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故事
Ⅰ 開國大典的故事
中央檔案館保存的194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程序表》中,記載了開國大典的三大項目: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
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
三、人民群眾遊行活動和焰火晚會。
慶典的場地設在天安門。
然而,在此之前,關於慶典場地的選擇卻有兩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將慶典活動安排在天安門。另一種方案則是在西苑機場,理由是: 3月25日,毛澤東和中央領導在西苑成功地舉行過閱兵。更重要的原因是,那裡地處郊區,地形開闊,萬一遭到國民黨空軍的襲擊也便於疏散和隱蔽。
兼任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主任的周恩來經過再三斟酌後,決定將慶典的場地定在天安門。
針對國民黨空軍在開國大典那一天可能進行的空襲,周恩來指示:在北平的南苑機場集中人民解放軍第一個有升空作戰能力的戰斗機群,在北平的四周布置用於防空的高射炮群。
清理污水坑
在得到中央的同意之後,周恩來立即通知有關部門,迅速修整天安門城樓和天安門廣場。
從當年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天安門城樓的城牆斑斑駁駁,城樓上散落的是殘磚斷瓦,樑柱上積滿了野鴿子的糞便。當年的廣場上除了這些成片的雜草以外,還有成堆的垃圾和與垃圾為伴的蒼蠅和老鼠。
1949年8月9日,北平市召開了第一屆各界代表大會,時任市委書記的彭真宣布了整修開國大典主會場--天安門廣場和城樓的決議。
1949年9月10日是星期六,這一天天還沒亮,參加義務勞動的人們就從四面八方向天安門廣場集中,到了下午的3點鍾,參加義務勞動的人數就達到了6000多名。幾天之後,廣場上的垃圾、雜草消失了,腐臭味也消散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能容納16萬人的大廣場。
天安門城樓和廣場的垃圾清理干凈之後,接下來就是對天安門城樓的裝修。這包括:在天安門上掛起紅燈籠、城牆兩邊書寫巨幅標語、在城門上方懸掛毛澤東的巨幅畫像等工作。
剛剛解放的北平城是個破爛的城市,城裡遍地都是垃圾。北平解放以後,北平市人民政府向古城的垃圾宣戰了。當時,北平軍管會有一條硬性規定:無論公車私車,汽車出城的時候,必須捎上垃圾。據統計,在開國大典之前,北平市共清除垃圾20多萬噸。這項工作一直持續到1949年底才告一個段落。
受閱部隊
當北平人民向垃圾宣戰的時候,開國大典的閱兵准備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
1949年7月上旬的一天,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聽取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副總指揮楊成武等受閱部隊負責人的匯報。匯報結束的時候,毛澤東用鄭重而詼諧的口氣說道:「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開國大典的閱兵儀式,在人民解放軍的歷史上,無論是軍種、兵種,還是規模上,都是最多最大的一次,投入的總兵力達到了16萬。
參加受閱的海軍代表隊由海軍學校與華東艦隊組成;陸軍代表隊由步兵師、炮兵師、戰車師、騎兵師組成;其中戰車師包括摩托化步兵團、裝甲車團和坦克車團。
參加受閱的步兵方隊,則是20兵團67軍的199師。
李水清,當時是199師的師長。
李水清:「我們接到這個任務以後,全體官兵非常高興,感到很光榮,特別是講到了,我們是要代表全國解放軍,來接受毛主席的檢閱,所以,特別高興。」
開國大典的閱兵式盛大而又空前,負責閱兵訓練的楊成武不僅查閱國內外有關閱兵的資料,他還找其他的解放軍將領虛心求教。
南苑機場
7月,正是北平的盛夏,199師的一萬多人馬全部集結在北平市郊。按照閱兵指揮部的要求,步兵師在閱兵的時候出12個方隊,每個方隊由144名指戰員組成。
李水清:「一萬多人只要兩千多人,所以大家拚命地練,都寫決心書,要參加受閱,所以我們除了這個兩千多人以外,我們又另外組織選了二百多人,做預備的。」
訓練前的准備已經基本就緒,但是,新問題也接踵而至:已經有22年戰史的人民解放軍,居然沒有一本關於隊列訓練的條文和規范動作的准則。他們拿什麼作參考呢?
