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名人故事
㈠ 關於梅蘭芳的小故事
梅蘭芳是中國著名的戲曲表演藝術家,他所創作和演出的曲目很多都被奉為經典,而梅蘭芳也因為出色的成就而被中內外友人所熟知。
梅蘭芳是京劇發展史上一位重要的表演藝術家,他完成了京劇的一個巨大轉變。將京劇旦角、也就是青衣的表演藝術推向成熟。極大地拓寬了京劇旦角的表演空間,豐富了京劇旦角的表演手段,使京劇旦角的劇場魅力、對觀眾的吸引力達到了頂峰。
㈡ 關於梅蘭芳的勤奮故事
故事內容
梅蘭芳年輕的時候去拜師學戲,師傅說他生著一雙死魚眼睛,灰暗、呆滯。根本不是學戲的材料,拒不收留。
天資的欠缺沒有使梅蘭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奮。他喂鴿子,每天仰望長空,雙眼緊跟著飛翔的鴿子,窮追不舍;他養金魚,每天俯視水底,雙眼緊隨著遨遊的金魚,尋蹤見影。
後來,梅蘭芳那雙眼睛變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閃閃生輝,脈脈含情,終於成了著名的京戲大師。
拓展資料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
享年67歲。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台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
㈢ 京劇名人與他的介紹
金少山是著名京劇演員金秀山之子。幼年隨父學藝,在繼承父親銅錘唱腔基礎上,吸引了架子花臉的唱、做,突破了兩者嚴格的分工界限。在吐字、行腔、氣口等技巧的運用方面也較一般銅錘花臉細微,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侯喜瑞八歲入科班,後又拜名凈黃潤甫為師,得其真傳。他能融合各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世稱侯派,表演矯健、細膩,注重形式美,並堅守「懂劇情、懂戲理、懂戲詞」,「發於內,形於外」的原則。唱、念口勁嚴謹,字韻准確,能根據本人嗓音條件,常用炸音、沙音、立音唱法簡潔大方,講究頓挫、收放、字字真切。他武功精湛,做功身段邊式利落,層次分明,繼承了黃潤甫善用「大功架」的特點,利用長腰、立腰等彌補身材瘦小之不足。侯派臉譜細致、干凈、形象生動,自成一家。
郝壽臣功架子花臉。他在二百多出戲中扮演過主要和次要角色。郝派藝術唱、念韻味渾厚,工架精美,表演渾然一體。並善於刻畫人物的性格,對架子花臉表演藝術有很多革新創造。 郝壽臣還創造了魯智深的螳螂眉、和尚眼,粉紅雙頰臉譜和坦胸裸腹的扮相,突出了豪爽朴實的「花和尚」的形象。
袁世海工架子花臉,科班出身,又得到他的老師郝壽臣傳授。他在發展念白、做工、表演和武打藝術的同時,鍛煉出一條渾厚、瓷實的嗓子,發展了架子花臉的唱工藝術。 袁世海對歷史人物有精闢的見解,進行了細膩的琢磨。他善於把生活的語言提煉成藝術的語言,鮮明地表達了歷史人物特定環境中的思想感情和性格氣質。他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唱工和念白,配合身段和表情,成功地塑造了曹操、張飛、魯智深、李逵、廉頗等眾多歷史人物的凈角藝術形象。
裘盛戎是著名凈角演員,他是銅錘和架子花臉兩門抱,以銅錘為主。其父裘桂仙也是著名的花臉演員,裘盛戎從小隨父親學藝,後又入科班,他嗓音既有高昂,激越的一面,又有迂迥委婉的一面,剛柔並濟。他能結合自己的嗓音特點,從表現人物出發,在詞義、字聲和韻味方面下功夫,塑造不同人物的藝術形象,都有很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裘盛戎的唱腔主要特點是「以情帶聲,以韻取勝。」在他之前京劇花臉的唱腔,主要是講究聲音洪亮,就是所謂「實大聲宏」。這種唱法,具有豪邁、樸素的特點唱腔見棱見角,古樸平直。是以聲為主、韻味居次的一種唱法。
