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游戲
Ⅰ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中 打擂環節的「飛花令」是怎麼一回事
飛花令是古時候人們經常玩一種「行酒令」的游戲。是中國古代酒令之一,屬雅令。「內飛花」一詞則出自唐代詩容人韓翃《寒食》中「春城無處不飛花」一句。
詩詞大會裡面的飛花令不是限定第幾個字 只要說出帶有某個字的詩句就可以,比如說第二場是花,說花落知多少就可以,不過要求在指定時間說出來,還不可以重復
Ⅱ 詩詞中的飛花令怎麼玩
飛花令是古時候來人們經常玩一種「行酒自令」的游戲,是中國古代酒令之一,屬雅令。「飛花」一詞則出自唐代詩人韓翃《寒食》中「春城無處不飛花」一句。行飛花令時選用詩和詞,也可用曲,但選擇的句子一般不超過7個字。
在《中國詩詞大會》中,節目組引進並改良了「飛花令」,為每場比賽設置一個關鍵字,不再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雲」、「春」、「月」、「夜」等詩詞中的高頻字,在場上選手完成答題後,由選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團答題成績的第一名,來到舞台中間,輪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獲勝者直戰擂主。「飛花令」是真正高手之間的對抗,挑戰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整說出一聯詩句,這不僅考查選手的詩詞儲備,更是臨場反應和心理素質的較量。
望採納,謝謝支持。
Ⅲ 飛花令是什麼意思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飛花令規則
飛花令,原是飲酒助興的游戲之一,輸者罰酒。
酒令是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筵席上是助興取樂的飲酒游戲,萌生於儒家的「禮」,最早誕生於周。飲酒行令既是古人好客傳統的表現,又是他們飲酒藝術與聰明才智的結晶。
以「飛花令」為代表的飲酒行令,其實是中國人在飲酒時的一種特有的助興游戲。飛花令屬雅令,比較高雅,沒有詩詞基礎的人根本玩不轉它,所以這種酒令也就成了文人墨客們喜愛的文字游戲,就連名字也來源於詩詞之中。
因唐代詩人韓翃的名詩《寒食》中有「春城無處不飛花」一句,故名「飛花令」。
在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中,節目組引進並改良了「飛花令」,為每場比賽設置一個關鍵字。
不再僅用「花」字,而是增加了「雲」「春」「月」「夜」等詩詞中的高頻字,在場上選手完成答題後,由選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團答題成績的第一名,來到舞台中間,輪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獲勝者直戰擂主。
(3)中國詩詞大會游戲擴展閱讀:
跟第一季節目一樣,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延續「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通過現場一百餘位詩詞達人之間的比賽對抗,帶領觀眾重溫經典詩詞,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節目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詩歌緣起,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盛唐氣象,再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革命情懷。節目用這些最熟悉、最打動人心的詩詞,激發觀眾的記憶與情懷,帶領觀眾在「熟悉的陌生題」中領會中華詩詞文化的精髓。
在微博上,有觀眾表示,連續多日追看這個節目,「驚嘆連連,難得有一個全家人都很有參與感的節目,從老人到孩子,痴迷者眾多,可見歷史文化之厚重」。也有觀眾感嘆:「《中國詩詞大會》答題部分其實百分之七十都是課本上學過的詩詞,難度不高,考的其實還是心理素質和臨場發揮。」「就喜歡這種不吵不鬧正能量滿滿的節目。」
讓觀眾津津樂道的還有本季詩詞大會新增設的環節「飛花令」。節目借鑒了古人的詩詞之趣,每場比賽增設一個關鍵字,由場上選手得分最高者和百人團答題第一名,輪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獲勝者直戰擂主。
比如在前晚的比賽中,「飛花令」以「人」為關鍵詞,兩位選手你來我往背誦含有「人」字的詩詞,最終彭敏不僅戰勝場上選手還舌戰百人團25人,讓網友大呼「這詩詞儲備我服了」、「有舌戰群儒之風」。
Ⅳ 《中國詩詞大會》的游戲規則是怎樣的
《中國詩詞大會》來賽事規則自
每場比賽都由個人追逐賽和擂主爭霸賽兩部分組成。
通過抽簽產生的五位挑戰者,將參加個人追逐賽的比拼,百人選手團與挑戰者共同答題,如果百人選手團答錯,其面前的戰船將會被擊沉,每道題的沉船數量即為挑戰者的得分。每位挑戰者最多可答十道題,五位挑戰者中總分最高的一位,與百人選手團中答題正確率最高且最快的選手(從第二集起為守擂擂主),將進入擂主爭霸賽,爭奪本場擂主席位。觀眾可以通過掃描屏幕下方二維碼或下載央視影音客戶端,參與答題,贏取大獎。
Ⅳ 詩詞大會中飛花令的由來幫忙解釋一下吧
「飛花令」本是中國古代一種喝酒時用來罰酒助興的酒令。不過,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類的民間酒令高難多了,沒有詩詞基礎的人根本玩不轉它,所以這種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們的最愛。
追根溯源,「飛花」一詞出自唐代詩人韓翃《寒食》詩中「春城無處不飛花」一句。最基本的飛花令詩句中必須含有「花」字,而且對「花」字出現的位置同樣有著嚴格的要求。這些詩可背誦前人詩句,也可現場吟作。行令人一個接一個,當作不出詩、背不出詩或作錯、背錯時,由酒令官命其喝酒。
例如:花開堪折直須折,第一字是花;落花人獨立,第二字是花;感時花濺淚,第三字是花……以此類推。
