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古詩宋楊萬里
㈠ 憫農 古詩
《憫農》的故事共有三首。
1、《憫農》
唐代: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釋義: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卻仍有勞苦農民被餓死。
2、《憫農》
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釋義: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3、《憫農》
宋代:楊萬里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
釋義:
稻田因天氣大旱而沒有多少成熟的,蕎麥也因為寒霜來得太早而沒了收成。農民們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飢挨餓過日子了,卻偏偏又趕上今年閏了一個月,挨餓的日子就更長了。
(1)憫農古詩宋楊萬里擴展閱讀:
為糧食做出貢獻的人物: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戰略,將雜交水稻的育種從選育方法上分為三系法、兩系法和一系法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育種程序朝著由繁至簡而效率越來越高的方向發展。
從雜種優勢水平的利用上分為品種間、亞種間和遠緣雜種優勢的利用三個戰略發展階段,即優勢利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根據這一設想,雜交水稻每進入一個新階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將把水稻產量推向一個更高的水平。這項戰略構想的提出,為中國已取得三系法雜交水稻研究、開發成功後開展雜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㈡ 古詩《憫農一》和《憫農二》完整版是什麼
憫農
[唐]李紳
春種一顆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出生於湖州烏程縣(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遷居潤州無錫。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淮南節度使、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等職,封趙國公,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謚號「文肅」。事跡見沈亞之《李紳傳》(《全唐文》卷七百三十八)和新、舊《唐書》本傳。
㈢ 《憫農》的全部古詩
憫農二首
【作者】李紳 【朝代】唐代
春種一粒粟, 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閑田, 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㈣ 宋代詩人楊萬里的古詩《憫農》的拼音是什麼
mǐn nóng
憫農
sòng yáng wàn lǐ
宋 楊萬里
dào yún bù yǔ bù ō huáng, qiáo mài kōng huā zǎo zhuó shuāng.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著霜。
yǐ fēn rěn jī dù cán suì, gèng kān suì lǐ rùn tiān cháng.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里閏添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