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兒故事
⑴ 《示兒》的背景故事是什麼
寫作背景:
陸游的一生,呼吸著時代的氣息,吶喊著北伐抗金的戰斗呼聲,表現出高度的愛版國主義熱忱。權《示兒》詩為陸游的絕筆,作於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後的抗戰號召。八十五歲的陸游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留下了一首《示兒》,表達了詩人的無奈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期盼。
原文:
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臨終前對兒子的遺囑。語言不假雕飾,直抒胸臆。表達的是詩人一生的心願,傾注的是詩人滿腔的悲慨。詩中所蘊涵和積蓄的情感是極其深厚、強烈的,但卻出之以極其樸素、平淡的語言,從而自然得達到真切動人的藝術效果。
⑵ 《示兒》的背景故事是什麼它的意思又是什麼
嘉定二年(來1209),陸游自85歲高齡時帶著「死前恨不見中原」的遺憾與世長辭。最後20年間,陸游大部分時間隱居故鄉山陰,過著寧靜而簡朴的生活。這期間他寫了許多反映農村生活田園風光的詩。這些詩一方面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出親切淳厚的真摯感情,詩風清曠淡遠;一方面則控訴了剝削階級對農民的榨取以及貧富不均、苦樂迥異的不合理現實,創作風格沉實質朴。陸游的愛國主義激情至老不衰。病重時寫詩雲:「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臨終前賦詩則雲:「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在南宋文壇上,陸游的詩與辛棄疾的詞一樣,是標志這時代最高成就的旗幟。陸游以其詩歌卓越的思想藝術成就,將我國文學史上的愛國主義傳統發揚光大,在同時代和後代詩人中都有突出的地位的深遠的影響。
意思:本來就知道死去之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但可惜的就是沒有看見中原統一的那一天,但到宋朝的軍隊,統一中原時,不要忘記告訴你們的老父親。
⑶ 示兒背後的故事
這首詩是陸游對兒子的臨終遺囑。詩中表達了一個行將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的那一天,告訴他勝利的消息。
此詩傳達出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表現了詩人一生的心願,傾注了詩人滿腔的悲慨,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
出自:《示兒》是宋代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詩,是詩人的絕筆。原文:
示兒
宋代: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文:
原本知道死去之後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悲哀沒有見到國家統一。
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時,你們舉行家祭時不要忘了告訴我!
(3)示兒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1210年(寧宗嘉定三年),八十五歲的陸游一病不起,此詩為陸游的絕筆,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後的抗戰號召。表達了詩人的無奈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期盼。
賞析:
首句「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掛了。但接著第二句意思一轉:「但悲不見九州同」,唯獨一件事卻放不下。
那就是淪喪的國土尚未收復,沒有親眼看見祖國的統一。詩的第三句「王師北定中原日」,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並未絕望。
他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復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結句「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
無奈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託於後代子孫。於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別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他。
作為一篇遺囑,它無愧於詩人愛國的一生。一個人在病榻彌留之際,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環顧家人,兒女情深,要抒發的感慨、要留下的語言,是干頭萬緒的。
就連一代英傑的曹操,在辭世前還不免以分香賣履為囑。而詩人卻以「北定中原」來表達其生命中的最後意願,以「無忘告乃翁」作為對親人的最後囑咐,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在這一點上,古往今來又有幾個人能與他相比?陸游生於北宋覆亡前夕,身歷神州陸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為恥,念念不忘收復中原。
但他從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罷職閑居,平生志業,百無一酬,最後回到故鄉山陰的農村,清貧自守,齎志以沒。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愛國熱情始終沒有減退。
恢復信念始終沒有動搖。其可貴之處正在於他的愛是如此強烈,如此執著。這從他的大量詩篇,可以看得出來;從這首《示兒》詩中,更會受到他對國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強烈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