李萬恆:「這個條例開始是國民黨的,以後是蘇聯的,最後還是按照劉伯承那個操典進行隊列訓練,在隊列訓練期間里頭,這個齊步正步,這個東西是你這一步邁出去70公分,高度15公分,這是齊步,正步30公分的高度。」
三伏時節的炎炎烈日照在天壇公園,公園圍牆外的空地上是整理過的訓練場,場地邊沿搭著他們宿營的帳篷。199師的官兵們在這里開始了嚴格的分列式訓練。
一轉眼,就到了1949年的8月1日。這一天,閱兵總指揮聶榮臻代表中央軍委給新成立的特種兵部隊授旗。特種兵部隊屬於陸軍序列,主要包括禮炮部隊、騾馬炮兵以和裝甲兵。
楊成武
曾經擔任北京軍區炮兵司令員的李健,當時是特種兵司令部的參謀長。
李健:「選的標准基本上都是黨員,另外大部分,百分之四十以上都是英雄連隊,都立過大功,小夥子都比較高,一般都是一米七八、一米八零這樣,確實也很標准。」
聽說受閱部隊的訓練非常艱苦,愛兵如子的朱德總司令再也坐不住了,他親自趕到受閱部隊的駐地,去看望正在訓練的指戰員。回到中南海,他吩咐有關部門給參加受閱的官兵每人每天增加一個雞蛋。
開國大典的第一個程序就是升國旗、鳴禮炮、奏國歌。特種兵司令部將鳴禮炮的任務交給了戰車團參謀長韓懷志。
人和炮調集齊了,韓懷志便一門心思撲在了訓練上。卻把新婚不久的妻子拋到了腦後。
騎兵代表隊,由華北軍區騎兵三師組成,指戰員多數來自內蒙古大草原。
戰車團把訓練場擺在了北平西郊的荒地里。
在戰車團加緊訓練的同時,住在北平城東單大街西總布胡同里的軍樂團也在抓緊時間排練。
參加閱兵的士兵
擔負著為開國大典和政協會議演奏重任的軍樂團,被人們稱為「禮樂之神」。
閱兵指揮部指示:將華北人民文工團的管樂隊以及受閱部隊軍師兩級的軍樂隊合並,組建成聯合軍樂隊,於是,一支200多人的聯合軍樂隊誕生了,由羅浪擔任總指揮。
1937年從馬來西亞回國的羅浪,是著名音樂家冼星海的學生。1939年,他到達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軍區,後來,他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第一任團長。
有一天,閱兵指揮部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召開有蘇聯專家參加的部隊負責人會議。會上對採用什麼樣的曲子作為閱兵典禮樂曲出現了分歧:第一種意見是隨便找一個好聽的閱兵進行曲就行了;第二種意見則是用蘇聯的閱兵曲。
羅浪:「我說是不是我們可以用我們自己現在已經用過的,使用過的一些革命歌曲改編的軍樂曲子來作為我們這次閱兵的典禮用曲,來作為我們的閱兵用曲。」
會上對此事激烈的爭論起來,鑒於意見一時難以統一,閱兵副總指揮楊成武指示羅浪,寫一個閱兵和群眾遊行的樂曲曲目上報中央。
參加閱兵的坦克
很快,毛澤東就作了 「以我為主,以我國為主」的批示。決定採用羅浪所報的《東方紅》、《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軍隊進行曲》等5首曲目為開國大典樂曲。
閱兵曲目確定下來以後,為了使其達到適合典禮使用的音樂,羅浪挑燈夜戰,連夜對樂曲的旋律和配器進行了修改。
時間很快就到了1949年的9月1日,這一天,閱兵總指揮聶榮臻在傳達中央關於開國大典閱兵的指示時說:「中央決定在新中國成立之日,除地面部隊以外,空軍也要出動。」
9月上旬的一天,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來到南苑機場上,隨著巨大的轟鳴聲,9架戰斗機相繼從跑道起飛,很快就在空中調整成品字隊形,並兩次通過機場上空。
在地面觀看飛行表演的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拍手叫好,為飛行員加油鼓勁。當飛行表演結束後,朱德用企盼的口吻說:「能不能再多幾架飛機,什麼飛機都行」。
林虎:「後來他們走了以後,我們就研究了,又增加兩架「蚊式」戰斗機,這個飛機是英國造的,它機身什麼,都是木頭的,實際上就發動機是金屬的,有些設備是金屬的,但是這個飛機既能做輕型轟炸機,又能做戰斗機。」
