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老街故事

老街故事

發布時間: 2024-10-29 00:40:20

❶ 瑞安老街的故事和背景

瑞安有許多老街,承載著歷史,凝聚著滄桑,孕育著揮之不去的記憶。歲月變幻,老街在一天天變老中慢慢沉澱。營前街、九里匯、湖嶼橋街、林垟老街……它們在現代文明的腳步聲中,漸漸淡出我們的視線。它們,或豐滿,或綿薄,以小橋、流水、窄巷、老店、古榕,描畫了一幅幅古色古香、疏淡隱約的《清明上河圖》。它們的街頭巷尾流淌著市井故事和民俗,令人嚮往、懷念,彷彿老街上嘈雜的叫賣聲並未走遠。

四縣通衢——

營前街

地點:位於營前鄉營前村,距今200年左右。

位於飛雲江幹流與祭門溪交匯處的營前街,上個世紀80年代前,平陽、泰順、文成、瑞安人都趕到這里集市。老街保存完整,中途有一個順著河道的轉彎。曾經喧鬧的營前街帶有傳奇色彩。

以前到營前的人,大多乘船而來,街邊河道的水面並不寬,更大的面積是平坦的河灘,也是老街集市的一個延伸地帶。清中晚期,這里老街車水馬龍,河埠頭上載滿貨物的木船,鱗次櫛比。2層樓房的店面,下面開市,上面居住。4餘米的開間,用4塊可拆卸的朱漆門板隔成。

然而在民國14年(1925年)山洪爆發,老街毀於一旦。當時國民黨政府撥款重建。街邊有一棵歪脖子大榕樹,壽命300年以上,據說是當年災民的救命樹。洪水經過街頭時,因這棵大榕樹的遮擋,水勢稍緩,災民揪住樹枝,被人救出水面,於是,此樹被街坊老人譽為「神樹」。大樹至今枝繁葉茂,老當益壯地守護在古街口。

重建後的街道,又恢復了往日的繁榮:一船船大米、地瓜絲、掛面運到瑞安,一擔擔海鮮挑迴文成,最多時,老街接納的日訪客量超過千人。街面上,瑞安話、農村土話、閩南話不絕於耳。

街的南首是一個古渡口,上客點有一個古老的涼亭,過去涼亭邊有人就地賣海鮮,現村民在此修建了一間觀音廟。涼亭年歲已高,木質座椅都已被磨蹭得凹陷,現出清晰的木紋。當年用木船過渡,一支竹篙在清水裡劃撥,魚兒時常跳出水面。現在因水庫蓄水導致水面變寬,木船換成鐵帆船。

老街上現在只有零星幾間店鋪,賣雜貨或老式裁縫店。今年78歲的陳大媽,當年用100元錢買了一台西湖牌腳踏縫紉機,如今還能為村民做老式衣服。近15年來,老街的新房子不斷蓋起,村裡年富力強的都走出山外,現只剩下婦女和老人30人左右。

入海商埠——九里匯街

地點:位於莘塍九里,距今約120年。

溫瑞塘河從這里流過,因為眾多水系均由街旁的伍公河匯入飛雲江入海,「九里匯」由此得名。此處聚集著潘姓,號稱「九里潘」。昔日,街沿河道里全是手劃小船。採收農忙,走親訪友,置辦日用,都穿梭河上。沿岸榕樹、民居、石橋、祠堂、廟宇交相點綴。

九里匯老街長約300米,面河而建,但現在都被商戶搭建的巨大雨棚遮蓋,街頭顧客稀少,賣的都是些簡單便宜的小物件。九里匯走到今天,已變得陳舊、不起眼。

曾幾何時,九里匯是飛雲江入海口處的一個商業重鎮。飛雲江南岸、瑞安城、上望的居民都到九里匯來購買生活必需品。

在上望人還沒下海捕魚前,董田人就已將在海邊灘塗上捕捉到的新鮮海鮮拿到九里匯集市叫賣。清晨,竹器店裡的篾匠,抱出毛竹,放到青石板路上,用篾刀噼噼啪啪地將圓竹破開。在這清脆悅耳的破竹聲中,老街開始忙碌起來。河埠頭的長鏈上栓滿了農民趕集的木船,街道上人流如織,摩肩擦背,九里匯天天是鬧市,天天是大集。

