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光中詩詞
A. 鄉愁 餘光中 賞析
1、此詩選擇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個具有象徵性的意象,形象而濃烈地抒發了遊子思念故土的感情。
2、詩人藉助時空的變化來表達對往昔歲月的追憶,抒發內心一種思念親人、眷戀故土、渴望祖國統一的思鄉愛國情懷。
3、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
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託在給家人的書信里,所以將鄉愁比喻為郵票;
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託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
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於是作者就將愁緒比喻為墳墓。
現在,由於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台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大同的強烈望。
4、最後一節中,作者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將所有海外遊子,港澳台同胞們鄉愁的心聲用一灣淺淺的海峽展現給了祖國同胞,將這種鄉愁的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紮根在人們心靈里。
5、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像,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中國情結。
(1)餘光中詩詞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餘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重慶等地。
22歲時,餘光中隨家人到了台灣,並考取了台灣大學外文系。
雖然專業是外文,餘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傑出的,當屬詩歌。人們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因此,他被譽為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餘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B. 餘光中的所有詩詞
詩集
《抄舟子的悲歌》,野襲風,1952。
《藍色的羽毛》,藍星詩社,1954。
《鍾乳石》,中外畫報,1960。
《萬聖節》,藍星詩社,1960。
《蓮的聯想》,文星,1964。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國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樂》,藍星詩社,1969。
《在冷戰的年代》,藍星詩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範,1976。
《與永恆拔河》,洪範,1979。
《餘光中詩選(1949-1981)》,洪範,1981。
《隔水觀音》,洪範,1983。
《紫荊賦》,洪範,1986。
《夢與地理》,洪範,1990。
《安石榴》,洪範,1996。
《五行無阻》,九歌,1998。
《餘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洪範,1998。
《高樓對海》,九歌,2000。
《藕神》,台灣九歌出版社,2008
C. 餘光中寫的 黃昏 的詩詞都什麼意思,還有當時寫作背景是什麼
黃昏
餘光中
倘若黃昏是一道寂寞的關
西門關向晚霞的
匆匆的鞍上客啊,為何
不見進關內來,只見容出關去?
而一出關去就中了埋伏
晚霞一翻全變了
再回頭,西門已閉
————幾度想問問蝶上的邊卒
只見蝙蝠在上下撲打著
噢,一座空城。
這是寫的誇父追日的情景,誇父一直想追趕太陽,可是太陽一直往西邊去,黃昏是最後一道關了,再追不上,那麼那天誇父也就徒勞而返了。城裡的人們也關門休息了,看不見一個人。所以誇父看到的是一座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