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釣歌頭古詩
㈠ 古詩《水調歌頭》》
蘇軾《水調歌頭》原文為: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麼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裡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哪裡象在人間!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麼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願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㈡ 水調歌頭古詩詞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㈢ 《水調歌頭》這首古詩的全文是什麼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㈣ 《水調歌頭》的全詩
例一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附註:「去」與「宇」,「合」與「缺」,夾葉仄韻。
含有哲理的句子: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例二
南國本瀟灑,六代浸豪奢。台城遊冶,襞箋能賦屬宮娃。
雲觀登臨清夏,璧月留連長夜,吟醉送年華。回首飛鴛瓦,卻羨井中蛙。
訪烏衣,成白社,不容車。舊時王謝,堂前雙燕過誰家?
樓外河橫斗掛,淮上潮平霜下,檣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猶唱《後庭花》!
——賀鑄《水調歌頭·台城游》
例三
瀟灑太湖岸,淡佇洞庭山。魚龍隱處,煙霧深鎖渺彌間。
方念陶朱張翰,忽有扁舟急槳,撇浪載鱸還。落日暴風雨,歸路繞汀灣。
丈夫志,當景盛,恥疏閑。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
擬借寒潭垂釣,又恐相猜鷗鳥,不肯傍青綸。刺棹穿蘆荻,無語看波瀾。
——蘇舜欽《水調歌頭·滄浪亭》
例四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
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辛棄疾《水調歌頭·盟鷗》
㈤ 水調歌頭這首詩的全部詩句是什麼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譯文:
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我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憑借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賞著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裡比得上在人間。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之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事兒自古以來就很難周全。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
出自:《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時所作。
(5)水釣歌頭古詩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節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蘇軾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蘇軾被調到密州任職。
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賞析:
蘇詞的下半片從天外幻覺轉向人間,用人間的目光來看月亮。「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亮是美好的,所照的建築也是華貴的「朱閣」和「綺戶」。
有詞話說,「低綺戶」的「低」應該是「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這是有道理的。這是對現實中月亮的描述。「轉」「窺」「照」三個字,並不是全面寫月亮的活動。
而是揀與人有關的居所和人物來寫,特別點出人物的「無眠」。中秋的月亮本來是很光明的,普照大地,可是在蘇東坡筆下,卻專門找失眠的人作對。失眠是一種結果,思鄉、思親才是原因。
接下去的「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就不是描述了,而是抒情。唐圭璋《唐宋詞簡釋》中說:「『不應』兩句,寫月圓人不圓,頗有惱月之意。
『人有』三句一轉,言人月無常,從古皆然,又有替月分解之意。」這是說得很精到的。親人近在而不得團聚,原因本不在月,而先歸咎於月。
這里的關鍵詞是「圓」,其中包含著雙重意味:第一重,是月亮形狀之圓:第二重,是漢語里由月亮形狀之圓而引申出來的親人之團圓。
正是因為月圓與團圓的雙關,詩人的聯想才從物的圓轉移到人的不團圓上來。這種轉移,使得詩人的惱月有了根據,同時也顯示了情感邏輯與理性邏輯之不同,可見情感之強烈。
後又為月解說,其實是自我安慰,但是這種自我安慰並不完全是理性的,仍然把人情的「悲歡離合」和自然的「陰晴圓缺」對應起來,按正相關的規律來看待的。
這種正相關,仍然不完全是理性的,而是情感邏輯的。這是議論,是抒情,最後把抒情歸結到意象上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既然不能兩全,就只能豁達一點,只要感情長久,只要同時望月,就是不能相聚,也是很美的。這就表現了情感的收斂。
從惱月的強烈,到望月的共享,情感不是一味強烈,而是一張一弛,節奏起伏有致。蘇軾對弟弟蘇轍很有感情。這個弟弟,也真是一個不簡單的弟弟。
後來,當蘇軾因為「烏台詩案」受難時,就是蘇轍,主動提出把皇上所賜爵祿拿出來為哥哥贖罪,從而感動了皇上,最終蘇軾被下放到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