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故事
⑴ 關於民間俗語的故事
1,喇叭腔
相傳,有個叫阿福的人,吹彎喇叭出了名。那年,江蘇太倉的雙鳳鎮上請了好多吹鼓手去遊船奏樂,阿福自然也去了。班子一到雙鳳鎮,竟碰上了好幾班吹鼓手班子。阿福他們不甘示弱,要顯顯身手,出出風頭。
遊船奏樂開始了,吹鼓手班子各自坐上了一條船,順著搖船擺盪的節拍,拿出看家本事吹奏起來了。果然,「彎喇叭」最最吸引人,從街尾吹起,一直吹到街頭,喇叭聲音一點兒都沒停過。
南北兩岸,人山人海,都跟著阿福這班子的船走,還喊著:「彎喇叭厲害!」「彎喇叭吹得最好!」這時,阿福得意洋洋,面孔通紅,喇叭吹得更響亮了。
雙鳳鎮有三里多長,再加船多擁擠,搖得緩慢,足足一個多鍾頭才罷,「彎喇叭」當然也足足吹了一個多鍾頭,一刻都沒停。
哪裡知道,船剛靠岸,「彎喇叭」阿福竟倒在船艙里,立不起身了。阿福一連吹了那麼久,盡管他有運氣之功,但終究因疲勞過度,力盡精竭,口噴鮮血,閉上眼睛死了。
「彎喇叭」一死,震驚了江南,人們都說喇叭腔聽著響,但最終壞事了。此後,只要一說「喇叭」或「喇叭腔」,大家就會領悟到本來挺順利的事情搞砸了。
聽說,相親那天,阿達裝有錢人,對著阿莉一頓顯擺,可當阿莉開口問問車子、房子的事,阿達就「露馬腳」了。阿莉說阿達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阿達不服氣,指著阿莉說:「你就是『見錢眼開』!」
2,露馬腳
朱元璋加入了元朝末年起義軍郭子興的隊伍後,由於他作戰勇猛,屢建戰功,郭子興很賞識他,於是將義女馬氏嫁給了他。馬氏是一個才女,精明干練,輔佐朱元璋實現統一大業。朱元璋當上了明朝皇帝,就封她為第一皇後。
馬皇後溫柔端莊,舉止大方。美中不足的是,她長了一雙沒有纏過的「天足」。在以小腳為美的時代,女人腳大是一大缺陷。馬氏在當了皇後以後,越發地為自己的一雙大腳感到不安。因而在大庭廣眾,總是遮遮掩掩,盡量避免將腳露出裙外。
有一天,馬皇後游興大發,乘轎招搖過市,瀏覽古都風景。百姓都翹首張望,想一睹皇後的風采。不料,一陣大風吹過,轎簾被掀起一角,馬皇後的一雙大腳赫然展現在百姓面前。
人們驚訝不已,沒想到當今皇後竟有這樣一雙腳!人們爭相傳言,全城立刻轟動了,「露馬腳」一詞就這么流傳開了。後來,人們便將隱私、陰謀出現了破綻或徹底敗露,稱之為「露馬腳」。
3,見錢眼開
相傳,宋朝時,蘇州有個大富商,非常有錢,人們都叫他「財萬貫」。可這個財萬貫雖然有錢,卻極其吝嗇。
那年,京城臨安開科,財萬貫的外甥顧文秀想進京趕考,但家中貧困,沒有盤纏。財萬貫的老婆瞞著他給了外甥幾件首飾做盤纏,財萬貫知道這事後,就像剜了他的心,氣得兩眼一黑,什麼都看不見了。
財萬貫瞎眼後,去求法力無邊的濟公和尚,濟公打趣地說:「施主,眼不見,心不煩,還是什麼都看不見的好啊!」財萬貫一個勁地磕頭,說:「只求神僧醫好我的眼睛,弟子願獻上布施。」
財萬貫心一橫:「一百兩!」濟公扭轉身,說:「那你回家摸銀子吧!」財萬貫急得抓耳撓腮,最後,他顫抖著說:「一、一千兩,總可以了吧?」濟公說:「那我試試吧!」他假裝念了幾句咒語,又從身上搓了些泥丸給財萬貫吃,卻還不見好。
濟公說:「看來施主的眼是無葯可救了。」財萬貫又苦苦哀求,濟公說:「好吧,你的眼睛,臨安新科狀元才能治,咱們去找他吧!」
