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勵志台詞 » 透過太極看人生哲理

透過太極看人生哲理

發布時間: 2021-12-22 03:59:15

1. 從陰陽太極圖解讀道家哲理

道家素有天圓地方一說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是所謂無極生太極 道家思想崇尚的是天人合一 所以太極是圓的 道德經中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既除了無極以外都有陰陽雙屬性來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所以太極會有陰陽之分 實際上陰陽兩「魚」 分指日月循環交替 白日為陽 黑晝為月 在古人的思想中 月有陰晴圓缺 日有明耀昏白 是所謂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因為日月的運行軌跡 所以形狀是兩個陰陽「魚」 實際上太極不是一副平面圖 按照其設計思維來說 兩只陰陽魚應該是十字交叉立體做圓周運動 平穩於一個圓球內 圓心是人 道家無為而無不為 太極無動而無不動 人行太極既是無為而無不為

2. 太極圖里包含哪些哲學韻味 原來這么多 長知識了

「太極圖」是在古今中外有巨大影響的特殊和珍貴的圖案,我們除了了解「太極圖」的來源之外,更應該探索和了解「太極圖」中所蘊含的中國哲學的理念,它不僅代表著濃厚的中國哲學韻味,而且還濃縮著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意韻。
首先,「太極圖」蘊含著中國古代哲學理念的基本范疇——「陰陽」。陰陽觀念是中國古人認識宇宙與人生的根本觀念。在中國古人看來,混混沌沌的世界是有可循的准則的,天地,日月,風雲,男女……,對立的因素互相依存,於是,聰明的中國古人就用「陰陽」來表示。不管是後來被稱之為「形而上」的宇宙之道,還是後來被稱之為「形而下」的日常生活法則,似乎都有著天人關系,都有著「陰陽」的對立與和諧。更妙的是,天地、男女、陰陽,後來居然能用「太極圖」來表現,陰陽魚的對立與和諧,對應與統一,其哲理十分深刻。用近現代的哲學觀念來解釋,「太極圖」充分表現著對立因素是統一體的構成部分,它們是互相依存、互相呼應、互相協調,既對立又統一地共處於一個太極和諧的態勢中。從「太極圖」中可以看到,「陰陽魚」的對立不是絕對的對立,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對立的因素是共處統一體中的,矛盾的雙方互相呼應,在動態的衍生變化中促進了事物的發展,而事物發展的終極目標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陰和陽的要素在對立、對應中,在共存與共容中,在包容與調和中,求同存異,揚棄積優,對立的因素在互動中尋找平衡,注重互補,追尋和諧,共創雙贏。對應統一,圓潤諧和的「太極圖」啟迪我們,對立中求平衡,矛盾中求發展,互動中求和諧才是最根本最理想的目標。在對立態勢中,平衡,包容,互補,協調,創造多元統一的結果,才是事物發展的積優趨勢,也是中國哲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其次,從太極圖中,我們識讀出了中國古代先民最早概括出來的系統的哲學觀念。人們對「太極圖」的詮釋常常追溯到《易傳·系辭上》。「太極」一詞可能最早是見於《易傳·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中國古代哲學,不僅把「太極」視為宇宙之「本」,而且也視為人世之大道。「太極」運行,使陰陽相分並產生天地兩儀,陰陽不斷相分,便產生春、夏、秋、冬四象,後來衍生宇宙萬物。比如,《老子·四十二章》就表達了「太極」哲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以此觀之,太極是「一」,是宇宙萬物之根,陰陽為二,對立、呼應、互補、協和,之後衍生宇宙萬物,可見,生生不息的運動與發展正是太極之本性。
從現代哲學的觀點看,這是相當具有系統思想的哲學觀念,萬物統一於「太極」,「太極」隱含著對立統一的因素,萬物歸一,多元統一,天人合一,天道人道統一,世間萬物構成了一個大系統,生化發展,衍生演進,與時俱進。現代「三論」(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中的系統論,其基本思想,不是可以在中國古代「太極圖」所隱含的哲理中找到思想萌芽嗎?
再次,從太極圖中,我們看到了圖解式的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理念。在先秦諸子中,我們不難發現,各家各派都這樣那樣地融合、繼承和解釋著「太極圖」的思想觀念,作為儒家六經之首的《易經》,吸取和釋解了「太極圖」說,儒、道、兵、法,縱橫、陰陽等家皆有「太極圖」觀念影響的影子。先秦之後,歷代的哲人對「太極圖」作了很多的詮釋,表現了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
比如,三國時的魏孟康,以「太極元氣,含三為一」來解釋太極圖。在他看來,「三」是指陰陽魚太極圖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線。「含三為一」表面上指的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線,也就是「太極圖」主要的構成要素。而實際上,「含三為一」從哲學觀念上看,是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組成,宇宙是由天、地、人「三極」組成的統一體,古人講「天時、地利、人和」,這也離不開太極的和諧哲理。再如,在宋代大儒們的視野中,「太極圖」不僅蘊涵著宇宙哲理,而且還蘊涵著人間道理,「太極」為「人極」,天道通人道。周敦頤說,「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見《太極圖說》)在周氏看來,「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天、地、人組成了對應而和諧的整體,天人合一,天道通人道,這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觀念。可見,「太極圖」以簡易的圖形表達了一個龐大、深奧、豐富的太極哲學體系,彰顯了中華先民領悟宇宙萬物變化之道的非凡智慧,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彩表現,有人說,「太極圖」是「中華第一圖」,這是很有道理的。
供參考,望採納~
山人運動祝拳友身體康健,運動暢快~