「乾生」南貨店裡的香菇、木耳、糖果都是緊俏貨,出現排隊購物的景象,天天門庭若市。東街頭的「同仁」葯店,葯杵聲聲,丹葯飄香,學徒一大早就忙著中葯切片炮製。準星細小精確的小秤桿在抓葯者的眼裡像是玩魔術一般,交易的銀角子往抽屜里扔得啪啪地響,金元券大把地捆起,堆放在一起……

舊時,端午節和八月十五是老街熱鬧的巔峰期。且不說街市是如何的熱鬧非凡,單單就是沿街的河面上已是畫船錦簇。30多米寬的河面上本來空闊,碧水紋絲不動,但只聞一陣鑼鼓聲傳來,從上望過來的20多隻龍舟瀟灑游出,九里的30多隻龍舟已備槳待命,董田的龍舟也在不遠處的橋下鑼聲大作,不一會,河面上全部是龍舟,因為中間有強悍的劃手正在比賽,其餘的船隻靠岸停歇,留下一條逼仄的小道讓他們一決雌雄。岸上的小販們甩著喉嚨,叫賣莘塍五香乾。

而八月十五,九里匯變得格外的斯文和喜慶,從「乾生」南貨店開始,有許多書畫擺出,手繪的,印刷的,一毛多一張,紅彤彤的映紅半邊河水。

如今,街上還有一些做竹篾的、做圓木的,店堂狹窄擁擠簡陋,整條街像是一個濃縮了的民間手工作坊。因為上望、莘塍都有大的農貿市場建成,老街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沒落了。

五地中心——湖嶼橋街

地點:湖嶺鎮大同村,距今600多年。

湖嶼橋街與瑞安、平陽、文成、青田、永嘉的距離都在70公里左右,曾為商旅雲集、百業繁盛的著名村街。

湖嶼橋街位於湖嶺三十二溪畔,呈現的街道建築為清末民初風貌,這是一條集聚鄭姓的古街道。據《鄭氏宗譜》記載,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1398年)就有鄭姓人家在此居住。但至今保存的老街建築可能為清末民初。

老街背靠溪水,自東向西約500米,兩側都是2層清末店鋪,石木結構、四扇擋板店門,青磚黛瓦,店面之間有風火牆相隔,有徽派建築韻味,老街在中途向右折了一個彎,顯示了小巷深深。據資料顯示,目前該街保存完整的民居計85間,另有祠堂、老宮、岳殿、將軍廟等4座。

今年92歲的潘鶴齡老人介紹,民國元年三十二溪發生罕見大洪水,附近街道全部被淹。災後,當時的政府撥款修建了三十二溪防波堤。27歲那年,他從桂峰黃林搬到老街,開了一家染布店,當時的三十二溪除了這條街,其餘地方都是農田,街道遠看像一個農庄。那時老街上布滿棉花店、布店、南貨店和鹽店。

老街的格局和遺存,每處都透漏著老街的昔日繁華和富足。這里的老居民都記得,民國期間,這條街上最大的南貨店叫「鄭裕豐」。如今還可見到一家臨街95-97號叫「鄭永昌」的南北貨店,分前後兩進,前為店堂後為住家。二層是走馬樓,臨街挑出的額樑上雕刻精美花卉瑞獸,牆柱上浮繪著許多栩栩如生的戲曲人物。

湖嶼橋街的繁華中包涵著精緻,在200號原「周太昌」布店舊址就能輕松找到註解。連接前後兩進民居的是古老的月棟門,它也是這條街上最美的一處商用宅第,牆柱、欄桿、藻井都為鏤空的花鳥,雕刻精細。店主的商貿興隆、家大業大可見一斑,同時庭院的淡雅味道也可窺屋主的一點墨趣。

