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間故事
A. 求助 大神。。企業文化 小故事,小分享,有點寓意的 不一定要太官方了,,
由《猴子和香蕉》的故事,談企業文化
小故事:猴子和香蕉
四隻猴子被關到了一個籠子里,由於每隻猴子都來自不同的地方,原先互相不認識,所以總是會發生沖突。前兩天,四隻猴子總是接連不斷地打架。
對於這種現象,如果用學術一點的名詞來說的話,可以叫「文化沖突」。
兩天以後,在籠子的頂上掛了一串香蕉。但是,一隻猴子是無法單獨拿到這個香蕉的。於是,四隻猴子開始相互協作,取下香蕉來大家一起分享。
這個階段,我們可以說四隻猴子有了共同的目標,就形成了一個團隊,也可以延伸看作是形成了組織或者是企業。
但過了一個星期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不管哪一隻猴子,每當它快要取到香蕉的時候,都會有一隻高壓水槍向它噴水,稍不留神,猴子就會摔落到地上。由於這種情況從無例外,於是,四隻猴子都不敢去取香蕉了。
企業的成員之間形成了共識。
過了些日子,籠子里又來了一隻猴子。它看到香蕉的時候,非常想去取。但其它的猴子一起來告訴它,香蕉不能取,並且告訴它以前的那些痛苦經歷。於是,這只新來的猴子從此就打消了去取香蕉的念頭。
企業成員的共識或者共同的意識、行為習慣等可以在企業成員之間通過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方式延續下去,這個時候,企業逐漸形成了企業文化。
又過了幾天,又來了一隻新猴子,而一隻第一批入籠的猴子被帶走了。當然,這只新來的猴子也很想去取香蕉,但其它的猴子,包括那隻從來沒有上去取過香蕉的猴子都來告訴這只新猴子,不能去取香蕉。
企業文化逐漸對員工的行為產生了強大的約束。
經過幾次輪換,籠子里的猴子越來越多,而第一批被高壓水槍噴過的猴子全部都離開了籠子,但籠子里所有的猴子都知道不能去取香蕉。
企業文化的特點是具有延續性,而這種延續,不僅是通過企業的正式溝通渠道,更重要的是在非正式場合的溝通,通過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而發生作用。
然而,事實上當第二批進入籠子的猴子不再去取香蕉的時候,管理員已經把噴槍取走了,只是香蕉還是每天掛在那裡。但沒有一隻猴子敢去嘗試。
企業文化對企業成員的影響未必都是正面的。
思考和評論:
其實,任何組織都是有文化的。正如上面第一批進入籠子的猴子,雖然經常發生沖突,經常打架,這其實也是一種文化,只是在這種文化中,可能「利己」的成分多一些,「寬容」的成分少一些。有很多人說深圳的城市歷史太短,沒有形成文化。其實,深圳這個移民聚集的城市,也有特有的「移民文化」。
因此,企業文化的建設,不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是一個「讓優秀的東西沉澱下來,成為企業的文化財富」的過程。
情感管理是重要的
——風與太陽比賽寓言的啟示
太陽和風看到一個穿著大衣的老人,風說:我能很快地讓那老人脫掉身上的衣服。風開始吹起來,愈來愈大,但風愈大,老人把大衣裹得越緊,風敗了。太陽開始露面,以它和煦的陽光照著老人,不一會,老人漸熱,脫掉了大衣。太陽對風說:要明白溫和與友善有時比憤怒和暴力更強大,更有力。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又何嘗不應如此呢?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認真思考,切不可武斷行事。
其實,我們的管理工作也應如此,管理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工作,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過去,有些人所採取的「鐵面孔、鐵手腕、鐵心腸」的工作方法確實能適用於一時,也許能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但卻容易使職工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效果只能適得其反,就如前面我們所說的狂風一樣,雖然用了很大的氣力,卻沒有達到目的。我們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有時,在某一個班組出現下班後房門不鎖的現象,剛對其批評並宣布處罰後,時間不長又會出現別的房門不鎖的現象。