3. 誰能從太極拳的哲學思想談下它的時代意義

太極拳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哲學思想,其理論基礎是建立在《老子》、《莊子》、《易傳》及陰陽家和道家學說上。

一、《老子》、《莊子》、《易傳》與太極拳哲學體系

中國的哲學思想可以上溯到夏商時代。但中國的哲學思想真正形成理論體系卻是在戰國乃至秦漢年代。這里,我們先簡略地綜述有關「陰陽」的史據考察。
《老子》四十二章雲:「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在此,老子明確提出了「陰陽」屬性普遍地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這是道家對陰陽學說的最早理論貢獻。《莊子·大宗師》中繼續發展了這一觀點:「陰陽於人,昏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不僅如此,道家在觀察自然與社會的變化中,發現了事物運動變化過程中的辯證法則:「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老子》二章),提出了「反者道之動」(老子·四十章)的著名辯證學說,為以後的陰陽理論體系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辯證基石,這就是道家對陰陽理論形成的巨大貢獻。
戰國後期的苟況在其著述里也舉起了陰陽理論的旗幟。《荀子·禮論》雲:「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肯定了萬物的生成和變化,是天地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否定了鬼神支配萬物的存在。《荀子·天論》中就指出:「星墜,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在這里,荀子指明罕見現象也是服從於陰陽的規律,奇怪是可以理解的,但迷信而畏懼是不正確的。
「易傳」中凡有關「陰陽」范疇的論述源於道家,凡「五行」方位說及「天人感應說」來自於陰陽家。統觀先秦至戰國以前儒家《論語》、《孟子》等等學說中,均沒有涉及陰陽五行方面的記載,便是有力的說明。從占典太極拳哲學理論中可以發現,它的很多要求和方法以及運用原則,都離不開道家哲學理念。如《老子》雲:「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取之,必固欲之。」這種認識方法淪就在太極拳訣中體現出來,「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欲左先右」,「欲前先後」等等。
《老子》雲:「以天下之柔,馳騁天下之至剛。」太極拳的技擊原則正是「以柔克剛」,在具體運用時則要求「以弱為本,舍己從人」。
太極拳古典哲學理論中,有關「陰陽」相互間既統一又互相轉化的思想隨處可見。《太極拳論》中載,「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瓦濟,方為懂勁」,上述淪說就體現了有關這一方面的深刻理解和引伸。
綜上所述,通過對歷史史據的研究,可以證明太極拳的哲學理淪來源於先秦道家的樸素認識淪利方法論,它自始至終體現出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豐富內涵,飽含著東方文化的古樸特色和中華民族的智慧。正因為如此,太極拳不同於其他傳統民間武術的單純性(健身和技擊方法)。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太極拳以其豐富的哲理性來指導人體生命之科學鍛煉,它的健身效果和技擊藝術,由此而產生了與其他傳統民間武術截然相反的途徑,這就是太極拳所獨具的「後發制人」的原則以及「以柔克剛」的科學應用。

