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小飾品的故事

小飾品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4-10-16 07:34:59

⑴ 少數民族飾品的故事

苗銀:從明代起,苗族銀飾即在局部地區具備了識別婚否的功能,如今,這種功能已十分普及。在大多數情況下,銀飾主要是用來裝飾未婚女性的。在貴州清水江及郡 柳江流域,銀飾盛裝對主人具有三種含義。其一,表示穿戴者已進入青春期。按習俗規定,未及竿的女孩不能穿戴銀飾盛裝,亦不能使用成年女性的銀飾。進入蘆筏場,有著行竿禮的意義。其二,表示穿戴者尚未婚配。苗族女性一旦婚嫁生育後,即要按規定改裝。其三,表示穿戴者欲求偶。多數地區的蘆肇場,環佩叮當的銀飾盛裝代表一張通行的入場券,是向圍觀的後生展示自己的資格證書,否則,再俊俏的姑娘也只能做一名旁觀者。許多單件的銀飾都是末婚女性的專用飾物,已婚婦女即使擁有也不能使用,如貴州黎千苗族的銀羽發替,反排苗族的銀瓢頭排,黃平苗族的銀圍腰鏈,雷山苗族的銀角、銀花發替,施洞苗族的銀扇、銀衣等等,舉不勝數。

苗族已婚婦女通常在脫去一身銀裝後,只保留發替、耳環、手鑷等少數幾種銀飾。但在不少地方,按習俗規定已婚者有自己的專用銀飾,未婚者不得佩戴。貴州雷山桃江婦女的已婚標志為一把寬大的銀花梳,從江筆和婦女是一支誠形發替,郡勻壩固婦女為插在譬頂的帶鏈銀暫,丹寨八寨婦女則為一文精美的蝶替。銀飾雖不多,但插在蒙譬青布上分外惹眼。惠水擺金婦女的銀替,只有在她們參加 葬儀時才佩戴。已婚婦女的專用銀飾除了符號意義,更有其實用性,適應她們婚後改變的發譬的需要。

劍河苗族流行的女性鎖式耳環,是一個典型的例證。耳環需由母親在女兒進入青春之日親手給她戴上,直到女兒出嫁時親手取下,換上墜蝶式耳環。當地至今仍流傳著關於 鎖式耳環的故事。傳說一個名叫娘阿瑟的姑娘,聰明美貌,機勇過人。有一次,她獨力斬殺瞬精,險些反被其噬,幸得太陽神之子相助,將瞬精殺死,才為當地除掉禍害,兩人也因此墜入愛河。臨分手時,太陽神之子送給娘阿瑟一對鎖式耳環,希望娘阿瑟對愛情忠貞。娘阿瑟則回贈一弔鎖項圈,表示不準心上人移情別戀。《釋名》日:穿耳施珠日檔(耳環),此本出於蠻夷所為也。蠻夷婦女輕淫好走,故以此琅擋垂之。今中 國人效之耳。在此,傳說同史籍記載互為印證,耳環的最初創意是為了警示婦女要忠實於愛情。至今,耳環的原始寓意淡化幾天,但在劍河苗族的服飾習俗中,卻還是婚否的一種標志。

在某些苗族地區的戀俗中,銀飾作為規定的示情物或定 情物出現。織金苗族姑娘節日求偶時的暗示標志是一襲彩綉背扇,其上必綴一排銀鈴吊。姑娘身後的背扇一則展示她心靈手巧,二則暗示她具有生育能力,銀飾則表現她家的富有。都勻壩固苗族青年互贈規定的銀飾作為定情物,所有後生送給姑娘的定情物都是一隻銀八寶鞋,而所有的姑娘毫無 例外地都回贈一個銀煙盒。

銀飾在某些地區還是苗族男性的婚否標志。貴州黎平苗族男性喜戴項圈,未婚時戴三件,婚後戴一件。迸入20世紀80年代後,佩戴的圈數有所增加,末婚為五件以上,婚後為三件。

