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和講故事
Ⅰ 誰給我講個兔子和老虎的故事...
故事一
一天一隻兔子在森林一不小心碰到了一隻老虎,兔子嚇壞了,可是他知道他肯定是跑不過老虎了,嚇得發抖。
老虎瞄了兔子一眼說:「今天我心情好,你要回答出我的問題了,我就不吃你。」
兔子聽了只好說:「行」。
老虎問:「我為什麼不吃狼?」
兔子不知道,只好回答:「不知道」,於是這只兔子就被老虎吃了。
老虎揚言誰也回答不出來我的這個問題。誰要回答出來了我就不吃他。很快這個消息傳遍了所有的兔子,兔子們經過多方打聽終於知道了,原來狼經常想老虎賄賂他的獵物,所以老虎不吃狼。
有一天又有一隻兔子一不小心讓老虎抓到了,
老虎又說:「我心情好,我問你問題,你要回答出來了我就不吃你。」
兔子也只好答應了。
老虎問:「我為什麼不吃狼?」
兔子一聽當然樂壞了,說「因為狼經常帶他最好的食物給你。」
老虎說「OK,你可以走了。」
兔子噓了一口氣,一轉身……被老虎咬斷了,兔子用最後一口氣問道「為什麼……」
老虎說:「你知道得太多了……」。
故事二
在森林裡,有好多好多的小動物,大老虎是森林之王,它可厲害了,它叫上兩聲,整個森林裡的樹都會搖兩下,小動物們都很怕它。老虎這下可威風了,於是,它給森林裡的小動物下了一道任務,每天讓小動物們給它送豐盛的早餐。
今天,輪到兔子們送早餐了,大家都很傷心,因為又該把小夥伴們送給大王了。正在傷心難過的時候,一個小兔子說:「我們不能這樣了,老虎太壞了,我們要想個辦法,把老虎消滅掉!」於是,兔子們派了一隻最聰明的兔子去找老虎了。
兔子找到老虎時,老虎正餓得發慌呢,一看,好肥的一隻兔子,正要張開大嘴吃時,兔子說:「等等,我要向你告狀!」「咦,告狀?告什麼?」老虎問,「剛才我來的時候帶了兩個兄弟,想讓大王您飽餐一頓,可是半路上遇到了一個比你還厲害的大老虎,它說它要當森林之王,還吃了我的兩個兄弟。」老虎一聽,生氣極了,說:「它在哪裡,我要打敗它!」
兔子帶著老虎,走到一個河邊,兔子指了指說:「它就在那裡。」老虎說:「走,去看看。」兔子說:「我害怕,你拉著我。」老虎拉著兔子朝河裡一看,可不是,河裡面有一隻大老虎,滿臉凶氣,手裡還抓著一隻肥肥的兔子,老虎氣極了,它大吼一聲:「誰讓你偷我的早餐!」丟下兔子,「撲通」一聲跳到河裡,想抓住那隻老虎。兔子在岸邊哈哈大笑說:「老虎,你上當了,河裡的老虎是你的倒影。」老虎就淹死在河裡了。
從此,森林裡的小動物們開開心心地生活在一起。
Ⅱ 兒童睡前故事 講故事為什麼重要
一、講故事可以讓孩子學會分享
父母講故事,其實就是分享的過程。這個好比是看電視,電視不是一個人在看,而是大家一起看,當大家一起在看電視的時候就會有分享的感覺,講故事也是同樣的道理。父母在講故事的同時,就是分享故事所帶來的喜怒哀樂。
分享就是在一起共同經歷一件事,對孩子來說這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愛,而不單單是故事的內容或者是故事寄寓的道理。坐在爸媽膝蓋上,感受爸媽的「愛」比讀哪一本書更重要。在聽故事時,爸媽柔和的聲音,呼吸的同步起伏,扶愛著幼小的心靈,使他感受到分享閱讀的喜悅。
兒童文學的特點是充滿親切的態度,容易感受;語言簡潔,容易了解;體材溫馨,內容趣味性高,富吸引力。幼兒聽爸媽念著手中的圖書,跟著故事進展翻頁,腦子里開始認識文字和語言的關系。
如果要讓一篇兒童故事活起來,需由大人口讀,這才具生命力,經由口讀、耳聽、眼看,大人和孩子全身參與故事的起伏,這樣故事就充滿了魅力。
有的時候,寶寶會學父母拿著一本書,高聲述說,繪得有聲有色,這樣的閱讀是為日後閱讀做好准備,父母無需去干擾這個情景,只需欣賞就夠了。
二、故事可以源源不絕地提供給孩子,有利於日後孩子理解、表達和書寫的能力。
故事反映生活,提供無限的思考空間。兒童的生活經驗有限,通過故事可以豐富他們的生活體驗。故事的累積就是生活智能的累積,幫助孩子對生活經驗進行整理和反省,故事聽得多了,孩子的品德和氣質自然而然地孕育出來。
愛讀書的孩子不會有錯,因為故事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自我形象以及和這個世界正在發展的關系,有故事伴隨長大的孩子,將較有自己的看法,有內在力,不易受外在的不良影響。
三、講故事代表一種持之以恆,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讓孩子學會堅持。