二、陰陽家道教文化與太極拳

陰陽家的哲學,主要闡述的是宇宙生成淪,由「陰」、「陽」概念觀點而得名。在中國的哲學思想范疇里,陰陽是宇宙形成的兩個主要法則,中國古今的人都相信,陰陽的結介與互相作用產生宇宙一切現象。
陰陽家的論述強調「五行」的什用,最早的記載見於《書經·洪範》里,「五行,一口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範》中還告訴人們,人類世界和自然世界是互相關聯的,君主方面的惡行,會導致自然界異常現象的出現。這種觀念被陰陽家發展成為「天人感應淪」。
《禮記·月令》也是陰陽家的著述,書中概括的告訴君民心當按月做什麼事,以便與自然力保持協調。這其中,宇宙的結構是按陰陽家的理論描述的,它的表述是時空的。就是說,它既是空間結構,同時又是時間結構。如,陰陽家把四季與四方配合起來,夏配南,喻熱;冬配北,喻冷;春配東,東是日出的方向;秋配西,西是日落的方向。晝夜是四季的微縮表現,因而晨為春,午為夏,晚為秋,夜為冬。陰陽家試圖用這樣的宇宙論,既從時間又從空間解釋自然現象,還進一步認為這些現象與人類行為密切關聯。
陰陽家認為,五行按一定順序相生相剋,四季的順序與五行相生的順序一致,木盛於春,木生火;火盛於夏,火生土;土盛於中央,土生金;金盛於秋,金生水;水盛於冬,水又生木。由此相生而完成了五行循環。按鄒衍及陰陽家的理論推證,以土德而王的黃帝朝,後被以木德而王的夏朝所克。夏又被以金德而王的商朝所克,商又被火德而王的周朝所克,周將被以水德而王的朝代所克,以水德而王的朝代又將被以土德而王的朝代所克。如此周流循環。這個推論被載於《呂氏春秋應同篇》中流傳下來。在以後的實際政治社會中產生了與這個推論驚人相似效應。秦統一中國後,果以「水德」將黃河改名「德水」。為時不久,漢朝建立,正式宣布以「土德」治世。此後,歷代皇帝的頭銜一直都是「奉天承運」。「奉天承運」就是指奉行天道自然相剋之理,承五德轉移之運。
道教文化吸納了眾多學派的哲學思想成就,用於探討人與自然的奧秘,藉以探求避免或延緩死亡的原理和方法,甚而達到駕馭自然,超越自然的目的。就這個意義上來說,道教文化具有徵服自然的精神與勇氣。
道教的出世修仙思想文化,到唐末五代後,逐漸演變成人世救人的方法,而服食金丹超升仙界的外丹修煉法,也在經歷了慘痛的教訓後發生了很大變化,出現了內外丹兼修的理論。如《成川略志卷一·養生金丹訣》記載:「然內丹未成,內無交之,則服外丹者多死。譬如枯草弊絮,而置火其下,無不焚者。」
五代末到宋代,內丹學說的興起完全取代了外丹修煉說,出現了歷史上最重要的道教人物陳摶與張伯端。這兩人各成一家之學,一派之祖,影響極為深遠。其中,在當世貢獻較大的成就者為陳摶,他精於易學、黃老學、內丹學,遞傳火龍真人,火龍傳張三豐,被史稱為「隱仙派」。
按《宋文鑒》卷八十五所載「易龍圖書」,載有「西蜀崇給龕陳摶序」,為陳摶所著的易學論述。又被《漢上易解》、《太極圖接受考》、《化書後序》等宋代著述記載。陳摶所著的易學思想理論及《無極圖》、《太極圖》、《先天圖》等,經種放與穆修一傳至邵雍,一傳至周敦頤,在整個宋代學術界大放異彩。
陳摶對內丹術的實踐,成就出著名的睡功。陳摶所著的《指玄篇》則根據天地方位,五行所屬,陰陽交感,四時運轉的道理,指明人身臟器對應的部位,修煉的時機,調息的方法和感應的功效。他的內丹功法學說,由火龍真人傳與張三豐。而張三豐祖師在此基礎上悟創了內功外拳相合一的太極拳法,撰寫了《太極拳斂神聚氣論》、《太極法說》等有關太極拳修煉的著述。如張三豐在《太極下乘武事釋》中雲:「……要非沾粘連隨已成,自得運動知覺,方為懂勁,而後神而明之,化境極矣。夫四兩撥千斤之妙,功不及化境,將何以能是?所謂懂粘運,得其視聽輕靈之巧耳……」
陰陽家的五行學說,後成為道教文化的內丹學派之重要理論根據。內丹學說在陰陽家哲學的影響下,吸納了「天人感應論」及「宇宙生成論」,在積極探討人體生命延長原理的方向上開辟了新的途徑,最終為「隱仙派」的張三豐丹士所資用,悟創了內丹功法和外拳運作統一和諧的太極拳術。其中與陰陽五行學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太極拳斂神聚氣論》中雲:「氣聚神凝,然後於動靜之中導太極之益,於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一身中太極成,陰陽交,動靜合……」太極拳的古典論述中由「天人感應論」的引導,在用於人體實踐體悟闡發立義方面做出了值得驕傲的貢獻。張三豐曾雲:「夫天人相合,惟道獨尊,陰陽交替,萬理昭明。陰陽,萬變之綱紀也」;「大道惟簡,須從陰陽處討真機」;「人之作用,有動必靜,靜極必動,動靜相因,而陰陽分,渾然一太極也」;「吸之至下而不沖腎,呼之至上而不沖心……暗合周天造化之功,奪一年之候也」。
由上述可知,太極拳的哲學思想體系並非道家哲學獨門所經營,它也吸收了陰陽家哲學的理論精華,此種狀況與道教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關聯甚深。
以人為本並與宇宙自然有機之整體聯系起來,向著人體生命科學的深層次內涵邁進,結合人體的具體實踐,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前提下,以人類生命延長的人體機理以征服一般的自然生命過程,正是未來太極拳界應該努力探求的目標之一。

