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馬踏飛燕的故事

馬踏飛燕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4-11-25 15:31:17

㈠ 《馬踏飛燕》的象徵意義

馬踏飛燕為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寶,現為中國旅遊圖形標志,既體現了中國旅遊文化的深厚低蘊,而且象徵著中華民族的騰飛!

意思是:奔馬正在作凌空掠過燕背的飛馳;飛燕是用來比喻良馬之神速。

馬是古代陸地上速度的象徵,而燕子是天空中速度的象徵。馬踏在飛燕身上,有一種「天馬行空,無所羈縛」的感覺,充滿體現了自由與開放!馬踏飛燕具有的蓬勃生命力和一往無前的氣勢,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1)馬踏飛燕的故事擴展閱讀

東漢銅奔馬,別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東漢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志,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

東漢銅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馬昂首嘶鳴,軀干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銅奔馬微微地偏向一側的頭高昂著,前面頭頂的鬃毛和後面的馬尾一致向後方飄飛,渾圓的軀體呈流線型,四肢動感強烈,三蹄騰空,右後蹄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

東漢銅奔馬是在漢代社會尚馬習俗的影響下產生的具有重要價值的青銅工藝品。馬是漢代社會的重要交通工具、軍事裝備和農業生產畜力。漢朝政府給馬立「口籍」,武帝作《天馬歌》,馬在各種場合被神化和奉頌。

漢代社會盛行車馬冥器隨葬,視馬為財富的象徵。漢代的「車馬出行儀仗隊」和「出行圖」在墓葬壁畫和畫像石、畫像磚上是常見題材。銅奔馬別具一格,與其他車馬相互襯托,體現了墓葬隨葬冥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漢代開拓疆域,通西域,設河西四郡,馬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根據河西漢簡的記載:馬被廣泛地用於交通驛站、長城防禦、軍事行動、民族和親等方面。史料記載,漢武帝曾三次派人到西域求烏孫馬,馬在漢代可謂戰功赫赫,功績卓著。

㈡ 關於馬踏飛燕的歷史故事

傳說漢武帝時期,大將霍去病軍中有一位張將軍,在武威設郡後,便把自己的家眷安在那兒,他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張武,小兒子張威,寓意很清楚,要在此地建功立業,耀武揚威。大兒子喜文厭惡,小兒子愛動喜武,尤其喜歡馬,而且愛畫馬刻馬。

兄弟倆志向不合,為此經常鬧意見,甚至拳腳相加。又一次,兄弟倆打起架來,大哥張武不是兄弟張威的對手,被打的鼻青臉腫,從此懷恨在心。乘張威不在的時候,把他畫的馬、刻的馬燒的燒砸的砸。

張威回來氣的大哭一場,也尋機燒了哥哥的文稿書籍。然後去找自己的朋友,商量做一種摔不碎的馬。父親知道小兒子愛馬,便託人帶了一幅有名的畫匠畫的天馬。

張威如獲至寶,馬上找到他的好朋友,圍坐在雷台湖邊,開始仿鑄天馬。他們又是刻,又是捏。雷台湖的紅膠泥掏了一車又一車,廢泥堆成了一座山,捏出的大馬總是跑不起來;石渣積成一座嶺,刻出的天馬還是飛不起來。

這時,馬童趕著馬來湖邊飲水,就見一道紅光閃映湖中,一匹火紅的駿馬飛下祁連山,瞬間到了雷台湖邊,把正在池水的馬群驚散了。張威一看這匹突如其來的棗紅馬長相不凡,心想這一定是匹神馬。

神馬在眾目睽睽之下,來到雷台湖邊,喝起了湖水。神馬喝過水,昂起頭,向四處觀看。張威仔細觀察神馬,只見它體格雄偉,眼似金珠,鬃如獅毛,儼然一座火山似的。

張威覺得這神馬眼熟,好像在什麼地方見過。一對照,這神馬跟父親託人畫的天馬一模一樣。於是他跟朋友耳語,想設法逮住神馬。還沒等張威行動,天馬卻主動向他走來。

張威看天馬向自己走來,便大膽試著跨上馬,手向祁連山一指,它一揚蹄,一溜煙奔向山頂,再向雷台湖一指,一眨眼功夫就回到了湖邊。

從此,張威便騎著天馬上天入地。 哥哥張武聽說弟弟的神馬後,起了邪念:漢武帝愛馬,何不把天馬送給皇上,換個官坐呢?於是他密謀把弟弟騙在家裡關押起來,自己騎著天馬去見皇上。

張武被放出來時,知道已經追不回來,只好和自己的朋友加緊鑄造銅天馬。一天午後,他手托馬坯,正在精雕細刻,突然一個黑影遮陽,他抬頭一看,一隻怪鳥從湖上飛過。

頓時,刮來一股黃風,把他手中的馬坯吹在湖中,湖中升起一股水柱,從水柱中閃出一匹馬來。張威驚呆了,一看,原來是天馬回來了。

自從上次天馬來到湖邊,下了一場好雨後,這些天,盡刮大風。天上剛飄起幾朵雲,就出現一隻怪鳥,沿雲朵飛旋一陣,雲彩就不見了,代之而來的是黃風。這風又干又熱,連吹幾天,將綠油油的莊稼都吹乾了。

