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西塘的故事

西塘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4-12-16 20:19:29

① 描寫西塘的文章

西塘是一座生活著的千年古鎮,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在唐開元年間就已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
西塘景點

西塘,被稱作「最美麗的江南水鄉」,「生活著的千年古鎮」。西塘的美,完全是因為她的寧靜和散漫。
江南的古鎮,大多被現代商業文化重新包裝,不是燈紅酒綠,就是商鋪林立;唯獨西塘,幾百年來默默地守著江南水鄉的的寂寞和內斂,清逸和寧靜。去過西塘的人們都會發現:西塘因為散漫與寧靜才充滿了詩情畫意。
「江南的古鎮應該都像西塘那樣閑適中帶一點寂寞。」

倪宅
位於燒香港南,倪氏家族為鎮上書香門第,倪宅前後共五進,前有廊棚,後有花園,正廳名為「承慶堂」。西塘鎮文化底蘊深厚,廉政文化資源豐富,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把弘揚優秀廉政文化和發揚黨的優良廉政傳統結合起來,進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設。目前,經過整合充實廉政教育資料,重新修葺一新的「倪天增祖居」 與杭州於謙祠、寧波清風園、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等10家單位被命名為首批「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成為了黨員幹部接受廉潔從政教育,普通遊客陶冶情操的一個場所。
護國隨糧王廟
在西塘有個真實感人的故事。明代崇禎年間,嘉善一帶鬧旱災,鄉野顆粒無收,處處飢民。當時有個姓金的老爺,家中排行老七,人稱金七,是個朝廷押運糧食的小官,他專門在運河上押送糧船。一天,金七督運皇糧路經西塘,見魚米之鄉的百姓挨餓,在岸邊圍著求糧食,動了惻隱之心,將運糧船隊所有糧食盡施於民。皇糧給了百姓,可是欺君之罪,金七知道逃不過懲罰,投身於雁塔灣的河裡,自盡了。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舍己救百姓的好官,集資造了一座七老爺廟。
西園
西園系明代朱氏私邸,為江南大戶人家建築,園內有亭台樓閣、假山魚池,是當時鎮上風景幽美之處。民國9年春,吳江柳亞子偕同陳巢南來西塘,與鎮上文友餘十眉、蔡韶聲、陳覺殊等在該園吟敘合影,仿北宋李公麟所畫表現蘇東坡、米芾、黃庭堅等人雅集的《雅集圖》,將照片取名為《西園雅集第二圖》。
現在園內有「朱念慈扇面書法藝術館」、「百印館」、「南社陳列室」等展廳。「朱念慈扇面書法藝術館」展出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朱念慈先生的精品扇面一百餘件,朱念慈是我國現代扇面真金書法藝術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1920年出生,浙江嘉善人,祖居西塘,曾任中國美術學會高級會員,浙江工藝美術學會顧問。一生致力於書法藝術,並首創真金微楷萬字扇,功績卓著,技藝超群。


宅弄是西塘的又一大特色。它能反映出西塘人的性格,宅弄深處,曲徑通幽,不知深幾許,行至盡頭,豁然開朗,別有新洞天。弄堂按不同的用途來分類,大致有三類:街弄、陪弄和水弄。連通兩條平行街道的稱為街弄,街弄前通新街後通老鎮,穿過它就像穿過歷史隧道,街弄維系著兩個不同的時代;前通街後通河的稱為水弄,水弄連著河埠,往往是附近不臨水人家下河的通道;大宅內設在廳堂側面的稱為陪弄。陪弄完全在室內,有牆和鄰居相隔,沒有採光系統,所以許多陪弄的牆上挖有燈孔,就是為了放油盞燈照明用的。久居陪弄的人家閉上眼睛就能來去自如,不熟悉地形的外來客就得像打太極拳那樣放慢手腳探路而行。古鎮大戶人家的大門平常是關閉著的,一般只有等家中貴客臨門或逢上喜慶節日時大門才敞開。但婦女與傭人們走的永遠是陪弄,所以說它是中國封建思想留下的紀念品。陪弄本來是屬於大戶人家私人的,經過解放後的土改運動和房屋改革,這些大宅現在都住進了許多戶人家,這些弄也就成為各家出入的公共通道了。
古人稱「屋下小巷為弄,廟中之路為唐」。人們後來將街路的支巷或屋邊的小路都稱為弄堂,而西塘的弄名一般都以弄中居住的大姓家族而命名,如王家弄、葉家弄、蘇家弄等。全鎮總計有122條弄堂,挑選幾條最具特色的在此展開介紹:
最有名的弄:石皮弄全長68米,由216塊厚度僅三厘米的石板鋪就而成,是王家尊聞堂與種福堂之間的過道。據考證,弄內的石板路下是一條使全弄雨天不積水的下水道,薄如皮的石板作為下水道的表皮故稱石皮弄。它最寬處1.1米,最窄處只有0.8米,如果有兩個胖子在弄內交會,沒准就是擦牆貼肚皮也不一定能輕易通過,上面是一條狹長的天空,故石皮弄有西塘「一線天」的說法。
最長的弄:位於北柵街的四賢祠弄,全長236米。
最窄的弄:位於環秀橋邊上的野貓弄,最多30公分,是兩幢房子中間的一條縫。
最寬的弄:位於燒香港北高階沿李宅的大弄,可並排走5.5人。
最短的弄:位於明清木雕館所在的余慶堂內的宅弄,全長不過3米。