4. 太極的精髓哲理

太極之廣義與狹義
1.我們平常所說的太極,往往是狹義上的太極概念,主要指太極拳,是武術、體育運動、健身養生方面。
2.而廣義上的太極,范圍很大,內涵也很深,包括哲學、儒釋道、軍事、政治、武術、健身養生等很多方面。
3.《易經·系辭上傳》有雲:"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①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②其中的"二"是指陰陽,也就是太極。可見,太極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本文主要從狹義的角度談太極。

5. 太極圖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太極圖的真正含義如下:

太極圖意義深遠,其內涵包含了古代智慧哲學,體系出陰陽概念。太極圖主要體現觀點有三點。

第一就是陰陽本是一,把陰陽畫到一個圓內,這是陰陽為一。

第二就是陰陽互化的特點,由一點點的小陽發展到陽極的時候,一個小陰生出來,同理太極圖的另一面,一個小點點的陰,發展到陰極的時候,一個小陽生出來了。

第三陰陽互為能量,我們這個宇宙是個能量的世界,陰陽互相轉換需要能量的概念,沒有能量這個世界就是一潭死水了,也就沒有了宇宙萬象與山川河流,沒有了生命。

一即太極——「道生一」,道是無極,無形無象,無物無狀的原始物質,隨著運動和變化,它由散而聚,由隱而顯,由無到有,生成為一,這個一就是太極。太極是有,無極是無。一即太極,外面的圓圈代表太極。