財萬貫和濟公來到臨安,找到狀元府。原來,新科狀元就是顧文秀。顧文秀命家佣捧上十個大元寶,說:「外甥能中皇榜,全靠舅媽資助。這一千兩銀子先孝敬舅父,就算還盤纏錢吧。」
財萬貫一聽還他一千兩銀子,滿心驚喜,把十個元寶摸來摸去,恨不得一口吞下去。這時,濟公念念有詞:「心病還需心葯醫,見錢眼就開,開!開!開!」財萬貫只覺兩眼一亮,面前是十個銀光燦燦的元寶,高興地大叫:「銀子!銀子!十足的銀子!」
濟公冷笑一聲,說:「施主,你這病,因為錢財所得,又因錢財而愈,今後若要再發病,和尚我可就沒辦法了。這一千兩銀子,就算你許的布施吧。」財萬貫心疼萬分,但他害怕眼睛再瞎了,只好嘆了一口氣,點了點頭。現在,人們用「見錢眼開」來形容那些吝嗇喜財、愛佔便宜的人。
4,哪壺不開提哪壺
早年,有父子倆開了間小茶館,雖說本小,門面不大,可是店主善於經營,小茶館越辦越興旺。知縣白老爺整天不掏錢的大魚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館來喝茶。
他一人佔一桌,罵罵咧咧不說,還得來點兒花生米、豆腐乾什麼的。茶喝夠了就揚長而去———白喝。白老爺天天來,這父子倆可怎麼受得了啊,卻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氣吞聲。
不久,小茶館的老掌櫃病倒了,便讓兒子司爐掌壺,應付生意。一天,白老爺一端起茶杯,就齜牙皺眉吧嗒嘴,說:「這水也沒開,茶也沒味兒。」
過了幾天,白老爺來得少了;又過了幾天,白老爺漸漸不來了,小茶館又恢復了往日的興旺。老掌櫃病癒後,問兒子:「白老爺為什麼不來了?」兒子一笑,說: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5,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張飛少時拜王養年為師,王對有這樣一個「缺心眼子」表示淡淡的憂傷,就對他進行因人施教,天天要他拿著綉花針,把花線往針眼裡穿。開始時,張飛拿著針,「大眼珠」對著針孔的「小眼」,不知如何著手,急得哇哇直叫。王養年:「你有『大眼』,針有『小眼』,心裡就是沒有『心眼』。」
從此,張飛天天一人坐在房裡苦練穿針本領,性格也逐漸變得安靜起來了。使他一生養成了「小事粗魯、粗中有細;大事有謀,謀略過人」的品質。在他今後的軍戎生涯中,不管是擒劉岱、釋嚴顏,還是威震長坂橋、八蒙賺張郃等等戰斗,屢建奇功,揚名三軍。
⑵ 關於諺語的故事
1、倒楣
「倒楣」一詞本是江浙一帶的方言,指事不順利或運氣差。大約在明朝末年,那時「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嚴重限制了知識分子聰明才智的發揮,加之考場舞弊之風甚盛,所以一般的讀書人要想中舉是極為不易的。
為了求個吉利,舉子們在臨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桿,當地人稱之為「楣」。考中了,旗桿照豎不誤,考不中就把旗桿撤去,叫做「倒楣」。
2、半吊子
半吊子、二百五流行甚廣的俗語。常指那些憨傻、缺心眼或行為魯莽之人。那麼,為什麼稱這些人半吊子、二百五呢?