西塘地勢平坦,河流密布,有9條河道在鎮區交匯,把鎮區分劃成8個板塊,而眾多的橋梁又把水鄉連成一體。古稱「九龍捧珠」、「八面來風」。至1998年,全鎮共建橋104座。自宋以來,西塘已建有安仁橋、安境橋、五福橋、永寧橋等11座。清代又建有卧龍橋、渡禪橋、來鳳橋等。這些古橋大都為單孔石柱木樑橋。橋梁工藝精湛,至今保護完整,具有觀賞價值,自古譽為「卧龍凌波,彩虹飛架」。有的橋梁還有著動人的傳說故事:
卧龍橋:該橋為單孔步級石橋,全長31.46米,寬5米,高5.5米,全鎮最有名的一座橋。據史料記載,卧龍橋最初建於明代,但當時僅是一座小木橋,每逢雨天行人一不小心就會滑倒。相傳清康熙年間,橋旁居住一位姓朱的竹篾匠,生性善良,他看到老百姓雨天過橋時的困難,心裡很不好受。一天,他親眼看見一位孕婦過橋時落水而死,就立志募捐造橋。他別無他途,只得削發為僧去化緣,取名廣緣,以鐵鏈穿肩,苦行奔走十餘年,終於募得白銀三千餘兩,於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開始動工建造石橋。他因化緣積勞成疾,未曾完工就得病而死。廣緣和尚死後十日,石商運來了一批據說是廣緣五天前訂購的石料,鎮上工匠個個驚詫,說廣緣和尚已在十天前亡故。無論此事是虛是實,但不久便傳遍了整個西塘鎮,遠近居民紛紛捐助,沒有多少時間就將卧龍橋建成了。橋上有對聯寫道:修幾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將這一事跡告訴後人,並表達人們對廣緣和尚的崇敬之情。造橋的工匠怕雨天橋滑特意在每級台階上刻條紋增加摩擦力,這些條紋像不像龍身上的鱗紋呢!後來到了清代咸豐年間,太平軍攻佔縣城嘉善,在西塘北面姚家浜與清軍爭戰,傳說太平軍首領忠王李秀成曾在卧龍橋上指揮督戰。《蘋川棹歌》有詩為證:「卧龍橋聳勢崔巍,俯瞰川原眼界開。傳說忠王曾到此,石欄桿畔久徘徊。」卧龍橋位於北柵街,中國酒文化博物館以北。
五福橋:建於明正德年間,修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據西塘的老人說,從這橋上走過的人會帶上五種福氣,分別是:長壽、富貴、康寧、德行和善終。五福橋位於燒香港,倪天增祖居陳列館以東。
送子來鳳橋:此橋是座廊橋,始建於明崇禎十年(1637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道光十五年(1836年)重修,據說當時橋快建好的時候有一隻非常漂亮的大鳥飛來停在橋頂,包工頭圖個吉利,取名來鳳橋。橋剛建成,居住在橋邊的一戶人家生了個兒子,以為是新橋帶來的祥瑞,當地百姓又稱此橋為送子橋。先來鳳後送子,因為重男輕女所以倒過來叫送子來鳳橋。走這座橋還有點講究,古人講究陰陽學,南陽北陰,古時男為陽,女為陰。此橋南面一邊是階梯,北面一邊是斜坡。男子當然走台階步步高升,女子三寸金蓮小邁步,持家穩穩當當,老人們說:「新婚夫婦走一走,南則送子,北則來鳳」,要是有婚後還未得子的,不妨也來走一走。國際影星《廊橋遺夢》的女主角梅利爾來到西塘,也走了這座廊橋,她笑著說:如果我先走了這里的廊橋,也許就不會有美國的「廊橋遺夢」了。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也體現了西塘廊橋的魅力。現在每逢周末或節假日,有當地戲迷在橋上自娛自樂吹拉彈唱,將江南水鄉的休閑暇意體現得淋漓盡致。送子來鳳橋位於朝南埭廊棚,水上戲台對面,遊船中心旁。

