22:03:10 瀏覽:839
連字的成語 發布:2024-11-18 21:33:20 瀏覽:538
關於時間管理的小故事 發布:2024-11-18 21:27:09 瀏覽:539
成語樹什麼 發布:2024-11-18 21:25:42 瀏覽:118
玫瑰花成語 發布:2024-11-18 21:02:26 瀏覽:967
有豹成語 發布:2024-11-18 20:57:48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