原來這種詼諧的稱謂與古錢幣有關。古錢幣外園中間有方孔,曰「孔方兄」。古人為了便於數錢、付錢和攜帶方便,就用繩子從孔中把錢串起來,一千枚為一貫,後來叫一串,到了清朝,一串又稱一弔。一千枚錢稱一弔,一枚錢又稱一個子,那麼五百錢就是半吊子,用半吊不夠一弔的數,比喻心眼不夠數。
五百即半吊,半吊的一半是二百五,比喻心眼更不夠數。所以一般人都很忌諱二百五這個數,如商品價格應為250的,標價249或251也不標250,發補助該發250的,發260也不發250等等。
由此可見,半吊子、二百五都是從錢引出來的,用來嘲諷那些智商低、行為魯莽做錯事的人。如某某半吊子,誰做了不應該做的事就:「你二百五呀!」等等。
3、馬虎
宋代,京城一位畫家剛畫好一個虎頭,碰上有人來請他畫馬,他就隨手在虎頭後畫上馬的身子。來人問他畫的是馬還是虎,他答:「馬馬虎虎!」來人不要,他便將畫掛在廳堂。
大兒子見了問他畫里是什麼,他說是虎,小兒子問他卻說是馬。
不久,大兒子外出打獵時,把馬當老虎射死了,畫家不得不給馬主賠錢。小兒子外出碰上老虎,以為是馬想去騎,結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此後,「馬虎」這個詞就流傳開了。
4、敲竹杠
近年來開車遇上「碰瓷」的新聞可是不少,「碰瓷」也可以用「敲竹杠」來描述。而「敲竹杠」的由來與走私竟有著密切聯系。
清代,朝廷嚴禁鴉片,各地水陸要塞均設卡檢查。某水運客商在毛竹剛生長時就剖開嫩竹,藏進煙土,躲避檢查。
一次,商船行至紹興碼頭,該關卡一名師爺走上船用煙竿敲得竹杠「咯咯」響,客商以為師爺看出了破綻,便掏出數兩銀子塞給師爺,請求不要再「敲竹杠」。從此,「敲竹杠」一詞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5、裝蒜
「你不要裝蒜」,是在找人算賬而對方裝糊塗時常用的詞語,那麼「裝蒜」源自哪裡呢?相傳乾隆皇帝有一年春天到南方巡查,看到地里一片青蒜長得綠油油,便稱贊了一番。
翌年冬天去又去巡查,可惜這一季節青蒜尚未長出。為討好皇帝,當地官吏差人把許多水仙移植到一起,遠遠望去其葉子酷似青蒜,乾隆看後果然贊不絕口,這位官吏也因此得以升遷。打這以後,人們就把弄虛作假或不懂裝懂嘲諷為「裝蒜」了。
⑶ 古代有趣的熟語故事
1、有眼不識泰山
「有眼不識泰山」作為一個成語,常常用來表示自己的見識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眼前也認不出來。但是這個泰山可不是指的五嶽泰山,它其實指的是一個叫泰山的人,關於這句俗語的來源,倒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話說木匠的祖師爺是魯班,手藝巧奪天工,非常高明。傳說他曾用木頭做成飛鳥,在天上飛三天三夜都不下來。可就是這樣一位高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魯班招了很多徒弟,為了維護班門的聲譽,他定期會考察淘汰一些人,其中有個叫泰山的,看上去笨笨的,來了一段時間,手藝也沒有什麼長進,於是魯班將他掃地出門。幾年以後,魯班在街上閑逛,忽然發現許多做工精良的傢具,做得惟妙惟肖,很受人們歡迎。魯班想這人是誰啊,這么厲害,有人在一旁告訴他:「就是你的徒弟泰山啊。」魯班不由感慨地說:「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2、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俗語轉音成雞和狗了。
3、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裨將」說成了「皮匠」。
4、不見棺材不落淚
本是「不見親棺不落淚」,並不是見了任何棺材都落淚。訛變為「不見棺材不落淚」,如果不管誰的棺材,只要見到就落淚,那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5、不到黃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項羽自刎的地方。烏江訛變成黃河,真是讓人無從解釋了。
6、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因為四川話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7、狗屁不通
這個成語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狗要藉助舌頭來散發體內的燥熱。「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個特點。「屁」是污濁的象徵,對於文理不通的東西,以屁來喻。此屬諧音訛傳。
8、王八蛋
這是民間的一句罵人話。實際上,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後來卻被訛變成「王八蛋」了。
9、倒楣
「倒楣」一詞本是江浙一帶的方言,指事不順利或運氣差。大約在明朝末年,那時「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嚴重限制了知識分子聰明才智的發揮,加之考場舞弊之風甚盛,所以一般的讀書人要想中舉是極為不易的。為了求個吉利,舉子們在臨考之前一般都要在自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桿,當地人稱之為「楣」。考中了,旗桿照豎不誤,考不中就把旗桿撤去,叫做「倒楣」。