閱兵式里的樂隊
幾天以後,又有三架修復的運輸機,一架通訊機,兩架教練機納入了受閱飛行隊。
軍委航空局最後敲定,10月1日那一天,將有17架飛機通過天安門上空。
九月的北平,已經進入初秋,受閱部隊的訓練也進入了「倒計時」。
九月份的一天夜晚,受閱部隊接到了到天安門廣場預演的通知。
信心十足的199師師長李水清帶領訓練了兩個多月的部隊來到了天安門廣場,當正步通過天安門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在訓練場上走得還像樣的部隊這時候亂了方寸:該邁出左腳的時候,有人偏偏踢了右腿。
樂隊總指揮羅浪發現,原來是戰士們的步伐跟不上樂隊的鼓點,他立即對軍樂隊的節拍做了調整。
舉行開國大典的消息傳出以後,報名參加的單位和群眾格外踴躍。
長辛店鐵路工人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五四運動時期,中國的早期共產主義知識分子就來到這里,開展工人運動。毛澤東也曾經兩次到過這個工廠。
北平市總工會給了長辛店鐵路工人2000個參加大典的名額。
門頭溝鎮的西辛房村地處北平遠郊山區,距離天安門30多公里。
1949年的9月,一百多名村民接到了參加開國大典的通知。焦桐蘭和幾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也被批准參加開國大典。為了早一點趕到天安門, 早一些見到毛主席,焦桐蘭和小夥伴商量之後,湊錢買了一輛沒有剎車,沒有鈴鐺的舊自行車。
1949年的9月30日,是中國農歷的八月初九。這一天晚上,許多人在興奮和等待中度過了新中國誕生的前夜。
李水清:「都在那裡不睡覺,把鋼盔擦的乾乾凈凈,擦的亮亮的,好看。」
北平西苑
焦桐蘭:「一宿也沒睡覺,沒睡覺以後就是想到毛主席那兒去,見毛主席怎麼樣的表達心情呢,見毛主席是什麼樣的,長得什麼樣呢。」
這天晚上的10點鍾,周恩來到了天安門,對城樓的布置工作做最後一次檢查。當看到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畫像下面寫有「毛澤東同志」 幾個字的時候,他立即派人找來中南海俱樂部主任鍾靈。
鍾靈:「他說這個不能要,因為開國大典呀,要很嚴肅呀。」
毛澤東的這幅畫像出自周令釗的手筆,根據周恩來的指示,他小心翼翼地用顏料把畫像下面的幾個字蓋住。當周令釗做完這一切的時候,已經是10月1日的凌晨。
修繕一新的天安門城樓和它面前的廣場,正迎候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誕生。
Ⅱ 閱兵背後的故事
晚報特派記者 李寧源 北京報道
整齊的隊伍,一致的步調,先進的武器裝備。看完這場閱兵,在大呼過癮的時候,我們更想了解一下背後的故事。在經過核心區,前往集結地點的路上,記者看到了成功完成使命的英雄們。
雪豹突擊隊:剛出閱兵區就收到祝賀簡訊
一位雪豹突擊隊方陣士兵說,他剛走出檢閱核心區就收到祝賀簡訊,「你們走得太完美了,太整齊了! 」他把簡訊拿給記者看。
「訓練的時候很艱苦。」這位姓劉的小夥子說,訓練時,他們把自己戲稱為紅悶羊肉。另一位隊員表示,自己參加雪豹突擊隊方隊的檢閱,家人也給了他很大的支持,他妻子參與過50周年閱兵,比較有經驗,「在電話里她知道我的訓練情況,知道我敬禮時動作慢,就給我寄來了綁在手上的沙袋,套在手上進行負重訓練,還真改過來了。」
女民兵方隊:從走模特步到踢正步
女民兵方隊領隊張小飛就在領隊的右手邊,是整個隊伍的台柱子,正步走得英姿颯爽,她其實是中華女子學院廣告模特與形象設計專業的學生。在訓練中,她經過從走貓步到走正步的脫胎換骨。
「首先要接受完全軍事化的管理,但走正步踢腿擺臂都有了規定,這個轉變挺困難的。」她說,其他人是零起點,張小飛是負起點,有一次在休息時,她給姐妹們表演模特步,結果發現沒有以前的感覺了,走出去才發現手勢是齊步走的手勢。
預備役方隊:每人練壞5雙鞋
