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古詩的方法
❶ 誦讀古詩的方法有哪些
一、讀詩題。
古詩詞,除一部分詞、曲只有詞牌、曲牌外,多數是有標題的,它們或標明寫作對象,寫作重點,或表現感情基調。如《春夜洛城聞笛》就交代了時間、地點及引發情感的事件。
《聽鄰家吹笙》「鳳吹聲如隔彩霞」(釋義:吹笙的聲音如隔著彩霞從天而來),扣「吹笙」;「不知牆外是誰家」(釋義:不知牆外究竟是哪一家),扣「鄰家」。
「疑是碧桃千樹花」(釋義:但心中猜想其中必有千樹的桃花),仍是扣題,即笙聲產生的幻覺(注意「疑」字),並非描寫庭院美景。
二、讀「明示」。
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蘊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詩詞中個別詞句明示著思想情感傾向,閱讀時對這些可貴的信息應圈點出來,結合全詩加以體會。
如唐代:趙嘏《江樓舊感》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
釋義:
我獨自一人來到這江邊的高樓,我思緒紛然好像有滿腹的憂愁。我看見月光就像是水一般流淌,流淌的水又像是天空茫茫悠悠。我還記得我們曾經一同來望月,而如今同來的你們又在哪勾留?要知道這江樓水光相接的風景,和去年所見一樣幽美一樣輕柔。
起句「獨上」,表現了詩人孤單的身影,孤獨的情感,第三句「同來」與之呼應。「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悵惘的情思。這種情思產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
再如唐代:李白《菩薩蠻》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釋義:
一片平遠的樹林之上飛煙繚繞有如穿織,秋天的山巒還留下一派惹人傷感的翠綠蒼碧。暮色已經映入高樓,有人獨在樓上心中泛起陣陣煩愁。她在玉梯上徒勞無益地久久凝眸站立,一群群鳥兒飛回棲宿多麼匆急。什麼地方是你回來的路程?一個個長亭接連一個個短亭。
「傷心」、「愁」觸景傷懷,孤獨生愁;表現全詞感情基調;「空」表現苦等無果;「歸程」明確表達思歸之情。高考所選詩歌,大都是絕句律詩。絕句一般是「卒章顯志」。第四句明示主旨。
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見下渝州」(釋義: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捨去向渝州),《春夜洛城聞笛》「何人不起故園情」(釋義: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等。律詩一般是一二聯寫景敘事,三四聯議論抒情,如杜甫的《旅夜書懷》《登岳陽樓》等。
三、讀形象。
詩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詩詞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較穩定的含義,如楊柳、春草、殘荷、禾黍、菊、梅、竹、杜鵑(子規)、沙鷗等等。
但又不能機械地理解,如「楊柳」一般用來抒寫離情別緒,但在「楊柳青青江水平」(釋義:楊柳青青江水寬又平)「月上柳梢頭」(釋義: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柳暗花明又一村」(釋義: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一個山村)等句中的「柳」則不諧音「留」,與離情別緒無聯系。
意象應聯系起來看,多個意象組合起來,形成意境。如有的學生看到「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釋義:竹林里筍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筍,還沒有人注重它們,剛剛孵出的小水鴨子,在沙灘上依偎著母鴨甜甜地睡著)。就將「無人見」、「傍母眠」片面地理解為杜甫的孤獨寂寞。
聯系其它意象如「糝徑楊花」(釋義:飄落在小路上的楊花碎片)、「點溪荷葉」(釋義:點綴在溪上的嫩荷)等看,詩人描寫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機和意趣,表現的是喜愛之情,並無孤獨寂寞之感。
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寫客體的形象,如「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釋義:蜀僧懷抱著綠綺琴,來自遙遠的峨眉山。為我隨意揮手一彈,如同聽到萬壑松聲)」。
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詩人)的形象,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釋義: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表現的是抒情主人公(詩人)玉潔冰清的情懷。
四、讀注釋。
注釋有交待寫作背景的,有解釋疑難字詞的,有揭示典故含義的。它們對理解詩詞具有一定的作用。
如:高考天津卷《聽蜀僧濬彈琴》,提供了三條注釋。「①綠綺: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鍾:《山海經?中山經》載,豐山有九鍾,霜降而鳴。(釋義:傳說豐山有九口鍾,霜降時發出聲音)」。
這三條注釋分別寫到了名琴,聽者的感受以及琴聲與鍾聲的交融。據此可推測理解本詩的基本內容。
五、讀「有無」。
無中見有,有中見無。古詩詞言簡意賅,是濃縮的作品,有很多空間需要讀者去合理填補。
如:「西出陽關無故人」(釋義: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無中見有:再見不到故人,只見到黃沙、西風、夕陽殘照,只有綿綿無盡的思念之情……
「唯見長江天際流」(釋義:只看見一線長江,向邈遠的天際奔流。),有中見無:只見流向天際的長江水,而極目遠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隨舟遠逝,思念逐水而來。
「山圍故國周遭在」(釋義:圍繞在石頭城四周的山依然如舊),「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華已不復存在。類似的還有「國破山河在」(釋義: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空有姑蘇台上月」(釋義:只有明月空掛姑蘇台上)等句。
六、讀類型。
讀詩時,根據題材了解所屬類型,有助於對詩的理解。
如:寫景詩、詠物詩、送別詩、邊塞詩、詠史詩、遊子思歸詩、思婦懷人詩等等。
❷ 讀懂古詩詞的方法
多朗讀,熟讀成誦。詩歌要反復朗讀,要注意古詩節奏的劃分。古詩朗讀節奏的劃分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按意義劃分,常見的五言為「二 三」式,七言為「四三」式。二是按音節劃分,五言一般為「二 二一」式或「二一二」式,如「結廬/在/人境」「悠然/見/南山「「客路/青山/外」「山氣/日夕/佳」。七言為「二 二一二」式或「二 二 二一」式,以不讀破為准,如「天街/小雨/潤/如酥」「提攜/玉龍/為君/死」。至於背誦,一定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弄清每首詩字與字、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聯系,抓住關鍵的字眼,反復多次朗讀以至成誦。