環秀橋:此橋最早建於明萬曆九年,幾次修繕。相傳以前晴天時站在橋頂上可以眺望到太湖邊的青山。這里有幅對聯:船從碧玉環中過,人步彩虹帶上行,描寫了過橋的兩種方式。我們乘船是從碧玉環中過,步行則是人步彩虹帶上行了。接觸對聯的朋友肯定發現這副對聯是脫胎於河北趙州橋上的對聯:水從碧玉環中去,人在蒼龍背上行。是從長廊去往石皮弄的必經之橋。
永寧橋:此橋是古鎮內取景的最佳處,在煙雨長廊與「錢塘人家」的交會處。
安境橋:江南橋梁的造型最常見的有三種:拱橋、平橋、折橋。區分的方法很簡單:拱橋的橋孔呈圓拱形,便利船隻穿越行駛;平橋的橋孔成方形,橋面平直;折橋的橋面則呈一字形橫跨過河。安境橋屬於拱橋,永寧橋屬平橋,萬安橋則是折橋。站在安境橋上可以將三座不同類型的橋盡收眼底,在其他古鎮實屬少見。此橋位於「明清食代」旁。
萬安橋:好萊塢大片《碟中諜三》的最後場景拍攝地,極具水鄉浪漫色彩。位於中國酒文化博物館附近。

西塘飲食
霉乾菜燒肉(點菜的時候要求一下皮上沒有毛、肥肉不是特別多,不喜歡吃甜的同學可以要求少放糖)
椒鹽南瓜(甜的菜,炸的)
蟬衣包園(很薄的豆腐皮抱著菜和肉餡,好吃的標準是要看湯汁,好的湯汁應該是非常鮮美的)
河蟹(吃的時候要蘸加了薑末和糖的醋)
餛飩老鴨煲(超過3個人再點這個菜)
肉末野開花(口感比較滑嫩)
白斬雞(這個菜不是甜的)
馬蘭頭(當地一種野菜,涼拌我很喜歡)
小吃:綠豆湯,荷葉粉蒸肉,豆腐花,大、小餛飩,熏青豆,扎肉,一口粽,芡實糕,橘紅糕,臭豆腐

其他:
比較好吃價格又不貴的地方:丁記,毛毛,老品芳。毛毛家的冷盤里有個牛肉不錯
白水魚:淡水魚,刺多,味道一般,價格較貴,我不推薦
響堂飯店,明清食代,益豐堂三個飯館我不推薦。還有,門口有人拉客但是裡面沒人的飯店不要進
又一村,錢塘人家,西塘人家,老街……這些地方都一般般吧,可以嘗試。又一村的菜明顯不如以前好吃了,錢塘人家永遠都是那麼貴還要等位子……
天下第一面:這個地方好像傳說一樣,呵呵,我喜歡是因為24小時營業,吃東西方便,味道也還不錯,就是服務態度極其極其一般般,我上次又在裡面吵架了,咦,為什麼要說又呢?
森林家的芡實糕、核桃糕、橘紅糕,可能比某些家貴一點,但是吃吃看就能對比出來,口感比較細膩,也不是太甜
雙橋那裡的「錢氏豆腐花」,推薦喝鹹的,甜的就是除了糖沒有任何別的配料,虧了~~~花雕喝的時候要加姜和糖煮熱,但不能煮開
盡量不要往河裡放那個花燈,蠟燭最後沉在河裡都是污染物,面對小河許願也會實現的
門票是當天有效,小景點不看就浪費了
荷葉粉蒸肉老馬家的不錯,貴一點,但是也大一點,現吃要熱的可以讓特給剝好放在袋子里,帶走要涼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O(∩_∩)O~