10、吹牛皮
用「吹牛」形容說大話,意思非常明白。那為什麼不用「吹豬」、「吹羊」來形容呢?從前殺豬宰羊,血放完了以後,屠夫會在豬羊的腿上靠近蹄子處割開一個小口,用一根鐵條插進去捅一捅,然後用竹管使勁往裡吹氣,直到豬羊全身都膨脹起來。這樣,剝皮的時候就會很方便,用刀輕輕一拉,皮就會自己裂開。這叫「吹豬」或「吹羊」。如果用這種方法對付牛,就叫「吹牛」。
「吹牛皮」這一俗語,來源於陝甘寧和內蒙古一帶。以前,這些地方的人過河,靠的是皮筏子。當地人用整隻羊皮曬乾漆上油漆,吹上氣使它鼓起來,再把幾只羊皮扎在一起,就可以渡河了。把小筏子連在一起,可以成為大筏子,大筏子連在一起,可以承載千斤重物過河。羊皮筏子較小,人們常用嘴把它吹鼓起來。有個人說他不僅會吹羊皮筏,而且還能吹起牛皮筏來,後來有人真的將牛皮拿給那人去吹,因牛皮太大,那人怎麼吹也吹不起來。從那以後,人們就用「吹牛皮」來形容愛說大話的人。
11、無商不奸
「無商不奸」是後人杜撰的,原意為「無商不尖」。「無商不尖」,出典為舊時買米以升斗作量器,故有「升斗小民」之說。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之類削平升斗內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准足。銀貨兩訖成交之後,商家會另外在米筐里氽點米加在米鬥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會鼓成一撮「尖頭」。量好米再加點添點,已成習俗,即凡是做生意,總給客人一點添頭。這是老派生意人一種生意噱頭,這一小撮「添頭」,很讓客人接受,故有「無商不尖」之說。「無商不尖」還體現在去布莊扯布,「足尺放三」、「加三放尺」;拷油拷酒都有點添頭。
客觀來講,商業是一種交易行為,商人的精明往往給消費者一種「奸詐」的印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法律不健全,制度不規范,尤其是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和素質低下、誠信缺失、唯利是圖,造成擾亂市場的行為頻頻發生,因此更加印證了「無商不奸」的說法。
12、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古人受佛教影響,相信靈魂不死,並會在人世間轉生輪回。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就是說,現在死了不要緊,轉世投胎後,過十八年長成人了又是一條好漢。
也許這句話是從佛教中傳出來的吧。
13、八拜之交
八拜是方位,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表示無論何地我們都生死與共,也有向古代八個結拜兄弟學習的意思。
羊角哀 左白桃——生死之交
於伯牙 鍾子期——知音之交
廉 頗 藺向如——負荊之交
孟 良 焦 贊——永伴之交
劉 備關羽 張飛——桃園之交
管 仲 鮑叔牙——同命之交
忽 子 公子壽——患難之交
程 櫻 公孫杵臼——拖孤之交
14、醜八怪
「醜八怪」用以形容外貌醜陋的人。它來源於「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指的是趣味相投、畫風相似的一批人,他們是:李蟮、汪士慎、高翔、金農、鄭燮、黃慎、李方膺、羅聘、高鳳翰、華岩、閔貞、邊壽民、陳撰、楊法、李勉等諸人。(在中文裡「八」往往用作虛數詞,表示數量多,並不意味「揚州八怪」只有八個人。)其中尤以鄭燮、金農、汪士慎更著名。這些人在當時所謂的正統畫派眼裡,一是做人不合時宜、我行我素;二是作畫我從我法、推陳出新。所以被篾成為「醜八怪」。然而,他們的怪異又入情入理,很被廣大百姓喜愛,因此,一方面被主流畫家和上層社會所攻擊、不容,一方面又深受大眾喜愛,名氣大振。
15、六聖
史聖: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自幼讀書,博文強識,著有《史記》,他被後人稱為「史聖」。
草聖:人稱漢朝書法家張芝是「草聖」,他擅長草書,對章草(舊隸的草體)造詣更深。
醫聖:漢未時期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勤奮學習古人治病經驗,寫出著名的《傷寒雜病論》一書,這本書被後代醫學家視為必讀經典,張仲景也就成了「醫聖」。
書聖:東晉王羲之的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稱他為書聖,當之無愧。
畫聖:被尊稱為「畫聖」的吳道子,是唐代著名畫家,他最擅長人物畫,他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詩聖: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一生寫下了大量現實主義詩篇,代表作品是「三吏」、「三別」。他被世人稱為詩聖。
另一些稱謂:
酒聖:杜康,即少康。傳說為酒的發明者。