預備役方隊有硬性指標:經過天安門前的東西華表,距離共96米,時間在1分06秒,必須踢128個正步。為此,他們在閱兵村每天練習10小時,每天行走30公里,這30公里共有70多條要求,領隊說,「把撲克牌夾在兩腿之間走,在磚頭上練站軍姿,整個訓練下來,我們每名受閱隊員踢壞5雙鞋。」
「預備役就是預軍於民。他們都是普通老百姓,訓練時有很多困難。」領隊說,剛訓練時,這些隊員集合哨吹3遍也集合不起來,出早操要求是跑7圈,大多數人跑3圈就不行了。
他們是老百姓,他們的故事也特別多,預備役方隊隊員劉亮的孩子出生時他正在接受訓練,直到今天還沒跟兒子見上一面。吳明亮參加訓練前與女友定好今年5月1日結婚,這是他們相識6周年的日子。「我發現5月1日時,吳明亮的精力不集中,我問,他不說。後來他女朋友自己來找到我,我對她說吳明亮是方陣里的骨幹,你們推半年結婚,到時候我來參加。」領隊說。
幾百人計算出完美交通公式
昨天下午2:30,國慶60周年閱兵儀式所有人員疏散任務如期完成。
「疏散的時間與我們預定的一致,零誤差。」國慶閱兵交通總指揮曾繁新鬆了一口氣。交通管理部門之前對天安門附近所有路況進行詳細調查,「為了實現10萬人在天安門周邊狹長地點集結,對周邊所有街道胡同進行實地測量,使用測距車把24條胡同一步步測量出來」,他們要了解清楚哪些地方低窪不平,馬路邊的高度,以保證遊行群眾的安全有序。
由於數據過於龐大,數百人運算幾天,「我們讓遊行群眾晚出發十分鍾,讓他們能多休息一下,這是最成功的地方。」聽說,他們已經4天4夜沒合眼了,能圓滿完成這次任務才是最終目標。
巡航導彈方隊:16度角難關解決
巡航導彈方隊是唯一一個完成導彈動作後再進行受閱的方隊。在進入閱兵村考核的第三天,上級發來電報,要求檢閱時導彈發射架由水平狀態改為16度角,「角度給訓練帶來難題,導彈發射架必須在16度角下行進,車輛前進會不穩。」
巡航導彈方隊隊長說,他們把車輛上的速度刻度盤改成數字顯示,以前的刻度盤上一個格是20公里,現在把精度限制到發動機轉速部位,最低讀數是一轉。他們還進行了油門改造,以前把油門踩下去一厘米轉速增加130轉,現在踩一厘米,轉速只增加60轉,增加了可操作性。
正是他們的這些努力,讓我們在檢閱時,看到巡航導彈方隊隊型整齊,一絲不差的通過天安門。
背景團隊:翻花其實並不難
本次閱兵的背景團隊是個亮點,共49個變換背景史無前例。趙亮打開書包,給記者展示了背景變換的秘密,「黃燈亮預備,紅燈翻,每人都有色標卡,上面寫著口令,對著指示牌,就可以翻出正確圖案。」書包上拉出是椅子,包里放道具,翻花時,把花牌插在書包拉桿上,拉起來就可以。書包里還有綠色的花球和黃色的花球,來回更替地拉伸。
「經我肉眼觀察,8萬名中小學生49次翻花沒有任何的錯誤。」背景團隊領隊自豪地表示。他們書包里還有一張卡片,「你的辛苦付出是獻給祖國最好的禮物。」
Ⅲ 有關開國大典的故事50字
1949年10月制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安門廣場舉行典禮。下午三點整,典禮開始,首先奏國歌,接著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後,升國旗。升旗以後,毛澤東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讀公告完畢,閱兵式開始。受檢閱的有海軍、步兵、炮兵、戰車、騎兵,還有人民空軍的飛機。閱兵式之後,開始了群眾遊行。直到晚上九點半,遊行隊伍才完全走出天安門廣場。
Ⅳ 開國大典的小故事,要短
慶典倒計時
1949年10月1日凌晨6點鍾,天剛蒙蒙亮,東方已露出了曙光,徹夜未眠的毛澤東緩步走出辦公室,一邊散步一邊抽著煙。看上去,他著實顯得有點疲倦。
新中國成立已經進入倒計時,工作千頭萬緒,毛澤東無暇顧及休息。就在開國大典前一天晚上,毛澤東本想早點休息,以飽滿的精力參加第二天的開國典禮,但因處理一些重要事務,他一直沒有離開辦公室,直到次日凌晨6點。
在毛澤東夜間伏案工作時,警衛人員曾幾次輕手輕腳地走進辦公室,再三提醒他早點休息。毛澤東只是口頭答應休息,並沒有離開辦公桌半步。這事讓周恩來知道了,他還親自打電話給警衛人員,叮囑他們說,主席下午2點還要開會,3點鍾還要上天安門,一定要催促主席早點休息。警衛人員放下電話,又到毛澤東辦公室,把周恩來的話重復了一遍。這時,毛澤東才停止手頭上的工作,站起身來,走出辦公室。
