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館故事
① 北京水故事五則
孔令文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中國科普作家協會)
用科學小品的形式講幾個水的故事,說明水對北京生死攸關的作用和戲劇性的歷史,其間大致涉及環境、游覽、供水、航運、排水、消防等專業,供交流與參考。
長河之歌
圖1 繁忙的長河遊船
長河,是北京城裡一條非常古老又非常年青的河道,北起頤和園昆明湖最南端的綉漪橋(南羅鍋橋),終點為西直門外的高梁橋,全長10.8千米(圖1)。說它古老,是指它的下段,有3000多年的歷史,一條自然河道,曾是 「小黃河」永定河(古時又稱桑乾河、盧溝河、無定河等)的一段,後來泥沙沖淤,河道變遷,遂被永定河「拋棄」,成了故道,名叫高梁河,其源頭就在匯集一些小泉水的紫竹院湖;說它年青,是指它的上段,因為「高梁無上源」(《水經注》里酈道元所引當時的諺語),到1205年前後局面有了改變,金代挖了一條3千米長的人工渠道,引昆明湖(當時叫瓮山泊)的水來接濟高梁河。
水源豐富起來的高梁河水系,包括了以下的什剎海、中南海等海子。水環境好了,金代曾在風景秀麗的瓊華島上建築離宮。後來,元世祖忽必烈也看中這塊風水寶地,一下子把都城新址的中心定在這里,取代原在今廣安門一帶的已成廢墟的金中都,從此奠定了往後歷代定都北京的基礎。不難看出,正是長河上那段短短的年青渠道,開啟了新京城800年的輝煌。至於長河的名稱,那是清乾隆十四、十五年(1749~1750年)昆明湖整治擴建之後才有的。
元代以來,長河成了連接城內皇宮與西北郊皇家園林的水路紐帶。周邊陸續興建了行宮、碼頭,寺廟道觀星羅棋布。水上御道的形成帶動了兩岸的民用建設和園林綠化工程。據記載,元文宗逆水行船時須用300名精壯的衛士在兩邊岸上拉纖,場面十分壯觀。明代相信「風水」之說,於是長河一帶「風水寶地」興起了宗教建築數十座之多。皇家頻繁的盛大佛事活動,往往吸引來數以萬計的民眾觀賞,於是沿河一帶空前繁榮起來。綠草垂柳,河道蜿蜒,川流清澈,游魚可數,都城仕女無不以此為首選踏青休憩勝地。據說當時的高梁橋一帶景況,堪與《清明上河圖》媲美。
長河的鼎盛時期在清代。那時上游興建了圓明園、清漪園(今頤和園),皇族的夏季多在那裡度過。乾隆的母後常年住在暢春園(在清漪園之東),乾隆看望母親經常往來於長河,從而留下許多贊美沿途景色的詩篇。榮寶齋出版社出版的《北京長河史萬壽寺史》就記載了乾隆十年(1745年)至三十九年(1774年)間的記游詩28篇。這些僅存的御制《長河之歌》,給今人留下了許多美好的珍貴的水環境記憶,令人感嘆。到光緒年間,慈禧太後常住頤和園,也喜歡走水路,她還提出綠化要求(當然首先是為自己賞心悅目):長河兩岸每隔兩丈種水楊兩棵,水楊之間夾種桃樹。
100多年過去了,如今,經過整治的長河實現了「水清、流暢、岸綠、通航」的預想,夾岸的綠化帶、人行道、通信線路錯落綿延,正像長長的五線譜表,用許多現代建築「音符」,奏響著新時代的輝煌的《長河之歌》(圖2)。
圖2 當今長河岸邊的展覽館
西太後的玉琴峽
北京山川勝境無數,其中不少以峽、谷、峪、澗等命名,且聞名遐邇,如龍慶峽、青龍峽、雲蒙峽、清涼谷、神堂峪、龍門澗等。但說到玉琴峽,恐怕多數人感到陌生(圖3),盡管許多人甚至光臨過,而「不識廬山真面目」。是的,玉琴峽實在太微小,小到不足為外人道也。峽谷不長,僅60~70米之遙;溪流不大,水流至多約相當於農田灌溉渠系最末一級渠道(毛渠)的流量。可是,這條峽谷的淙淙泉聲,深深感動了「老佛爺」慈禧皇太後,她充分發揮藝術想像力,覺得 「竹外泉聲招鶴到」,那聲響一似發自琴弦,而且系水流撞擊玉石而來,於是在紙上欣然命筆題名「玉琴峽」,為鄭重其事,還蓋上自己的印章,以防假冒。太後墨寶的勒石,如今十分醒目地安設在峽谷出口的西邊。散布其左右與之為伍的,還有太後的其他感言刻石,如「泉流不息」、「松風」、「蘿月」、「仙島」,大多也不厭其煩地加了防偽印記。可見太後對此峽風景,關懷有加,愛之深切。
圖3 寂寞的玉琴峽
