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會的成語
1. 形容「被人經常誤會」的成語有哪些
1.有口難辯
【讀音】yǒu kǒu nán biàn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孟夫人有口難辯,倒被他纏住身子,不好動身。」
【釋義】雖然有口,卻難以分辯清楚。常指含冤受屈但又無處申訴。
【例句】幸好出事那天你也在場否則我是有口難辯了。
2.有口難言
【讀音】yǒu kǒu nán yán
【出處】宋·蘇軾《醉睡者》詩:「有道難行不如醉,有口難言不如睡。」
【釋義】言:說。雖然有嘴,但話難以說出口。指有話不便說或不敢說。
【例句】石光榮一聽這話,有口難言道:團長、政委,你們這是整人。
3.有口難分
【讀音】yǒu kǒu nán fēn
【出處】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一折:「直著我有口難分,進推無門。」
【釋義】分:分辯。有嘴難分辯。形容難分辯清楚。
【例句】這件事證據確鑿,讓他有口難分。
4.百喙莫辯
【讀音】bǎi huì mò biàn
【出處】宋·陳亮《謝何正言啟》:「謗出事情之外,百喙莫辯;變生意料之餘,三肱並折。」
【釋義】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縱有眾多的嘴也不能辯解。同「百口莫辯」。
【例句】你如果這么猜疑下去,那我可真的是百口莫辯了。
5.百辭莫辯
【讀音】bǎi cí mò biàn
【出處】魯迅《准風月談·後記》:「被責難者處於時勢潮流之下,百辭莫辯,辯則反動更為證實。」
【釋義】用任何話語都無法辯白。
【例句】如果不是十足罪證讓他百辭莫辯,那實在不可能對付。
2. 形容被人誤解的成語
不虞之隙、有口難辯、百口莫辯、百辭莫辯、有口難分
一、不虞之隙 [ bù yú zhī xì ]
【解釋】:意外的誤會。
【出自】: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 寶玉 ﹞與 黛玉 同處 賈母 房中……既親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毀。這日不知為何,二人言語有些不和起來。」
二、有口難辯 [ yǒu kǒu nán biàn ]
【解釋】:雖然有口,卻難以分辯清楚。常指含冤受屈但又無處申訴。
【出自】: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孟夫人有口難辯,倒被他纏住身子,不好動身。」
【譯文】:孟夫人有口難辯,倒被他纏住自己兒子,不喜歡動身。
三、百口莫辯 [ bǎi kǒu mò biàn ]
【解釋】:莫:不能;辯:辯白。即使有一百張嘴也辯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樣辯白也說不清楚。
【出自】:宋·劉過《建康獄中上吳居父》:「雖有百口而莫辯其辜。」
【譯文】:即使有一百口而不辯他的罪。
四、百辭莫辯 [ bǎi cí mò biàn ]
【解釋】:用任何話語都無法辯白。
【出自】:魯迅《准風月談·後記》:「被責難者處於時勢潮流之下,百辭莫辯,辯則反動更為證實。」
五、有口難分 [ yǒu kǒu nán fēn ]
【解釋】:分:分辯。有嘴難分辯。形容難分辯清楚。
【出自】:元·蕭德祥《殺狗勸夫》第一折:「直著我有口難分。」
【譯文】:直擊得我的口難以分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