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的故事
㈠ 托物言志的作文之蓮藕
我的家鄉巴河鎮是一個坐落在長江之濱的水鄉小鎮。那裡不但有美麗的湖光山色,而且有豐富的物產資源,最聞名的要數蓮藕了。
說起家鄉的蓮藕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聽爺爺的爺爺說:從前有一隻美麗的仙鶴,嘴裡叼著一顆仙丹從家鄉上空飛過,不小心把嘴裡的仙丹掉進了巴河的芝麻湖裡,從此家鄉芝麻湖裡就長出了我們現在吃的蓮藕。
家鄉的蓮藕支兒長,個兒大,皮白肉嫩。剛挖出來的蓮藕只要用水把泥巴洗干凈,就可以看見它真正的顏色,白光光,胖乎乎,真是出污泥而不染。但與眾不同的是家鄉的蓮藕比一般的藕多一個藕眼,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三眼一排,距離相等,的確美。外婆常對我說:「你吃了家鄉的蓮藕會比別人多長個心眼,比別人更聰明。」聽了這句話後,我每次都是搶著吃,現在的聰明可能就是多吃蓮藕吃出來的吧!
家鄉的蓮藕不但外表好看,吃起來更別有一番風味。吃蓮藕的時候十分有趣,你咬上一口,藕斷絲連,再把剩下的藕往下一拉,會拉出很長的絲來。微風一吹,藕絲沾在臉上癢癢的。如果多咬幾口,藕絲飄在下巴上,真像一位飄著白須的百歲老人,別有一番風趣。除生吃以外還有很多種吃法:炒藕片吃,煨藕湯喝。每逢佳節,各家各戶就會把藕切成半寸厚的圓片,再在九個孔中塞滿肉餡,外麵糊上一層麵粉,用油一炸,金黃鬆脆,可饞人了,這還是我家鄉「夾三元」餐館的一道名菜。台灣同胞回家探親都要點上這道名菜,以表達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但我最愛吃的還是藕粉圓子,咬一口既甜又細膩,回味無窮,越吃越愛吃。你如果到我的家鄉來做客,我一定讓你把家鄉特產蓮藕吃個夠。
㈡ 澤畔藕的關於澤畔藕的傳說和故事
1959年新中國十年大慶,澤畔村送到農業展覽館的一棵白蓮藕,長九尺有餘,重二十斤,被稱為藕王。 郭沫若副委員長品嘗了澤畔藕後,稱贊不已,當場賦詩一首。
澤畔村屬古堯山縣,因位於大陸澤畔而得名。澤畔藕自永樂年間從山西傳入,歷代村民以種藕為生。隨著後來黃河改道,湖水退縮,澤畔村逐漸成為陸地,但是當地農民種藕之風不減,並摸索出改坑塘種植為鋪池而做,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清水蓮藕。
農歷穀雨,天氣漸暖,藕農著手鋪池。開池時要燒香進供,燃放鞭炮,以此敬拜荷花仙子。澤畔藕不用坑塘,而是在上好地塊挖土三尺,開正方形或長方形深池,每家少則半畝,多則二三畝。池底平整之後,大水漫灌。然後根據池之大小,邀請十幾人、幾十人赤腳踩踏。踩池人分行列隊,一遍遍翻來覆去地踩,直到把池底踩成不滲不漏為止。
藕池踩好後上底肥,不用豬圈肥、牲口糞,全是豆餅、花籽餅和芝麻醬,粉碎後和土拌勻,鋪多半尺厚。然後把一塊塊種藕埋進土裡,再澆上半池井水。池水平靜靜、光閃閃,清澈見底,明如玻璃,亮若銀盆,微風起時,波光鱗鱗,十分動人。為了保持一定水位,三兩天澆一遍水,水熱蒸發快時,轆轆不停,這就是清水蓮藕。
澤畔藕生長期長,進入臘月才出池,專供春節享用。一般現挖現賣,帶泥出售。洗凈後如美人玉臂,胴體和斷面孔管都呈橢圓狀,大概與池底堅硬有關。席上澤畔藕片,白瑩瑩,脆生生,遇醋不變色。縣志上說它潔白如玉,美味可口,營養豐富,全身是葯。澤畔藕節是一種名貴中葯,收斂止血有奇效,主治吐血、鼻衄等症。 據地方誌載,明永樂年間,連續兩年,山西居民遷到現在的北京和河北一帶落戶。當時山西洪洞縣某村馬氏二弟兄,平素喜愛養魚、種藕。盛夏一日,馬老大在槐樹下納涼,入睡後做了一個夢,夢見老二在前邊跑,一位仙女手持荷花在後邊追;仙女追老二,老大追仙女。老大醒來後告訴一位長者,說他做了一個蹊蹺的夢,長者聽罷哈哈大笑說:「你做的夢有名堂,名日荷花托夢。今天是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正是荷花仙子生日。夢中的仙子就是荷仙。荷仙追老二,表明蓮藕欲隨老二東遷京畿;你在後邊追,表明荷仙為您指引明路。夢是好夢,你應該隨老二同地落戶,可別錯拿主意。」老大聽了長者一番話,下決心隨胞弟遷居澤畔;從此,馬氏弟兄便來到這里種大白蓮藕。既然「澤畔藕」與荷仙有關,一輩傳一輩,越傳越神。到了明朝靖年間,「澤畔藕」竟打進皇宮,得到了皇帝和娘娘的賞識,列為貢品。
大約在嘉靖二十年前後,澤畔村一帶連年鬧水災。這時有位秀才馬存敬,自告奮勇攜帶聯戶請願書到縣衙、府衙請求赦免錢糧。知縣、知府做不了主,於是馬存敬傾家盪產三進北京請願,憑其三寸不爛之舌,通過前門一家藕商,跟當朝太監掛上了鉤,以「澤畔藕」為贈禮,二人交上了朋友。時值正宮娘娘鬧病,吃不香、睡不好。太臨乘機獻上「澤畔藕」,並奏明馬存敬請願的事。娘娘好奇地吃了點「澤畔藕」,還真的好了病。「神藕」能治娘娘的病,一時成為爆炸性能新聞;那太監一躍成為正宮娘娘身邊的紅人。「澤畔藕」真的「神」起來了。於是,皇帝下聖旨,免除澤畔村的錢糧。為了紀念馬存敬進京請願,村民捐款刻制了五通石碑,分別存放在北京、大名、順德、唐山和澤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