二即陰陽——「一生二」,即「太極生兩儀」即為陰陽,陽者為天,陰者為地,黑白兩部分為兩儀。

三即三才——「二生三」,有了天和地,就有了人。天、地、人即為三才。就是陰陽交感化合。

三生萬物,就是太極含三為一,因萬物由陰陽而化生,故萬物各具一太極,也就是說,太極不僅包含了陰陽兩個方面,還包含了劃分陰陽的界線和標准在內。萬物就是我們所理解的世間萬物了。

太極圖是線條最簡潔、圖象最簡單的圖案,同時她又是最博大精深、內涵最豐富、造型最完美的圖案,古今中外沒有哪個圖案有如此深刻的意境,它可以概括宇宙本源。

太:初始、宗源、無上。極:最端之位、結構之元。太極的字面含義:即最高級、最標准、最完美之義;太極的真實含義:萬事萬物都存在於太極中,並在太極的主宰下運動、變化、發展著,以旋轉為其運動形式,以「中氣以為和」的圓融為運動品質。

道無生萬有、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演萬物是宇宙萬生萬有的模式。太極的表象形式是由陰陽兩部分構成的統一體,太極的品格就是德一。無極大道所生出的太極,是一氣含三、一元四素(象數理氣)的物質表象復合體,是生育、滋養宇宙萬物的能量源泉,是一切生命結構、運動的主宰。

一個簡單的太極圖,可以揭示出宇宙、生命、物質的起源及其發生、發展、運動的自然規律性。

黑白兩方的的界限就是劃分天地陰陽界的人部。白中黑點表示陽中有陰,黑方白點表示陰中有陽。太極含陰陽,陰陽一分為二,是故太極生兩儀。太極生陰陽,陰陽又生化成四象,四象即是四種形象,四象即是太陰、太陽、少陰、少陽。然後再由此形成的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的形象,八卦即是四象演變出來的母象。八卦名:乾、坤、震、艮、離、坎、兌、巽。

【(5)透過太極看人生哲理擴展閱讀】

太極圖的簡要解釋:

《太極圖》據傳是宋朝道士陳摶所傳出。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對道家思想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據史書記載,陳摶曾將《後天太極圖》、《八卦圖》、《河圖》以及《洛書》傳給其學生種放,種放以之分別傳穆修、李溉等人,後來穆修將《太極圖》傳給周敦頤。周敦頤著《太極圖說》加以解釋。現在我們看到的太極圖,就是周敦頤所傳的。