雖然毛澤東略顯疲勞,但他疲倦的臉上掩蓋不了發自內心深處的喜悅。一個偉大的歷史時刻即將到來,中國人民為此等待了多少年!
毛澤東在院子里走動了10分鍾左右,便回房休息。平時,他一般是下午3點鍾起床,今天情況比較特殊,他特意叮囑警衛:「下午1點鍾叫我起床。」
當時針指向1點時,警衛排長閻長林便走進了毛澤東的卧室,站在床頭輕輕地喊道:「主席,到1點了。」
毛澤東聽到叫聲,立刻坐起來,揉揉眼睛說:「這么快呀!」這時,警衛員端來一杯熱騰騰的茶水,毛澤東左手端茶喝了一小口,右手習慣地抓起床頭的報紙瀏覽起來。
平時,毛澤東起床後,都不會立刻下床,至少要在床上待一個小時左右,喝茶讀書。今天是例外,要參加開國大典。所以,起床一會兒,他就下了床,並很快刷牙、洗臉、吃飯。一切完畢,毛澤東穿上准備參加盛典的「禮服」。
這套禮服,是由王府井一家服裝店做的,師傅是從法國留學回來的,專門剪裁服裝。禮服的款式設計是中山制服,料子是綠色美國將校呢。
一切准備就緒,毛澤東步行走進中南海勤政殿,參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委員們宣布就職。
會議結束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離開勤政殿,到天安門參加開國典禮。
在離開勤政殿之前,生活秘書葉子龍對毛澤東說:
「主席,稍休息一會兒,按時正點到天安門就行了。」
毛澤東微微一笑,風趣地說:「好嘛,疲勞戰反正是一個接一個。我們打了幾年的疲勞戰,打出來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又是建國的第一天,又是一個疲勞戰。到天安門上還要連續站幾個小時。看來,咱們的命運就是打疲勞戰吧。」
在一旁的周恩來總理說:「這就是高效率的疲勞戰,三年解放戰爭,消滅了敵軍好幾百萬,建立了盼望已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效率還不高呀?」
大家有說有笑,很快汽車就駛出了中南海,直奔天安門城樓。
國旗升起的背後
為迎接這一偉大歷史時刻,開國大典前夕,國慶籌備小組加緊整修天安門,尤其是修建國旗桿。建築工人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刻苦攻關,全身心投入國旗桿的修建工作。
是年8月9日至14日,在第一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上,作出了迎開國慶典、整修天安門廣場的決議。市人民政府責成建設局拿出修整天安門工程計劃,建設局局長趙鵬飛任總指揮,整修工程具體任務之一是在位於天安門廣場北端,天安門城樓與正陽門之間的中軸線上修建國旗旗桿。
趙鵬飛同志深感肩負的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怠慢。經過周密計劃思考,他對整個工程進行了具體分工。將旗桿底座漢白玉欄板等建築設計交由建築局建築師鍾漢雄負責;旗桿的結構設計由建設局技術負責人、天安門廣場整修工程設計、施工負責人林治遠完成。
按照要求,旗桿的高度與天安門城樓應該同等高。經實地測量,林治遠得出的數據為35米高。按理說,35米並不是很高,製作起來也沒有什麼困難。但在當時,剛剛解放的北京,一切都處於百廢待興之時,要找出適合用於做旗桿的材料絕非易事。
於是,林治遠到處奔波打聽,最後得知市自來水公司有一些水管可以代用。因而,他立刻奔赴自來水公司,選用了4根直徑不同的自來水管,一節一節地套起來焊接。但是,焊完之後,長度為22.5米,達不到35米高的要求。
情急之下,他只好將焊接後測量的結果報告給天安門國慶工程指揮部。指揮部聽了匯報,當場進行研究,還徵求了有關方面的意見,最後確定國旗旗桿的高度為22.5米。最後安裝在天安門廣場上的旗桿是建設局車輛廠金工車間用4根無縫鋼管套接後焊接而成的。
