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佛小故事

佛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4-09-30 04:44:06

㈠ 找一些有禪意的佛語小故事

1、神秀與慧能
在南北朝的時候,佛教禪宗傳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師,弘忍大師當時在湖北的黃梅開壇講學,手下有弟子五百餘人,其中翹楚者當屬大弟子神秀大師。神秀也是大家公認的禪宗衣缽的繼承人。弘忍漸漸的老去,於是他要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就對徒弟們說,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禪意的詩),看誰做得好就傳衣缽給誰。這時神秀很想繼承衣缽,但又怕因為出於繼承衣缽的目的而去做這個畿子,違法了佛家的無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來,在院牆上寫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的去照顧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而這種理解與禪宗大乘教派的頓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當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這個畿子的時候,都說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時候,弘忍看到了以後沒有做任何的評價。因為他知道神秀還沒有頓悟。

而這時,當廟里的和尚們都在談論這首畿子的時候,被廚房裡的一個火頭僧—慧能禪師聽到了。慧能當時就叫別人帶他去看這個畿子,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慧能是個文盲,他不識字。他聽別人說了這個畿子,當時就說這個人還沒有領悟到真諦啊。於是他自己又做了一個畿子,央求別人寫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有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後世有人說他是十世比丘轉世),他這個畿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是一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看到這個畿子以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邊上的人說是慧能寫的,於是他叫來了慧能,當著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說:寫得亂七八糟,胡言亂語,並親自擦掉了這個畿子。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就走了。這時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於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時候去了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金剛經》這部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並傳了衣缽給他。然後為了防止神秀的人傷害慧能,讓慧能連夜逃走。於是慧能連夜遠走南方,隱居10年之後在莆田少林寺創立了禪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這件事以後,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沒有追到。後來神秀成為梁朝的護國法師,創立了禪宗的北宗。

2、放下
老和尚攜小和尚遊方,途遇一條河;見一女子正想過河,卻又不敢過。
老和尚便主動背該女子趟過了河,然後放下女子,與小和尚繼續趕路。小和
尚不禁一路嘀咕:師父怎麼了?竟敢背一女子過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後
終於忍不住了,說:師父,你犯戒了?怎麼背了女人?老和尚嘆道:我早已
放下,你卻還放不下!

3、只因繩未斷
民國初年,有自恃聰明的年輕農夫在村裡閑逛時,偶然看到一頭瘋牛被人用粗繩拴在樹上,似乎很痛苦。

他靈機一動,想到了旁邊的寺廟里有一僧人似有道行,便想去試探一下。

入廟後,見僧人正在樹下打坐,他便走上前打個招呼,並依剛才所見隨口問道:

「阿彌駝佛!為何團團轉?」

沒想到僧人頭也沒抬,依然入定模樣,口中卻念念有詞:

「阿彌駝佛!只因繩未斷。」

農夫大驚,忙問道:「大師怎麼知道我在問什麼?」

「我並不知道你在詢問何事。」僧人搖頭說。「但我知道大凡整天暈頭漲腦團團轉的,無論人神鬼畜,都是被什麼東西羈絆住了,不是繩子絞索,就是名利貪欲。」

農夫有些迷糊,可似乎又有些醒悟。他嘟囔說:「大師,我說的是牛,它被人拴在樹上,所以團團轉。」

「萬事一理。你說的是牛,我說的是萬有。」大師睜開眼,微微笑道。「不論是牛,還是人,只要有所執著,便猶如上了套,團團轉就是必然的了。所執的東西越貪婪荒誕,團團轉的程度就越深。如此下去,牛會成瘋牛,人會成瘋狗,最終墮至阿鼻地獄。如此而已。」

「哦,大師,我有些明白了。那,如何解脫呢?」農夫變得謙恭了,小聲說道。

僧人站了起來,輕咳一聲道:「阿彌駝佛,解脫之道很簡單。《西遊記》世人皆知,裡面有「悟凈」、「八戒」、「悟空」三位師兄弟,而悟空本領最高,那不就告訴你解脫之道么?」

「先要誠心向善,滌除妄念,讓心境變得一塵不染;然後要戒除惡習,有所不為;再後才可以了悟萬事皆空的佛界,成就一個無貪無欲的靈魂啊。」僧人也不管農夫是否能聽懂了,繼續說。

年輕的農夫呆了,他原來看《西遊記》只看個熱鬧,豈知其中竟有這么高深的佛理!此時,他腦子里想著樹下那頭牛,彷彿看到的是一個貪得無厭的鬼魂。

「我且問你。」農夫耳邊響起僧人的話語,「我知道你們叫我們『和尚』或『僧』,可你知道什麼是『和尚』或『僧』」么?」

「不知,請大師賜教。」農人趕緊說。

「和尚、僧都是外來梵語,和尚就是『親老師』,僧就是『清凈、干凈的人』,所以想不團團轉,就先要有僧的心境;想要解脫,就得拜你的『親老師』啊。呵呵。」寺僧頷首作揖,有些俏皮地笑著說。

