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故事
A. 中國當代愛國感人小故事
1、錢學森——放棄在美優渥生活回國建設新中國
1955年,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釋放11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飛行員作為交換,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回國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一家終於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
錢學森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經成為航空航天領域內最為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為二十世紀眾多學科領域的科學群星中極少數的巨星之一。
錢學森也是為新中國的成長做出無可估量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團體之中,影響最大、功勛最為卓著的傑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國愛國留學歸國人員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建設者,是新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人民科學家。
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錢學森的頒獎詞: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2、張超——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
2016年4月27日12時59分,張超在駕駛艦載戰斗機進行陸基模擬著艦接地時,突發電傳故障,危機關頭,他果斷處置,盡最大努力保住戰機,推桿無效、被迫跳傘,墜地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2016年11月,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命令,追授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一級飛行員張超「逐夢海天的強軍先鋒」榮譽稱號。
3、於敏——為國奉獻無悔一生
在研製氫彈的過程中,於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1969年初,因奔波於北京和大西南之間,也由於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他的胃病日益加重。在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台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
熱試驗前,當於敏被同事們拉著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氣喘吁吁。大家見他這樣,趕緊讓他就地躺下,給他喂水。過了很長時間,在同事們的看護下,
他才慢慢地恢復過來。由於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於敏在工作現場幾至休克。直到1971年10月,考慮到於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已轉移到西南山區備戰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一天深夜,於敏感到身體很難受,就喊醒了妻子。
妻子見他氣喘,趕緊扶他起來。不料於敏突然休克過去,經醫生搶救方轉危為安。後來許多人想起來都後怕,如果那晚孫玉芹不在身邊,也許他後來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
出院後,於敏顧不上身體未完全康復,又奔赴西北。由於連年都處在極度疲勞之中,1973年於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後被立即送進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於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4、鍾楊——畢生以種子為業
鍾楊秉持「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的科技報國理念,16年如一日,堅持援藏事業;4000萬顆種子,填補種質資源空白,畢生以種子為業。
鍾楊不畏艱險,援藏16年,從不喊辛苦,率領團隊踏遍西藏最偏遠的地區,共收集了4千多萬顆種子,為國家科學研究與重要資源保存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以德修身,竭盡全力傳授知識,任教17年裡,共培養了80多位研究生,在他眼裡,每個學生都是他珍貴的種子,他相信只要用心灌溉,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正是因為他高風亮節、刻苦鑽研的精神,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優秀人才,卻從不要求給予回報。
5、王繼才——孤心亦浩然
自1986年起,王繼才和妻子王仕花二人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守衛孤島整整32個年頭(截止2018年)。
他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邪惡勢力面前更表現出了一位守島衛士的凜然正氣。1993年開山島民兵哨所被國防部嘉獎為「以勞養武」先進單位,並獲江蘇省軍區一類民兵哨所的美譽。
2014年,王繼才夫婦被評為全國「時代楷模」。
B. 新中國變遷的故事
50年來,新中國政府統計工作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腳步,經歷了艱辛而輝煌、曲折而成功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即成立統計處。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成立國家統計局,著手創建全國統一的統計工作。在國民經濟恢復的3年裡,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工業普查,摸清了解放初期全國工礦企業的基本情況;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進行了工農業總產值和勞動就業兩項調查;在國民經濟的主要領域開始建立統計報表制度。統計工作為國民經濟恢復和編制「一五」計劃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1953年起,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為適應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1953年1月, 政務院決定加強各級政府及各業務部門的統計機構和統計工作,並統一制定全國性的統計制度和統計方法。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迅速建立了統計機構,逐步建立健全主要專業統計制度。開展了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和其他多項普查;1953年首次發布統計公報。統計工作與計劃工作密切配合,按照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要求,收集統計資料,開展統計分析,為國家編制和檢查計劃提供了重要依據。
「大躍進」開始後,黨的實事求是思想作風被踐踏,高指標、浮誇風盛行。在「左」傾錯誤思想和「全民辦統計」、「統計大躍進」的口號指導下,統計工作的集中統一原則遭到破壞,中央及地方統計機構和人員被精簡,一些重要統計數字嚴重不實,統計工作受到重大挫折。在此期間,一些統計人員堅持實事求是,對浮誇風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抵制。
1961年初,黨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1962年4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強統計工作的決定》;1963年3 月,國務院頒發《統計工作試行條例》。「四四決定」和《條例》的貫徹實施,使統計工作獲得很大發展。在此期間,各地區、各部門認真核實了「大躍進」期間主要統計數字,為中央進行經濟調整提供了決策依據;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及時反映經濟調整進程;加強綜合平衡分析研究,為調整國民經濟比例關系提供參考;大力精簡統計報表,加強統計調查管理;加強統計工作的集中領導,全國縣以上統計機構全部單設。
