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一則文言文翻譯
Ⅰ 《雜說》翻譯
1、《雜說》(作者:羅隱)譯文:
美玉與瓦礫,它們之間的差別,不待說就知道了。然而美玉有細小的瑕疵,人們一定看得見,因為它成了有用(物)的牽累,那些瓦礫,即使堆積如山,人們不會非議它的本質,是因為知道這不能妨礙它無用的本性。所以有用之物的細小瑕疵,能夠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無用之物整體上的壞處,人們也不認為不好。
也好比鏡子與水:水對於人而言,幽深寬廣可以用來照人,鏡子對於人來說,也可以用來照人。兩者對外物都沒有情感,所以用它們來照的人也不會對它們產生是好是壞的疑慮。人們卻不知道水的本性柔婉,鏡子的本性剛健。柔婉的東西時常晃動,所以拿它自照的人有時因為水面搖盪而印象模糊;剛健的東西如果不是碎裂就不會改變它明亮照人的特點,所以用它自照的人也能夠保持自己容貌特徵。
2、《雜說》(作者:羅隱)原文:
珪璧之與瓦礫,其為等差,不俟言而知之矣。然珪壁者,雖絲粟玷纇,人必見之,以其為有用之累也;為瓦礫者,雖阜積甃盈,人不疵其質者,知其不能傷無用之性也。是以有用者絲粟之過,得以為跡;無用者具體之惡,不以為非。
亦猶鏡之與水,水之於物也。泓然而可以照,鏡之於物,亦照也。二者以無情於外,故委照者不疑其丑好焉,不知水之性也柔而婉,鏡之性也剛而健。柔而婉者有時而動,故委照者或搖盪可移;剛而健者非缺裂不能易其明,故委照者亦得保其質。
3、《雜說》作者:羅隱(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著名的道家詩人,著有《讒書》、《太平兩同書》等。羅隱的思想屬於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
4、韓愈《雜說四》——《馬說》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