天安門國慶工程指揮部對旗桿製作進行了具體分工,大家分頭開始製作。開工後,國慶籌備小組領導同志來現場檢查工作時提出:升旗要自動的,請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升旗就更好了,更有政治意義!這個意見立即付諸實施。
自動升旗方案還是由林治遠來具體落實,這又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林治遠接到任務後,與有關技術人員一起研究自動升降的開關設施。他們首先設計出這樣一個方案:國旗自動升降,升降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一致,國歌奏完後,國旗升到頂端並自動停止。
根據這個方案,技術人員設計出了一個簡單的機械設施來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鋼絲繩兩端各焊了一個鋼球來控制升降開關,只要升降速度設施碰到兩端的鋼球,便會自動停止升降並自動斷電。
為防止升旗出現差錯,工作人員一絲不苟地檢查了升旗的各個部位。他們在旗桿下和天安門城樓上反反復復不知試驗了多少次。當認定自動升降設施運行情況正常,沒有問題時,才於9月下旬拆除了旗桿周圍的腳手架。
至此,新中國第一根國旗桿高高地豎立於天安門廣場上。1949年9月30日晚間,為確保第二天升旗儀式萬無一失,工作人員做了最後一次試驗。但萬萬沒有想到,一直運行正常的升降開關,在這關鍵時刻出了故障。開始時,他們以一塊紅布代旗,安裝好後,按動升降開關按鈕,這塊紅布徐徐地向上升起,但紅布升到旗桿頂部後,馬達卻沒有停止運行,把這塊大紅布絞到旗桿頂的滑輪里,馬達不能轉動,旗子也退不下來。此時,安裝旗桿的腳手架已全部拆除,人上不去,無法修理。
有關負責人聞訊後馬上趕到現場。看完現場,弄清故障原因後,就迅速與消防隊聯系,請消防隊火速增援。消防隊運來了雲梯,升起後仍差幾米夠不到旗桿頂,大家更加焦急了。見此情景,建設局副局長趙鵬飛又找來能熟練搭棚彩的兄弟兩人。兄弟倆來到旗桿下,毫不猶豫地穿上鐵鞋,冒著生命危險從雲梯頂爬到旗桿頂,把那塊大紅布取了下來。此時,總指揮聶榮臻和有關單位的負責人也到了現場,對故障進行了分析,並責成有關人員檢查時一定要細致,每個環節都不能有疏漏。
故障排除後,工作人員從頭到尾,對每一部位、每一個環節又進行了詳細檢查、修理。經過反復試驗,直到10月1日凌晨,才確認國旗升降設施沒有問題。但為了防止意外,工程指揮部還特意安排專人守候在旗桿下面,准備萬一毛澤東按動電鈕時國旗升到頂還不停,便立即切斷電源。
下午2點55分,毛澤東主席、黨和國家領導人陸續登上天安門城樓。3點正,歷史性的時刻到來了,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請毛主席升旗。」
這句話有一個明顯的缺陷,站在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意識到,趕緊小聲提醒道:「請毛主席升國旗。」林伯渠又大聲宣布了一次,增加了一個「國」字。
毛澤東聽到「請毛主席升國旗」後,便大步走到升旗按鈕前,用力地按動了電鈕。
那面巨大的國旗緩緩地被藍天摟在懷里,定格在22.5米高的白色鐵桿上。
28響禮炮的由來
升旗結束後,禮炮驚天動地鳴響。54門禮炮同時發出28響,象徵著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到1949年建國領導中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斗的二十八年歷程。
關於「54尊大炮」、「28響禮炮」,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鳴放禮炮起源於英國海軍。在海上兩船相遇時,鳴放空炮,意味著解除武裝,表示沒有敵意和對對方的尊敬。當時的軍艦最多隻有7門炮,故鳴放7響;而港口炮台上的火炮較多,通常以3倍於對方的炮聲表示答謝。久而久之,鳴炮就成為互相致敬的國際慣例,成為在各種盛大慶典和隆重的迎賓儀式中應用的一種禮節和禮遇。
