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詩意象
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
月亮: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情。
蟬:以蟬比喻品行高尚。
梅花:高潔人格的象徵。
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
松柏:象徵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高潔的品質。
(桃花象徵美人 牡丹寄寓富貴 楊花有飄零之意)
猿啼:象徵著一種悲傷的感情。
水:綿綿的愁思。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見背:喻父母去世。
逐鹿:比喻群雄並起,爭奪天下。
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意見淺陋。
執牛耳: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
作壁上觀:比喻觀別人成敗,不捲入其中。
如果還需要就回復一下嘛 呵呵
『貳』 古詩詞中的意象都有哪些
古詩詞中的意象都有以下分類:
方式一:
1、樹木類。
2、花草類。
3、動物類。
4、風霜雨雪水雲類。
5、器物類。
6、顏色類。
7、關於人的品質、行為活動的。
8、地點。
9、其他類。
方式二:
1、送別類意象(或表達依依不捨之情,或敘寫別後的思念)。
2、思鄉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
3、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
4、抒懷類意象(或托物顯示高潔的品質,或抒發感慨)。
5、愛情類意象(用以表達愛戀、相思之情)。
6、戰爭類意象(或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嚮往)。
7、閑適類意象(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方式三:
1、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觀類:月、流水、斜陽、風、煙、霜等。
(2)植物類:楊柳、落花、松、菊、梅、梧桐、萍、芭蕉等。
(3)動物類:鴉、杜鵑(杜宇、布穀、子規)、猿、蟬、鴻、雁、青鳥、魚、鴛鴦、鷓鴣等。
2、人或事意象:
(1)人造物象類:舟、湖、長亭、灞陵(橋)、鏡、燈(燭、蠟、炬)等。
(2)行為類:登樓、憑欄、吹笛、吹笙、飲酒、折柳、搗衣(搗練)等。
意象是詩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概念。作為一門語言藝術,詩一般不會通篇以抽象語言直接表達抽象的情思,而要藉助意象表達。簡單地說,意象就是融匯著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詩要表現的,是詩人的主觀世界和詩人所面對的客觀世界。在主觀世界一方,詩要表現的主要是情思和美,即詩人對世界和人生的情感體驗、思想穎悟以及審美感受。客觀世界要求於詩的,則是敘事和狀物,敘社會之事,狀自然之物。其所狀之物、所敘之事,往往也作為意象,藉以寄寓主觀的情思及美感。
『叄』 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及含義
1、月亮望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2、黃昏、夕照(斜陽、夕陽、落日)——多傳達凄涼失落、蒼茫沉鬱之情。感傷的心情意緒、人生遲暮的生命悲嘆、 傷古吊昔的悲涼意蘊。「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代李商隱《樂游原》)3、長亭——陸上送別之所。「寒蟬凄切,對長亭晚。」 (柳永《雨霖鈴》)4、關山——一般泛指關塞山川。「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5、羌笛——象徵凄切悲涼之意境。「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6、東籬——表現悠然自得、超凡脫俗的生活情趣,高雅、疏淡、飄逸的情趣和潔身自好的品格。「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李清照的《醉花陰》)7、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8、菊花——堅貞高潔的品質。「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離騷》)9、梅花——傲霜鬥雪,不怕打擊挫折,純凈潔白,歲寒三友之一。「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王安石《梅花》)10、柳——以折柳表惜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在《雨霖鈴)。11、蓮——因為蓮出淤泥而不染,詩人借蓮喻不同流合污的節操。「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南朝樂府《西洲曲)12、梧桐——凄涼悲傷的象徵。「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王昌齡《長信秋詞》)13、蟬——以蟬喻品行高潔。「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14、鴻雁——表示盼望、惦念外出之人的音訊,傳達思念之情,也表達的遊子漂泊思鄉之情;常用「孤雁」「孤鴻」「斷鴻」來喻人,表達或孤獨、或孤高、或受盡迫害等情感。「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望飛鴻」( 南朝樂府 民歌《西洲曲》)15、鷓鴣鳥——鷓鴣鳴聲聽起來像「得不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肆』 高考語文常見的古詩詞意象有哪些
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就古典詩詞而言,詩人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以詩歌的意象為突破口,對之進行多維解讀,是鑒賞詩歌的鑰匙之一。
1.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如「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冰心:高潔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一個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嶺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樣晶瑩、高潔。
2.月亮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國,表明亡國之君特有的傷痛。如「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磧,沙漠,茫茫大漠中幾十萬戰士一時間都抬頭望著東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鄉之情。
3.柳樹以折柳表惜別。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由此引發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鄉之情。如《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4.蟬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由於蟬棲於高枝,風餐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如「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春風十里,十分繁華的揚州路,如今長滿了青青薺麥,一片荒涼了。「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吳國的舊苑荒台上的楊柳又長出新枝(荒涼一片),遙想當年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還美(不勝春:春光也不勝它)。這里是以楊柳的繁茂襯托荒涼。
6.南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南浦是水邊的送別之所。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7.長亭是陸上的送別之所。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在中國古典詩歌里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所。
8.芳草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歸,不免引起思婦登樓佇望。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以「青青河邊草」起興,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9.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凄涼之音。李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捲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股腦兒傾吐出來,對芭蕉為怨悱。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葛勝仲《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凄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凄惻。
