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句歌詞 » 白日依山盡古詩

白日依山盡古詩

發布時間: 2023-09-19 22:08:22

古詩登鸛雀樓的全文

登鸛雀樓
朝代:唐朝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里目:眼界寬闊。
8.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創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縣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這首詩是作者三十五歲時寫下的。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遷居絳郡(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不久被誣罷職,遂漫遊北方,到過邊塞。閑居十五年後,復出任文安縣尉,唐玄宗天寶元年卒於官舍。王之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曾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相唱和,名動一時,「傳乎樂章,布在人口」。其傳世之作僅六首,但都是熱情洋溢的佳作,其中《涼州詞》和《登鸛雀樓》等尤為大氣磅礴,韻調優美,皆可列入盛唐朝表作中。

⑵ 《登鸛雀樓》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

《登鸛雀樓》這首詩的意思是: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原文: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2)白日依山盡古詩擴展閱讀:

詩文賞析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

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

詩筆到此,看似已經寫盡瞭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詩人在後半首里,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兩句即景生意的詩,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

這兩句詩,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熱點內容
化學故事 發布:2024-10-30 23:19:26 瀏覽:438
高中生成語 發布:2024-10-30 23:04:27 瀏覽:796
三個騰成語 發布:2024-10-30 22:59:26 瀏覽:55
寫一篇小故事 發布:2024-10-30 22:45:18 瀏覽:529
怎麼保存微博故事 發布:2024-10-30 22:10:45 瀏覽:802
震後故事 發布:2024-10-30 22:09:45 瀏覽:32
雖的成語 發布:2024-10-30 22:07:38 瀏覽:488
小兵的故事2隱藏 發布:2024-10-30 21:12:44 瀏覽:280
天時地利人和的故事 發布:2024-10-30 20:46:44 瀏覽:809
帥哥的成語 發布:2024-10-30 20:32:07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