街上如今有很多陳舊的剃頭店,使用的座椅和電推剪均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舊物,剃頭師傅大多為60多歲的老師傅,刮鬍子還用小刷子刷出肥皂泡塗抹。老街中途還有一家鐵匠鋪,兩位皮膚黝黑的男子正在敲打一把鐮刀。

這條街上走出過許多華僑,其中原羅馬華僑華人聯合總會會長潘仲騫先生,8歲時就隨祖父移居湖嶼橋街。

街盡頭有一座四角涼亭,其上一副楹聯令人尋思:為名忙為利忙忙裡偷閑少坐坐;謀衣苦謀食苦苦中作樂多談談。可見古湖嶼橋人也並非不懂休閑和豁達。

一線街道——

林垟老街

地點:位於林垟林南村,始建於明清,現存為民國時建築。

林垟的美,美在水雲之鄉、人文豐富。但在林南村還有一條古街道,實在令人稱奇。古時候這里為萬全(船)垟,與平陽縣的萬全平原同屬東吳國造船基地,已然聲名顯赫。

因這里土地肥沃,是溫州的糧倉,在明清和民國時期,林垟一直是商賈繁榮之地,古街道溢滿濃濃商氣。

林垟街,沿河鄰水而建,狹長幽深,街鋪屋檐幾近相接,最近處不到一尺距離,屋檐挨著屋檐,店鋪傍著店鋪,被稱為「一線古街」。有的老店仍採用木板店撻和挑簾的招牌廣告。老店鋪里都賣一些農家的土特產和風味食品,加工一些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不少作坊仍採用傳統的製作方式,連李毓蒙發明的彈花機在這里還可以見到。

村民不無惋惜地告知,這條街本來歷史悠久,但不料在民國年間遭遇大火,一條繁榮無比的街道在大火中毀於一旦,今天所能見到的老店鋪都是災後重建而成。

如今「一線古街」雖然沒有了當年的熱鬧繁華,但村姑們漿洗河埠頭,小船悠悠往來的場景宛在。街頭的大榕樹高大挺拔,老房子較為完整的部分保存在16號一段。

據悉,老街過去是一個傳統文化集大成的地方,有街頭賣藝的、賽龍舟、中元河燈等。傳統小吃有風仙、巧食、白糖(麥芽糖)、薑糖、枇杷梗、炒米糖、芥菜飯、油雞卵、咸餅等。

遍布街巷之中有許多老宅院,可以證明當時這里是飛雲江南岸的重鎮名村。小鎮上還留存著陳宅、謝宅、柯宅、金宅等古屋。這些宅院如今尚有族人居住,他們依然保留著悠閑淡泊的生活方式,耕讀和商讀的氣息濃郁。

尾 聲

老街在慢慢變老,雖古韻宜人,含義凝重,是一筆不可多得的人文和商業財富,但現代文明的滾滾車輪奮勇向前,老街的艱難固守,如果僅靠原居民的艱難支撐,不知還能堅持多久?老街的明天究竟在哪裡?但願老街留下的不僅是記憶!

熱點內容
單良猜成語 發布:2024-10-29 03:16:52 瀏覽:26
名人敬老的故事 發布:2024-10-29 03:16:11 瀏覽:913
金飛講故事2013 發布:2024-10-29 03:10:51 瀏覽:905
傑克和露絲真實故事 發布:2024-10-29 03:01:01 瀏覽:403
詩歌與成語 發布:2024-10-29 02:44:39 瀏覽:608
形容植物的成語 發布:2024-10-29 02:38:05 瀏覽:28
成語船 發布:2024-10-29 02:33:51 瀏覽:495
成語帶天 發布:2024-10-29 02:26:48 瀏覽:486
早晨成語 發布:2024-10-29 02:25:20 瀏覽:516
成語大全影 發布:2024-10-29 02:07:09 瀏覽: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