周敦頤「一方面從陳摶派道家易里吸收了太極圖式說並與新的解釋,另一方面繼承了漢唐以來義理學派的傳統······成為宋明道學家解易的先驅。」

《太極圖式說》是《莊子》「太極」思想在儒、道兩家結出的碩果。

6. 求一篇感悟太極的作文,500字左右,小學五年級水平

說起來慚愧,雖然出生在太極故里,但對太極拳及其理論卻一竅不通。聽了這場報告會後感悟很多,對太極拳產生了濃濃的興趣,我覺得太極里包含著深深的人生哲理。 雖然現在算是踏入了半個社會的大學生,但卻還沒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像是牆上的草——隨風倒。今天覺得這樣做人好,明日覺得那樣為人對,遇到事情總是不能有一個正確的准則。 可是從太極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比如習練太極拳就要求立身中正,動作安舒,無有偏倚,支撐八面,上下相隨,使身體各部達到完整如一。其實為人之道又何嘗不是如此,必須以中正為本。中庸之道不可失,只有保持不偏不倚的原則,才能活的安然舒暢,心平氣靜,俗瑣之事則不會擾其身心。在平時的學習生活當中也是如此,不應該總是糾纏於雞毛蒜皮的小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過分斡旋於此,那麼這必定會是一場不幸的人生。因為我們總是過多的看到了人生的不幸,而沒有用欣賞的眼光看到人生的光彩。人生就像是吃一頓自助餐,為什麼總是要往盤子里加對身體不好的垃圾,而不是有益於身體的健康食品呢?多看一些真、善、美,讓自己的心靈里充滿陽光。 因此,我們需要堅守信念,培根固本,做一個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的人。既要保持獨立的人格,不為困難和壓力所阻,也不卑躬屈膝,俯首權貴。俗話說:「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人之道如同練太極拳一樣,遵循拳理,仁義為本,和而不流,定能正直無欺,安立於世。 此外,習練太極拳要求連綿不斷,滔滔不絕勁斷意連,如行雲流水。學拳必須持之以恆,有鍥而不舍的毅力,練拳更是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須謙虛好學,恭敬待人,尊師愛友,不可狂滿,想想古今中外不管學文習武,凡是能成就偉業的,都是靠自己頑強的毅力,堅持不懈,勤奮努力獲得的。比如,在會場上有許多的名人名家,從他們的面目上我看到了一片寧靜與祥和,於傳統的習武之人面目上的肅殺之氣形成了強烈對比。他們行動起來雖然速度不快但穩重剛健,走到哪裡都很謙虛不與人爭搶,神形淡定,彰顯大家風范,使人欽佩不已! 太極講究剛柔並濟,以柔克剛,以退為進。在我們爭取成功的路上,還需快慢相間,進退適時、有度,注意欲速則不達。人生的奮斗必會有坎坷和挫折,但是在逆境中,心中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動搖,要有強烈的自信心。在不利的條件下,快而復緩,及時反省總結,校正路標,並妥協轉變,在變中求生存。當我們春風得意的時候,記得人生更多的是不如意,不要得意的太早;當我們正處於人生谷底的時候,要做一棵普通的向日葵,面向太陽,春暖花開!相信風雨過後便是彩虹!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有幸接觸到太極拳,並切身感受了它的神奇。
我整天在電腦前工作,經常一坐幾個小時甚至大半天,平時也不多運動。久而久之,覺得身體變得很僵硬,尤其是頸、肩和手臂,經常感到酸痛。一次,單位組織大家學習太極拳,我久聞太極拳的功效,未得識荊,便報了名。兩個多月後,我學會了一套42式簡化太極拳。通過學習,我感覺以往身體僵硬的部分變得柔軟靈活了,心情舒暢了。同時,我對太極拳也有了更多的認識。
太極拳的特點是容易學習,男女老幼,都可以掌握。運動量完全由練習者自己掌握。一套拳打下來,人會覺得心情舒暢,神清氣爽。經常鍛煉,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人精力充沛。太極拳好學易練,但這不意味著它是一項簡單的運動。相反,真正要把它練好,我的體會是還有一定的難度。要把動作做到位,還要掌握好火候。但這並不妨礙太極拳成為一種普及的運動,因為太極拳分很多層次,不同的層次適合不同的練習者。
與其他運動不同,太極拳強調練習者必須做到「放鬆」,「氣息通暢」。不但動作要標准、到位,而且在練拳時要配合呼吸,整個過程以放鬆、沉氣為主。
任何運動項目必須具有持續時間比較長的強度,才能促進健康。太極拳動作優美,拳路舒展,線路多呈圓弧,有進有退,有攻有守。講究陰陽平衡,動靜結合,蘊涵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學習太極拳,不僅能強身健體,還能讓人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太極拳內外兼修,既可健體又能防身,既有養生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價值。

