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的故事
Ⅰ 關於大豆之父的小故事
大豆之父:孫寰
這是從人民網COPY的:
孫寰:「千萬別叫我雜交大豆之父」
彤宇 王柏濤
5月11日,育成世界第一個商用大豆雜交種———「雜交豆1號」的吉林省農科院研究員孫寰,在剛剛開完全院「關於開展向孫寰同志學習活動」的大會之後與同事們交流。
孫寰在吉林省農科院工作的36年裡,不管當工人,還是搞科研,他都盡心盡力地去做每一件事。早在10年前,他在省科技廳支持下獲得世界首例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的時候,有人就曾預測他很可能成為「雜交大豆之父」。前幾年,根據他研究進展情況,有人已經開始在這樣稱呼他。記者就曾多次聽到他十分客氣地糾正:千萬不要叫我什麼「雜交大豆之父」。
20年前,孫寰在美國進修期間,目睹了當今的和歷史上的兩個大豆王國在大豆產業上的巨大差距。美國靠中國大豆品種資源和加工技術起家,投入大量資金、人力和物力用於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可以說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跨越了中國幾千年走過的道路,成為霸主。
大豆產業異軍突起是美國農業的一大奇跡,而奇跡的背後是全面的科技創新。當時,孫寰心裡很不舒服,也有點不服氣。然而,科學就是科學,不服也得服。中國大豆生產最薄弱的一環是單產低,如果能大幅度提高單產,有可能縮短差距。孫寰認為要達到這一點,種植雜交種是首選。當時他所在的美國那家實驗室,大豆雄性不育研究在國際上首屈一指,但卻沒有開展與生產雜交種密切相關的細胞質雄性不育研究。如果在該領域有所突破,即可在學術上有創新,又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在這種背景下,孫寰選定了一生的研究方向———大豆雜種優勢利用。回國後,他立刻開始了大豆雜優利用科學領域里的長途跋涉,雖然也有不被人理解時惆悵、失敗和挫折的痛苦,但更有成功時的喜悅。在育成世界上第一個大豆細胞質雄性不育系之後,又實現了「三系」配套,在世界上20多個國家申請發明專利,並已獲得中國和美國專利授權。雜交大豆的育成和育種技術的攻克,標志著大豆雜優利用研究進入實用化、產業化階段。
談到體會,孫寰說,科學家首先應有創新意識,有責任感。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家是創新專業隊,科教興國的重任在身。那種安於現狀,滿足在低水平上重復別人走過的路,不應是科學家的價值觀。
還有其他的:http://www.shuangyang.gov.cn/ReadNews.asp?NewsID=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