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虎人
『壹』 帶虎字的成語
1、龍騰虎躍
成語拼音:lóng téng hǔ yuè
成語解釋:騰、躍:跳起;跳躍。像龍那樣飛騰;像虎那樣跳躍。形容非常活躍的姿態。也作「龍跳虎躍。」
成語出處:唐 嚴從《擬三國名臣贊序》:「聖人受命,賢人受任;龍騰虎躍,風流雲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咸系天者也。」
2、猛虎插翅
成語拼音:měng hǔ chā chì
成語解釋:比喻強有力者又添了某種有利條件
成語出處:元 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一折:「若得孔明下山,拜為軍師,憑著關張雄虎之將,如猛虎插翅。」
3、龍行虎步
成語拼音:lóng xíng hǔ bù
成語解釋:行走的姿態像龍那樣威武;像老虎那樣矯健。多形容人的舉止行動威儀莊重;如龍虎不凡。舊時指帝王的儀態。
成語出處:《宋書 武帝紀》:「劉裕龍行虎步,視瞻不凡,恐不為人下,宜蚤為其所。」
4、藏龍卧虎
成語拼音:cáng lóng wò hǔ
成語解釋:龍、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隱藏著的龍;睡卧著的虎。比喻潛藏著未被發現的人才或英雄。
成語出處:北周 庾信《同會河陽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詩:「暗石疑藏虎,盤根似卧龍。」
5、風虎雲龍
成語拼音:fēng hǔ yún lóng
成語解釋:虎嘯生風,龍起生雲。指同類事物相互感應。舊時也比喻聖主得賢臣,賢臣遇明君。
成語出處:宋 王安石《浪淘沙令》詞:「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袛在笑談中。」
『貳』 與老虎和人有關的成語
三人成虎 [sān rén chéng hǔ]
生詞本
基本釋義
三個人謊報城市裡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事實。
貶義
出 處
《戰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例 句
文化大革命中,別有用心的人以訛傳訛,~,致使不少好人受到迫害。
近反義詞
近義詞
眾口鑠金
反義詞
眼見為實
典 故
戰國時代,互相攻伐,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約,國與國之間通常都將太子交給對方作為人質。「戰國策」:「魏策」有這樣一段記載:,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一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魏王道:「我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嗎?」,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里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當然不會有老虎。說市上有虎,顯然是造謠、欺騙,但許多人這樣說了,如果不是從事物真相上看問題,也往往會信以為真的。
這故事本來是諷刺魏惠王無知的,但後世人引伸這故事成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必須經過細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聽途說。否則「三人成虎」,有時會誤把謠言當成真實的。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