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文言文
答:
1、有一次,子路問孔子人死了以後怎樣,孔子說:「活著的問題還沒解決,管死了以後做什麼?」子路又問:「該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對待人還沒對待好呢,談什麼對待鬼神!」孔子就是這樣看重實際問題,而不喜歡空論的。孔子也很少談怪異、武力、變亂、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實,孔子也是不許可的。子貢曾說:「我不願意別人對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樣對待別人。」孔子便說:「賜啊,這不是你現在能做到的!
2、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骯臟的東西掉進鍋里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3、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4、孔子向襄子學琴藝,一連十天都彈同一首曲子。襄子讓他換首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彈琴的技法。」一連三番,孔子都以「沒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為人」為由繼續彈奏同一首曲子。又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終於說「我知道作曲者的為人了,他皮膚黝黑,個頭高挑,目光遠大,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還有誰能這樣呢!」襄子深拜孔子說:「我老師曾說過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間一切事業、學問、技能、德行,如果不能專一堅持,就不會有所作為,所以孔子說「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5、春秋時期,孔子在年輕時當過趕馬的車夫,從御術中的「起乘轉合」中悟出許多人生道理,如「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他在周遊列國的途中給弟子們講述這些道理,子路笑他政治上到處碰壁,他用欲速則不達來推諉。
6、一次孔子到了鄭國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牆東門旁發呆,鄭國有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產,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勞累的樣子就像一條「喪家之狗」.子貢把這段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著說:「把我的外表說成這樣,實在是誇過頭了.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啊!
『貳』 求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文言文版)
2011-11-27聊聊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專井裡面打水來澆地。屬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烈。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12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么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90歲了。
那個老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叄』 關於孔子的故事 文言文並翻譯成現代文 要出處!不要太長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回/去人近,而答/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譯文:
孔子向東游學,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就問他們在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近,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遠,而到正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大得像車蓋。到了正午就像盤子一樣大,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很清涼,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燙,這不是近的熱而遠的涼嗎?」
孔子無法判斷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出處:《列子.湯問》
『肆』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故事要短的50~100字以內為佳
孔子勸學
子路見孔子,子曰:「汝何好樂?」對曰:「好長劍.」孔子曰:「吾非此之問也,徒謂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學問,豈可及乎.」子路曰:「學豈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無諫臣則失正,士而無教友則失聽.御狂馬不釋策, 御狂馬者不得釋棰策也操弓不反檠. 弓不反於檠然後可持也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哉.毀仁惡仕,必近於刑. 謗毀仁者憎怒士人必主於刑也君子不可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斬而用之,達於犀革.以此言之,何學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礪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譯文】
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該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說:「學習能夠增長我們的能力嗎?」孔子說:「好比君王如果沒有敢進諫的大臣,政事就會有錯失;讀書人如果沒有能夠指正自己缺點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對性情狂放的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則不能隨便更換輔正的檠。樹木如果以墨繩來牽引就能長得筆直,人能接受善言規勸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導認真多問,沒有什麼學不成的。違背仁德專行惡事的人,隨時要接受國法的制裁。所以說君子不能不學習。」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