農夫有些窘了。但他很滿足,因為他從此在心裡告別了「瘋牛」,他已知曉如何不再團團轉了。正所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希望對你有用

㈡ 佛教小故事長篇

貧女施燈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難行能行的布施,深深感動了許多人。

一無所有的貧女難陀,生活總是在衣衫襤褸、飢寒交迫中度過,貧乏困頓的命運,使她必須藉著乞討過生活,生命對她而言,只有卑微與貧*,以及毫無希望的明天。然而,一個因緣改變了她……。

那天,在蕭颯的寒風中,難陀用抖擻的雙手乞討了整日,終於得到了一文錢,這是她用來裹腹支撐生命的唯一。

但是,燃燈供佛的消息,震憾了她的心!目睹舍衛城的王臣百姓,虔誠的用種種名貴香油、精製華燈點燃光明供養佛陀,貧女不禁心生贊嘆:「佛陀住世多麼希有難得啊!」此時,點燈供佛的心願,就像一株幼苗快速的在她心中生長起來。「多麼令人慚愧啊!因為過去少植善因,所以今生如此貧窮困苦,即使想要供佛,都是那麼的窘迫匱乏。」她握緊手中僅有的一文錢;並不是不知道,如果沒有這文錢,今夜註定又要在飢餓中度過寒夜,但是她想點燈供佛的願心卻是如此堅定、義無反顧。

這微薄的一文錢,只能買最粗糙、最少量的油,但是難陀至誠恭敬的心卻比燈還光明。賣油的老販見她食不得飽,卻願意為了點燈供佛而忍耐飢寒,心中深受感動,不禁多加了幾倍的油,助成了她的心願。

黑夜來臨了!上至王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無不以至誠的心點燃供佛的燈;如同一條光明的河流,照亮著舍衛城。貧女難陀也在人群中,恭敬的點起油燈。

當微弱的燈火點燃在黑夜中,卑微的生命彷彿也隨著燈光而改變,難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富足與安樂。在長跪供養佛陀時,難陀想到自己的貧窮苦難,更想到所有在闇夜流轉的眾生,心中許下心願:「願此光明照徹十方,令一切有情皆得出離生死苦海,得無上大樂!」

隨著黎明到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卻發生了!不論再珍貴的油燈,都耐不住長夜而油盡燈枯,所有的燈火都已燃盡,或被目蓮尊者吹熄。唯有貧女的燈,縱使傾最大的神通也無法熄滅,目蓮尊者簡直驚訝極了!是誰點燃的燈火?即使傾聲聞聖者的智慧神通亦不能熄滅!

「目蓮,供養這盞燈的主人,發了救度眾生的大願。即使引取四大海水來灌注,也無法將之熄滅。這是一盞用至誠大願點燃的燈,由於至誠懇切,所以燈明無盡。」佛陀指著貧女的燈,微笑著解開目連尊者的疑惑。

此時,難陀再度來到精舍,虔誠恭敬地頂禮佛陀。佛陀知貧女發了無上道心,便為之說法,並授記說:「二十劫後,你將得作佛,廣度眾生,名號燈光,具足十號。」感動的淚水自貧女的眼角緩緩滑落,想到佛陀住世的難遭難遇,貧女即刻長跪合掌,祈求佛陀准許她剃度出家。之後,她精進修持,成為德行高潔、受人景仰的比丘尼。

省思

安定富足的生活,或許難以想像貧女施燈的無畏與堅定;但我們卻願意發願在生活中日日施燈,即使是最貧乏困頓的時候,都要難行能行,布施、供養、禮敬一切眾生,如同燃燈供養諸佛的心,念念相繼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㈢ 尋幾個出自佛經的小故事

1,母鹿斷腸

晉朝許遜,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省汝南縣)家住南昌,少年時代,喜武功,善射箭,愛好打獵。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隻小鹿,鹿母痛憐愛子,奮不顧身,沖向小鹿,以舌舔傷痕,因箭深傷重,小鹿不救身死,鹿母慘痛徘徊悲鳴,也死在當場。

許遜見此情景,十分驚奇,當剖開母鹿腹部時,發現柔腸寸寸斷裂,惻隱之心,油然而生,只好就地埋葬。原先母鹿因哀憐兒子慘死,悲傷過度,以至腸斷。真君大生悔恨,感悟人畜雖然有別,愛子之心,天性相同,怨艾自己,竟然如此殘酷,傷害了天地骨肉之情。

