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可分為
① 古詩分哪幾種
一、古詩如果是從詩句的字數分類,有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
二、從詩體劃分,有古體詩、近體詩分類。
1、古體詩下細分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2、近體詩下細分有,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
三、示例:
1、四言詩,在近體詩中已經不存在了,雖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體詩。
《觀滄海》兩漢: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釋義:
東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觀賞蒼茫的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盪,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周圍樹木蔥蘢,花草豐茂。蕭瑟的風聲傳來,草木動搖,海中翻湧著巨大的海浪。
太陽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發出的。銀河裡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的懷抱里涌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就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志向吧。
2、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五古最早產生於漢代。《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古詩。
《行行重行行》兩漢:佚名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釋義:
走啊走啊走一直在不停的走,就這樣與你活生生的分離。從此你我之間相隔千萬里,我在天這頭你就在天那頭。路途艱險又遙遠非常,哪裡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見面?北方的馬依戀北風,南方的鳥巢於向南的樹枝。
彼此分離的時間越長越久,衣服越發寬大人越發消瘦。飄盪盪的游雲遮住了太陽,他鄉的遊子不想再次回還。思念你以至於身心憔悴,又是一年你還未歸來。這些都丟開不必再說,只願你多保重切莫受飢寒。
3、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七古的產生可能早於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見。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現,唐人又稱七古為長句。
《垓下歌》兩漢: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釋義: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氣世上無人能比。可時運不濟寶馬也再難賓士。烏騅馬不前進了我又能怎樣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該把你怎麼辦?
4、雜言詩也是古體詩所獨有的。詩句長短不齊,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詩經》和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
《古歌》兩漢:佚名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
令我白頭。胡地多飈風,樹木何修修。
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釋義:
呼嘯的秋風讓人無限憂愁,進也憂愁,退也憂愁。異域戍邊的人,哪個不陷入悲愁中?真是愁白了頭啊。胡人之處多狂風,樹木蕭瑟乾枯。離家日子越來越遠,衣帶漸寬人消瘦。思鄉的悲苦無法言說,就像車輪在心中旋轉。
5、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同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字數和平仄、押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雜詩三首·其二》唐代: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釋義: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② 古詩詞分為哪幾類
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
1)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
2)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
3)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
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悼亡詩,詠物詩,軍旅詩等。古體詩有《詩經》《楚辭》《樂府》《漢賦》《南北朝民歌》等。近體詩一般是絕句,律詩,排律(長律)。
(2)古詩可分為擴展閱讀: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
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
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鍾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
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鍾/恰似鼓山湧泉的/悠遠回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彷彿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湧。這首詩也寫得很好。
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