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句歌詞 » 陳琴老師吟誦75首古詩

陳琴老師吟誦75首古詩

發布時間: 2023-09-10 01:55:21

1. 陳琴老師吟誦《螽斯》時,把「宜爾子孫,繩繩兮」中的繩念為min(第三聲)是否正確我找不到此讀音的出處。

陳老師將這個字讀為mǐn一是參考她現在使用的讀本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詩經》里的注音(詩經/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兒童讀本(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兒童讀本),二是這個字的這樣讀更符合它擬聲特徵的需要,也更多出一番趣味。古今字的讀音變化很大,裡面需要探討的確實很多。

2. 陳琴的介紹

1968年5月生,大學本科,從教21年,一直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素讀」經典課程創始人,古詩詞吟誦專家。在中華書局出版《經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靈魂的良葯》一書。主編《中華經典素讀本》十二冊。

3. 吟誦的意思

1.泛指讀書。《晉書·儒林傳·徐苗》:「 苗少家貧,晝執鉏耒,夜則吟誦。」

2.謂有節奏地誦讀詩文。《隋書·薛道衡傳》:「 江 東雅好篇什, 陳主 尤愛雕蟲, 道衡 每有所作,南人無不吟誦焉。」 唐李白《游太山》詩之四:「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 高宗 親書此聯於幅紙,黏之殿壁……吟誦此聯,凄然出涕。」 清梅曾亮《歐氏又一村讀書圖記》:「 岳庵 雖家居,亦囊篋鱗雜,不能吟誦無事如曩時。」馮牧《<郭小川詩選>代序》:「﹝它們﹞值得我們吟誦……首先是因為它們時時響徹著的那種可貴的主旅律。」

孔羽《睢縣文史資料·袁氏陸園》:「袁氏(袁可立)陸園在鳴鳳門內,……每逢佳日節期,州內文人名士在此聚會。所吟誦的詩歌,後來薈為專集,名《蓬萊紀勝》。」

3. 釋義:大聲誦讀詩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達出來。

與朗誦截然不同,古代說話原本就是吟誦。

(3)陳琴老師吟誦75首古詩擴展閱讀

一、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吟誦感興趣,各地的吟誦活動逐漸開展起來。其中教育界也自發開始了恢復吟誦傳統,把吟誦引回教育體系的探索。

二、在大學方面,陳少松先生1987年起在南京師范大學開設古詩文吟誦選修課至今,影響很大。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常年傳授吟誦。廣州分春館門人陳永正、呂君愾等先生一直在中山大學等傳授粵語吟誦。

2007年,北京師范大學、徐州師范學院、淮陰師范學院、台灣輔仁大學聯合成立吟誦詩社。2007年,徐健順在中央民族大學成立吟誦詩社——紫竹詩社,次年成立「首都高校吟誦傳承研究聯誼會」,有20多個大學的詩社參加。北京師范大學的王寧先生、首都師范大學的謝綏東先生、北京語言大學的王恩保先生等都傳授過吟誦。

三、在中小學教育方面,語文界很早就開始吟誦教學的探索了。廣州的陳琴老師創「素讀經典」教學法,現已經推廣到全國,其中已經使用了自創唱詩的手段。上海的戴建榮老師推行吟誦朗誦法,也已經在全國推廣。上海的彭世強老師進行吟誦教學,效果顯著,被評為特級教師,也在十幾個省傳授過經驗。廈門的陳水龍老師也把閩南語吟誦引進教學,堅持了十多年,等等。

四、在最近開展的「中華經典誦讀」活動中,有更多的地方引進了吟誦的形式。上海《小學語文教師》編輯部每年都組織各地的老師學習「經典誦讀」的教學法,其中也包括吟誦。這些都說明吟誦是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的,只是很多吟誦還不規范,很多吟誦也缺乏傳承,這些都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五、在社會上,安徽馬鞍山每年都有吟誦活動。大連圖書館館長張本義先生讓圖書館系統的人員都學習吟誦,並組織演出交流。中華詩詞學會曾成立吟誦委員會,周篤文先生、戴學忱先生等,在各地推廣吟誦。文懷沙先生倡導「東方吟誦學」,在媒體上大力宣傳吟誦。常州、漳州、泉州、武漢、蘇州等地,常年仍有吟誦雅集。

4. 為什麼要培養幼兒,讓他從小愛上誦讀古詩詞

中國文字原本就蘊含著藝術美,周作人先生說,中國漢字具有游戲性、裝飾性與音樂性的特點。而中國古典詩歌更濃縮了我們母語的精華,以其特有的節奏感、韻律感、美觀性等特質,從古到今始終散發著迷人而高貴的氣質。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古詩篇幅短小,工於音韻,句式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從小朗誦古詩詞並不重在理解,古詩詞平仄押韻,韻律感非常強,良好的感知自然會慢慢形成「理解」。從幼兒期開始學習古詩、誦讀古詩,可以讓幼兒了解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提高幼兒審美能力,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發展潛能、陶冶情操。

古詩的內容包羅萬象,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充滿了畫意??然而,由於古詩中所描寫的景物、事件、人物與幼兒生活的年代相差很遠,小時候不能理解古詩中所描繪的意境、表達的情感。

