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陶瓷小故事

陶瓷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4-11-08 16:49:43

⑴ 古代關於陶瓷的故事600字

陶瓷小故事之哥窯與弟窯
希望對你有幫助傳說古代時在龍泉曾有兄弟二人燒窯。哥專哥的燒造技術比弟弟屬高明,招致弟弟的嫉恨。為破壞哥哥的聲譽,弟弟就偷偷地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許多草木灰,而哥哥全無察覺。燒好後開窯一看,瓷器釉全裂開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紋,有的像魚仔紋,還有的像蟹爪紋。心地善良的哥哥見此情景驚呆了,怎麼辦呢?只好拿到市場去處理,沒想到一到市場,人們對這種帶有裂紋的青釉瓷產生極大興趣,一搶而空,於是哥窯便由此而聞名天下。而弟弟仍燒造青釉瓷器,質量總是略遜於哥哥一籌,人們稱其為弟窯

⑵ 陶瓷的故事

磁灶境內古窯址多沿溪分布,數量眾多,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故宮博物院陳萬里,馮先銘等先生就對磁灶窯進行過調查;其後,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館、晉江縣博物館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均對其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工作,並進行過局部試掘,採集到大量標本,發現了南朝至清代的二十六處窯址。其中南朝窯址1處;唐、五代窯址6處;宋元時期窯址12處;清代窯址7處。宋元時期的蜘蛛山窯址、童子山窯址、土尾庵窯址、大坪山窯址統稱為磁灶窯址,列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文物單位。南朝溪口山窯址、宋代金交椅山窯址列為晉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磁灶窯產品品種繁多,器形多樣。其品種以生活日用器皿為大宗,此外還有陳設器、建築材料等。生活日用器皿中有碗、盤、盞、碟、盆、缽、洗、罐、缸、瓮、壺、瓶、燈、盂、盞托、執壺、水注、軍持、急須、瓷枕等;陳設器則有爐,香熏、花瓶、花盆、動物形硯滴、動植物模型(如獅、虎、龜、蟾蜍、壽桃、力士像等),以及其它如腰鼓、撲滿、鳥食罐等器物;建築材料有裝飾板等。其中,黃釉鐵繪花紋大盤、軍持、青釉碟是專供外銷的產品,龍瓮是最具地方特色的。

磁灶窯瓷器的胎質一般呈灰色,顆粒較粗,胎質不夠緻密。也正因為此,瓷器胎土施釉處多上一層黃白色化妝土。但一般僅施半釉,器內無釉。釉可分為五大類,即青釉、醬黑釉、黃釉、綠釉與黃綠釉。青釉多見於碗、碟、盞、缽、盆、小罐、壺、執壺、軍持、燈、爐、香熏等器物,有的還在青釉下添加褐彩;醬黑釉多施於碗、盞、盞托、罐、壺、執壺、水注、爐、腰鼓等器物,有的如碗、盞里側或口沿施青釉,外施醬黑釉;黃綠釉則見於瓶、壺、罐、軍持、水注、盆、盤、爐、枕、鳥食罐及動植物模型等;有的為單色的黃釉、綠釉,綠釉器多有「返銀」現象;有的則黃、綠釉同施一器。裝飾手法有刻劃、剔花、模印、雕鏤、施釉及彩繪等。裝飾紋樣有花卉(蓮、菊、牡丹、纏枝花、折枝花等)、草葉(卷草)、瓜棱、瓜、鳳,以及篦劃、雲雷、弦紋、卷雲、水波及點彩、文字等,其中尤以龍紋最具特色。

在《晉江縣志》中就有「瓷器出瓷灶鄉,取地土開窯,燒大小缽子、缸、瓮之屬,甚饒足,並過洋。」的記載。通過對磁灶窯的實地調查和有關考古資料證實,歷年來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斯里蘭卡、肯亞等東亞、東南亞、南亞和東非國家中多有磁灶窯產品出土。在這些國家的一些博物館、美術館,常收藏有該窯作品,由此,證明磁灶窯是一處重要的外銷陶瓷產地。

軍持、瓶、執壺、罐、碟等是宋元時期大量外銷的主要產品。其中,軍持是專門適應東南亞人民進行宗教活動需要而燒制的;「龍瓮」的生產自宋明至今,沿襲不斷,除了內銷外還輸出到東南亞各國。明清時期,磁灶以燒制單一的日用粗陶為主,仍運銷海外,隨著華僑的大批出國,制瓷技術也傳播南洋各地,促進當地陶瓷工藝的發展,例如菲律賓米岸燒制的「文奈」瓷器,就是磁灶吳姓華僑傳授的。直到近代,仍有眾多華僑在海外操營此業,傳授技藝。

