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賞析詩歌
① 詩歌鑒賞的方法有哪些
詩歌鑒賞方法大全
一、仔細體察物關情 ——詠物言志詩的鑒賞
寫作特點:
1、既然詠物,要實寫其形態、色澤特徵,或寫其所處環境,求其「形似」。[曲盡其妙]
2、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滯於物]
3、從整體構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
4、從具體描寫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寫之外,還常用側面烘托的手法。
鑒賞方法:
1、「讀清」全詩。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徵、環境特點和內在品性。
3、聯系詩人自身經歷和所處社會環境,揣摩詩人所託之情,所言之志。
4、體會詩人手法的高妙。
二、何人不起故園情 ——思鄉懷人詩鑒賞
1、了解常見思想情感。羈旅愁思;思念親友;徵人思鄉; 閨中懷人:王昌齡《閨怨》
2、分析人們思鄉緣由。戰亂頻繁;山長水闊;久戍邊關;宦遊不歸;漂泊在外;貶官異地;雁歸故鄉;逢年過節。
3、人們在詩中如何表達思鄉之情?
觸景傷情: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王禹偁 村行)
感時生情:中秋望月;重陽登高;除夕;傷春悲秋;日暮思歸
托物傳情:月、雁、笛、柳
因夢寄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思江南 方干)
鑒賞方法:
1、初讀全詩,整體感知,確定情感類別
2、抓關鍵句,挖掘字詞,初悟情感
3、抓住意象,構建圖景,再悟情感
4、根據題目,組織語言,形成答案
三、古來征戰幾人回——邊塞征戰詩的鑒賞
邊塞詩賞析要注意:
①了解時代背景;②體會思想感情;③感受藝術風格
鑒賞方法:
第一,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邊塞詩是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因此,我們在接觸這類詩歌時,如果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幫助的。
簡介「大唐盛世」:從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這半個世紀通常稱為盛唐。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開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筆從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現了大量的邊塞戰爭題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為壯觀的邊塞詩派。又稱為「高岑詩派」。
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衰微,雖然詩人們也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了多少悲壯,多少婉傷:「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於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征戰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為報國無門的憤懣,如陸游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更多地體現為歸家無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漁 家 傲》范仲淹)。盡管仍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厲,更多一些惆悵。
第二、注意區別各自的思想內容感情特點。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有的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的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的反映對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有的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的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
第三,分析邊塞詩的不同藝術風格。在大量邊塞征戰詩中體現出來的藝術風格是很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曠達,如前述的「醉卧 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有可能准確領會到由於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以及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際,反映在邊塞征戰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不同藝術風格。
邊塞詩的主要特點:
(1)內容:邊塞風光(奇麗壯闊) 統治者 ( 窮兵黷武) 將士 (生活艱苦)
(2)情感:對家鄉思鄉念親;對友人惜別感傷;報國豪情;壯別感奮
(3)風格——雄壯豪邁。
(4)常用手法——比喻、誇張、用典。
(5)常用詞語:金鼓旌旗 烽火羽書 戈矛劍戟 斧鉞刀鎩 夜郎 長雲秋月 雪山孤城 雁飛
常用評析詞語:
雄奇 奇寒 遼闊 壯闊 廣闊 豪邁 報國之志 殺敵豪情 英雄氣概 昂揚精神 厭戰情緒 深切同情
四、古今多少興亡事——詠史懷古詩鑒賞
我國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江山勝跡,人物風流。盡管歷史如大浪淘沙,但無數前人在歷史舞台上叱吒風雲,留下多少輝煌業績,令人欽佩仰慕;留下多少經驗教訓,讓人唏噓感慨。於是以歷史故事、古人事跡為題材的懷古詠史之作在魏晉甚至更早一些時候便已產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風,甚至出現了像劉禹錫、杜牧等卓有成就的詠史大家。 懷古詠史詩有的對歷史的理性思考,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杜詩「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是對項羽自刎的惋惜;王詩「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則是意識到了項羽失敗的歷史必然。有的把史事與現實結合起來,或借史抒懷,或借古諷今。如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借周瑜的少年得志,感慨自己的懷才不遇;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用了六個典故,抒寫自己理想落空,抗金復國無望的苦悶,諷刺南宋當局的用人不當,不思復國。有的就史論事,如杜甫的《蜀相》。
(一)弄清史實
對於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些歷史知識。在閱讀一首詩時,一定要讀好註解,這也是讀懂材料的一把鑰匙。
〔二〕要體會意圖
後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慨的媒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州,到過當地一處叫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時的古戰場赤壁——憑吊,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的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苟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報國無門,是詩人引發詩情的現實原因。
(三) 領悟感情
詩人懷古詠古,大致有這樣幾種情況:
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詩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弟子多俊才,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感到項羽的失敗歷史的必然:「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二種情況是把史實和現實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搏擊社會現實。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第三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借古諷今: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四)、分析寫法
在構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說百花齊放,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王昭君》,對漢元帝的統治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對比,或側面烘托等。
五、把酒話桑麻——山水田園詩的鑒賞
山水詩源於南朝(宋)謝靈運,田園詩源於晉代陶淵明,以唐代王維、孟浩然為代表。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多用白描手法。
鑒賞中常用到的術語:
1.思想內容:熱愛自然 嚮往自由 歸(退)隱 閑適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現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3.語言特點:清新自然 質朴自然 清新洗練
六、聚散皆是緣——送別詩的鑒賞
古人由於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落後,一別動輒多年,再會難期,因而古人更重離別。士大夫們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還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所以,表達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常見的一種主題。送別詩是古詩詞中的一個大類。他們一般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詩歌大多纏綿凄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採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藉助於想像、聯想塑造形象。以婉約派詞人、詩人寫的較多。
送別詩的特徵:季節:春季或秋季;時間:清晨或傍晚;地點:路口、驛站、碼頭等;景物:楊柳、酒肆等。
唐人送別的習俗:
1、折柳送別
2、飲酒餞別
3、唱歌送別
折柳送別習俗產生於漢代,產生原因大體有三:
1、千絲萬縷的柳條隨風舞動與離人千絲萬縷、斬不斷、理還亂的離愁非常相似。
2、「柳」與「留」諧音,因此折柳送別有挽留、惜別、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隨地而生的習性,折柳相贈還有祝願友人在異地他鄉生活順利、欣欣向榮之意。
送別詩中常見的時空背景:
1、多出現傍晚和月夜等時間意象。
2、多出現長亭、渡口、南浦等空間意象。
送別詩的情感:
1、哀傷凄婉。
2、慷慨豁達。
七、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詩的鑒賞
閨怨詩有兩類,一類是婦女對丈夫的思念,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一類是對易逝青春的哀怨,對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嚮往。
描寫對象:
閨中少婦、宮嬪宮女、商婦、征婦
常見手法:
1比喻;2對比、襯托;3.細節描寫(動作,心理、神態)
感情基調——怨:
1.夫妻分離,年華空老;2.不得寵幸,無緣愛情;3.孤苦無依,少人關懷;4.對丈夫的掛念與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