整體感知詩意。「整體感知」就是能夠結合注釋大致知道詩歌的意思,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的觀點、感情,形成整體感。讀每一首詩的時候,可以自己設問。如《次北固山下》可以這樣設問:①寫的是什麼景,抒的是什麼情?②哪些詩句寫得最精彩?③全詩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品味詩歌語言。一般說來,品味詩歌語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解詩句的含義,分析遣詞造句的妙處,品味語言特色。如「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兩句詩,可以這樣去思考: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什麼?哪些詞用得好?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詩歌語言的妙處:①表達詩人的感情;②准確、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某種情境;③突出所寫之物的特徵;④渲染一種氛圍;⑤突出詩題;⑥形式、音韻美等。
賞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意境。詩的意境包括詩象(詩的形象),詩意(詩的意境),詩情(詩的感情)等幾個方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要善於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沒有想像就沒有詩歌。「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讀到這句詩時,我們自然會在腦海里想像到初春時春雨綿綿,小草剛剛發芽的一幅圖畫,還會聯想到春天來了,「一年之計在於春」,人們開始下地勞作,企求一年豐收的心願。
第二,抓住意象,並反復揣摩意象。
《天凈沙·秋思》中連用九個名詞(意象),描寫了富有特徵而又互有聯系的景物,並以巧妙的藝術構思組成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烘托出浪跡天涯的遊子思念故鄉時彷徨悲苦的情懷。
第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對詩的理解、分析都離不開對詩人感情的把握。把握詩人感情是我們鑒賞詩歌的根本。
❸ 閱讀古詩詞的基本方法
閱讀古詩詞的基本方法
一、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1、詩眼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一個字、一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3、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像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詩歌意境(情景)關系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摸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❹ 誦讀古詩的方法有哪些
一、誦讀技巧的把握、處理好語言的聲音表達
古詩文的誦讀節奏的劃分,通常有兩種依據。或按音節劃分,或按語意劃分。也就是說在朗讀時停頓的單位可以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音節或意義。例如:「城闕輔三秦」一句,依音節可劃分為「城闕/輔/三秦」;依意義可劃分為「城闕/輔三秦」。「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句依音節可劃分為「勸君/更盡/一杯酒」;按意義可劃分為「勸君更盡/一杯酒」。
一般來說,詩歌中按表音節奏劃分多,按表意節奏劃分少。四言為「二二」節奏,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五言有「二二一」節奏,也有「二一二」節奏,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晨興/理/荒穢,帶有/荷鋤/歸」。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奏,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人生/自古/誰無死」。另外還有「二二一二」節奏,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時,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
古詩文誦讀要有極強的感染力,還要處理好誦讀的停頓、語速、重音及語氣。
詩歌的誦讀,節奏的停頓尤其重要,節奏停頓要注意連而不斷,並且要注意為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作邏輯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節發展與感情的表達靈活處理。一般情節緊張、情緒歡快昂揚時快,情節舒緩、情緒憂郁悲傷時慢。重音的處理,要結合句子找出規律,以更好地表情達意。如謂語動詞、表性狀程度的狀語、表性狀強調的定語、表結果或程度的補語、疑問代指示代詞等要重讀。至於語氣語調,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陳述、疑問和感嘆句的作用,靈活處理,一定會為誦讀添彩。
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
要使誦讀具有感染力,傳達出自己的感受,傳達出作品的神,關鍵的一點,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調。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傷的情感基調,就無法把離別之愁,琵琶聲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憐之悲,觸動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層一層傳達出來。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將進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於是滿腔不合事宜借酒興詩情,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就不能表現那既豪放又感傷的復雜情懷。
三、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
了解古詩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揣摩人物的語言口吻,可以細致入微地傳神地再現作品,達到更為動人的效果。如把握《示兒》中陸游的性格: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熏陶,很早就養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才能將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讀出來。
四、注意作品的風格特徵
古詩文作品因時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時期不同,其作品都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徵。或豪放,或婉約;或浪漫,或現實;或輕快明麗,或沉鬱悲壯„„誦讀時注意對作品的風格加以仔細地體會,可更好地演繹作品,傳達出作品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