父母不一定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在講故事上,可以每天花15分鍾念故事給孩子聽。給孩子時間就是對孩子說「我愛你」及「你很重要」,對孩子來說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愛。每天15分鍾,和孩子一起專注,集中,單獨的在一起閱讀,一起聊天,結束忙碌的一天。讓孩子上床睡覺時,腦子里充滿思考,心靈充滿安寧,也因此點燃孩子對生命的激情。
而這種共同閱讀慢慢地,會形成一種習慣。每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方,靠在同一個椅墊或枕頭上,抱著同一個娃娃,念同一本書,孩子喜歡這種可預測的安全感,他們需要這種既定的習慣。
專家們認為孩子在上學後才開始閱讀的話已經晚了。有專家們認為孩子需要聽過1000個故事才能學會自己看書。做起來並不難:一天3個故事(這3個故事可以是重復的),一年就超過1000個,這離四五歲學齡兒童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完全可以做得到。
書沒有界限,大人首先要做好榜樣,如要孩子看書,就要先讓孩子看見自己在看書,享受閱讀。看書的孩子在見識,知識上比別的孩子要廣,要深,上學後自然就跑在別人前面,習慣書面語文。優良兒童圖畫書雖是給孩子看的,但大人照樣可以為之入迷,書中的文字,故事情境的吸引,往往是越簡單的故事,含蓋的道理越廣越深,讓人回味無窮,同樣一本好書,給人的感動不同;只要感動,就能刺激孩子去翻開看。
四、講故事就是對孩子尊重。
「認真說故事給孩子聽和認真聽孩子說故事就是對孩子的尊重。」這是一句引人深思的話。中國人往往對孩子說的話、提出的問題不夠尊重,從來不將和孩子的「對話」及「討論」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潦草回答,塘塞,哄騙,不把他們當作一回事,認為孩子應該多聽少講,乖乖照著大人的話去做就是了,卻沒有認識到和孩子討論問題,談一談孩子不斷提出的困惑。聊天、談論、講故事,這其中的趣味是無窮的,更能引發孩子深一層的思考,開發孩子的潛能和智能。
對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父母的注意力更能肯定自己,鼓舞自己.受到尊重的孩子是有信心的孩子,有了信心的孩子就不會畏懼新鮮事物,就會對事情充滿好奇。布拉圖說,『好奇是學習之母』,有好奇心孩子的求知慾是難以滿足的。一旦點燃了孩子追求知識的火苗,就能激發孩子對生命的熱忱,這時父母只需給他們故事書,和他們一起看,一起分享,思考故事中蘊藏的智能。
平時父母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學英語、看新聞,為什麼父母下班後不願意把這些時間拿來與孩子講故事呢?父母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只需給孩子講兒童睡前故事,不僅讓孩子懵懂之時學會了道理,更重要的是孩子有一種存在感,能感受到父母對孩子的愛意。
Ⅲ 王維的小故事
1、少年膽識
王維很小的時候便很有膽識。相傳,有一年,知縣看到書上有記載說,當地大山裡有一種石膽,吃了可以長命百歲。於是,他便下令讓老百姓去找。
可大山裡根本沒有這種東西,所以百姓們找不到。知縣很生氣,硬說是老百姓把石膽私藏了起來,很多人因此被抓進監獄。幼小的王維不忍心看見鄉親們受苦。
就撿了幾塊石頭交給知縣說:「石頭有的是,可沒有石膽。」知縣大怒,呵斥他說:「書上有記載,怎麼可能沒有呢?」
小王維不慌不忙地說:「龍和鳳凰書上也都有記載,可您能找到么?」知縣無話可說,只好收回了尋找石膽的命令,並把因此入獄的人們都放了出來。
2、一舉登第
開元七年(719),19歲的王維入京參加京兆試,事先得知,太平公主已命考官將一同應試的張九皋定為此次的京兆「解頭」(即第一名)。
王維本想憑真才實學奪魁,得知此事後,深感不安。當時的王維已是小有名氣的詩人,廣泛結交文人雅士和一些達官貴人。他來到岐王府中,將此事告訴了岐王。
請求岐王能說動公主改變主意。岐王讓王維先從以往的詩作中選取佳作,抄錄成卷,再作琵琶新曲一首。幾天之後,王維前來王府。岐王給他換上華麗的衣服。
帶他來到太平公主府第。公主設宴款待岐王,並安排樂舞助興。此時,岐王讓人將王維傳了進來,王維獻上一首自譜新曲《郁輪袍》。公主聽罷,極口稱贊。
