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
㈠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麼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的詩歌305篇。
關於《詩經》的成書,漢代的學者有采詩的說法,在周代,每年春季天子都派人到民間去搜集民歌,然後加以篩選,配上音律,讓樂士為天子演唱。現代研究者認為,《詩經》的成書主要是周王朝在各諸侯國的協助下,搜集民間詩歌,然後經過樂師的篩選、整理、編輯而完成的。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公卿列士所獻的詩。在漢代還有關於孔子刪詩的說法,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古時候的詩本有3000餘篇,孔子刪其重復者,選取其合乎禮義者,最後剩下305篇。
《詩經》本來叫做《詩》或《詩三百》,只是到了漢代,儒家學者將其奉為六經之一,因此才稱為《詩經》。秦始皇焚書坑儒時,《詩經》也遭厄運,但由於不少學者都能背誦,在漢代才又整理記敘成書。漢代傳授《詩經》的共有四家:齊人轅固、魯人申培、燕人韓嬰、趙人毛萇。後來其餘三家所傳之《詩經》漸漸亡佚,只剩毛萇一家,所以《詩經》又稱《毛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風包括15國風,有詩160篇;雅包括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包括周頌、魯頌、商頌,有詩40篇。
「風」,就是「土風」、「土樂」的意思,也就是地方樂調之名。從內容上看,國風中保存了不少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具有明顯的民歌特色。
「雅」,現在人們一般認為是西周王畿地區的樂調,即所謂「官調」,與「風」這樣的土樂,即地方樂調相對而言。而大雅、小雅的區分,也主要是從樂調上講的。
「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周頌」大部分是西周初年周王室的祭祀樂章。「魯頌」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頌歌。「商頌」是春秋時期宋國人(殷商後裔)頌贊祖先功業的頌歌。
㈡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
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2)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擴展閱讀: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詩歌的優良傳統,中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詩經》立足於社會現實生活,沒有虛妄與怪誕,極少超自然的神話,描述的祭祀、宴飲、農事是周代社會經濟和禮樂文化的產物,對時政世風、戰爭徭役、婚姻愛情的敘寫。
展現的是周代政治狀況、社會生活、風俗民情,這一「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精神傳統為後世所代代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