按照國際慣例,國家元首來訪鳴放禮炮21響,總理級鳴放19響。因此,21響禮炮是世界上的最高禮儀。當時,不知毛澤東是否知道這一國際慣例。他說,這一次禮炮要放28響。
政協一屆會議還專門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會上有些代表對28響提出質疑,因為它與國際慣例不符。
會後,正當毛澤東在庭院散步時,恰好碰上了大會籌委會工作人員唐永健。他是個有名的才子,文章寫得很棒,不僅字跡娟秀,而且措辭准確。
毛澤東笑著問道:「你起草個報告怎麼樣啊?」
「主席,您講。」唐永健顯得很興奮。
「你起草一個關於禮炮28響的說明。」
唐永健一下子就領悟了毛澤東的意思,二話沒說,就答應下來了。他心裡很明白,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今天,剛好28年。28響禮炮,就是代表著中國共產黨28年的奮斗歷程。這不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嗎?
很快,唐永健就簡明扼要地起草了28響禮炮的報告,並遞給了毛澤東。
毛澤東看後,十分高興,揮筆簽上了他的名字。這份材料轉發後,人們都知道了,28響禮炮就代表著中國共產黨28年的奮斗史。
9月28日晚,禮炮團在天安門東南角公安部大門以西進行試放,54門炮一字排開。按要求奏國歌和鳴禮炮同時開始,國歌奏完,28發禮炮放完。大約每隔 34秒一發,放了五六發後,轟隆的炮聲加上煙霧彌漫,炮手已經聽不清「預備——放」的口令,因而禮炮無法保證繼續放齊。經大家研究,最後決定在指揮台中間用幾張大方桌摞起,讓喊口號的人站在桌子上,手持大紅旗高高舉起,喊「放」時,紅旗落下,炮手看到紅旗落下,馬上拉火。這個效果比較好,禮炮手拉火的動作基本上能做到一致。
當天上午,禮炮團為了防止火葯散落,卸掉彈頭的炮彈口已用油紙包得嚴嚴實實。禮炮手們把炮彈擦了一遍又一遍,整齊地擺放在山炮後側。禮炮手們在等待著庄嚴時刻的到來。
飛行中隊加入閱兵式
早在1949年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閱兵式怎麼搞和在哪裡搞的問題,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開國大典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這個指揮機構的領導力量很強。開國元勛朱德總司令親自掛帥,擔任閱兵總司令。閱兵總指揮由聶榮臻擔任;副總指揮由楊成武、唐延傑、唐永健、劉仁、肖明、肖松等人擔任。
毛澤東對搞好閱兵很重視。他說:「我們歷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點圍繞確定閱兵地點問題,閱兵指揮所的成員們進行了反復研究。1949年8月的一天,華北軍區的幾位將領來到周恩來辦公室,將他們經過反復論證的兩套閱兵方案,交給周恩來。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市郊西苑機場。這兩套方案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對於看慣了作戰地圖的周恩來來說,這圖顯得既簡單又復雜。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後沒有馬上拍板。這兩套方案都有優點,但也都有缺點。
兩套方案,論證者明顯傾向於第一套方案,但沒有拿出結論性意見。
舉行開國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備參加閱兵的部隊已經開始進行分列式訓練。
