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感人故事
㈠ 一些歷史上著名又比較感人的關於離別的故事
一、伯牙與子期
俞瑞,字伯牙,戰國時的音樂家,曾擔任晉國的外交官。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
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
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
」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
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
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
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
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二、霸王別姬
故事來源於在垓下被漢軍包圍的西楚霸王項羽與虞姬的生死離別的愛情故事。當是百萬漢軍團團包圍了垓下,而項羽身邊只有八百名壯士了,項羽感嘆自己空有一身頂天立地的力氣,卻不能打敗敵軍,發出了一聲「虞姬虞姬,為之奈何」的悲嘆。
虞姬為了不託累夫君,希望他能夠殺出重圍,所以刎頸自殺。項羽與八百壯士在虞姬後,勇敢的殺出了百萬大軍的包圍,但項羽在最後准備渡過烏江時,卻選擇了放棄,最終被漢軍所殺。許多人認為,項羽心中最終沒有放下死去的虞姬,願意與她一起赴死。
三、梁山伯與祝英台
越州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杭州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杭州念書的蕪州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義結金蘭,一同前往杭州。
在杭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西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
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
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
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四、捨命之交
左伯桃與羊角哀 兩個人去京趕靠,路上遇飢荒,盤纏只夠一個人,於是,一個人就把盤纏給了另一個,自己去死在一棵樹下。
五、岳飛抗金
南宋時期,金軍幾次南下,南宋抗戰將領英勇抵抗。岳飛率岳家軍從金人手中收復建康;在郾城打敗金軍,收復許多失地。後來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擔心抗金力量壯大,會威脅到自身的統治,下令岳家軍班師,並捏造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殺害。
㈡ 中國孝親敬老的故事有哪些
1、蘆衣順母
孔子有個弟子叫閔損,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2、親嘗湯葯
劉恆,漢高祖和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葯必親嘗。
3、埋兒奉母
漢朝有個叫郭巨的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4、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
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5、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
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四孝
㈢ 古代英雄的故事有哪些
1、荊軻刺秦王
《荊軻刺秦王》出自《戰國策·燕策三》,記述了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的歷史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情況,表現了荊軻重義輕生、為燕國勇於犧牲的精神。文章通過一系列情節和人物對話、行動、表情、神態等表現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荊軻的形象。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戰國末年,秦國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以六國國君為首的舊貴族,即奴隸主階級,雖然已經臨於末日,但他們還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軍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殺活動,來做最後的掙扎,而荊軻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2、戚繼光抗倭
十四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歷史上稱之為「倭寇」。
明初開始,倭寇對中國沿海進行侵擾,從遼東、山東到廣東漫長的海岸線上,島寇倭夷,到處剽掠,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明初築海上 16 城,籍民為兵,以防倭寇(《明史紀事本末》卷 55《沿海倭亂》),取得了一些成效。
至嘉靖時,倭寇又猖獗起來,並與中國海盜相勾結,對閩、浙沿海地區侵擾如故。在倭寇長期為患之時,明朝軍隊中涌現了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1528-11-12-1588-01-05) 漢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原籍河南衛輝。
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父死,襲官登州衛指揮僉事,升任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御倭兵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調浙江,任參將,積極抗禦倭寇。
3、鄭成功收復台灣
鄭成功收復台灣又稱鄭成功收復台灣之戰,是指公元1661年南明將領鄭成功驅逐竊取台灣的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台灣的事件。
鄭成功是17世紀著名的抗清名將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世稱「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台灣。鄭成功下決心趕走侵略軍。
1661年(清朝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三月,鄭成功親率2.5萬名兵將,分乘百艘戰船,從金門出發。他們冒著風浪,越過台灣海峽,在澎湖休整幾天准備直取台灣。荷蘭侵略軍聽說鄭成功要進攻台灣,十分驚恐。
他們把軍隊集中在台灣(今台灣東平地區)、赤嵌(今台南)兩座城堡,還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鄭成功船隊登岸。鄭軍乘海水漲潮將船隊駛進鹿耳門內海,主力從禾寮港登陸,從側背進攻赤嵌城,並切斷了與台灣城的聯系。
戰斗中,侵略軍以「赫克托」號戰艦攻擊,鄭成功一聲令下,把敵軍緊緊圍住,60多隻戰船一齊發炮,把「赫克托」號擊沉。與此同時,又擊潰了台灣城的援軍。
赤嵌的荷蘭軍在水源被切斷,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向鄭軍投降。盤踞台灣城的侵略軍企圖負隅頑抗,鄭成功在該城周圍修築土台,圍困敵軍8個月之後,下令向台灣城發起強攻。
4、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又稱「左宗棠收復新疆」,是晚清欽差大臣左宗棠統帥清軍,消滅侵佔新疆的阿古柏勢力、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戰爭。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後建立「哲德沙爾汗國」,盤踞新疆大部。1871年,沙俄復侵佔新疆伊犁。在此情形下,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他提出了「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方針,經充分准備,於1876年4月在肅州(今酒泉)誓師,令湘軍將領劉錦棠總理行營營務,率軍進疆,不久收復古牧地、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1877年4月,清軍兵分三路進軍南疆,半月之內連下達坂城、托克遜、吐魯番三城,南疆門戶洞開。
5月,阿古柏暴卒。自10月,清軍先收復南疆東四城,又趁敵內部變亂,揮兵急進西四城,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率殘部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和田克復,清軍取得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
清軍的勝利,粉碎了英、俄吞並新疆的陰謀。以清軍兵威為後盾,曾紀澤於1881年成功與沙俄定約收復伊犁。1884年(光緒十年)新疆設省,劉錦棠成為首任巡撫。
5、虎門銷煙
虎門銷煙(1839年6月)指中國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的歷史事件。此事後來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南京條約》也是此次戰爭時政簽訂的。虎門銷煙間接導致了不平等條約給華夏人民帶來的傷害(割地賠款)。
1839年6月3日(清宣宗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四月廿二),林則徐下令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鴉片,至6月25日結束,共歷時23天,銷毀鴉片19187箱和2119袋,總重量2376254斤。
虎門銷煙成為打擊毒品的歷史事件。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民國時被定為不放假的禁煙節,而銷煙結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是國際禁毒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