當初,康熙皇帝南巡,十分喜愛江蘇無錫的惠山園,題寫園額,賜名寄暢園。乾隆的生母也鍾情於那座園林,待乾隆當了皇帝之後,她便要求兒子在北京「克隆」一座。於是,乾隆按照寄暢園的圖紙,在頤和園的東北角,建了一座精緻小巧的極具江南風韻的園中園,甚至也取名惠山園。造園工程圓滿結束,乾隆曾有《惠山八景詩》自己評價為「肖其意……一亭一徑,足諧其趣。」說明模擬得很是到位,給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滿分。此後還高興地多次題詩記勝。特別是那座寬5尺、長7~8丈的知魚橋(圖4),既含戰國時代莊子與惠子在「秋水濠上」關於魚之樂辯論的典故,又取「不如橋上觀而樂,萬物由其付自知」達觀的態度,可謂別出心裁。此橋的規模,相對於池塘和園子的大小來說,應稱為「大橋」,採取白色石材,在萬綠叢中十分突出,卻把池塘東南造園工程歷來的一個「死角」驟然變成為誘人的景緻。怪不得橋頭石牌樓的「渾身」上下刻滿了乾隆的詩文,得意之情溢於言表。200多年過去了,正是因為這座建築的沉穩憨實,不怕盜賊,不畏水火,不會蟲蛀,千年難朽,才成了全園唯一的體貌完好留存至今的原物,彌足珍貴。
圖4 不朽的知魚橋
到嘉慶時代,大修之餘,殿堂、樓軒紛紛換名,園子也改叫諧趣園。園子雖小,卻處處是景,曾有八景之說。如果說這里曾是乾隆的文學別墅,倒有幾分真實。比如,東邊為書房,陶侃、司馬遷的精神時時鼓舞著他;北邊,《續三希堂法帖》石刻羅列在敞軒、走廊上,是研習書法、醞釀詩緒、觸發靈感的場所;南邊,突出水池中央的大亭子,是靜聽水聲勝似絲竹,以水為樂休閑的好地方;西邊,北樓與山路等高,「常見雲從樓里生」,南齋「水滿平湖」,是縱覽全園景色的最佳位置。
及至西太後成了園主的時候,她幾乎又把所有的匾額、楹聯重新撰寫了一遍,並流傳下來。面對這些斑駁的書法作品,意境高下暫且不論,僅就國人眼下沉湎手機、疏於習字的風尚來看,作為一個中國人,她的漢字寫得還算對得起老祖宗。
令人竊喜的是,這座真正優雅精緻的園中園,深居「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里卻不另收費。但是,如果因為玉琴峽失去了來自蘇州街後湖的水源,使進水渠的閘與槽形同虛設;澆灌竹林改用招之即來的人工降雨,「吱吱」作響的噴水聲取代了流水奏鳴玉琴的天籟之音——昔日風光不再:那真要讓人扼腕嘆息了!
因火得水
舊時,房屋建築著了火,用井水去撲滅是很困難的。你想,先得搖動轆轤用桶(或栲栳)把水從井裡提上來,一桶一桶裝滿水車以後,運到火場,再用唧筒噴向火苗,或一盆一盆傳遞給登在梯子上的人潑灑,費事不說,在一車一車來回運送水的過程中,無情的火焰可能早已吞噬焚毀了一切。早年的北京正是如此,火災給這座有1200多眼水井的京城帶來過慘重的損失。
為此,1907年9月(清光緒三十三年八月)的某一天,慈禧太後問訊袁世凱,「防火有何善政?」袁回答「以自來水對。」此前,京城一些有識之士、工商業者也曾多次建議興建京師自來水廠。於是,藉此機會,半年後的1908年4月18日(清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十八日),農工商部3位大臣聯名以「京師自來水一事於衛生消防關系最要」(還有辦紡織廠一事)為由,向太後和皇帝遞呈奏摺(圖5)。不到10天就獲慈禧「諭允」。
圖5 請辦自來水的奏摺(片斷)
今天看來,像京城自來水這樁非常具體的工程項目,必得3位部長級幹部聯名直接上書太後和皇帝,真可謂鄭重其事,小題大做啦。與此同時,最高領導人在1周左右工作日內就能批復同意,辦事工作效率也算是很高的了。
隨後,費了許多心力,選定京郊水質甘甜的溫榆河作為水源地,就近從孫河村取水(今天那裡還是北京水源八廠加壓站),在東直門老城牆外建起了水廠(2000年,廠址成了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大大小小水管通往街頭。這年臘月和第二年正月,各個水龍頭免費送水讓大家品嘗,每天來取水的人絡繹不絕。正在一切按部就班、就要正式運營的時刻,冬季自來水釋放的極微小的氣泡險些誤了大事。原來,這些小氣泡使自來水看起來呈乳白色,於是有人懷疑水不幹凈,不敢貿然使用,甚至謠傳是洋胰子(肥皂)水,新生事物遇到了嚴峻的考驗。
為了打消群眾用水的顧慮,公司寫了一篇名曰《告白》的科學小品,在不足1000字的行文里,耐心地解釋氣泡產生的原因和無礙使用,並說明水質的各項指標。那些主要指標之詳細,具體量化的精密程度,一如今日之《國家標准》的規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篇100年前(五四運動之前)寫就的小品,完全用談話的形式,其通俗化、人性化、趣味化的特色,遠勝過今天的許多深奧費解不堪卒讀的科普文章,令人佩服!不僅如此,《告白》被印成單頁宣傳材料,共4萬份,一方面隨《愛國報》夾送到各訂戶,另一方面派人在前門、後門、東華門、西華門等的門洞內向過往行人散發,以廣宣傳,家喻戶曉,可見公司對問題的重視和宣傳的力度。最後當然是謠言不攻自破,科學和事實勝利。1910年3月11日(宣統二年二月初一)正式供水。
