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1000字
到月亮,人們就會想到美麗的神話傳說,而在詩詞文學中,你夜常常能發現月亮的蹤跡!
暢游在中國古代詩詞的海洋里,你一定會被一些琳琅滿目的詠月詩詞所吸引。「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李白與明月作伴的美好願望;「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是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形象寫照;「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這又是李白的迷霧般的夢境!
皓月當空,一瀉千里,給人以廣袤深邃的意境。於是乎,詩人常常寄情於月。親情,鄉情,友情,愛情都可以借月抒發。。「花好月圓」是美滿婚姻的頌詞;而「月缺花飛」、「曉風殘月」則是愛情不幸的曲筆。宋代歐陽修「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詞句,表達了黃昏後月光下情人約會的歡快心情。詩仙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一句,表達了遊子懷鄉之情。宋代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中秋詠月詞,更是被譽為千古絕唱,詞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句,反映了作者胸襟開朗、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因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了後人遠別互道「多加保重」的代名詞。
對著同一輪明月,各人情感迥然不同。李白的《把酒問月》詩中寫道:「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如果仔細琢磨,你會發現這既是李白「明月長在,人生如寄」感情的流露,也是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憤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又是張九齡對月思鄉的情懷。「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確是東坡對人生的思索。
月亮乃是天上的聖物,在人們的心中,美好的事情總會與月亮相聯系,通過對古代詠月詩的鑒賞,我們會發現,其實月亮很美,但更多的是深不可測,充滿了神秘的色彩。快點行動起來,讓我們共同去揭開月亮的神秘面紗!
⑵ 拜倫 《她在美中行》詩歌的中文賞析1000字左右
這是一首歌頌女性美的抒情詩,詩中的女性是詩人的表妹威爾莫特夫人(版Mrs. Wilmot)。詩人在這一次的舞權會上遇到這位穿著孝服的表妹時為其的美貌所傾倒,遂成此詩。詩人在詩中極盡贊美之能事,仰慕之情躍然筆端,尤其是詩中的一句「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Had half impair'd the nameless garace」,頗有「增一分則太長,減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的神韻。在詩篇的末尾,詩人筆鋒一轉,由渲染外表的美麗轉向頌揚心靈美,由表及裡,深化了主題。
⑶ 陸游關山月的鑒賞1000字
《關山月》這首詩較好地體現了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
這是一篇用樂府古題寫時事的作品,作於宋孝宗淳熙四年(1 1 7 7),陸游5 3歲。這時陸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剛剛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飲頹放的莫須有的罪名,免去職務,他滿懷報國熱忱,卻沒有用武之地,眼看著統治階級醉生夢死,置國家與民族的利益於不顧,一味的妥協投降,苟且偷安,內心十分憤慨。於是他在《關山月》這首詩中如實地描寫了由南宋朝廷長期執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惡果,表達了對外族侵略者的無比仇視,對統治集團的憤怒譴責和對要求抗戰的愛國戰士、遺民的同情。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全詩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層意思: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第一段從南宋統治集團寫起。戎——是古代對外族的稱呼,這里是指金國侵略者。和戎詔——是宋朝皇帝向金國侵略者求降的詔書,宋孝宗隆興元年(1 1 6 3)於福力大敗,而向金國下了求和詔書,從那時開始到陸游寫這首詩時,一共十三、四年,說十五年是舉其成數。從那時起,將軍雖統帥兵馬駐守邊境,卻無從發兵,無事可作。空臨邊——是白白地到邊境去。指將軍不得作戰,不是不肯作戰,為什麼將軍不戰空臨邊呢?這因為南宋統治集團只顧自己的安樂,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 「朱門」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樂曲節奏載歌載舞。這一句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他們妥協、投降的實質,在大敵當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之際,統治者卻是一味追求燈紅酒綠,爭歌逐舞的享樂生活。他們貪生怕死,向敵人屈膝投降,採取不抵抗政策,下什麼自欺其人的「和戎詔」,致使那些養來抗敵的戰馬,用來殺敵的弓箭,死的死,斷的斷,而且馬是肥死,弓是朽斷。這是多麼慘痛的現實呀!「廄馬肥死弓斷弦」是對「將軍不戰空臨邊」的補充,這兩句都與和戎下詔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第二段由寫南宋統治集團寫到邊防戰士,與「將軍不戰空臨邊」一句照應。「戍樓刁斗摧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這兩句是寫戰士苦悶悲憤的心情,由於統治集團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復,戰爭沒有終結,他們也就長年累月地駐守戍樓不得與親人團聚。他們迫切地要求驅逐敵人統一祖國,可這願望卻長期不得實現,他們只得在刁斗報時的聲音中,讓時光白白地流逝,於是,每當明月之夜,他們就情不自禁地懷念故鄉的親人。戰士們用悲涼的笛聲來傳達自己不能以身報國的苦悶和悲憤。然而朱門之中的統治者們,還在依照他們自己的樂曲去載歌載舞,哪裡會聽到並理解笛聲中的含義呢?於是活著的戰士熬白了頭發,死去的烈士空流了鮮血。夜空中傳來凄涼的笛聲,明月徒然地照著留在沙場的屍骨。所以詩人說: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這是描寫空懷壯志的苦悶和激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政策貽誤了戰機,使他們進不能殺敵盡力,退不能還鄉會親,而只能遙望天邊的月亮,守著同伴的屍骨,聽著哀怨的笛聲,前途未卜,國家無望,內心何等的凄涼。這是第二段。詩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難忍,情緒激烈的。「空照」、「誰知」等詞語是他這種心情的寫照。
最後四句是第三段,從寫邊防戰士轉到寫人民,寫在敵人統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謂遺民。「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這兩句是說,北方自古以來就遭受過外族的侵略,但是統治者從來不可能在這里長久地佔下去,詩人堅信總有一天敵人會被趕走。這是一層意思;這兩句同時可以理解成是對統治者的譴責。中原自古以來就遭受過外族的武裝侵略,但都沒能夠讓他們站住腳,如今在南宋統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佔中國,侵佔中原至今,已經傳過四世,統治者只顧自己苟安,早把淪陷區的人民給忘了。遺民們深受異族蹂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支持他們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軍能夠揮戈北上,恢復祖國統一的局面。然而遺民們期待北伐,盼望恢復的願望無法實現,他們只好空望著南方,傷心落淚。這就是結尾兩句「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