經過反復權衡,周恩來終於揮毫蘸墨,寫下了意見: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志閱: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閉幕後。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志擔任。
這個意見傳到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沒有在這份意見上畫圈,他們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早在一個多月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了第一個由9架野馬式P—51型美製戰斗機組成的飛行中隊,這是解放軍第一支有作戰能力的飛行隊。成立這個飛行中隊,主要是為保衛政協會議、保衛北平安全和准備去解放台灣用的。
隨著國慶在即,周恩來就想,如果能讓這個中隊參加檢閱,那該多好啊。於是,他與朱德、聶榮臻等驅車前往機場(西苑機場)。他們下車後,仔細看了看每架飛機,然後問飛行員:「你們的飛機能不能接受檢閱?」
「能!」眾人答道。
「現在就飛給我們看看。」
朱德、周恩來、聶榮臻等人在臨時搭起的觀禮台坐下來。
不一會兒,9架「野馬」發出隆隆的巨響,沿著東西跑道的上空編隊飛了一圈,然後從容落地。
剛從天上下來的飛行員們把朱德、周恩來、聶榮臻等人圍在中間。
「能不能再多幾架飛機?」周恩來問道。
「我們蚊式機也可以參加。」人群中一位飛行員一邊回答,一邊用手指著跑道上停放的兩架蚊式飛機。這兩架飛機,一架是起義過來的,另一架是由南苑航空修理廠的機務人員剛剛修好的。
「C—46運輸機也可以,有3架呢。」
「L—5通訊機也可飛,飛機編隊沒問題。」
飛行員你一言,我一語,恐怕落在別人的後面。
1949年9月23日,由17架飛機組成的機群編隊,在天安門上空,做檢閱航線實驗飛行。
那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非常適合飛行。
飛行員們起了一個大早,紛紛趕到機場做准備工作。准備就緒,十幾架飛機騰空而起,直穿雲霄,飛經天安門上空,一切都非常順利。
這一天,正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會期間。代表們正熱烈地討論建國大計,忽然,天空中傳來飛機的隆隆聲。
「好像是飛機。」有人輕聲地說了一句。
有些代表坐不住啦,還以為是國民黨的飛機,側身向外看去。
飛機的引擎聲越來越大,會議室的房梁被震得嗡嗡響。
正當大家忐忑不安之時,周恩來滿臉春風地走了進來,揮了揮手說:「大家不要緊張。現在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外面正在飛的是我們自己的飛機,是保衛政協會議和北平的安全的。這些飛機還將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時候,接受檢閱。」
代表們一聽,心情立刻放鬆,激動地鼓掌。
10月1日,開國大典開幕那一天,天還沒亮,飛行員們就來到南苑機場,整隊集合。另外兩架擔負一等戰斗值班的飛機停放在起飛線上,嚴密警戒著蔣介石的飛機可能的破壞和騷擾。
17架銀色的、綠色的、灰色的飛機,整整齊齊地排列在跑道旁。所有的飛機都油飾一新,機頭是紅色的,機身和機翼上一律飾以金黃色的紅星,機尾是紅白相同的條紋。在此之前,蘇聯顧問派人把這里的飛機都仔仔細細地檢查了一遍。
下午4點正,開國大典檢閱開始。
隨著3顆信號彈沖向天空,停在跑道上的17架飛機咆哮而起,緩緩升空,直飛天安門方向。
4點35分,天安門城樓附近響起飛機的隆隆聲,這聲音劃破了廣場的沉默和寧靜。
廣場上的人群突然歡呼起來,大聲喊道:「是我們的飛機!」
站在城樓上的毛澤東也興奮地舉起了左手,他把手心朝向天空,有力地揮動著,好似在向飛機示意。
飛機組成「品」字形,依次通過天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