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故事
A. 關於守紀律講規矩的歷史典故
1、曹操割發代首
公元198年(建安三年),曹操開始對張綉進行第二次征伐。時正值割麥季節,為嚴明軍紀,曹操一開始就下令軍隊將士:「凡踐踏麥田者一律斬首!」當他看到在經過一片麥地時,將士們個個都小心謹慎,生怕踏倒一棵麥苗,心中十分高興。
不料一隻受驚的斑鳩從麥中飛出,撲撞在曹操的戰馬身上,戰馬受驚,蹭地竄入麥田,蹭倒了一片麥子。曹操飛步上前,勒住馬韁,下令全軍停止前進。他要執法官為自己定罪,被執法官拒絕。曹操要舉刀自殺,被眾人勸住。於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發說:「那麼,我就割掉頭發代替我的頭吧。」
2、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諸葛亮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
因為馬謖的驕傲自大導致街亭被破,街亭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為了安撫朝野上下,諸葛亮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來換取民心。
3、孫武斬寵妃
一天,孫武來到吳國,吳王闔廬久仰他的大名,十分希望能夠任用他,想測試孫武的兵陣部署本事,派了一百八十名美貌的嬪妃,交由孫武排兵演練。
孫武將她們分為兩支隊伍演練,安排好之後,令鼓手擊鼓為令演練軍陣,可是嬪妃卻完全不當一回事,以為好玩新奇,互相之間亂作一團,嬉笑不止,孫武再三喝止,還是混合在一起相互打鬧,完全沒有隊形。
於是他就命令衛兵將那兩個隊長推出去斬首。吳王坐在閱兵台上看見孫武要殺他最寵愛的妃子,大驚失色,慌忙派人下令阻攔。孫武堅持按軍令處置,吳王啞口無言,只好眼睜睜看著孫武將兩位愛姬斬首示眾了。
4、穰苴斬庄賈
齊景公時,晉國和燕國的軍隊入侵,齊國的軍隊節節敗退,晏嬰向景公推薦田穰苴,認為他文武雙全。景公與穰苴談話後非常滿意,決定拜他為大將,請他率領軍隊去抵禦晉國和燕國的軍隊。穰苴認為他初來會引起官兵的不服氣,景公便派出自己寵信的大臣庄賈去擔任鑒軍。
穰苴與庄賈約定第二天訓練士兵,請監軍正午准時到軍營。第二天,穰苴提前來到軍營,命令士兵立表下漏,以確定準確的時間。
庄賈素來驕貴,仗著景公的寵信有恃無恐,雖然做了鑒軍,但根本就沒有把穰苴放在眼裡,只管和送行的親戚朋友大吃大喝。穰苴只好自己集合部隊進行訓練,直到太陽落山,庄賈才醉醺醺地來到軍營。穰苴問他為什麼來得這樣遲,庄賈滿不在乎地說是親戚朋友留他喝酒,所以來遲。
穰苴問軍紀執法官:「將軍誤期不至,蔑視國紀,該當何罪?」執法官回答:「按軍法,當斬首示眾。」穰苴叫左右軍士把庄賈推出執法。庄賈這才大驚失色,一面連聲高叫,一面叫隨從趕快向景公稟報,請求赦令。穰苴不由分說,叫軍士立即執行。三軍將士眼見庄賈血淋淋的頭,無不震驚懼服。
5、周總理借書
一天晚上,天下著大雨。北戴河圖書館里讀者很少。值班室的電話響起了起來,管理員小王走過去接電話。電話里問圖書館里有沒有《世界地圖冊》和《世界經濟參考》?小王說有,但這些書只能在圖書館里看,不能外借。電話里回說等會兒到圖書館去看。
雨越下越大。忽然,門口傳來了的敲門聲。小王開門一看,呆住了,只見周總理撐著傘站在雨中。總理笑眯眯地說:「我到這里看書來啦!」小王激動地說:「總理,您為什麼不早告訴我?書我可以給您送去。」
周總理笑呵呵地說:「不,小同志!你做得很對,應該按你們的制度辦。」周總理借了書,坐在圖書館的閱覽室里認真地看了起來。
B. 古代夏商周政治制度小故事
1、周公輔成王
周公盡心盡意輔助成王,管理國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卻在外面造謠,說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奪王位!