磁灶窯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以燒造外銷陶瓷為主的重要窯口,是具有濃量的地方特色和時代風格的民窯。它所處的地理位置---瀕臨泉州港口岸,使其外銷條件優越。同時,它與泉州港的興衰密切相關,當泉州在宋元時期對外交通和貿易達到鼎盛的時候,也正是磁灶窯生產發展昌盛的時期。磁灶窯的某些產品是專門為外銷而燒造的,如軍持等可能是為適應東南亞各地宗教性生活而接受的定燒器物,磁灶窯的產品器類豐富多彩,雖然比較粗放但卻頗具特色,特別應指出的,磁灶窯出土的一些瓷雕塑,深目高鼻的人物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泉州港宋元時期「漲海聲中萬國商」的景象。

但磁灶的陶瓷在明清之後,由於宋時釉彩等工藝的的失傳,產品主要以缸、壺、罐、碟為主,生產和銷路窄小,市場需求低。如何定位自己?重走祖輩們的老路肯定不行,於是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建築陶瓷。1979年,磁灶人吳金世,歷經多次的實踐終於在千百年的古窯里燒出了現代的釉面磚。磁灶從此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跨越,建陶企業得到了超常規模的發展。

經過十幾年艱苦的發展,磁灶鎮作為全國5大建築陶瓷生產基地之一,成為國家級星火區域性陶瓷建材支柱產業區、國家級技術創新陶瓷工業示範基地、福建省第三批科技示範鎮,目前,擁有建陶集團15家,先進輥道窯生產線300多條。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集團有6家,產值超千萬元的企業有159家,磁灶的建材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外牆磚產量一項就相當於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二。琉璃瓦幾乎壟斷全國的市場。磁灶鎮由原來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小鎮一躍成為閩東南經濟重鎮。連續多年綜合經濟實力位居福建省10強鄉鎮前列。2000年6月,被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授予「中國陶瓷重鎮」榮譽稱號。

⑶ 關於瓷器的小故事

陶瓷的傳說故事 相傳,寧封出生於距今2600多年前的河南修武縣雲台山當陽峪一個部落。當時先祖們居住房子都在是山洞裡。周代以前,雲台山所在地稱「寧」,所有人的姓都冠姓「寧」家人給他取字型大小「封」,因此寧封的名字便由此而成。寧封少年時跟著長輩上山打獵、採摘野果、下河捕魚撈蝦,他憑著聰明好學的本能很快就學成了生存養家的本領。寧封常常組織帶領部落的夥伴們一同打獵、摘野果、下河撈捕魚、蝦,將食物分送給部落里行動不便喪失自食其力的老弱人群,有時還會將多餘的贈送周邊其他幾個部落里需要幫助的人群。寧封對夥伴們講:「幫助他們,就是順天意,行大德。也許以後我們也會像他們一樣需要他人的幫助。」寧封的聰明好學、淳樸善良、勤勞勇敢的作風自然得到了夥伴們點贊,同時也受到了人們的擁戴。 黃帝在征戰炎帝並將炎帝擊敗後,欲意整治疆域內的秩序,下旨建立聯盟部落。由於寧封平常勤於好學,勇於實踐,甘於奉獻,寧封部落及周邊遠近幾個部落的人都一致推舉他為聯盟部落首領。黃帝在聽說了寧封為人做事的情況後,對寧封大加稱贊,並專程遣人到雲台山宣旨任命寧封為聯盟部落首領,掌執聯盟部落的一切事宜。 在寧封所處的年代,雖說百姓們都吃住不愁,山洞可以避風躲雨、抵禦嚴寒,獵物、野果、魚蝦等可以飽腹充飢,特別是在有了鑽木取火術以後,結束了茹毛飲血的生活方式。但是,飲水卻是非常困難,而造成這一困難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可用盛水的器皿,像鍋、碗、瓢、盤之類的用具。如沒有鍋,人們只能將獸肉、魚蝦架在火上燒,或者埋進火堆烤,往往不是烤焦就是不熟;沒有盛水的碗、盤,喝水就成了大問題,一旦渴了人們只能到河邊、湖畔伏地雙手掬水而飲。更令人憂心的是由於沒有儲水工具,遇到旱天時,人們往往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喝水,飲飽之後還沒有跑回到山洞人又渴了。不僅如此,由於沒有大型器具,人們缺乏儲糧物具,每到冬天,就出現糧食等食物短缺現象,使人們生活多有不便。據說,有一次,一個老人帶著他孫子到遠處喝水在返回途中遭受野獸襲擊,等寧封帶人們趕到時,老人和孫子已成為一堆血肉模糊的殘骸。寧封見狀心痛刀割,他暗自尋思:燧人氏能發明鑽木取火,難道我就不能解決雙手掬水而飲水嗎?就不能找到儲存食物辦法,讓大家四季有飯吃嗎?