此外,還有另外一種行令方法:行「飛花令」時,詩句中第幾個字為「花」,即按一定順序由第幾個人喝酒。如巴金的《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淑英說一句『落花時節又逢君』,又該下邊的淑華吃酒。」
當然,登上《中國詩詞大會》舞台的「飛花令」除了「花」之外,諸如「月」「酒」等都曾被用作關鍵字;對詩句要求也沒有這樣嚴格,選手只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即可過關。
探尋酒令的由來
以「飛花令」為代表的飲酒行令,其實是中國人在飲酒時的一種特有的助興游戲。
酒令的歷史由來已久。春秋戰國時期的飲酒風俗,就有所謂的「當筵歌詩」「即席作歌」。從射禮轉化而成的投壺游戲,實際上就是一種酒令。由此形成的「投壺令」,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
到了秦漢之間,承襲前人遺風,文人們亦在席間聯句,名之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為游戲的酒令也就產生了。「酒令」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賈逵傳》:「(賈逵)嘗作詩,頌、誄、連珠、酒令凡九篇。」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辭。
魏晉時,文人雅士多喜襲古風,整日間飲酒作樂,清談老莊,游心翰墨,作流觴曲水之舉。這種有如陽春白雪的高雅酒令,已不僅是一種罰酒手段,更因作詩這種高逸雅事的參與而不同凡響。最著名的一次「流觴曲水」,當數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蘭亭修禊大會。當時,「書聖」王羲之與當朝名士四十一人,於會稽山陰的蘭亭排遣感傷,抒展襟抱,眾人所作的詩篇薈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筆走龍蛇,就是名傳千古的《蘭亭集序》。
唐宋時,酒令又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種類也更加豐富多彩。據皇甫松《醉鄉日月》記載,當時已有「骰子令」「小酒令」「改令」「手勢令」的名目了,酒令的游戲規則也有了多種規定。大詩人如孟浩然、王維、元稹、李商隱、杜牧、皇甫松等,為我們留下了大量描寫飲酒行令的詩篇,為酒令文化增添了浪漫色彩。民間流傳的李白和賀知章、王之渙、杜甫四人的聯詩行令故事,便是一則美談。四人聯成的一首詩是:
一輪圓月照金樽,(賀)
金樽斟滿月滿輪,(王)
圓月跌落金樽內,(杜)
手舉金樽帶月吞。(李)
既有格律詩味,又不失為應時即景的「席上之物」。
歷史上的著名酒令
中國歷史上的酒令雖五花八門,品類繁多,但大致可分為雅令和通令兩大類,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歡迎,僅見於史籍的雅令就有四書令、花枝令、詩令、謎語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對字令、彩雲令等。
《紅樓夢》第四十回《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中,就描寫了當時上層社會喝酒行雅令的生活場景。行雅令時,必須能引經據典,當場構思,即席應對,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華,又要敏捷和機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飲者才思的項目。
例如,宋人《苕溪漁隱叢話》中記載,唐朝使臣出使高麗,宴飲當中,高麗有一人行酒令曰:「張良與項羽爭一傘,良曰『涼傘』,羽曰『雨傘』。」唐使即席應對曰:「許由與晁錯爭一瓢,由曰『油葫蘆』,錯曰『醋葫蘆』。」此令中名對名,物對物,唐朝使臣應對得體,同時也可以看出高麗人對中國文化之熟識。
此外,還有種「一物雙說令」。它的行令方式是:每人說出一物,再接兩句話,要求這兩句話音同而義反,不成則罰酒一杯。如:「風中蠟燭,流半邊,留半邊。」「夢里拾珠,拾一顆,失一顆。」流、留和拾、失就是音同義反的字,符合此令的規則。
好的酒令不但令人賞心悅目,也能道出行令人的心境。明朝國子監祭酒陳詢因得罪權貴被貶謫,同僚為他送行,酒至微醺,行令是必不可少的游戲。陳詢說:「轟字三個車,余斗字成斜,車車車,遠上寒山石徑斜。」朋友對:「品字三個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勸君更盡一杯酒。」陳詢又答:「矗字三個直,黑出字成黜,直直直,焉往而不三黜。」人生失意莫不酸楚,但能和同道之人借酒切磋,也算是苦中作樂,有所安慰吧!
不過,雅令中最文的還要算詩酒令,這是文人墨客把酒令與詩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文字游戲。唐代傳奇《申屠澄》中記載了一則關於詩酒令的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縣尉,被風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燙酒備席,申屠澄舉杯行令:厭厭夜飲,不醉不歸。這是引用《詩經》所行的雅令。話音剛落,主人之女就笑著說:這樣的風雪之夜,你還能到哪裡去呢!說完,少女看了申屠澄一眼,脫口出令: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申屠澄聽後,驚嘆萬分。他知道少女是在用《詩經·鄭風·風雨》里的句子,隱去「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巧妙而含蓄地向他表達愛慕之意。於是,申屠澄便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兩人最終喜結良緣。
毋庸諱言,酒令是我國古代流傳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別有風姿的奇葩,是勸酒行為的文明化和藝術化,可稱為酒席間的「筆會」。自然,為健康計,飲酒還是不醉為佳,不過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