作為一種包容性很大的載體,銀飾還經常通過紋樣的寓意表達出某種祈願。老鼠向來為人類所厭惡,曾有施洞藝人卻以踞伏在花叢呻的老鼠為飾。這是出自家有餘糧才有老鼠的構思。苗族許多地方的耳環都以催米蟲為造型,其構思亦同出一轍。在銀衣片上經常出現的魚紋、葫蘆紋,則寓意多籽(子),表達出對生育的企盼。

雲南文山苗族流行一種人蕉紋銀胸吊飾,形狀、大小都 同長命鎖相似。不同的是,長命鎖表達了一種祈願,而它卻記錄了一段傳說。相傳此女的苗族祖先初到該地,不知是否應該留下來,正值猶豫之時,適見一株芭蕉苗破土而出,轉瞬間長成大樹,結滿果實。驚奇萬狀的人們感到這是神的指示,遂決定定居於此。根據這一傳說,不難推斷出該分支的苗族先民曾依靠芭蕉果腹,度過了一次性命做關的飢荒。於是,心存感念的人們便將芭蕉樹的形象永久地鑄進了他們所佩戴的銀飾之中。人蕉紋銀胸吊飾體現出苗族銀飾的又一種功能作用。

苗族銀飾根植於苗族文化的深土,置身於圖騰、宗教巫術、歷史、民俗生活的包圍,社會功能和文化內涵得到了極大的擴展。作為民族的外部標志,它起到維系內部的作用作為崇拜物,它把同一祖先的子孫緊緊地凝聚在一起作為巫術器具,它從心理上 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作為婚否標志,它給人們的婚戀生活帶來良好的秩序作為願望的表達,它為人們張開了憧憬的雙翼。意識的物化決定了苗族銀飾作為傳統文化的保守屬性,使得它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被淘汰,也不會因現代文明的沖擊而搖然。

三色銅: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沒有登臨帝位,而是給天子做大臣。
當堯帝在位的時候,洪水滔天,浩浩盪盪,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為此非常憂愁。堯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說鯀可以。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間是徐州:在這個地區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帶也可以種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個蓄水湖,東原的水也都退去。這里的土質呈紅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叢生,漸漸繁茂。田地屬上中,即第二等,賦稅屬中中,即第五等。進貢的物品是供天子築壇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雞,嶧山南面生產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濱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魚類,還有用竹筐盛著的纖細潔凈的黑白絲綢。進貢時,走水路通過淮水、泗水,然後轉入黃河。淮河與大海之間是揚州:彭蠡(lǐ,里)匯成了湖泊,成了鴻雁南歸時的棲息之地。松江、錢塘江、浦陽江在那裡入海,震澤地區也獲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樹木高大。這里的土質濕潤。田地屬下下,即第九等,賦稅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時可居第六等。進貢的物品是三色銅,瑤、琨等美玉和寶石,以及竹箭,還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毛)牛尾和島夷人穿的花草編結的服飾,以及用竹筐盛著的有貝形花紡的錦緞,有進根據朝廷的命令進貢包好的橘子、柚子。這些貢品都經由大海、長江進入淮河、泗水。
荊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荊州:這個地區有長江、漢水注入大海。長江的眾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業已疏導,雲澤、夢澤也治理好了。這里的土質濕潤,田地屬下中,即第八等,賦稅居上下,即第三等。進貢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銅,以及椿木、柘(zhè,蔗)木、檜木、柏木,還有粗細磨石,可做箭頭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別是可做箭桿的竹子箘(jùn,郡)簬(lù,路)和楛(hù,戶)木是漢水附近三個諸侯國進貢的最有名的特產,還有包裹著和裝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時濾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著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絲帶。有時根據命令進貢九江出產的大龜。進貢時,經由長江、沱水、涔水、漢水,轉行一段陸路再進入洛水,然後轉入南河。
三色銅是貢品