文聖:孔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武聖:關羽,字雲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稱其為「關聖」、「關帝」。
茶聖:陸羽,唐朝人,以嗜茶著名,著有《茶經》三卷。
摘自寧化教育網,謝謝。
⑷ 諺語故事
諺語故事:
1、孟母三遷
孟子三歲喪父,由其母親撫養成人。小時候住山東鄒縣城北二十五里的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遠有一片墓地,出殯的人群常從孟子家門口經過,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殯的人,孟母看見了,就把家搬到城國北部的廟戶營。可是這裏街上相當繁華,東部住一個殺豬屠戶,孟子就學屠戶的樣子,整天嬉戲。
孟母感到這裏也不宜培養孩子,便又移居於「學宮之院」,即縣城南門外子思書院旁。從此,孟子被琅琅的讀書聲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進了這所學宮讀書,他勤奮讀書,終成大儒。
2、頭懸梁,錐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孫敬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3、瞎子打燈籠
一個盲人到親戚家做客,天黑後,他的親戚好心為他點了個燈籠,說:「天晚了,路黑,你打個燈籠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說:「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還給我打個燈籠照路,不是嘲笑我嗎?」
他的親戚說:「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錯誤了。你在路上走,許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著燈籠,別人可以看到你,就不會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對呀!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韓湘子、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寶物拋入水中,藉助寶物大顯神通,游向東海。
4、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
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丑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
5、此地無銀三百兩
古時候,有個叫張三的人,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積攢三百兩銀子,心裡很高興。但他總是怕別人偷去,就找了一隻箱子,把三百兩銀子釘在箱中,然後埋在屋後地下。可是他還是不放心,怕別人到這兒來挖,於是就想了一個"巧妙"的半法,在紙張上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字,貼在牆角邊,這才放心地走了。
誰知道他的舉動,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兩銀子全偷走了。為了不讓張三知道,他在一張紙上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貼在牆上。張三第二天早上起來,到屋後去看銀子,銀子不見了,一見紙條,才恍然大悟。
(4)俗語故事擴展閱讀:
1、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流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性的藝術語句,是民眾的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使語言活潑風趣,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2、諺語類似成語,但口語性強,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諺語內容包括極廣,有的是農用諺語,如「清明前後,栽瓜種豆」;有的是事理諺語,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的屬於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識諺語,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古今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朴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