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句解析軟體
(09年海南、寧夏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題
鷓鴣天 代人賦①
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①這首詞作於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詞的上闕描繪了什麼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5分)
【答案】(5分)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考點】考查對詩歌形象的分析。
【解析】解題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 (形象意義)意象含義:表層含義+深層含義(即解釋詩句) 答題步驟: 詩中形象(意象)傾注了詩人的思想,包孕著詩人的情感,分析詩歌形象要根據詩歌描寫的具體物象和畫面識別其性質,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概括出詩歌的象徵意義和社會意義。
【思路分析】提問及變式:①「╳╳的寓意是什麼」,「╳╳指什麼」,「╳╳在詩中是什麼意思」等。②這首詩塑造了什麼樣的形象?③試說說這首詩中的形象特點?通過詩中的形象塑造,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回答時應包括三個要點:(1)是什麼形象;(2)形象的具體特徵是什麼;(3)形象的意義是什麼(作者情感)。
(2).詞的最後兩句作者用了哪種寫作手法?表達了什麼樣的感情?詞題為「代人賦」,作者為什麼要以此為題?請簡要說明。(6分)
【答案】(6分)運用了對照(或對比)的寫作手法。作者將城裡愁風畏雨的桃李,與鄉間溪頭迎春開放的薺菜花相對照,借景抒情,表達了他解官歸居後鄙棄城市官場,熱愛田園生活的感情,題為「代人賦」,實則為己賦,採用代人填詞的形式,以薺菜花自況,效果獨特。
【考點】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構思的分析與評價。
【解析】 解題格式: ①手法+表達作用②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③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麼+抒什麼情④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所抒感情:通過什麼內容+抒發(寄寓/揭露/表達)什麼感情
【思路分析】
題目類型:
(1)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表現了怎樣的情趣」,「主旨是什麼」或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句某聯發問。
答題步驟: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方法、表現手法、表達方式。回答時應包括三個要點:(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評價思想內容,首先必須明確詩歌的表層意思與深刻意義,把握詩歌的主旨和思想傾向。答題要點應包括三點: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義。
譯文:陌上柔桑破嫩芽-野地里柔軟的桑條上冒出了嫩芽。陌:田野小路。
東鄰蠶種已生些-東頭鄰居的蠶種已經孵化出一些小蠶了。
平岡細草鳴黃犢-平坦的山坡上,黃毛小牛在那裡吃草,不時發出叫聲。
斜日寒林點暮鴉-夕陽照在帶有寒意的樹林上,投宿的烏鴉又點綴著寒林的景色。
青旗沽酒有人家-這里也有掛旗賣酒的小酒店。青旗:賣酒的招牌。
愁風雨-害怕風雨吹打。
春在溪頭薺菜花-白色的薺菜花開滿溪頭,大好的春光就在這里。薺菜:春天開白花的一種野菜。
賞析:辛棄疾的詞本以沉雄豪放見長,這里選的這首卻很清麗,足見偉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鷓鴣天》寫的是早春鄉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蠶種」、「細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點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選擇了桑、蠶、黃犢等,是要寫農事正在開始的情形。這四句如果拆開,就是一首七言絕句,只是平鋪直敘地在寫景。
詞的下半片最難寫,因為它一方面接著上半片發展,一方面又要轉入一層新的意思,另起波瀾,還要吻合上半片來作個結束。所以下半片對於全首的成功與失敗有很大的關系。從表面看,這首詞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著上半片在寫景。如果真是這樣,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這里下半片的寫景是不同於上半片的,是有波瀾的。首先它是推遠一層看,由平岡看到遠山,看到橫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還由鄉村推遠到城裡。「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來很平常,其實是重要的。全詞都在寫自然風景,只有這句才寫到人的活動,這樣就打破了一味寫景的單調。這是寫景詩的一個訣竅。盡管是在寫景,卻不能一味渲染景緻,必須參進一點人的情調,人的活動,詩才顯得有生氣。讀者不妨找一些寫景的五七言絕句來看看,參證一下這里所說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兩句是全詞的畫龍點睛,它又象是在寫景,又象是在發議論。這兩句決定全詞的情調。如果單從頭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這首詞的情調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詩詞,一定要會知人論世。孤立地看一首詩詞,有時就很難把它懂透。這首詞就是這樣。原來辛棄疾是一位忠義之士,處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擄去了徽、欽二帝,還在節節進逼的情勢之下,他想圖恢復,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憒無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籌莫展,心裡十分痛恨。就是這種心情成了他的許多詞的基本情調。這首詞實際上也還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點暮鴉」句已透露了一點消息,到了「桃李愁風雨」句便把大好錦綉河山竟然如此殘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現出來了。從前詩人詞人每逢有難言之隱,總是假託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徵地說出來。辛詞凡是說到風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進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魚兒》里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這里的「城中桃李愁風雨」也還是慨嘆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從此,讀者也可以看出詩詞中反襯的道理,反襯就是欲擒先縱。從愉快的景象說起,轉到悲苦的心境,這樣互相襯托,悲苦的就更顯得悲苦。前人談辛詞往往用「沉痛」兩字,他的沉痛就在這種地方。但是沉痛不等於失望,「春在溪頭薺菜花」句可以見出辛棄疾對南宋偏安局面還寄託很大的希望。這希望是由作者在鄉村中看到的勞動人民從事農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說明「詩可以怨」(訴苦),下句說明「詩可以興」(鼓舞興起)。把這兩句詩的滋味細嚼出來了,就會體會到詩詞里含蓄是什麼意思,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