檀木飾品:檀木的故事
檀.梵語是布施的意思,因其木質堅硬,香氣芬芳永恆,色彩絢麗多變且百毒不侵,萬古不朽,又能避邪,故又稱聖檀。世界上僅存有沈檀、檀香、綠檀、紫檀、黑檀、紅檀等,而且數量極其有限。其質地緊密堅硬、色彩絢麗多變、香氣芬芳永恆,且百毒不侵,又能避邪治病,所以人們常常把它作為吉祥物,以保平安吉祥。綠檀因其特性高貴,在我國古代宮廷極為流行,大官貴族都普遍佩戴。 綠檀木放置時間的越久顏色越綠,木質散發出獨特的檀香味;因自然生長極慢,自然存量極為有限,比一般的紅木 ......
明代朝廷用紫檀起初在我國南部采辦,後因木料不足,遂派員定期赴南洋采辦,因此儲存了許多紫檀木料,因紫檀生長緩慢,非數百年不能成材,南洋的紫檀經明代採伐幾欲殆盡,明末清初,世界所產紫檀木絕大部分都匯集中國。清代早期還使用明代的庫存。清代中葉以後,庫存用完,貨源一時中斷,因此,清中葉以後製作傢具就以紅木代替紫檀了。
國外對紫檀更是惜之如寶,據說拿破崙墓前有一隻15厘米長的紫檀木棺槨模型,參觀者無不驚慕。後來西洋人來到北京,見種種大型器物,才知道紫檀的精英盡聚北京。遂多方收買運送回國。現在歐美尚存的紫檀器物,絕大多數都中從北京運去,由此可見紫檀傢具的珍稀。

發簪: 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里,早就有了關於發簪的記錄,發簪是指用來固定和裝飾頭發的一種首飾。《辭海》里有這樣的解釋:簪,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史記.滑稽列傳》里說:「前有墮珥,後有遺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之句。中國少數民族有傳統的用簪來固發、美發之俗,其發簪種類繁多,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唐宋時期及以後各代,是發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畫中的眾多婦女就是插滿花簪的形象。唐代畫跡中也有眾多滿頭插簪的婦女形象。《宋書.行志》記載:「宋代元嘉六年民間婦女結發者,...頭上有花插簪梳等飾」。宋代陸游《入蜀記》記載當時西南一帶的女子頭飾為「插銀釵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明清時期,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近現代,隨著人們的發式的改變,發簪在漢族中已失去了許多固有的意義,而逐漸衰亡。但在少數民族中仍然流行,許多少數民族婦女盛裝時,仍保留著發簪滿頭的習尚。如滿族婦女盛裝時常插的「大扁方」銀簪,形狀為扁長形,簪面有素也有花紋圖案,已婚婦女穿插髻間,既固發又起美飾作用。苗族女子將長發挽髻於頂,發間插飾7、8根尖頭銀簪。黎族新娘頭上,排列插飾10幾根銀發簪,顯得古樸典雅,美觀大方。從今天各民族的發簪質料、形制、款式、工藝特點等,不難看出,中國少數民族的發簪繼承和發展了歷史上各民族發簪的風格,融入了濃郁的地區特點和民族特色。許多民族插飾發簪除了固發和美飾外,還把它當作男女成年的標志,有的民族還把發簪當做護身符插於發間,以祈願得到神靈的佑護。發簪還是如今一些地區少數民族男女青年首選的定情信物。廣西東蘭一帶的壯族、瑤族有春節擊銅鼓祈年的習俗,每年春節,未婚女子常用銀簪連同自己的發辮一起敲擊銅鼓,並將銀簪作為定情物贈送給在場的意中人收留。這是男女之間最珍貴的禮物,婚後,丈夫要將銀簪奉還妻子,插回妻子的頭上,以祈願生活幸福,白頭偕老。

熱點內容
吞象成語 發布:2024-11-24 08:42:33 瀏覽:248
擴字成語 發布:2024-11-24 08:42:27 瀏覽:238
復雜的成語 發布:2024-11-24 08:37:41 瀏覽:406
虛實成語 發布:2024-11-24 08:33:14 瀏覽:819
猜成語市 發布:2024-11-24 08:31:46 瀏覽:745
早字開頭的成語 發布:2024-11-24 08:30:13 瀏覽:992
華西村的故事 發布:2024-11-24 08:19:54 瀏覽:572
美洲故事長沙 發布:2024-11-24 08:18:37 瀏覽:924
患是什麼成語 發布:2024-11-24 08:13:12 瀏覽:952
老虎河成語 發布:2024-11-24 08:02:58 瀏覽: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