10.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凄苦之音。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葉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可見秋雨打梧桐,別有一分愁滋味。
11.梅花「以花貴,自戰國始」,到梁、陳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詠梅詩。這一時期的梅花詩大都是對花本身的描寫或用於贈別,尚無明顯的象徵寄託。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徵。張耒:「何以伴高潔,清曉頌《黃庭》。」張道洽:「一白雪相似,獨清春不知。」「肌膚姑射白,風骨伯夷清。」蘇軾:「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他們都在對梅花的描寫中寄託了一種高潔的品格。
12.松柏《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後世詩歌常用松柏象徵孤直耐寒的品格。劉禹錫:「後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李山浦:「孤標百尺雪中現,長嘯一聲風里聞。桃李謗她真是佞,藤蘿攀爾亦非群。」另外,如菊花象徵高潔的品質,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
13.杜鵑杜鵑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李白詩雲:「楊花飄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難》:「又聞子歸啼夜月,愁空山。」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它的啼叫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范仲淹詩雲:「夜入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14.烏鴉按照迷信的說法,是一種不祥的鳥,它經常出沒在墳頭等荒涼之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與衰敗荒涼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李商隱《隋宮》:「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秦觀《滿庭芳》:「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15.蟋蟀作為被吟詠的對象,最早見於《詩經•豳風•七月》,它對蟋蟀的活動規律觀察得相當細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時古人已經覺得蟋蟀的鳴聲同織機的聲音相仿,時令又屆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紡織,准備冬衣以至懷念徵人等聯系了起來。蟋蟀被直接喚為「促織」,在古詩十九首中就出現過:「明月皎皎光,促織鳴東壁。」姜夔《齊天樂》:「哀音似訴,正思婦無眠,起尋機杼。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寫出了一位緬懷遠人的女性聞蟋蟀聲後的惆悵。
16.猿啼出現在詩歌中常常象徵著一種悲傷的感情。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酈道元《小經注•江水》中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李端《送客賦得巴江夜猿》:「巴水天邊路,啼猿傷客情。」他們都藉助於猿啼表達這種傷感的情緒。
17.關山關塞山河。關,關隘要塞;山,山河。高適《塞上聽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梅花落」為曲子名。意思是請問笛聲飄到哪裡去了呢?風吹著悠揚的笛聲一夜間就飄滿了邊塞大地。
18.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種樂器,它所發出的是一種凄切之音。唐代邊塞詩中經常提到,如王之渙《涼州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軍置酒宴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胡笳的作用與此相同,就不再列舉了。
19.明月、白雲望雲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手法。杜甫詩《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這兩句也是借白雲明月,寄託對友人的懷念。劉長卿《謫仙怨》:「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寫別後相隔之遙與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雲,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帶給千里萬里之外的友人。至於對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謝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張九齡:「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等。
20.水在中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李煜詞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用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秦觀《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式。
21.琴瑟(1)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誼。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出川。」
22.螟蛉《詩•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贏負之。」蜾贏(一種蜂)捕螟蛉為食,並以產卵管刺入螟蛉體內,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後負之置於蜂巢內,作蜾贏幼蟲的食料。古人錯以為蜾贏養螟蛉為子,因把螟蛉作為養子的代稱。
23.鴻雁《漢書•蘇武傳》載,匈奴單於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隻北方飛來的鴻雁,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於只好放了蘇武。後來就用「鴻雁」「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音訊。如晏殊《清平樂》:「生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李清照詞雲:「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另一首詞雲:「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大雁在這里是傳書的信使。
24.神器指帝位、政權。《老子》:「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
25.月老傳說唐朝韋固月夜裡經過宋城,遇見一個老人坐著翻檢書本。韋固前往窺視,一個字也不認得,向老人詢問後,才知道老人是專管人間婚姻的神仙,翻檢的書是婚姻簿子。(見《續幽怪錄•定婚店》)後來因此稱媒人為月下老人,或月老。
26.陶朱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的別號。相傳他幫助勾踐滅吳後,離開越國到陶,善於經營生計,積累了很多財富,後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來稱富商。
27.祝融傳說中楚國君主的祖先,為高辛氏帝嚳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稱為祝融,後世祀為火神;由此,火災稱為祝融之災。
28.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29.連理枝、比翼鳥連理枝指連生在一起的兩棵樹。比翼鳥,傳說中的一種鳥,雌雄總在一起飛,古典詩歌里用作恩愛夫妻的比喻。相傳舊中國時宋康王奪了隨從官韓憑的妻子,囚禁了韓憑。韓自殺,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遊玩時自投台下,大家拉她衣服,結果還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遺書說是與韓憑合葬,康王卻把他們分葬兩處。不久,兩座墳上各生一棵梓樹,十天就長得很粗大,兩棵樹的根和枝交錯在一起,樹上有鴛鴦一對,相向悲鳴。白居易的《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有了這些句子,難怪人們把結婚稱為「喜結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