經過100年的發展,強而有力的北京市自來水集團已擁有18座水廠,供水管網總長度為7600多千米,服務面積達600多平方千米。因火得水,飲水思源,感慨萬千:水,至清、至善、至柔、至剛,水是城市的靈魂。這也是玲瓏而完整的北京自來水博物館留給人的最深刻的印象(圖6)。
圖6 巨大的閥門退休成了展品
水關800年
1990年,在北京大觀園正南方500米遠的地方,翠林小區居民住宅樓開挖基坑時,意外地發現了一處神奇的古跡。挖呀挖,挖去上層的現代堆積物後,是近代的淤積,再下面漸次是清、明、元代淤積,待清除完金代的堆積後,距地面5~6米之下,赫然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座古代供河水流通的水道建築物——涵洞。過水涵洞建在城牆下面,也是一道通道關口,所以稱為「水關」。從此,小區里雖然減少了一兩棟居民樓,卻出土了一座距今840多年的稀世文物。那時,都城內水系的西南一支水流,即由此穿過城牆匯入護城河去。水關位置在金中都外城南三門的豐宜門與景鳳門之間。這一發現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年就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第二年市政府決定建造遼金城垣博物館,予以保護和展覽。1995年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正式對外開放(圖7)。
圖7 水關遺址現場
這座涵洞的「洞」真不算小。從清理出的現場平面形態看,遺址水道南北兩端逐漸敞開,中間順直狹窄,好像喉部對接起來的兩個喇叭口,南北全長43.4米,過水涵洞長21.35米,寬7.7米;入水口(北)寬12.8米,出水口(南)寬11.4米。經過專家研究,這座水關是中國已發現的都城水關中體量最大的,而且它的建築結構完全按照宋代的《營造法式》,做得非常規范,因此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和水利設施的一個極好的實例。這座勞苦功高的水關,被人們遺忘了這么長時間,默默地等待,800年終於沒有白過。
如今,名著《紅樓夢》影視熱,海選演員,驚動全球,茶餘飯後舉國盡說林黛玉、秦可卿;經過反復「戲說」、「正說」的多年耳濡目染,明朝那些事兒人們已耳熟能詳,至於清朝共有多少皇帝,皇帝有多少兒子妃子之類問題,不少成年人了如指掌,似乎也難不倒許多中學生「粉絲」。可是,中華民族在南宋「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時候,北京當時處於遼、金王朝的統治之下,稱「南京」、「中都」,遼金時期的這段精彩的歷史,太多的人感到一片茫然,好像不是自己國家的事,極少關注,不能不令人遺憾。如今,建在金中都南城垣水關遺址上的遼金城垣博物館(圖8),它的歷史陳列相當精彩,而且「言歸正傳」,有根有據,確確實實,正好能給我們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們形象生動地補上這一重要的缺課。
圖8日益受到關注的遼金城垣博物館
其實,在北京留存至今或新鮮出土的遼金文物數量也相當可觀。比如,同屬於全國重點文物的盧溝橋,就始建於金世宗二十九年(1189年),被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此外,戒台寺、雲居寺、天寧寺、八大處、北海公園等地都有遼金遺存,只是沒有像後代的一些文物那麼炙手可熱、受人青睞罷了。
在2007年國際博物館日到來的時候,右安門街道科技周活動在水關南廣場隆重啟動,同時一個「水的故事」科普展覽也適時地在昔日的水關之上舉辦,使800年的古跡煥發青春,洋溢著濃烈的節日氣氛。在「水的故事」展覽里,41塊展板圖文並茂,洋洋大觀,全面系統地展示和解答了當今人類有關水的種種問題,別開生面,薈萃水的知識,趣味盎然。在京城各類博物館、展覽館的形形色色展覽里,這個展覽特別新穎,十分珍貴,難得一見,果然參觀者絡繹不絕。
贊水詩牆