長大了,

春天,看到了盛開的桃花,突然明白什麼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冬天,西風凜冽,天空陰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著爐子,外邊洋洋灑灑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麼是「晚來天欲雪」,什麼是「紅泥小火爐」。

夏天,跟爸媽去湖裡玩,小舟在荷葉中穿過,知道了什麼是「接天蓮葉無窮碧」,什麼是「水光瀲灧晴方好」。

秋天,過了天高雲淡,就是涼風乍起,梧葉飄黃,知道了什麼是「老樹呈秋色」,什麼是「苒苒物華休」。

約會的時候,知道什麼是「月上柳梢頭」;燈會的時候,知道什麼是「一夜魚龍舞」。

愁的時候,「佇倚危樓風細細」;樂的時候,「春風得意馬蹄疾」。

小的時候,「卧看牛郎織女星」;大的時候,「金風玉露一相逢」。

從小背的那些古詩詞,像是看不懂的畫面,存在心裡。小時候,記憶里的聲音,對精神世界是有影響的。一天,遇到了某個風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詩,那句詞,那幅畫。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當,以至於無法用其他的詞語形容。記住了詞,記住了景,也記住了情。

從幼兒時期朗讀、背誦古詩詞,徹底吸收了詩歌的節奏和韻律,待到一定的年紀,詩中蘊藏的情感自然會浮出水面。等到大長後才懂得古詩詞的美好。

當代「素讀」經典課程創始人,古詩詞吟誦專家,《中華經典素讀範本》主編陳琴老師表示:3~12歲是孩子記憶的黃金期,把握住這個時期,誦讀古詩詞,學習國學,終生受益。

她率先把經典「素讀」的理念引入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創設了能被移植的經典「素讀」課程。陳琴老師在新加坡、中國香港及全國各地講課、報告百餘場,被多個省市教育局、學校聘為課程指導教師。

她的學生經六年的經典「素讀」訓練後,個個都能達到「背誦十萬字,讀破百部書,能寫千萬言」的教學目標。將《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聲律啟蒙》《大學》《中庸》《論語》《老子》《飛鳥集》等經典名篇全都背得滾瓜爛熟。此外,所有的學生在吟誦法的熏陶下,都能熟背四百多首古詩詞。

《中華經典素讀範本》全套書收錄了中華經典的蒙學、詩律、常識、四書五經、諸子等經典名篇,是一套為6~12歲的孩子精心准備的,可作為現行語文教材的補充讀本。根據本書的體例,孩子每天的誦讀量是五六十字,每年的誦讀量,大概在1.8萬字左右,這樣下來,6年時間里能背誦十萬字。

教育部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數字校園專項基金「十三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DCF13004)國學推薦試驗用書

《中華經典素讀範本》幼兒繪圖版,近期出售。讓幼兒從小愛上讀古詩詞!

該叢書根據古詩詞吟誦專家陳琴老師倡導的「中華經典素讀教學法」策劃出版,是一套專供幼兒園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使用的權威、系統、實用的素讀經典範本。本叢書全彩印刷,配有與詩文對應的書法作品和與詩文相關的插圖,配套吟誦光碟。

5. 吟誦古詩詞的基本方法

小學生古詩詞吟誦的教學方法

吟誦是詩樂傳統的核心,是傳承中國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古詩詞的吟誦作為我國古代詩詞藝術,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挖掘的,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點。本文將從曲調、腔韻、節奏、語感、體會詩歌情感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小學生古詩詞吟誦的教學方法。

小學生對口頭言語中語音的細微差別逐漸掌握,並開始進入書面言語發展時期。小學生的詞彙增加很快,對詞義的理解越來越精確,語法運用逐步趨於合理、完善,言語表達更加連貫、生動和多樣化。因此,根據小學生的語言特點和文化水平,加強古詩詞的吟誦的教學方法研究極為重要。

1 根據曲調,由聲入境

吟誦區別於朗誦的主要之處就在於:吟誦是有曲調的。小學古詩詞教學中,第一步就應該明確吟誦的曲調。教師在教學時先要作吟誦示範,一句一句的地交給學生帶基本調子的吟誦,直到學生能夠獨立吟出模仿的調子來。這樣一來,先是第一時間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通過聲音的感染力,把學生帶入了古詩詞的意境中去。

吟誦雖有曲調,但不同於唱歌,因為吟誦的曲調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說,同一首詩可以用不同的曲調來吟誦。現有傳統吟誦、現代吟誦、自成曲調三種方式
在學習吟誦的最初階段,我們可以先模仿現有的吟誦曲調。在模仿的過程中,再漸漸感受其中的情感、發掘其中的規律:比如,回環往復——吟誦的曲調大都比較簡單,每句都是同一個調,句句如此,回環往復;再比如,依字行腔——根據詩句中每個字的讀音的高低起伏來拉長聲腔,以此來形成簡單的曲調。吟誦得多了,自然就會感受到其中的規律。

