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國家的故事

國家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4-10-04 23:26:52

A. 有哪些關於國人為國家爭氣的故事

國人為國家爭氣的故事有:

1、楊利偉:

2003年07月,經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選評委員會評定,具備了獨立執行航天飛行的能力,被授予三級航天員資格。時為中校軍銜。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

他和技術專家的創舉使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10月15日,晉升上校軍銜。10月16日,楊利偉成為了全國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

2、黃緯祿:

黃緯祿長期從事導彈武器系統研製工作,他成功的領導中國第一發固體潛地戰略導彈的研製。他提出「一彈兩用」設想,將潛地導彈搬上岸。

研製成功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武器系統,這兩個型號的研製成功,為中國固體戰略導彈研製提供了理論依據,探索出中國固體火箭的研製規律,填補了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空白。

3、任新民:

任新民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領導組織了中程、中遠程、遠程液體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試驗;向太平洋預定海域發射遠程彈道式導彈的飛行實驗,任首區總指揮。

組織研製「長征1號」運載火箭;組織氫氧發動機、「長征3號」運載火箭和整個通信衛星工程的研製試驗;領導組織了用「長征3號」運載火箭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擔任「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總工程師等。

曾獲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項、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獲中國載人航天工作突出貢獻者功勛獎章、「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等。

4、錢學森:

錢學森在力學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工作。他在空氣動力學方面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聲速流動相似律,並與卡門一起,最早提出高超聲速流的概念,為飛機在早期克服熱障、聲障,提供了理論依據, 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高亞聲速飛機設計中採用的公式是以卡門和錢學森名字命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此外,錢學森和卡門在30年代末還共 同提出了球殼和圓柱殼的新的非線性失穩理論。

5、王大珩:

王大珩是中國航天相機技術研究的開拓者,20世紀60年代中,他在長春光機所組建空間對地攝影技術組,後來以這個組的技術骨幹為基礎,在北京擴建了中國首支航天相機研製隊伍。在他的主持下,1975年成功研製出首台航天相機。

在初期的型號研製中,他極力主張棱鏡掃描式全景相機,實現大面積對地普查觀測;採用同步對星體攝影作為定位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以後多次相機總體方案論證會上,王大珩十分關注空間惡劣熱真空環境下光學系統及光機結構的動力學特性,保障了相機在空問的穩定運行並獲得高清晰度圖像。

B. 國家的興衰與個人的小故事

臣子與國家興衰的小故事(竊以為這種比較討老師喜歡^_^)我整理了一些,喜歡對你有用,呵呵:
一、唐朝魏徵: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巨鹿(今屬河北)人。少孤貧,曾出家為道人。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敗,降唐。歸唐後跟隨李建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後,任諫議大夫。後任秘書監,參預朝政,封鄭國公。魏徵與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一對君臣:魏徵敢於直諫,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採納。因此,他們被稱作理想的君臣。
(一)
玄武門之變後,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發,東宮有個官員,名叫魏徵,曾經參加過李密和竇建德的起義軍,李密和竇建德失敗之後,魏徵到了長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過事,還曾經勸說建成殺害秦王。
秦王聽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來。
魏徵見了秦王,秦王板起臉問他說:「你為什麼在我們兄弟中挑撥離間?」
左右的大臣聽秦王這樣發問,以為是要算魏徵的老賬,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卻神態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可惜那時候太子沒聽我的話。要不然,也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秦王聽了,覺得魏徵說話直爽,很有膽識,不但沒責怪魏徵,反而和顏悅色地說:「這已經是過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徵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徵介面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隻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徵進來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見,迴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四)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後,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後,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後很少見太宗發那麼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徵!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後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麼?」
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徵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二、宋朝王安石:謀臣
王安石變法
由於深得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王安石明確提出理財是宰相要抓的頭等大事,闡釋了政事和理財的關系,並認為,只有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才能解決好國家財政問題。執政以後,王安石繼續發揮了他的這一見解。在改革中,他把發展生產作為當務之急而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雖然強調了國家政權在改革中的領導作用,但他並不贊成國家過多地干預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反對搞過多的專利征榷,提出和堅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張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導下,變法派制訂和實施了一系列新法,從農業到手工業、商業,從鄉村到城市,展開了廣泛的社會改革。與此同時,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改革軍事制度,以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強化對廣大農村的控制;為培養更多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對科舉、學校教育制度也進行了改革。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第一次罷相。次年復拜相。王安石復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三、明朝方孝儒:忠臣

