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性之詩
1、詩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
出自:宋代歐陽修的《玉樓內春·尊前擬把歸容期說》
釋義:人的多愁善感是與生俱來的,這種情結和風花雪月無關。
2、詩句: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釋義:古人與今人如流水般只是匆匆過客,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3、詩句: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
出自:元代張鳴善的《普天樂·詠世》
釋義:月有圓有缺花有開有謝,想到人生最苦的事情莫過於離別。
4、詩句: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
出自:唐代張謂的《題長安壁主人》
釋義:世俗的人互相結交需要以黃金為紐帶,黃金用得不多,交情自然不深。
5、詩句: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
出自:宋代朱敦儒的《西江月·世事短如春夢》
釋義:世事短暫,如春夢一般轉眼即逝。人情淡薄,就如秋天朗空上的薄雲。
Ⅱ 哲理詩有哪些
1、陸游寫的《游山西村》,其中富有哲理的詩句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內一村。闡明的哲理是容只要人們正視現實,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不退縮,不畏懼,勇於開拓,發奮前進,那麼,前方將是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嶄新境界。
2、 王之煥寫的《登鸛雀樓》,其中富有哲理的詩句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闡明的哲理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應當再登上一層樓。若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Ⅲ 有哪些蘊含人生哲理的古詩
蘊含人生哲理的著名古詩,有朱熹的《觀書有感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蘇軾的《題西林壁》等。
(一)《觀書有感 》。《觀書有感 》系是宋代學問家朱熹的詩作品。詩曰:「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作者抒發讀書體會的哲理詩。詩中,詩人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二)《 賦得古原草送別》。《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作品。詩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一首詠物詩。此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該詩寓含的哲理在於,世界上的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這種運動、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這首詩常被用來比喻新事物的強大啊生命力,盡管有嚴寒相逼,有野火摧殘,舊事物的威力可謂橫肆暴虐,卻無法改變客觀規律,新事物在春風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機。
(三)《題西林壁》。《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 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全詩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它提醒人們,要想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Ⅳ 哲理詩,有哪些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版真面權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琴詩
(宋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水?
為有源頭活水來。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
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
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
一山放過一山攔
雪梅
梅雪爭春末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雪梅》
有梅無雪不精神,
有雪無詩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
與梅並作十分春。
Ⅳ 誰知道那裡有哲理性的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2、橫看成專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屬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沉舟側畔千帆過,並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1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15、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
16、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Ⅵ 哲理詩有哪些
古往今來,哲理詩甚多,以下列舉五首。
1、《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人們只有擺脫了主客觀的局限,置身廬山之外,高瞻遠矚,才能真正看清廬山的真面目。要認清事物的本質,就必須從各個角度去觀察,既要客觀,又要全面。
2、《琴詩》
宋·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哲理】美妙的樂曲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都是由若干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部分、要素構成的。在樂曲、琴聲中指頭、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矛盾雙方的聯系。因此,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頭和琴聲三者之間的矛盾關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內,那麼,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與琴、指之間的關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間的關系。前者是音樂產生的根據,後者則是音樂產生的條件,兩者缺一不可。
3、《觀書有感 》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哲理】以池塘為喻,說明了為學之道,必須不斷積累,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萬事萬物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這種不間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斷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這種運動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沒有知識的不斷更新,不斷積累,一個人的學問也就回變成一潭死水,毫無生氣和進展了。治學之道如此,辦其他事情也是這樣。
4、《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哲理】詩人藉助景物描寫和生動形象的比喻,通過寫山區行路的感受,說明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深刻道理:人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作好充分的估計,不要被一時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這首詩的主題時,首先應將文體定位——哲理詩,然後就能較快地知道,此詩明寫登山的感受,實為談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績時,萬萬不可自得自滿,而應不斷進取。
5、《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末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哲理】這的確是一首絕妙的哲理詩,無論在理致與筆趣上,都超過了前面提到的幾首詩,它既有宋詩工巧細密之所長,又兼得唐人詩虛處著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評價梅雪,恰如其分。此詩好就好在:它能寫出別人詩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寫出他人筆下所無(梅雪爭春,各具特長)。這首詠物詩,沒有寫景,沒有抒情,純屬議論,卻寫得如此生動,另具一格。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GQ_pQtxO8z-lAeDq
Ⅶ 有哪些富有哲理性的詩
唐代
宋之問《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虞世南《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今年落花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台文錦綉,將軍樓閣畫神仙。一朝卧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紋。昨夜閑譚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譚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李白《擬古十二首》(其九)
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月兔空搗葯,扶桑已成薪。白骨寂無言,青松豈知春。前後更嘆息,浮榮何足珍?
杜甫《絕句二首》(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前出塞》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李商隱《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白居易《放言》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張旭《山中留客》
山光物態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
元稹《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劉禹錫《賞牡丹》
庭前芍葯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浪淘沙詞九首》(其九)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劉禹錫《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吟君嘆逝雙絕句,使我傷懷奏短歌。世上空驚故人少,集中惟覺祭文多。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萬古到今同此恨,聞琴淚盡欲如何。
杜秋娘《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竇庠《醉中贈符載》
白社會中嘗共醉,青雲路上未相逢。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卧龍。
顏真卿《勸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王籍《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迴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羅隱《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李嶠《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三尺浪,入竹萬竿斜。
許渾《咸陽城西樓晚眺》
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州,西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李咸用《送譚孝廉赴舉》
鼓鼙聲里尋詩禮,戈戟林間入鎬京。好事盡從難處得,
少年無向易中輕。也知貴賤皆前定,未見疏慵遂有成。
吾道近來稀後進,善開金口答公卿。
李賢《黃台瓜辭》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尚自可,四摘抱蔓歸。
宋代
王安石《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題張司業詩》
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蘇軾《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朱熹《觀書有感》(二首)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楊萬里《過松源晨飲漆公店》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
楊萬里《過沙頭》
過了沙頭漸有村,地平江闊氣清溫。暗潮已到無人會,只有篙師識水痕。
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其三)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陸游《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葉紹翁《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盧梅坡《雪梅》
梅雪爭春末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