在學生基本掌握吟誦的曲調之後,應要引導學生通過聲音走進作品的意境、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老師應帶領學生一起展開想像,一邊吟誦,一邊引導學生去想像詩詞中所描繪的畫面,去想像作者當年創作詩歌時的情景。音樂很容易左右人的情緒,當學生們用著或低回沉鬱或高亢嘹亮的曲調吟誦時,作品所蘊含的感情會更深的鐫刻在他們心中,讓其感同身受。

2 字正腔圓,感受韻味

在小學階段,要保證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還是要從基礎抓起。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謂的「字正」,再通過拖音,使聲腔飽滿,做到所謂的「腔圓」,字正腔圓是對吟誦的基本要求,以此來感受詩歌的韻味。教學將分為以下兩個步驟:

2.1 吟准音節,吐字清晰

小學階段,對字詞的掌握屬於重點教學內容。在用吟誦教古詩時,教師以普通話吟誦為主,帶領學生吟准字音,使學生通過吟誦,掌握整首詩的字詞發音。

在吟准字音的基礎上,還要做到吐字清晰、字正腔圓。漢字的音節是優美的,能夠准確清晰飽滿地讀出來,展現腔調的圓潤,給人以美的感受。

2.2 運用腔音,感受韻味

中國古典詩詞,除了節奏鮮明之外,還要押韻。押韻不僅使古詩詞讀起來整齊、好聽,還可以使古詩詞充滿風韻。古詩詞的韻味體現在韻尾發音時可以引起鼻腔和胸腔的共鳴,讓人有一種盪氣回腸的感覺。在吟誦時,通過對韻尾拖腔的處理,可使學生感受到詩歌的韻味、體會到詩人在創作時的情感,餘音裊裊,回味無窮。

3 根據節奏,培養語感

在詩歌中,節奏能顯示語言的頓挫。節奏的停頓、延長等能夠表達不同的語義,語氣的急劇、舒緩又能表達不同的感情。吟誦的「誦」字,本來就是指有節奏地讀,可見在吟誦時必須掌握好節奏的規律。在吟誦時,把握住不同的節奏規律,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體會詩句的情感,也能逐漸幫助學生培養語感。形成良好的語感,能增強學生對詩句語言的感受力。

漢語的音節本身由於聲母、韻母和聲調的不同,就有長短、高低、輕重、急徐等不同的節奏;其次,古典詩詞作為體現漢語節奏美的典型,也會因語義的群集、情感的波動等產生不一樣的停頓,凸顯出抑揚頓挫的節奏。因此,在教學生吟誦時,主要需掌握每個字詞音節的節奏和每一句詩句停頓的節奏。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為平聲調,「上、去、入」為仄聲調。現代漢語則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小學階段稱一聲、二聲、三聲、四聲),把古代漢語中的「入聲」,歸到了「去聲」當中。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簡言之,平聲平緩而悠長,仄聲猛烈而急促。這就是幾位吟誦大家們所提出的「平長仄短」的規律。
·平仄與聲調有關,與韻無關。現在是「平上去入」四聲,秦漢時聲調更多。
· 分四聲法
平聲平道莫低昂, 字例:山、川、船、夫 →平
上聲高呼猛力強。 字例:孔、水、語、上 →仄
去聲分明哀遠道, 字例:送、意、處、會 →仄
入聲短促急疏藏。 字例:(沒講) →仄
4 通過吟誦,領悟詩意,體驗情感

教育家葉聖陶曾對吟誦做出過以下要求:「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一遍一遍地讀來入調,一遍一遍地體會親切。自然達到熟練地境界。」當代著名語文教師陳琴也創建了「素讀經典」教育法,指的是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將其反復誦讀,爛熟於心的讀書方法。以上例子均證明在進行古詩詞吟誦教學時,需要讓學生反復地吟誦。

學生通過反復地吟誦,可以不斷地想像詩歌所描繪的畫面,不斷地加深對整首詩的理解,逐漸的感悟詩歌的節奏美、韻律美,還可加深對作者創作情境的體會。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反復地吟誦,自然可以達到領悟詩意、體驗情感的效果。其一,吟誦的曲調就是整首詩的感情基調;其二,音節的頓挫、節奏的鏗鏘,又讓人感受到詩人情感的波動與變化;其三,腔音的運用,詩人在餘音繞梁中體會詩歌的韻味,品味詩人的感情。

所以,在古詩詞教學的最後,教師需引導學生反復吟誦,在反復的吟誦中想像詩人創作時的情境,由此來領悟詩意,體驗情感。

熱點內容
紅葉故事下載 發布:2024-12-28 12:02:02 瀏覽:943
結婚用成語 發布:2024-12-28 11:47:38 瀏覽:152
馬的成語大全成語大全 發布:2024-12-28 11:30:04 瀏覽:96
面什麼紅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11:18:34 瀏覽:904
喜耕田的故事一 發布:2024-12-28 10:10:20 瀏覽:450
耒陽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7:14 瀏覽:381
一個老兵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10:01:42 瀏覽:675
狼羊成語 發布:2024-12-28 09:53:02 瀏覽:438
關於形象的故事 發布:2024-12-28 09:53:00 瀏覽:601
勇有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28 09:43:20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