紂王的兒子武庚雖然被封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監視,覺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發生內亂,重新恢復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氣,聯絡了一批殷商的舊貴族,還煽動東夷中幾個部落,鬧起叛亂來。
武庚和管叔等人製造的謠言,鬧得鎬京也沸沸揚揚,連召公聽了也懷疑起來。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鬧不清是真是假,對這位輔助他的叔父也有點信不過。
周公心裡很難過,他首先向召公披肝瀝膽地談了一次話,告訴召公,他決沒有野心,要他顧全大局,不要輕信謠言。召公被他這番誠懇的話感動,消除了誤會,重新和周公合作。
2、三監之亂
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是西周初期分封於商王畿地區周圍的三位統治者叛亂的事件。
武王滅商後,聽取周公旦意見採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利用他統治殷民。
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周王朝面臨嚴峻的形勢,周公東征,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平定了三監之亂 。
3、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是指大約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發帶領周與各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王帝辛(紂),最終建周滅商的歷史事件。
武王伐紂,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佔領了朝歌。西周利簋的銘文,澄清了武王伐紂具體日期,證實了古籍中所載的「戰一日而破紂之國」的正確記載。
4、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台,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
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
5、後羿代夏
後羿代夏亦指太康失國。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於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於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
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後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死後,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後羿把相趕走,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後羿代夏」的故事。
C. 有關遵守規則的故事
1、《列寧守紀的故事》
有一次列寧去克里姆林宮理發室理發。當時,這個理發室只有兩個理發師,忙不過來,很多人都坐著排隊,等候理發。列寧進去後,大家連忙讓座,並且請列寧先理,可是列寧卻微笑著對大家說:「謝謝同志們的好意。不過這樣做是要不得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後次序理發。」他說完後,就隨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後一個位置上。
2、《我也要遵守制度》
那還是在延安的時候,毛主席去醫院看望關向應政委。兩人愉快的在病房裡交談起來。護士進來說:「同志,醫生吩咐,病人要安靜,不能會客。」毛主席謙和的說:「對不起,小同志。」隨即辭別關向應離開了病房。
3、《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周恩來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圖和一些書籍。工作人員給北戴河文化館打電話,說有位領導要看世界地圖和其他一些書籍。接電話的小黃回答:「我們有規定,圖書不外借,要看請自己來。」周恩來便冒雨到圖書館借書。小黃一見是周總理,心裡很懊悔,總理和藹的說:「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4、《這個戰士應該表揚的》
有一次,劉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陣地,想進去看看。站崗的戰士不讓進。隨行人員上前對戰士說:「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陣地。」戰士認真地說:「上級有規定,要有上級指示才能看。」隨行人員很生氣,少奇同志卻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回去吧!」說著就往回走。
一邊走一邊告訴隨行人員:「回去告訴那個戰士的領導,不要批評他,他做得很對。」後來部隊領導知道了,要批評那個戰士,少奇同志再次讓工作人員轉告部隊領導:「這個戰士認真執行規定製度,不但不應批評,還應該表揚。」
(3)制度的故事擴展閱讀
規則,是運行、運作規律所遵循的法則。一般指由群眾共同制定、公認或由代表人統一制定並通過的,由群體里的所有成員一起遵守的條例和章程。
它存在三種形式:明規則、潛規則、元規則。無論何種規則只要違背善惡的道德必須嚴懲不貸以維護世間和諧。
明規則是有明文規定的規則,存在需要不斷完善的局限性;潛規則是無明文規定的規則,約定俗成無局限性,可彌補明規則不足之處;元規則是一種以暴力競爭解決問題的規則,善惡參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規則,是運行、運作規律所遵循的法則。規則是指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不成文規定,而更多的時候,規則是得到每個社會公民承認和遵守而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