方孝儒,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初浙江海寧人。他是一代名儒宋濂的得意門生,是當時的大儒。他博學強記,通曉經史,文章蓋世。洪武二十五年被蜀獻王特聘為世子之師,並為其讀書處題額「正學」,時人遂尊稱其為「方正學」。
明建文帝即位後,將方孝儒招至南京,委以翰林侍講學士之職。建文帝年紀尚輕,缺乏治國治軍的本領。因方孝儒是他的老師,更受到百般信賴和倚重,「國家大事,輒以咨之」。方孝儒對建文帝赤膽忠心,全力扶持。建文帝害怕他的叔叔們王權過大,擁兵為患,就採用齊秦、黃子澄的削藩建議,但遭到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諸王的反對。方孝儒替建文帝起草了一系列征討燕王的詔書和檄文。

朱棣在攻下南京後,篡得大明皇位。迫令方孝儒為他起草即位昭書。方孝儒反對朱棣篡權,寧死不從,擲筆於地說:「死即死耳,詔書不草!」燕王大聲說:「詔不草,滅汝九族!」方孝儒針鋒相對的說:「莫說九族,十族何妨!」朱棣又反復勸說方孝儒:「不要自找苦吃,我欲效法周公輔佐成王。」方孝孺依然還是不屈服,他說「好,我寫!」他從地上拾起筆來,大書四字「燕賊篡位」。

朱棣大怒,他命人拿刀來從方孝孺的嘴角直割到耳旁,並將他投入監獄。見方孝孺仍不屈服,朱棣就下令把方孝孺在午門內凌遲處死。

相傳明宮午朝門內丹墀上的血跡石,即為方孝儒鮮血所濺而成。古代帝王處死大臣,一般都在刑部天牢、鬧市行刑,或者推出午門外斬首,在午門內殺人是沒有先例的。由此可見朱棣對方孝儒怨恨之深。方孝儒在就義前,作絕命賦道:「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可求?嗚呼哀哉,庶我不尤!」朱棣處死方孝儒後,仍不解心頭之恨,下令滅他十族。方孝孺的九族加上他的朋友、門生也算作一族,共873人,全部處死,行刑就達7日之久。

四、清朝吳三桂:逆臣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明天啟末年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州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曾在北京短暫逗留,遍識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吳偉業稱其為「白皙通候最少年」。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4月13日,發兵二十餘萬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吳三桂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並平滅陝西等地的流寇余部,並滅四川軍閥張獻忠,結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其孫吳世璠 繼位 ,退據雲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

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卻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敢為愛情失去江山的人,使一代梟雄李自成命喪其手的人。
諸多的悲劇與無奈造就了他色彩鮮明、復雜多變的人生性格:既有「沖冠一怒為紅顏」的真情實感;又有愛江山甚於愛美人的殘暴與貪婪;他反復無常,言而無信,仕明叛明,聯闖破闖,降清反清……人生之善與惡,無一不在他身上迸發……然而,作為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台上卻又是最最關鍵的籌碼。曾左右了當時的歷史走向。因此,後人對其評價多是毀譽參半、亦揚亦異的。很難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繹出的那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變故。

熱點內容
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 發布:2024-10-05 00:01:15 瀏覽:597
光陰故事吉他譜 發布:2024-10-05 00:01:13 瀏覽:829
成語盡有 發布:2024-10-04 23:40:03 瀏覽:97
成語什麼七八 發布:2024-10-04 23:27:34 瀏覽:619
故事的故事迅雷下載 發布:2024-10-04 23:27:26 瀏覽:338
國家的故事 發布:2024-10-04 23:26:52 瀏覽:534
韓國恐怖故事3 發布:2024-10-04 23:26:38 瀏覽:753
廣播講故事 發布:2024-10-04 23:23:46 瀏覽:299
做錯事的成語 發布:2024-10-04 23:15:20 瀏覽:109
鼻子猜成語 發布:2024-10-04 23:10:44 瀏覽: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