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故事
Ⅰ 關於食物的歷史故事
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市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個秀才到島上讀書,秀 才賢慧勤勞的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於是她先把肥雞、筒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Ⅱ 有關食物的歷史故事
粽子
從南北朝以後,民間開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說法。
南朝梁的吳均(467—520)在《續齊諧記》中寫道:「陰歷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 。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另外的說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屍體被江里的魚吃掉,於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魚。
粽子與屈原關聯的說法,由於其浪漫主義色彩,而被廣為傳頌。粽子在文人歌賦中屢有出現。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寫道:「彩縷碧筠糭,香粳白玉團。」
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裊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
此為流傳最廣的傳說,少數地區仍有其他說法。
餃子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他的「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至今。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人。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葯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原來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
張仲景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是總結漢代300多年臨床實踐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
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湯圓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另一種傳說,1912年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做了大總統,他一心想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一天到晚提心吊膽的。因為「元」和「袁」、「宵」與「消」是同音的,「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袁世凱就下令把元宵改為湯圓。這便是傳說中湯圓名稱的來歷。
Ⅲ 一些關於食物的故事
1、青稞酒傳說。
青稞酒是藏族人最喜歡的一種飲料,其原料多為青稞。青稞酒有兩種,一種是呈黃色的「窮」,一種是無色低度經過蒸餾而成的「阿讓」康區藏族飲酒還有許多講究。飲酒前,先斟一杯酒來敬神,既獻新,或以右手無名指蘸酒彈三下敬天地、父母、同伴,飲酒時必唱敬酒歌以助酒興。
一些人對敬青稞酒與敬茶持有相同的看法。但牧民的說法是:在從未斟滿杯中飲酒的人會有女兒,如果被杯中的酒正好滿至杯口,則意味這個人會有兒子。
2、食肉的傳說。
藏族喜食肉,僅僅是由於蔬菜難以大量生長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同時,他們還沒有忘記食肉極大的罪孽,特別是吃長著犬齒的水牛肉和當天宰殺的牛羊肉,因為食它會使人失去轉世的機會,讓其在地獄中生活,世世代代受到懲罰。
3、烤肉傳說。
藏族人認為烤肉,特別是直接用爐火的火苗烤肉會激怒灶神。這樣做的人將因受到懲一般來說,藏人避免直接在火上烤肉。
4、吃大蒜的傳說。盡管添加大蒜會使食物鮮美可口,但藏族人認為,吃大蒜之後七天內不宜參拜寺廟和其他聖潔之地,因為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清除大蒜惡臭。
5、敬茶的傳說。
給某人敬茶時,如果杯子裝不滿茶,藏人普遍認為,從這個杯中飲茶人總愛在背後說敬茶人的壞話。茶裝得太滿也有說法,斟茶人對敬茶人不滿的表現。
同時,用破碎、缺裂的碗或茶杯敬人是不吉利的表現。如果斟上的茶恰好滿到杯口,則認為是個好預兆頭,即這個人之間的友誼是真誠的。藏人認為在他人家中做客只飲一碗或一杯茶是不吉利的,總是要飲上兩碗或在杯中稍加一點以除掉晦氣。
Ⅳ 關於食物的故事50字作文
例文
今天下午,鄰居家的阿姨送給我一盒餅子,我坐在院子里悠閑的吃了起來。
忽然,我發現幾片餅屑掉到了地上,一隻巡邏的小螞蟻無意間發現了餅屑,它用觸角碰了碰就轉身回去了,我想它幹嘛去了?於是我興致大發把手中的一小塊餅放在了地上,坐下來慢慢觀察,不一會一群螞蟻大軍從遠處趕來,它們圍著那塊大餅屑轉了一圈看了看,然後每人咬住一個地方開始搬,有的推有的拉結果餅屑一點兒也沒有動,它們等了一會兒,又一群螞蟻來了,也加入了他們的隊伍可是餅屑還是文絲不動,它們又圍著餅屑轉了又轉,不一會兒又來了第三群螞蟻來,它們也加入了戰斗,形成了一支龐大的隊伍,它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餅屑終於動了,這時我看見大家又分了工,有一大部分螞蟻咬著餅有的推有的拉,還有一小部分螞蟻嘴巴一張一合好像在喊:「一二一,加油?」餅屑慢慢向前移動。過了好大一會,螞蟻們費了好大好大的勁終於把餅屑拖到了家門口。可是怎麼才能把這個龐然大物搬到洞里呢?首先,一隻螞蟻咬下一小塊餅子往洞里拉,其它螞蟻見狀,隨著向它一樣,也每人咬一塊有順序的把餅屑往洞里拉。多麼聰明的螞蟻啊!
多麼有趣的螞蟻搬食物啊!我看得正起勁,這時我家的小狗點點忽然間跑過來把剩下的餅屑吃了,一群正在咬餅的螞蟻像很憤怒的樣子猛的一鬨而散,各自逃跑了。
點點真氣人,攪了螞蟻的美食,我想此時螞蟻們是很傷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