裘盛戎在長期的舞台實踐中能博採眾長,經過不斷鑽研,創造出獨樹一幟的「裘派」唱腔。他創造的唱腔繼承了凈角傳統唱腔,雄渾豪放的風格,又融合了老生、青衣唱腔中低迥婉轉的抒情特色,形成了韻味醇厚、含蓄細膩的風格,把花臉唱腔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幾乎是「無凈不學裘」。裘盛戎的藝術成就,為京劇事業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㈣ 著名京劇表演名人故事
葉盛蘭,原名端章,字芝茹。原籍安徽省太湖縣人,1914年生於北京,1978年病逝。葉盛蘭出身於梨園世家。他的祖父葉中定曾經是四喜班的花臉台柱。父親葉春善是著名的舊式京劇學校「富連成」科班的創始人之一,終身擔任富連成的社長。葉盛蘭是他的第4個兒子。
葉盛蘭9歲時遵奉父親的意思進入富連成科班,初學旦角。雖然基本功和表演技巧都不錯,但由於他缺少柔媚的氣質,在蕭長華等明師的建議下,他父親及時的讓他改學小生。後來,他以小生挑班以後,還以反串的性質演出過《木蘭從軍》、《南界關》等旦角戲。
葉盛蘭的小生戲,在科班時,得到過張彩林、蕭連芳、曹心泉、蕭長華等優秀教師的傳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起點很高。而且,葉盛蘭的性格堅毅,練功學戲特別刻苦。
葉盛蘭的武小生戲特別得到他的姐夫茹富蘭的悉心傳授。茹富蘭也是出身富連成的著名小生和武生藝術家。他的表演以規范嚴謹而著稱,葉盛蘭向他學的《石秀探庄》、《八大錘》、《雅觀樓》等戲,奠定了他以後成為文武全才藝術家的重要基礎。1930年,葉盛蘭在科班畢業,行話叫「滿科」。他一面留在富連成科班的學生劇團里演出,這在當時叫「效力」;一面拜當時的小生泰斗程繼先為師,以求深造。《群英會》、《臨江會》、《借趙雲》、《奇雙會》、《打侄上墳》、《貪歡報》、《蔡家莊》、《玉堂春》等戲都得到老師的真傳。特別是《群英會》的周瑜,這出戲葉盛蘭在科班時就跟班內的總教習、名丑蕭長華老師學過。蕭先生雖然是丑角,但是卻是一位生旦凈醜行行精通的奇才,他把當年觀摩「同光十三絕」之一徐小香的心得體會傳授給了葉盛蘭。而葉盛蘭拜程繼仙為師後,又學到了程派《群英會》許多獨特的表演。其中「舞劍」、「撫琴」的表演就是程繼先與武凈名家錢金福共同研究創造的。它不僅顯示了繁難的技巧,而且形神兼備,從琴聲劍影中渲染了周瑜的性格和咄咄逼人的氣勢。
1931年秋天,葉盛蘭開始正式搭班。首先是應馬連良的邀請,搭入「扶風社」。除了與馬連良合作演出《群英會》、《八大錘》等戲以外,還在《四進士》、《春秋筆》、《串龍珠》、《火牛陣》等戲中擔任配角。同時,他還與小翠花、華慧麟、言慧珠、吳素秋、李玉茹、張君秋等旦角合作,其中與章遏雲的合作達十年之久。演出了大量小生、旦角的「對兒戲」。
1945年,葉盛蘭成立育化社,開創了京劇以小生挑大樑的先例。先後排演了全部《周瑜》、全部《羅成》、全部《十三太保》、《水淹下邳》、全部《呂奉先》等劇目。1951年葉盛蘭參加了中國戲曲研究院京劇實驗工作團,是第一個帶領私人班社加入國家劇團的。1955年擔任中國京劇院一團團長。
他與李少春、杜近芳、袁世海等合作創作了《柳蔭記》、《白蛇傳》、《桃花扇》、《周仁獻嫂》、《九江口》,與其它名家也合作排演了《西廂記》、《赤壁之戰》等劇目。正在他藝術創造力最為旺盛的時候,卻受到某些權要人物的迫害。1958年,在「反右運動」後期被戴上右派帽子。後來迫於他在藝術上的造詣和在觀眾中的聲譽,1959年初有關方面只得准其恢復演出。但是,藝術創作卻受到很大限制。1978年12月,葉盛蘭去世後,他的所謂「右派」問題才得到徹底改正。
葉盛蘭的傳人除了他的次子葉少蘭以外,還有李元瑞、茹紹荃、張春孝、夏永泉、蕭潤德、朱福俠等。再傳弟子也遍布全國,當代京劇小生十有八、九都宗法葉派。葉派對京劇小生藝術具有承前啟後的突出貢獻。
葉派的表演善於運用高難、繁重的程式技巧,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外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使觀眾得到充分的審美享受。他在《打黃蓋》這折戲里,運用各種翎子功及身段表演表達周瑜對諸葛亮的忌恨心理,就是十分生動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