② 西塘鎮的歷史文化

西塘歷史悠久,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
唐、宋時期就已形成村鎮。
在唐開元年間建有大量村落,人們沿河建屋、依水而居;南宋時村落漸成規模,形成了市集;元代開始依水而市漸漸形成集鎮,商業開始繁盛起來;明清時期已經發展成為江南手工業和商業重鎮。「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是對西塘最恰當不過的形容。後弦的《唐宋元明清》也是在古鎮西塘時有感而發而寫的。
到了元、明朝時,西塘憑借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經濟基礎和水道之便,發展成一座繁華、富庶的大集鎮,窯業、米市、食品、制陶業等行業日益興旺。
西塘古鎮還有以提倡民族氣節,推翻封建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為志的南社,是在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浪潮洶涌澎湃的激盪下,於1909年11月在蘇州秘密成立的。南社的發起人是吳江著名詩人柳亞子,他在西塘發展南社社員18人,較為著名的有餘十眉、李鍾麒、郁佐梅、沈禹鍾、江雪塍等。南社是一個革命團體,它主要是以文字鼓吹反清革命,與同盟會互相呼應,成犄角之勢。一時京、滬、蘇、浙、湘甚至南洋等地不少報紙,都為南社社員所掌握。「欲憑文字播風雷」(柳亞子語),為反清民族民主革命大造聲勢。後來,南社在大革命的浪潮中也四分五裂,但西塘的一班詩友,又組織了胥社,宗旨不變,人員不變,成為南社在西塘的延伸組織。胥社成員的詩文絕大多數保留了下來,這些詩和他們的「宗師」柳亞子在西塘留下的90首詩文一起,並且共同成為西塘的千古絕唱。
版本一:相傳春秋時期吳國伍子胥興水利,通鹽運,開鑿伍子塘,引胥山(現嘉善縣西南12里)以北之水直抵境內,故西塘亦稱胥塘。因西塘地勢平坦,一馬平川,又別稱平川,斜塘。
版本二:西塘鎮域東北有一個3400畝面積的湖盪,那是嘉善縣境內最大的湖泊之一。傳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有一戶姓唐的大戶人家遷到盪邊居住,他們看到這個湖盪風景秀麗,盛產翠鳥和紅菱,這兩物為吉祥之物,又恰在祥符年間,就以「祥符」兩字稱呼這個湖盪。 關於廊街的由來,沒有官方的記 載,只有民間流傳的「為郎而蓋」和「行善而搭」兩個版本。
西塘有個開煙紙店的老闆,一天小店打烊時,見一叫花子在店前的屋檐下避雨,就讓他進屋來。叫花子執意不肯,老闆就拿了一卷竹簾連在屋檐上,臨時搭了個小棚讓叫花子躲雨。第二天叫花子在店門板上留下一行字:「廊棚一夜遮風雨,積善人家好運來。」此後煙紙店果然生意興隆。店主為感謝叫花子的恩德,索性在店面前的屋檐下搭了個有磚有瓦有木架的廊街,且跨過小街直至河埠。
送子來鳳橋的傳說
據《西塘鎮志》記載,來風橋建於明崇楨十年(公元1637),清代兩度重修。相傳當初造橋時,適有一鳥飛來,市人以為祥瑞,遂取名「送子來鳳橋」。1988年改建為單孔鋼筋混凝土拱片橋。1998年重建,採用古典園林中「復廊」的形式,中有隔牆花窗,兩邊通道。據稱凡新婚情侶過此橋,男左女右,可卜貴子。又此橋赤名「滴水晴雨橋」』諧名「情侶橋」。前者能使人想起雨天的景象,在此坐憩,喝上一杯豈不更好? 坡。男子當然走台階步步高升,女子三寸金蓮小邁步,持家穩穩當當,老人們說:「新婚夫婦走一走,南則送子,北則來鳳」,要是有婚後還未得子的,不妨也來走一走。 田歌
