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故事
Ⅰ 海爾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從二三十年前一直到現在都傳為佳話,有誰知道細節嗎
1985年,另一個值得提及的國企廠長是張瑞敏,他在這一年的作為至今被奉為中國企業管理史上的經典案例。
張瑞敏是一年前來到青島日用電器廠廠長任上的。這是一家瀕臨破產的國營企業,生產一種名為「白鶴」的洗衣機,銷路不佳。張瑞敏到來之前,一年內一連換了三任廠長,都無法將企業帶出虧損泥潭。作為青島市家電公司副總經理,他只能頂上去,否則再找不到其他合適人選。
1984年12月的一天,35歲的張瑞敏到任,沒想到迎接他的竟是53張請調報告。工廠里臭氣熏天,只有一條爛泥路,每逢下雨天,「必須要用繩子把鞋綁起來,不然就被爛泥拖走了」。曠工之嚴重,甚至到了「10點鍾時隨便在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的地步。
張瑞敏使出渾身解數整頓生產秩序。他制定13條規章制度,如「不準在車間隨地大小便」、「不準遲到早退」、「不準在工作時間喝酒」、「車間內不準吸煙」、「不準哄搶工廠物資」等。一名員工沒把新廠長放在眼裡,大搖大擺扛走一箱原料,當天中午他就被開除了,從此無人再敢作亂。
張瑞敏調整經營策略,退出並不擅長的洗衣機領域,轉而生產電冰箱,還將廠名更為「青島電冰箱總廠」。
1985年的一天,有朋友想買一台電冰箱,到廠里挑了很久,勉強找到一台沒有毛病的產品。朋友走後,張瑞敏下令將庫房裡的400台冰箱拉出來全面檢查,發現76台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他把全廠職工集合起來,問大家該怎麼處理,一台新冰箱價格800多元,直接報廢實在浪費。有人提議,反正不影響使用,索性低價銷售,退一步講,這也是業內潛規則。
張瑞敏義正言辭地說,「我要是允許把這76台冰箱賣了,就等於允許你們明天再生產760台這樣的冰箱」。接著,張瑞敏下令,將76台冰箱全部砸掉,「誰乾的誰來砸」。工人們不舍,畢竟一台冰箱是他們兩個月的工資,張瑞敏見狀親自掄起大錘,砸下第一錘,很多人流下淚來。
面對此情此景,張瑞敏語氣堅定地說:「過去大家沒有質量意識,所以出了這起質量事故。這是我的責任。這次我的工資全部扣掉,一分不拿。今後再出現質量問題就是你們的責任,誰出質量問題就扣誰的工資」。自此,「質量」二字在青島冰箱總廠員工心中落地生根。
三年後,該廠產品在全國評比中獲得國家質量金獎,這是電冰箱行業取得的第一枚質量金牌。彼時,青島電冰箱總廠已更名為青島琴島海爾股份有限公司,「海爾」二字來自合作夥伴德國利勃海爾。
多年後,被問及1985年怒砸冰箱的動機,張瑞敏這樣說:「1984年我到西德考察,當地產品精湛的工藝給了我極大的沖擊,我問自己,『我們中國人並不比德國人笨,難道我們就不能做得和他們一樣嗎?』」正是在張瑞敏堅持下才促成與利勃海爾的合作,從後者引入技術。
時至今日,海爾集團已成國內企業管理標桿,而張瑞敏揮錘的畫面被永久定格在一張相紙上,透過泛黃的畫面,那些追尋管理進步的後來者仍能從中感受到當年質量覺醒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