「文化大革命」期間,統計工作遭到嚴重破壞。1967—1969年,政府統計機構被撤銷,大批統計人員下放勞動,國家統計幾乎陷入停頓。直到1970年4月,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統計工作逐步恢復。統計人員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很快地補齊了「文化大革命」期間中斷的全國重要統計數字,初步恢復基本統計報表制度,為國家制定「四五」計劃提供了基礎數據。粉碎「四人幫」以後,1978年3月,國務院批准恢復國家統計局,各地統計機構相繼重建,全國統計工作重新步入正常軌道。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統計工作在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改革開放初期,全面開展統計調查,高質量地完成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恢復發表統計公報,首次公開出版《中國統計年鑒》,統計國際交往逐步擴大,統計機構全面恢復,統計力量發展壯大。黨的十二大後,大力推進統計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開創了統計工作新局面。1983年12月頒布的《統計法》和1984年1 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強統計工作的決定》,為新時期統計工作指明了方向,統計工作開始走上法制軌道。1984年國家統計局提出大辦「開放式」統計,實行「五個轉變」,煥發了統計工作的生機和活力。進入90年代,國務院批准實施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改革統計調查體系,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統計法》,中央要求堅決反對和制止統計上的弄虛作假、明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統計改革發展的方向和統計活動准則。統計部門以提高數據質量為中心,科學、高效地組織統計調查,大力推進統計改革加強信息工程建設、法制建設、基層基礎建設和隊伍建設。跨入新的世紀,統計部門不斷推進觀念創新、方法創新、手段創新、體制創新,努力建設高素質統計隊伍,積極應對新的挑戰。
改革開放的20多年來,統計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嚴格執行《統計法》,堅持實事求是,不斷推進改革創新,統計工作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取得了顯著成就。統計職能,由過去主要提供信息轉變為兼有信息、咨詢、監督三大職能;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由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過渡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統計指標體系、標准體系不斷完善,逐步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統計調查方法、由過去單純依靠全面報表,向以周期性普查為基礎,經常性的抽樣調查為主體,以必要的統計報表、重點調查、科學推算為補充的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統計調查方法體系轉變;統計信息化建設,由微機起步、單機應用向資料庫和網路化發展;統計工作管理,由單純依靠行政手段向法制化轉變;統計機構得到充實加強,保持穩定,統計人員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素質明顯提高;統計教育、科研和新聞宣傳不斷取得新的成果,財務管理水平提高,國際交往日益擴大,初步形成符合我國國情、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統計體系。統計工作為國家把握和判斷形勢,制定發展戰略、計劃和政策,監督和調控社會經濟運行,及時提供了豐富的信息和咨詢建議,為社會各界提供了優質服務,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C. 講述新中國成立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的故事:
1、民主黨派熱烈響應中共中央召開新政協的號召
1948年4月底,中共中央在發表紀念「五一」勞動節的口號中,發出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當即得到了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海外華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熱烈響應。
他們通電認為,中共的號召,「適合人民時勢之要求,尤符同人等之本旨」。「事關國家民族前途,至為重要。全國人士自宜迅速集中意志,研討辦法,以期根絕反動,實現民主。」
從1948年8月起,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陸續離開香港和南方大城市北上,進入東北和華北解放區,「願在中共領導下獻其綿薄」,同中國共產黨一起進行新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工作。
2、國慶日的決定
1949年10月9日在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了由許廣平代馬敘倫(中國民主促進會主席)提出的以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建議。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採納了這一建議,並作出正式決定。
3、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
1949年6月15日至19日,在北平中南海勤政殿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有23個單位,134人參加。籌備會選舉了它的常務委員會,毛澤東為常務委員會主任,副主任是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
籌備會的任務是完成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各項必要的准備工作。常務委員會下設6個小組分頭開展工作。9月17日,召開了籌備會第二次會議。這次會議一致決定將新政治協商會議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4、抗美援朝的戰爭
1950年10月上半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澤東主持下,多次召開會議,全面深入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充分估計了各方面的困難,從挽救朝鮮危局、保衛我國安全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事業這一根本立場出發,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決心克服一切困難。
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戰場,同朝鮮人民一起反擊美國侵略者。「中央軍委決定先著東北邊防軍四個軍十二個師出動參戰,爾後再抽調七個軍二十四個師作為第二批及第三批兵力,逐步投入作戰。」
5、土地改革運動
新中國成立後繼續進行土地改革,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這是繼續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擁有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不僅使廣大貧雇農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也嚴重地束縛農村生產力的解放。
為廢除封建剝削制度,解放農村生產力,為了使廣大貧雇農從地主階級統治、壓迫下解放出來,必須進行土改。在人民解放戰爭期間,黨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在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進行土地改革。那時我國已有一億多人口的地區實行了土地改革。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並從當年冬開始在華東、中南、西南、西北等廣大新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廢除地主階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到1952年冬,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和台灣省外,全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全國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大約4 600萬公頃土地和大量的生產資料。土地改革的偉大意義:徹底廢除了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
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這就使中國最大多數人民獲得了解放;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迅速發展。
土地改革運動的勝利,摧毀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國民黨集團的社會基礎,鞏固了工農聯盟,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並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3)中國新故事擴展閱讀:
偉大時刻: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以及周恩來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宣布就職。
會議一致決議,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向各國政府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願與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建立外交關系。
會議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員集體出發,乘車出中南海東門,前往天安門城樓出席開國大典。下午3時,北京30萬群眾齊集天安門廣場,舉行隆重的開國大典。
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