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偷窺故事

偷窺故事

發布時間: 2024-10-19 04:23:51

A. 我們為什麼愛偷窺

彭礪青圖書館館員,香港
現代社會一個無可避免的特徵,就是人們無法逃避偷窺經驗的公開化,這也讓人忘記了「偷窺」(peeping)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其實,它來自中世紀早期英國考文垂的傳說。相傳某領主橫征暴斂,其妻子戈黛娃(Godiva)遂以裸身騎馬在城內遊行,以勸服丈夫採取輕徭薄稅。據說,當時規定平民百姓在戈黛娃遊行期間關門閉窗,不許偷窺,裁縫湯姆在匙孔內偷窺,就瞎了眼。這則故事就成為「偷窺狂」(PeepingTom)一詞的來源,而peep這個字也意味著從匙孔中偷看。戈黛娃的故事說明了,在上古至中世紀社會,對於淫穢事物的禁忌固然與神聖有某種微妙關系,它不許世俗平民隨便接觸,否則必遭天譴。
偷窺與暴露狂的關系
相對於英語的PeepingTom,voyeur這個法語名詞雖然意思相近,後者本來卻泛指「觀看者」,沒有民間傳奇的神秘色彩。窺視者與表現欲(或譯暴露狂,exhibitionism)連結成一種朝向對方存在的共生關系,透過網路制度,兩者軒輊難分。其實,它與人際交往和溝通有點關系,網路世界為窺視與表現欲提供平台。在精神分析的角度上,表現欲源自性倒錯,但它也是一種自我欣賞,亦透過被觀看而獲得快感,也藉此從他人眼睛裡反映的自己,來滿足觀看自己的慾望。至於窺視這種行為,則向我們展示了「觀看」背後的其中一種動機,觀看的慾望將不會因為被滿足而止息,因為一旦慾望的禁忌被打破,將永無止境。
然而在現代世界,當個人從宗教社會秩序中解放出來,每個人都成了自己命運和肉體的主宰,不單這種禁忌與神聖解除了關系,這種禁忌更透過個人權利與個體緊密地束縛在一起。在近幾十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出現了一種內向開放的個體間私密虛空間,虛擬身份的對話並不反映出真實世界的話語情境,人們反而依照一套習慣術語而不是個性語言來交談。漸漸地,人們發現互聯網空間並非自由發言的處女地,它只不過開辟了一片新的集體領域,新的習性和禁忌主導了交談或言論。這些習性,亦包括他們基於私密性開始在虛空間里分享個人私隱,尤其是在現實世界被視為敏感(如公開個人資料或挑戰社會道德)的題材。
就社會禁忌來說,裸體並不是全新事物,然而在個人權利和虛空間的影響下,裸體被賦予了另一種性質。在身份顯露的現實世界中,裸照廣為流傳對當事人來說是一種羞辱。但在身份隱藏起來的虛擬空間,人們出於匿名的保護,主動發布自己的裸照,並樂於被很多人看見,網民們因為表現欲的行徑而頌揚這些「自我表現者」。另外,這種自我表現者既受匿名身份保護,又因為網民對自我表現行為的頌揚而成為網路明星。不過,網路世界的匿名背後隱藏著真實世界暗角里的窺視者,當兩個世界以震盪的方式連接時,如出位表現欲或出位言談被廣為流傳,因而激發「人肉搜索」的揭露甚至醜化。這種個人自由在虛擬世界的泛濫又轉回來侵犯了個人隱私,這真是一種吊詭的現象。
從真暴露到假暴露
尼茲維奇《我愛偷窺》這本書試圖列舉網路世界中與偷窺有關的林林總總的現象,並剖析這些曾流行於美國本土的網路事件,以探討這些事件背後的「窺視」本質。尼茲維奇是這類網路的資深管理者,深諳其中操作邏輯,但他不要討論的媒體不限於網路,也包括電視上的真人秀節目。其實,由期待窺視而萌生的表現欲,因為表現者欲成為明星的強烈慾望,加上電視台等媒體的收看率考慮,而迅速變質成為造假的表演。這無疑是我們對真實體驗的期許所誘發的,其結果卻與這種期許有極大落差。
尼茲維奇在書中討論不少表現欲個案,例如一位化名派美(Padme,《星球大戰》女主角的名字)的女子,在網路上公開自己露屁股、自慰和替丈夫口交的照片,因而點擊率高達百多萬。然而這位派美無意成為A片女星,這位普通的在職女性只是想被注意而已。這位派美就像許多上載裸照的女性一樣,不露面,靠匿名來保護自己不受表現欲的副作用影響,不過(一如其他不露面裸照女性)她的博客越成功,就越難維持網路與真實世界間的平衡。
這些例子在真實的虛擬世界中俯拾即是,問題是對問題的洞察有多深,而在這方面,本書作者無疑觀察入微,他經常以一針見血的語言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派美的事例令他看到網路世界中的人早已去人性化,他們「把日常生活供給『系統』,好能聲明且重申我們的個體性」。這里的「系統」指網路世界上運作表現欲和窺視的機制,我們不會與它抗爭,相反,我們就向它暴露一切,包括我們的身份、生活,我們的體驗。「商品化」正是第二章所要討論的問題。