田歌又稱吳地歌曲、子夜歌,是民間流傳下來的農村民歌,至今仍傳唱於江浙滬毗鄰地區,是太湖流域水鄉農村生活的歷史寫照。田歌是中國地方寶貴的音樂文化遺產,其旋律特徵:一是自由,因為西塘地處水鄉平原,河網交錯,船行水上,對酒當歌,抒以情懷;二是清亮,優美而不失挺拔,歌詞內容多反映民間故事、農事活動,如落秧歌、放鴨歌、送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西塘田歌改編的原創音樂劇《五姑娘》在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榮獲「文華獎」。
越劇
越劇是中國地方戲曲藝術之一,在西塘有著眾多的興趣愛好者,他們匯聚一起成立了西塘越劇協會,其中大多是中老年人,學越劇,唱越劇,演越劇,不僅陶冶情操,而且豐富了他們的業餘生活。每逢節日,或者廟會,或者旅遊節等喜慶日子時,他們都會用越劇來助興,不僅表演越劇名劇,而且還創作富有時代氣息的新越劇。現代著名劇作家顧錫東先生便是西塘人,他的代表作越劇《五姑娘》、《五女拜壽》、《漢宮怨》、《陸游與唐琬》深受人們喜愛。
廟會
每個地方都會有一個自己的保護神,在西塘百姓的心目中,七老爺就是他們敬仰的守護
神。每年的農歷四月初三,也就是七老爺生日的時候,當地老百姓會有隆重地慶祝儀式,廟會把七老爺的神像抬出廟門,從晚上11時許出發,經過既定的路線走,每到一處,都會迎來很熱烈的歡迎,一路上旌旗飄飄,鑼鼓震天,鞭炮齊鳴,絲竹悠揚,浩浩盪盪,直到第2天下午,才回到廟中安歇,於是開始演戲,連演三天。廟會期間,還有跑馬戲,搖燥船,盪湖船,踏白船等民間文藝活動。
從農歷四月初二的晚上開始,陸陸續續的香客從四面八方趕過來,有些是為了趕燒頭香,有些則是通宵達旦的念經、求神拜佛,祈求歲歲平安,晚上在廟內還有香客自組的社戲表演。出會定於農歷四月初三清早,出會時所抬的七老爺是他的座宮,即七老爺的塑像,出巡前,所有的綬帶、轎班都守候在暖閣,時間一到,即由4名綬帶搶出暖閣,同時有大批太保助威,出巡時按照既定的路線走,沿途設有社棚,善男信女們在七老爺休息的廠棚內迎接,社棚內還設有供桌,擺有雞、鴨、魚、時令干鮮水果等祭食,這叫迎會,另外也有各色各樣的役色,如起馬牌、開導鑼、龍虎將、紅、綠、黃、白、黑五營等,各役色分別由各業議定擔任,如龍虎將由綢布業,黑營由煤炭業擔任,一路旌旗飄揚,調龍舞獅、打蓮香等一些民間文藝匯演也會在出巡隊伍中。廟會期間,在鎮的各條街上,各種當地的文化活動也紛紛展開,打蓮香、扭秧歌、調龍舞獅、打腰鼓、盪湖船、挑花籃,人們用不同的形式來紀念這位守護神。 西塘方言,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③ 嘉善西塘鎮上有2個石人石馬是怎麼回事有什麼歷史故事

一般石人石馬這些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墓葬邊的守墓的,具體的規制沒有研究過。你說的這個,應該也是以前某個有身份人墓葬的,具體是誰,我就不知道了

熱點內容
什麼其不什麼成語 發布:2024-12-16 22:30:38 瀏覽:597
口吐的成語 發布:2024-12-16 22:00:09 瀏覽:330
什麼什麼什麼入的成語 發布:2024-12-16 21:58:38 瀏覽:837
替的成語 發布:2024-12-16 20:36:22 瀏覽:20
玩網的故事 發布:2024-12-16 20:35:19 瀏覽:982
西塘的故事 發布:2024-12-16 20:19:29 瀏覽:804
觀賞的成語 發布:2024-12-16 20:19:14 瀏覽:688
成語天下什麼 發布:2024-12-16 20:13:04 瀏覽:957
初學者故事 發布:2024-12-16 19:48:43 瀏覽:493
英雄氣概的成語 發布:2024-12-16 19:44:32 瀏覽: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