一種行為的發生,總有其主客觀原因的影響,只有找出發生問題的原因,對症下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為,在管理工作上,要多用些感情,以情動人、以情服人,真正使職工感覺到管理人員一直在關心他,愛護他,尊重他,理解他,從而自覺增加工作的積極性和遵章守法的自覺性。「情感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考慮職工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經驗,對工作中好的經驗和方法要加以鼓勵和鞭策,存在的缺點和不足要因勢利導,就好象寓言中的太陽一樣,用微笑的方式對待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使之心服口服,積極投入到公司生產、經營工作中去,只有這樣管理工作才能有一個新突破。
很多年以前的一天深夜,一場大火燒毀了哈佛大學的圖書館,很多珍貴的書籍在大火中消失,這讓很多人痛心疾首。然而,這場突發的火災讓一名普通學生進退兩難。此前,他違反圖書館規定,悄悄把一位牧師捐贈的一本書帶出館外,准備閱讀完後再偷偷的歸還。可是,這場大火使這本書成為哈佛受捐的250本書中惟一留下來的珍本。怎麼辦?這名學生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後,還是敲開了校長辦公室的門,說明原因後,鄭重地將書還給學校。校長的舉動更讓人吃驚,他收下書後對這名學生表示感謝,對學生的勇氣和誠實予以褒獎,隨後校長又把學生開除出校。
哈佛的理念是:讓校規看守哈佛,比用其它東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B. 流水線上的女工有怎樣的經歷和故事
我曾經在電子廠做過工,所以我的心底一直藏著這樣一段故事:
13年春節前後,我和朋友去了蘇州崑山的一家電子廠打工。
剛開始,我們還一臉興奮,心想著可以出來闖盪一番了。等找到了地方,幹了10天之後,我們一下子就蔫了。
讓我給你形容一下這裡面的生活:每天早晨7點工廠的起床鈴准時響起(工廠離宿舍很近),就得起床。如果遲點,你就連廁所也搶不上,因為人實在太多。
為了省錢,大多數人是不去吃早餐的。
到了工作時間,大家機械式的到自己的工位旁邊打開機器開始上班。每個人都有一個固定的工位,每個人負責一道工序,流水線式的工作。所以你不能慢,因為一旦你慢下來,前面的料就會堆積下來,你後面的人就沒有東西可以加工,所以你只能更快。出來混的,大家的臉皮都很厚,但也怕挨罵,更怕被領班扣工資,所以大家拼了命的趕。只要一上班,整個車間你只能聽到機器的轟鳴聲,從不見一點說話聲,更別說笑聲了。如果非要說有說話聲,那領班或線外的吼聲算不算?「加快速度,加快速度,不然扣你們工資」聽著就讓人心煩,不過我抬頭瞅瞅周圍,大家都一臉木然,我心裡一驚:大家都已經習慣了,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
整個工廠是全封閉的,只有中午的時候能打開一會,著大概就會我們比較快樂的時間了,因為大家可以溜出去買點水果瓜子啥的,運氣好點的話,能買到一個苞米。然後回到工廠的草坪上,享受這一天難得的清閑。
下班時間,有時候和自己附近的人聊天,她們不是家庭主婦就是文化程度不高的高中沒有畢業的小妹妹,工廠偷摸招收進來的。出於好奇,我問我身邊的那位大姐:
「你當初為初為什麼來這里啊?熬得住嗎?」
大姐一臉苦澀:「不來怎麼辦?我文化程度低,沒上過多少學,去不了好點的地方。家中孩子要上學,父母要靠我養活,只能來這里了。」
說完我們同時陷入了沉默,我想她是在想家中的寶寶吧。
同樣的問題,我問了一個年紀比我小好幾歲,高中還沒有畢業就來工廠的小妹妹,等我問完,她幼稚的瞳孔里充滿驚恐:我爸媽就是干這個的啊。
看到她眼中的淚光,我暗恨自己的殘忍。
後來終於熬滿了一個月,領到了工資。我和朋友一溜煙的跑了,連新買的毯子都沒拿。
不過離開那天中午,還是去看了和我關系最好的哪位大姐和我放心不下的小妹妹。大姐倒還鎮靜,對我們說:孩子,回去好好上學,不要再來了。小妹妹聽完我要走,哭了起來:「哥,我也想念書,我不想在這里。」那一刻,我差點心碎了,強忍住淚水,抱了她一下:「乖,等以後哥來看你。」
說完我飛快轉身離開,我怕我忍不住眼淚就要掉下來。
這大概就是身為農民子弟的悲哀,一代代的循環,所有的命運都是類似,所有的日子都是昨天。
回到學校,我那哥們一臉堅定的給我說:以後打死也不再去電子廠,在哪裡,我都可以看見自己40歲的生活。我笑笑回答:那就好好努力。
這個故事,一直在我的心底藏著。怕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