岐王又將王維事先抄錄好的詩卷奉上,公主閱罷,又是一陣驚奇。因為這些詩篇都是太平公主日常朗誦的詩篇,本以為俱是古人佳作,未料想出自王維筆下。
岐王開口對公主說道:「近日京兆試,若得此生為解頭,誠所謂國之精英。」公主聽罷,急忙問為何不讓其應舉。岐王答:「此生不得首薦,所以不願應試。
據傳聞貴主已諭京兆試官,將解頭擬定為張九皋。」公主聽罷,笑道:「哪裡是我的安排,無非是受人之託罷了。」
然後,對王維說:「此次解頭,非你莫屬,我當為你助力。」王維起身拜謝。京兆試畢,王維得中解頭,一舉登第。
3、王維對對聯
傳說唐代詩人王維,有一年進京趕考,傍晚的時候走到一處荒野,荒野上只有一座小茅屋。王維在門外敲門,過了半天,一位年輕的姑娘出來開門。
王維把要留宿的想法和姑娘說了,姑娘聽了之後微微一笑,說道:「我爹爹說了,讓來的客人對對聯,如果對上了,就可以留宿,如果對不上,恕不接待。」
王維一聽,馬上來了興趣,一口答應,並且催促姑娘抓緊時間出題。姑娘吟道:空空寂寞宅,寡寓安宜寄賓宿?王維一聽,這個上聯字字都是寶蓋頭,一時想不出來,覺得有點為難。
他正在那裡苦思冥想,姑娘見他不做聲,就說;「堂堂一位文人,連個對聯都對不上,怎麼進京趕考啊?」說著進去把門關上了。
王維很無奈,只好在黑暗中繼續趕路。黑夜中不認識路,又是在荒郊野外,這可怎麼辦啊?王維很焦急,情急之中,他居然想到了下聯,於是又匆匆返回敲門。
姑娘開門見還是他,有點詫異,但還是聽他把話說完。王維這次昂首挺胸,十分自信地說出了下聯:迢迢逶迤道,適逢邂逅遇迷途。姑娘聞後,連連稱妙,於是把王維迎進家中,盛情款待。
4、堅守氣節
安史之亂(755―762)中,安祿山攻陷了長安,俘獲了一大批尚未逃走的官員,王維就是其中之一。當時的王維,官職並不算太高,但其在文人中的名氣很大。
安祿山為了籠絡人心,便費盡心思想要收買王維為其所用。他把王維軟禁在普施寺,派手下的謀士輪番到寺院勸說王維。王維偷偷地託人在外面找了些瀉葯吃了,想就此因病矇混過關。
在此期間,安祿山在洛陽的凝碧池大宴手下的將領,並讓原來唐玄宗皇宮中的一些梨園弟子表演。可這些梨園弟子看到國破家亡,悲傷不已,無心演出。
其中有一個叫雷海青的人,還把樂器重重地扔在了地上,面向西方號啕大哭。安祿山一怒之下命令手下把雷海青亂刃分屍。王維知道此事後,哀傷不已,見景生情,就寫了一首《凝碧詩》。
王維後來還是沒能逃過叛賊的威逼,被迫出任了偽官。但這首詩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甚至都傳到了肅宗那兒。
大唐軍隊剿滅叛賊之後,朝廷對在叛亂時期出任過偽官的文人嚴加處分,而王維卻由於其《凝碧詩》而得到了皇帝的寬恕。
5、王維買葯
王維年輕時不僅文才出眾,而且儀表堂堂,很多人登門求親,都被他婉言謝絕。有一次他偶染小疾,上街買葯時看見葯店櫃台後坐著一位容貌秀麗的素雅少女,心中稱奇,便想試其才學。
於是上前問道:「姑娘,今日小生忘帶葯方,望姑娘指點一二。」姑娘答道:「可記得葯名?」王維問道:「一買宴罷客何方?」姑娘一怔,但馬上莞爾一笑:「酒畢宴罷客『當歸』。」
便將身子一扭,去葯櫥取葯。王維又接著問:「二買黑夜不迷途。」姑娘頭也不回答道:「夜不迷途因『熟地』。」王維繼續問:「三買艷陽牡丹妹。」姑娘回道:「牡丹花妹『芍葯』紅。
就這樣,姑娘用10種葯名巧妙回答了王維提出的10個問題。王維被她的才思折服,愛慕之情油然而生。回去後,內心仍無法平靜,便提筆寫了首詩,叫書童拿上「葯方」再去買葯。
書童來到葯店,將葯方遞給了姑娘。姑娘展開一看,是一首謎詩:「二者缺一真可嘆,書房偏又無石硯,金童身邊少玉女,晴天無日煩心添。」
姑娘斟字酌句,原來是「一見鍾情」,不禁兩腮飛紅,連忙問書童:「那公子是誰?」 書童答道:「是大名鼎鼎的詩人王維!」
姑娘才剛對買葯書生產生好感,一聽是王維,心中更喜,便也回了首詩,讓書童帶回。王維接到回信急忙展開看:「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結緣去問僧。竹林深處見古寺,伊剛張口人無蹤。」
王維乍一看,心頓時涼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會心一笑。後來,他便和這位姑娘喜結良緣,兩人琴瑟和鳴,一唱一和,羨煞旁人。
31歲的王維正要當爹,上天又奪走了他生命中的摯愛——妻子因難產而死。一顆心,頓時從天堂墜落到地獄。哀莫大於心死,中年喪妻,老而無子,王維此後30年獨居,終身不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