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發小故事
㈠ 《頭發的故事》 主要內容
記述了小說主人公N先生由頭發的故事引發的體驗和感想。
清初,揚州和嘉定人因不願意拖起辮子,就有了駭人聽聞的「揚州十日」和「嘉定屠城」。到了清末,沒有辮子就成了「反叛」了。N先生從國外回來的時候被人罵作「冒失鬼」和「假洋鬼子」,女子剪掉頭發就考不進學校。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人們才有了劈辮子的自由。於是,由頭發的故事說到了辛亥革命。N先生辛辣諷刺了辛亥革命後的九年北京「雙十節」的情形。人們忘卻了紀念,忘卻了為革命犧牲的烈士,而政府仍然腐敗,現實仍然黑暗,奴隸們仍然麻木。辛亥革命失敗了。小說中又寫到N先生悲憤的回憶。
小說圍繞著頭發問題所經歷的斗爭,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失敗及「五四」前後的復辟倒退逆流。魯迅寄寓了自己對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痛惡,對軟弱的不徹底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憤激。
(1)頭發小故事擴展閱讀:
作品鑒賞
從結構形式上來看,《頭發的故事》是推陳出新的,全文兩千餘字,但敘述類的語句卻不超過三百字,其餘大部分都是主人公N先生的獨白。
小說通篇沒有完整、緊湊、集中的情節,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但這種特殊的結構卻形成了獨特的視角與觀點,使文章對主旨的表達更具表現力,深刻地說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協性與不徹底性,它革掉的僅僅是一條辮子,真正需要掃除的封建頑固勢力仍然盤踞在普通民眾的心中,並藉此抒發了作者的悲憤憂郁之情。
這篇小說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同時使用了戲劇化的敘述方式和審美距離原理。既然小說用了作者自己的經驗,N先生便是一個替代作者的角色,但作者與其替代者保持了相當的距離,距離的獲得是由於用了戲劇化的敘述。不會將作者與N先生混淆。
同時,作者將N先生的敘述置於一個故事的傾聽者「我」的敘述的更大的框架中,N先生便成了被塑造的生動的人物形象,脾氣乖張,無謂生氣,不通世故。並讓他躬行他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如用手杖拚命的打了幾回),來增大距離,這是一篇將反語、戲劇化敘述與審美距離成功結合的技巧復雜的小說。
㈡ 名人與頭發的故事
西施,傳說小時候頭上無發,常因醜陋而默默流淚。一天做夢,一神仙啟發她說:「你只要每天到村頭的河邊洗頭,堅持三年,就會長出滿頭黑發。」西施不怕苦累,從此日日洗頭,不論盛夏酷暑,還是寒冬臘月,不論艷陽高照,還是大雨傾盆,始終沒有間斷,滿三年後的那天,果然長出了滿頭的青絲。
再看曹操,行軍打仗時曾號令三軍:踐踏青苗者斬。不料麥田中偏偏飛出一鳥驚嚇了他的戰馬,致使戰馬沖進了麥田,曹操「言而有信」,立即拔劍自刎,幸虧左右以死相拼才得以倖免,但曹公鐵面,仍自覺地割下了一綹頭發代替頭顱,並以此發再度號令三軍———注意,頭發居然可以代替頭顱,足見頭發之珍貴。
那麼,如果滿頭的青絲一律剃去,必是又捨不得,那可怎麼辦?請看電影明星陳沖。報載,為了演好電影《誘僧》中的尼姑青綬,她忍痛割愛,毅然剃去了滿頭的青絲,這種獻身藝術的犧牲精神,的確值得稱頌。
這種忍痛割愛的事體育界也有。前蘇聯運動員埃·奧琳佐娜在奪得第十七屆奧運會標槍冠軍後曾聲稱:「我發誓在第十八屆繼續奪冠,如不成功,就剃去滿頭金發!」不料事與願違,在第十八屆奧運會上她只得了個第五,她說到做到,立刻剃掉了頭發,並從此卧薪嘗膽,刻苦訓練,果然在十年後再度刷新了女子標槍的世界紀錄。
關於頭發的故事中,最具幽默色彩的,當數圓舞曲之王施特勞斯。那故事中是這么說的:施特勞斯是個滿頭金發的美男子,成名前曾因貧困而屢遭貴婦人的冷眼,後來,當功成名就的他再度回到那座曾使他備受難堪的城市時,他曾狠狠地報復過這些貴婦人。這就是,當貴婦人紛紛來信,情意綿綿地向他索要一綹頭發時,他爽快地答應了,還真的一一寄去了一綹「頭發」。不久,他就要離開這座城市了,貴婦人們也就濃妝艷抹,紛紛前來送行,並紛紛炫耀自己已經得到這位英俊音樂家的頭發。但也就在這時,施特勞斯出現了,他依然滿頭金發,只是身邊的金毛狗卻已「金發」全無,被剪成了一隻禿毛狗,貴婦人們這才恍然大悟,一個個羞愧之極。
那麼,文學家們是怎樣描寫頭發的呢?我以為最妙者當數雨果,雨果描繪《悲慘世界》中的芳汀時曾這樣寫道:「黃金在她的頭上,珍珠在她的口中。」不說滿頭金發,卻說「黃金在她的頭上」,不說滿嘴潔白的牙齒,卻說「珍珠在她的口中」,雨果出手不凡,果然是一代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