聽老人們說,天不下雨,是龍王爺睡著了,張威看著天馬,心想:它既然是天馬就有上天入地的本領,我何不騎天馬到龍宮求龍王降雨呢?正在這時,高空又出現那隻怪鳥,隨之刮來一股熱辣辣的狂風。

張威跨上馬背,向著怪鳥飛去。一直追到龍宮門口,怪鳥飛進龍宮,而他們卻被守衛攔住。這時又聽到怪鳥的叫聲,只見龍王帶著龍太子出宮來,要去玩神鳥。原來那隻怪鳥是龍太子的寵物。見到張威,喝道:「這時誰家的小子?」張威說明來意。

龍太子這時不去理他的神鳥,卻目不轉睛的看著天馬。看了半天,轉身對龍王說:「父王,我要這馬!」 但是張威怎麼會給呢?即使龍王重金買也不行,最後提出要用龍太子的龍雀換,說龍雀比天馬飛的快。

天馬一聽龍王小看自己,便昂首長鳴,以示反抗。龍太子對張威說:「你的天馬敢和我的神鳥賽一賽嗎?」張威皺著眉頭:「家鄉受災,我哪有心思逗著玩!」「只要你的馬賽的過我的鳥,我就為你的家鄉施雲布雨。但是要是輸了,你的天馬就歸我。」龍王說道。

沒等張威開口,天馬長鳴一聲,龍宮都顫動起來了。張威說:「要賽可以,我有個條件,要是天馬賽過龍雀,龍王就得讓他的家鄉永無災害,風調雨順。」 龍王答應了張威的條件,帶著隨從呼雷閃電地出發了。

一聲令下,神鳥搶先竄入高空,天馬在平地上跑了一陣才飛到空中。神鳥一直領先,但到後來體力不支,眼看天馬毫無倦意,它便向齊天大山飛去,快到終點的時候,天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神鳥身上擦過,被天馬超過的神鳥不服,奮力向前追去,一頭撞在天馬後蹄上。

頓時,晴天霹靂,電閃雷鳴,一股巨大的火光,從山頭升起,天馬踩著神鳥,從耀眼的火光中輕輕向雷台湖滑來。人們還沒明白是怎麼回事,雷台湖中間就突然升起了一座高塔,蹄踏神鳥的天馬巍然聳立在塔頂,仍像活著時那樣英武神威。

後來,同鄉們一起整修加固雷台,並在天馬踩死龍雀的祁連山上建起了馬蹄寺。從此,武威大地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2)馬踏飛燕的故事擴展閱讀: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

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令人叫絕。古代藝術家將天馬瞬間的矯健和飛快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除了是藝術精品,而且還有人把它當做是相馬的法式。

實際上,銅奔馬的奔跑姿態非常奇特,它既不是奔馬的姿勢也不是走馬的姿勢。銅奔馬的左前蹄與右後蹄為典型的「奔馬」姿態,即前蹄彎曲躍起 ,後蹄用力蹬出。而右前蹄與左後蹄對側而行,這正好是「走馬」行走時的「對側步」。

為了保持銅奔馬的平衡,加長了馬的四肢,並將走馬的雙蹄抬升到與前胸平齊的位置。這種奔跑姿態的馬在現實生活當中是根本找不到的。這樣看來,把它作為相馬式的銅馬是不太可能的。

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認為:武威的這件銅奔馬是一件特殊的青銅器,它不是一個實用的器物,同時它也不是專為殉葬而製作的一件隨葬品。它所象徵的這種形象是「天馬」,也就是「汗血馬」。這是從漢朝開始開辟的通向西域,一直通向歐洲「絲綢之路」上的一個特產。

漢代盛行崇尚馬的習俗,當時「天馬」就被老百姓們敬奉為「馬祖神」。 「馬祖神」的具體形象特徵在史料當中沒有記載,但我們不能排除古人曾經用銅馬來象徵天空當中的「房星」也即「馬祖神」的可能性。

銅奔馬出土時,考古人員就發現它的頭部和背部殘留有明顯的彩繪痕跡。漢代在殉葬用的銅馬或者木馬身上描飾彩繪圖案的現象,在我國西北地區是相當普遍的。這種文飾叫做「雲氣紋」,是表現在「馬神」身上的一種「羽翅」,它能使 「馬神」騰雲駕霧、展翅飛翔。

熱點內容
富有哲理的故事 發布:2024-11-25 18:43:24 瀏覽:185
養成好習慣故事 發布:2024-11-25 18:38:09 瀏覽:407
關於季的成語 發布:2024-11-25 18:27:51 瀏覽:243
關於於謙的故事 發布:2024-11-25 18:27:48 瀏覽:653
12個成語 發布:2024-11-25 18:27:10 瀏覽:116
成語又啥又啥 發布:2024-11-25 18:19:36 瀏覽:143
形容金色的成語 發布:2024-11-25 17:54:59 瀏覽:506
什麼什麼空什麼成語 發布:2024-11-25 17:54:22 瀏覽:801
睡前有聲故事 發布:2024-11-25 17:51:53 瀏覽:358
慶幸的成語 發布:2024-11-25 17:38:06 瀏覽: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