這些暴露從一開始的時候是「真實」的,當與商業或娛樂事業接觸的時候,就變成虛假。這種現象反而反映了「窺視」的需求有多大,娛樂媒體甚至製作各種各樣的真人秀節目,以模擬真實來滿足其需要。
偷窺與隱私的關系
更重要的是,在「窺視」文化背後,「私隱權」還有多少價值?在第六章,作者從一份問題調查說起,問卷調查員向大學生詢問金錢、社交、私隱等項目在對個人重要性的排位,結果發現私隱排位比較後。這反映在人的諸項需要中,私隱不及人際溝通來得重要,我們害怕寂寞,渴望溝通,「人類共通性」(humanuniversals)讓人們寧願犧牲個人私隱也要藉連結感驅走孤獨,而這非關金錢與名聲。
作者以1604年英國法院「一個人的住家就是他的城堡」的判決作為「私隱權」誕生的年份,這則法律保護擁有城堡又不違反國王法律的公民。到了威廉·皮特當首相的時代,這條英國法律又擴大到屋漏兼逢夜雨的平民百姓,保障貧窮的人不受國王的警察破門而入的干擾。美國立國後,美國政府又為私隱權加上了保障金錢和財產的條件,於是隱私權又與財產和成就掛鉤。
(來源:南方都市報南都網)這些有關私隱權的法律條文,都先假設一個私人空間。然而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我們的社會(或社群)已經改變了,居住及生活環境(甚至公私領域)亦已改變,例如上班族長時間與他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天花板下,我們怎樣釐定他們的私隱權范圍﹖這種釐定原則又能否實施﹖更重大的問題是,對於私隱權的保護仍然敵不過與他人產連結感的誘惑,雖然城堡是安全的,可是城堡的保護就意味著孤獨,所以不少人不理私隱被侵犯,也要公開個人私隱,這是因為自工業革命以來的個人主義趨勢,將人與人的關系徹底隔離,所以我們要不擇手段地尋回人際關系。然而究其實,「窺視」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將我們與他人隔離。當代社會是「透明社會」,但「窺視」和「表現欲」讓人越來越喪失真實的自我,網路上建立的關系也無法比擬真實世界的友誼或人際關系,而且「窺視」也更難對他人產生真實的感覺。最令作者憂慮的是與這種文化附生的全球監視技術,這些現代科技已為不少國家政府採用以監視人民的一舉一動。
(來源:南方都市報南都網)縱覽全書,作者承認「窺視」文化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現象,但他比一般道德論者提出了更深刻、更矛盾的看法。在第七章(最後一章),作者對這種文化趨勢提出了懷疑的看法,他勸告女兒不要犧牲個人私隱,但保護私隱意味著返回自我的城堡,也錯過了見證這種文化出現的機會。全書對「窺視」文化頗多針砭其弊端的批判,但在批判了「窺視」、揭露「私隱權」的脆弱性以後又如何呢?作者無疑以社會、文化等恢宏角度揭示此一看似簡單現象背後的復雜意涵,也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他的答案就是生命中總有一些謎一樣的神秘事物,不容分享,面對洶涌的「窺視」文化,我們必須堅持生命中部份事物的謎樣性,事實上,有很多經驗也無法化簡為他人所知曉的模樣。當私隱權失落後,我們只有堅持自身有其不可被理解或知覺的特性,這也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熱點內容
一首歌的故事 發布:2024-10-19 06:13:49 瀏覽:681
故事稿的格式 發布:2024-10-19 06:11:36 瀏覽:507
我們的故事500 發布:2024-10-19 06:11:34 瀏覽:594
洞里成語 發布:2024-10-19 06:02:25 瀏覽:341
有行字成語 發布:2024-10-19 06:01:43 瀏覽:39
俠字成語 發布:2024-10-19 05:52:28 瀏覽:668
力游成語 發布:2024-10-19 05:47:21 瀏覽:845
1比1成語 發布:2024-10-19 05:39:30 瀏覽:650
尊重他人故事 發布:2024-10-19 05:39:29 瀏覽:513
士字開頭的成語 發布:2024-10-19 05:14:36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