7. 太極所蘊含的哲學道理

太極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體現,它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陰陽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樸素的對立統一理論。這一辯證思想認為:統一物由兩個對立面組成,「一陰一陽之謂道」《周易?系辭》;對立物的互相依存,「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道德經?二章》;對立面的互相轉化,「道之反者動」《道德經?四十章》,「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道德經?二十二章》;量的積累引起質的變化,「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道德經?六十四章》。 「陰」和「陽」是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貫穿於一切事物的始終,是一切事物運動和發展變化的根源及其規律;盡管所有相互對立的事物千差萬別,在屬性上卻表現出兩類特定相反的趨向,一類可以歸屬於「陽」,另一類可以歸屬於「陰」,並以「陰陽」作為事物的屬性概念。「陰陽」最初的涵義是以太陽作為參照物,對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則為陽,背向日光則為陰。「陽,高,明也。」「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太極蘊含著如下的哲學道理: 1、 反映了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哲學道理。在這依次演變的過程中,都是由於數量的變化而導致質的飛躍:無極生太極,是數量的從無到一而導致從無到有的質的變化;太極生兩儀,太極即大到極點,大到極點就要一分為二,由一個事物變為兩個事物,大到極點是量的積累,量的積累最終達到質的變化,數量的由一變二卻導致了從一個事物變成兩個事物的質的變化…… 2、一分為二的哲學思想。太極生兩儀,即一分為二。太極即是宇宙誕生前的混沌狀態。太極生兩儀,就是混沌狀態一分為二,變成了天地(兩儀在法象上就是天地)。正如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持一柄板斧將混沌一劈兩半:輕而清者上浮為天(所以天干清純),重而濁者下沉為地(所以地支藏有其它雜氣)。實際上,盤古開天劈地的神話傳說,是對易理思想體系中的天地宇宙形成觀的描述。3、合二為一的哲學思想。原始的混沌狀態雖然分成了天和地,但天地卻組成了完整的宇宙。從太極圖上可以看到:(1)太極圖是由陰陽組成的,這本身就是合二為一的思想(2)陰陽的每一方也是由陰陽構成的,陽除了自身外,他還有黑眼睛——陰,陰除了自身外,她還有紅眼睛——陽;任何事物都是由陰陽構成的,都是由合二為一而得到的。好比人成年後要結婚成家,男女雙方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男為陽、女為陰,結合後而組成一個完整的家庭。4、體現了陰陽的辨證關系,即陰陽的對立互根、互為消長(就是現在哲學上所說的矛盾的對立統一)。這一點可以從太極圖上看出來。太極圖上陰陽魚無論是在顏色上還是在位置上,都是處於一種對立的狀態,魚眼的顏色也恰好相反……;但陰陽雙方又都是為了證實對方而存在,都是因為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即沒有陽也就無所謂陰,沒有陰也就無所謂陽,陽的存在就是為了證實陰,陰的存在就是為了證實陽。如同音符中的高低音,低音的存在是為襯托出高音,高音的存在是為了襯托出低音;沒有低音也就無所謂高音,沒有高音也就無所謂低音。唯有這種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辯證關系,才能產生變化,才能生成萬物,所以陰陽的對立與統一是一切事物的始終。5、體現了物極必反的哲學道理。即矛盾的相互轉化的觀點。太極圖中的陽在其最旺盛之時,他的對立面陰就產生了(即太極圖中的陽魚頭上的黑眼);太極圖中的陰在其最旺盛之時,她的對立面陽就產生了(即太極圖中的陰魚頭上的紅眼)。6、體現了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化的道理。太極圖是宇宙及萬事萬物的縮影,太極圖是由陰陽構成的,具有兩面性,所以易理上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即事物自身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絕不可能是單一的一方,所以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另外,既使是構成太極的「陰、陽」本身也不是絕對,其中的陽是由陰陽構成的,陰也是由陰陽構成的(這一點已經在前面講過了)。這就更明晰的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沒有絕對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切不可走極端,偏執一方。7、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太極圖是宇宙及萬事萬物的縮影,任何事物都是按照太極的理而形成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個太極,大到整個宇宙可視為一個太極,小到一粒塵埃、一個粒子為一太極。8,體現了發展的觀點,太極的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是一種變化的觀點。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