⑷ 有誰知道一些和陶瓷有關的歷史故事

1、「祭紅」的傳說    

相傳明代宣德年間,一批祭紅御用瓷器即將交貨,但瓷工屢燒不成。當時聖上御用瓷有規定,若延誤日期,所有制瓷工匠將要被投入窯火燒死。

下在人們萬分焦急的時候,有位老陶工的女兒得到神仙托夢,要她投身於熊熊窯火中,以血染瓷方可成功。於是她乘人不備,縱身入窯,只見一團烈焰升起,突然窯門大開,整窯瓷器皆成紅色。

2、「知四」肉    

景德鎮的陶瓷民間傳說中除了節日、祭神方面的內容,還有一部分是與地方飲食風俗相關的民間傳說,這也是極富景德鎮地方特色的。 早先,鎮上有個姓鄭的窯戶老闆,為人尖鑽,吝嗇,把坯房佬折磨得個個像皮猴子。

一次,瓷工中領頭的蔣知四師傅,勞累了一天,肚子里沒進一粒米。到斷黑時分,好容易才端上碗。一扒飯,滿嘴是沙,再看菜,是五里外都聞到臭味的毒豆腐。

蔣知四見老闆愛理不理的樣子,氣憤地說:「我再說一遍,伙計們三個月不知肉味了,再不給,我們就歇工。」「敢!」鄭老闆惡狠狠地說。說停工就停工,當晚果然停了工。

3、「風火仙師」

名叫童賓,又名廣利,本鎮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術高超的燒窯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為業。童賓自幼聰明好學,從十二、三歲起,就能獨自燒窯看火。

父親去世早,童賓過早地支撐起門戶,繼承父業燒窯。由於他技術熟練,為人正直,肯幫助人,即使自己勒緊褲帶,也要盡力幫助窮苦的瓷工們。故他深得鎮里做瓷器人的愛戴。

4、神鵰

民國年間,在景德鎮只要一提曾生這個人,大家都知道他是瓷雕能手。一坨泥巴他放在袖同里,一會兒功夫,就可以拿出來一件雕塑作品。

要他雕一隻蟋蟀,雕出的蟋蟀就象真的:透過翅膀可以看見脊背上的紋路;要他雕一個天女散花,不談他雕的天女何等美麗動人,光是這天女散出的花就有一千多朵,這一千多朵花,姿態各異,找不到兩朵相同的,而且花朵就象真的一樣,彷彿還能聞到香味呢。

5、釉里紅

瓷器中的釉里紅,是釉下的珍貴顏色。這種顏色亮堂潤澤,看上去就象寶石鑲嵌在瓷器里一樣。這樣珍貴的釉里紅顏色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

傳說是這樣的:元朝,景德鎮有個叫趙子聰的陶瓷工人,三十五、六歲的年紀,對燒瓷有一手獨到的本事,加上肯用心思搞發明創造,全坯房的窯工都稱他叫「趙全能」。

那時候瓷器上的花紋都是用手工刻上去的,又慢又費功夫。趙全能立志要在瓷器上象繪畫一樣,用毛筆描花紋。可是,他費盡心血,也沒找到一種適合畫瓷的顏料。

熱點內容
倒什麼成語 發布:2024-11-08 20:38:46 瀏覽:685
小免子的故事 發布:2024-11-08 20:33:31 瀏覽:621
關於節約的小故事 發布:2024-11-08 19:50:39 瀏覽:173
怎樣講好故事 發布:2024-11-08 19:45:59 瀏覽:307
有肉字成語 發布:2024-11-08 19:15:12 瀏覽:687
不有哪些成語 發布:2024-11-08 19:13:58 瀏覽:516
以待成語 發布:2024-11-08 18:55:19 瀏覽:433
罪的成語 發布:2024-11-08 18:26:56 瀏覽:323
寫天的成語 發布:2024-11-08 18:21:57 瀏覽:157
插成語 發布:2024-11-08 18:19:50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