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歌分類
1. 高考詩歌鑒賞中對偶手法怎麼分析
有關對偶這種常用手法的相關知識簡介如下:
一、簡介:
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修辭方式,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
二、對偶的特徵以及舉例:
對偶句形式工整、勻稱並節奏鮮明,音調和諧,便於記憶和傳誦;對偶句前後呼應,互相映襯,對比鮮明,語言凝煉,能增強語言的表現力,使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一般的寫作中,只要求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關就行了,不一定講究平仄,這叫寬對。對偶形式的修辭方式,在詩歌、對聯中出現最為普遍。 對偶又稱對仗,俗稱對子,是指形式上對稱均衡,意義上互相關聯的兩個句子或片語。人們所熟悉的對聯就是一組對偶句。根據意義的不同,對偶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流水對三種。比如: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正對--意義相近,互為補充。蘇軾《飲湖上初睛後雨》)
滿招損,謙受益。(反對--意義相反,互相映照。《尚書·大禹謨》)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串對--意義相承,表示連貫、遞進、因果等關系。(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三、分類:
對偶大概可以分為三種:
1.正對:事物的兩個角度、兩個側面說明同一事理,在內容上相互補充。上句和下句在意思上相似、相近、或相補或相襯的對偶叫做正對。
2.反對:前後兩個句子的意思相反的對偶句子叫反對。
3.串對:又叫連對,流水對。它的前後兩個句子在意義上有連貫、因果、條件、轉折等關系。這種對偶句子稱為串對。
2. 哪位能給我總結點高考詩歌常見的意象
①修辭格:比喻,擬人,頂真,誇張,借代,同感,反復,設問,對偶。
②表現手法:a敘事,議論,抒情,描寫。b浪漫(李白詩歌)。c虛實結合(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d時空結合(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e遠近結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遠看近卻無。)f濃淡搭配(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g化虛為實(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h推己及人(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i動靜結合(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k對比:物是人非(顯示時間變化之快)「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體現堅貞,堅持)l樂景村哀情(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m遞村(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o只見其人,不見其聲。p移情於物。
間接抒情方式:1借經抒情。2托物言志。3借史抒情。直接抒情。
意想定義:中國千百年來文人賦予它的特定的情感,文化的積淀,久而久之這些事物被稱為意想!
代表:月亮→人生聚合,思鄉思人
梅花→傲然獨立,堅韌頑強
柳樹→挽留之情,寓意分離
花飄零,水東流→感嘆時間流逝
梅,蘭,松,竹,菊→對君子的誇贊
大雁→思鄉代名詞
煙波→遠走異鄉遊子的思念知情
寒砧→思念知情
秋→感慨人生悲涼
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
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
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凄苦之音。
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
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
水——在中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
3. 高考古詩詞鑒賞復習:怎樣判斷10種常見古詩題材分類
題材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現手法、抒情方式上,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鑒賞古詩詞,就必須對題材分類有清楚的了解,並能對具體的詩詞作出准確地判斷。常見的題材如下。
1、愛情詩。這是以愛情(包括悼亡)為題材的詩,也稱「情歌」、「閨怨詩」。愛情詩自《詩經》起,源遠流長,主要描寫男女愛慕之情和愛情生活,或抒發離別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牽牛星》、《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鵲橋仙》(「纖雲弄巧」秦觀)等等。
2、諷刺詩。這是以嘲諷或勸喻手法,揭露社會黑暗、世態炎涼,表達人民或正人直士呼聲的詩歌,亦稱「諷喻詩」,有時也稱「政治諷刺詩」。諷刺詩同樣源遠流長,自《詩經》起直到現代從未消失。如《碩鼠》、《伐檀》、《蜂》(唐·羅隱)、《題臨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譏貪小利者」元代無名氏)等等。
3、哲理詩。這是一種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描述、議論,來寄寓或闡發某種哲理的詩歌。有的點明主題,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蘇軾的《題西林壁》、《琴詩》,朱熹的《觀書有感》等。此外,有些詩雖不是哲理詩,但其中有的詩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等),也應注意。
4、送別詩。這也是最早出現、最為常見的題材之一,主要抒寫離情別恨,或用以激勵勸勉,或用以表達深情厚誼,或用以抒發別離之愁。因為送別常與登山臨水相聯系,故又稱「山水送別詩」。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別董大二首》(高適)等。
5、記行詩。又稱記游詩、行旅詩。或描述個人游歷見聞感受,或表現思親懷鄉之情,敘事與抒情相結合。這類詩離不開山水景物描寫,所以又稱「山水記行詩」。這與純粹的山水詩略有區別,是「以記抒情」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懷》、馬致遠的《秋思》,便不可視作山水詩。
6、邊塞詩。這是以描寫邊塞風光,反映邊疆將士生活為基本內容的詩歌。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頎等。高適的《燕歌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之渙的《涼州詞》、王昌齡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均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詠史詩。這是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歷史人物為題材,藉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一般是先敘事後議論;也有一些只敘述對比而不加議論,讓讀者思考的。詠史為題的詩以班固的《詠史》、西晉左思的《詠史八首》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後不斷發展,出現了更多的詠史詩,如章碣的《焚書坑》、李商隱的《賈生》、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與之曾唱反調)、溫庭筠的《經五文原》等,均為名篇。
8、詠物詩。這是借吟詠自然或社會事物,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歌,托物言志,象徵比擬是其常用手法。這類詩先秦兩漢已出現,唐以後佳作漸多。如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李白的《白鷺》、杜甫的《歸雁》、陸游的《卜運算元·詠梅》、於謙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詠懷詩。這是以吟詠個人抱負,反映或諷刺社會為題材的詩歌,比興、象徵、聯想等是其主要手法。詠懷詩也源自《詩經》,是古詩中最重要的詩歌之一。如屈原的《離騷》、《涉江》、李白的《行路難》、《將進酒》、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蘇軾的《定風波·沙湖道中遇》,陸游的《書憤》等等,都是令人感動的詠懷名作。
10、懷古詩。由憑弔古跡而產生聯想、想像,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這類詩就是懷古詩。懷古詩可歸入詠懷詩大類之中,但獨有特色;懷古詩與詠史詩略有不同,懷古詩是身臨舊地古跡而抒情言志,而詠史則不必親到歷史遺址,在書房中就可以寫作。懷古詩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都遺響千古。
山水詩、田園詩因為讀者熟知,故不作介紹了。此外,還有題畫詩、宮怨詩、無題詩等,因其題材或與其他題材相容,或要依詩的內容確定,也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