在名勝古跡,經常能見到歌功頌德或記載本事源流的碑碣題刻。著名的有山東泰山《紀泰山銘碑》、江蘇鎮江的《焦山碑林》、蘇州的《虎丘摩崖題刻》、陝西的《西安碑林》以及北京北海公園閱古樓的刻石等。四川西昌的《地震碑林》,可算是珍貴的存史專業碑刻,很有實用價值。還有一類沿江河展開的,如廣東英德沿北江的《南山摩崖石刻》,長江三峽的摩崖石刻,更顯雄渾有力,壯觀無比。
當代的碑刻也不在少數。張家界的碑林就薈萃當代名人題刻碑石近30通。北京百望山公園里有贊頌植樹造林的兩處綠化專題碑林,這恐怕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景觀了,可惜迄今知道的人並不多。
但是,從對水的偏愛來說,最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轉河沿岸浩大的詩牆。改革開放以來,因整治河道,地處京城西北、毗鄰北二環路的轉河終於露出了清亮秀麗的一面,特別是平行於西直門北大街的那一段河道,更是大放異彩。一方面,在河道西岸交通幹道路邊,修起了長長的溫馨的街心花園;拾級而下,臨水的岸邊,築起了一條堪與江南周庄、甪直沿河街道媲美的走廊,牆壁上鑲嵌著一幅幅北京水生植物精美的科普畫片,供遊人觀賞,益智怡情。另一方面,在東岸,緊挨著遠處林立的高樓車來人往的路邊,臨水的地方,用巨石砌出了一堵筆直的岸牆,卻是一堵充滿浪漫情懷的絕妙的詩牆。
詩牆模仿摩崖石刻,散布著中國名人的25件書法作品題刻,各個相間十數米,一字排開,猶如在藝術殿堂里辦展覽。轉河在這里轉了一個「之」字形的大彎,岸牆有文字題刻的部分,占據這一河段順直河岸的大部分,南北綿延足有200米,十分壯觀(圖9)。
圖9 氣勢恢宏的詩牆
詩牆核心地段,有毛澤東《沁園春·雪》詞中的膾炙人口的名句「江山如此多嬌」6個大字。望著大字,人們很自然地會聯想起「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胸中洋溢著志存高遠的力量。依次往南是劉少奇的「勞動光榮」、周恩來的「力爭上游」、朱德的「移山造海眾志成城」、陳毅的「潤我京華」等手書字跡,果然字如其人,各具特色,大概都是「人海戰術」修建京郊十三陵水庫時期的手筆,透著豪邁的意氣和澎湃的激情。結尾是文學家、書法家郭沫若的詩文,開頭一句以白話入詩:「官廳水庫魚三尺」,倒也活靈活現,生動有趣,顯示偉大天才的不拘一格。
往北,乾隆皇帝享受著雙份的榮耀,既有他手書的「行雲流水」遒勁大字,還有他的《過清河》詩。再北,吳昌碩「魚之樂」的字形最大,單字足有1.5米高。作品中,除王羲之、蘇東坡等幾位古人的書法外,主要是當代名家的書法傑作,如啟功、蘇適、錢紹武、黃苗子、沈鵬、李鐸、朱乃正、劉炳森等,多數是寫古人的詩文(圖10)。
圖10 常憶軺車放雁時
瀏覽詩牆真的是一次藝術美的享受和水文化的熏陶。這里,百花齊放,真、草、隸、篆兼備,風格各異,篇幅有短有長,但是主題無一不是由衷地贊頌水的恩惠和品德。詩文涉及環繞京城、滋潤北京的清河、高梁河、桑乾河、通惠河、盧溝橋、官廳水庫等北京的水體和水工程,所以最北頭吳作人的「水和北京」題詞,恰好可以當做整個牆詩系列作品的總標題。
總體上說,水和北京還算和諧,水環境日趨完善,居住更加宜人。但老天自有規律,人類順應不好也會出些亂子。久旱不雨,莊稼照樣減產歉收;降雨急了大了,下水道堵塞了,排水不暢也會成災(圖11);浪費和污染,都會加劇水資源的緊張,產生矛盾。從容對付這一切,除了管理者要有清醒的頭腦之外,人人都要有主人翁意識,愛水惜水,視水為生命。
圖l1 一場暴雨過後二環路內胡同積水
參考文獻
[1]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北京市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北京地下水.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8.31
[2]紫竹院公園管理處.紫竹院公園志.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3]孔祥利.北京長河史萬壽寺史.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06
[4]陳文良,魏開肇,李學文.北京名園趣談.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