於是折斷弓箭,從此不現畋獵。之後薦舉為孝廉,官旌陽縣令,感晉室朝政紊亂,棄官司歸隱,追隨仙人吳猛受三清法要,入深山潛修,證了仙道。

於是周遊江湖以道術為民除害。太康初年飛升成仙。因常顯靈跡濟世,宋帝追封為神功妙濟真君,也簡稱為許真君。

2,孫真人救龍子傳方

孫思邈,唐朝京兆華原人,七歲就學,便能日誦千餘字,弱冠善談庄老及百家學說兼好釋典。精於陰陽推步醫葯之學。

當他尚未成就仙道時,有一次外出遇見村童,捕捉一蛇,毆打戲弄,蛇身出血將死。孫真人憐憫蛇無辜遭受傷害,便向村童買回,用葯敷治救活,然後放生於草澤中。

經過月余,孫真人在靜坐間,見一位青衣少年前來邀請,真人跟隨,到了世人稱羨的水晶宮,見頭戴合帽,身穿絳衣的龍王出來迎接,延請上座並說:「小兒前日出遊,被人所傷,幸遇道人拯救,不勝感激。」

即召青衣小官出來,再三拜謝,並殷勤設宴款待,留住三天,臨行拿出奇珍異寶贈送,以表謝意。

孫思邈堅持不受說道:「久聞龍宮甚多醫病秘方,願能傳我,以救世人,遠勝金玉。」龍王為感激救子之情,便贈送玉笈三十六方。命仆護送真人到家。經過屢次試驗均有靈效,於是編入千金方中傳世,從此醫術更加精通,行醫救人無算。

之後證了仙品,活到一百二十歲,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早上起床,沐浴更衣,遺下形體,仙化而去。經過月余,形體顏貌不變,舉屍入棺,輕如空衣,時人都驚奇贊嘆!世稱為孫真人。

5,玄奘大師與心經的故事

有一天玄奘來到恆河岸邊,看見數千人聚集在一齊,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先是婆羅門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當地傳統,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選一個年輕男子扔進河裡。當天正好選中了一個,他的家人個性悲哀,與此男子哭作一團。

正在依依不捨之際,他們忽然看見來了一個外國和尚(玄奘大師),當即笑逐顏開、歡喜若狂,立即將玄奘捆了起來,准備讓他代替那個年輕男子。

玄奘告訴他們:「如果你們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沒辦法,但我作為一個出家人,可不能夠把這天的經念完等我念完經,你們怎樣處置都能夠。」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隨即開始念《心經》,三遍過後,天空烏雲密布、電閃雷鳴。所有人都個性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給放了。

從此以後,玄奘對般若總集的《心經》更加重視。他所翻譯的《心經》,與藏譯、其他漢譯本相比,雖然較短,但卻受過觀音菩薩的特殊加持。

據說他從印度取經回來時,念及和尚所賜《心經》的恩德,准備好好報答一番。誰知當他到原先的地方,不僅僅是老和尚,連那個寺院也消失無蹤了。後人都說老和尚是觀音菩薩的化現。

㈣ 求佛經故事,短小,精悍,內涵豐富,越多越好

(一)愚人食鹽喻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返為其患。譬彼外道聞節飲食可以得道。即便斷食或經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餓無益於道。如彼愚人。以鹽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復爾

(二)愚人集牛乳喻

昔有愚人將會賓客。欲集牛乳以擬供設。而作是念。我今若豫於日日中[谷-禾+牛]取牛乳。牛乳漸多卒無安處。或復酢敗。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臨會時當頓[谷-禾+牛]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母子。各系異處。卻後一月爾乃設會迎置賓客。方牽牛來欲[(殼-一)/牛]取乳。而此牛乳即干無有。時為眾賓或嗔或笑。愚人亦爾。欲修布施。方言待我大有之時。然後頓施。未及聚頃或為縣官水火盜賊之所侵奪。或卒命終不及時施。彼亦如是

(三)以梨打頭破喻

昔有愚人頭上無毛。時有一人以梨打頭。乃至二三悉皆傷破。時此愚人默然忍受不知避去。傍人見已而語之言。何不避去乃往受打致使頭破。愚人答言。如彼人者憍慢恃力痴無智慧。見我頭上無有發毛謂為是石。以梨打我頭破乃爾。傍人語言。汝自愚痴雲何名彼以為痴也。汝若不痴為他所打。乃至頭破不知逃避。比丘亦爾。不能具修信戒聞慧。但整威儀以招利養。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傷破反謂他痴。此比丘者亦復如是

(四)婦詐稱死喻

昔有愚人。其婦端正。情甚愛重。婦無直信後於中間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傍夫舍離己婿。於是密語一老母言。我去之後。汝可齎一死婦女屍安著屋中。語我夫言。雲我已死。老母於後伺其夫主不在之時。以一死屍置其家中。及其夫還。老母語言汝婦已死。夫即往視信是己婦哀哭懊惱。大[廿/積]薪油燒取其骨。以囊盛之晝夜懷挾。婦於後時心厭傍夫便還歸家。語其夫言。我是汝妻。夫答之言。我婦久死。汝是阿誰妄言我婦。乃至二三猶故不信。如彼外道聞他邪說心生惑著。謂為真實永不可改。雖聞正教不信受持

(五)渴見水喻

過去有人。痴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頭河。既至河所對視不飲。傍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愚人答言。君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爾時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譬如外道僻取其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將來無得道分流轉生死。若彼愚人見水不飲為時所笑。亦復如是

(六)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昔有愚人養育七子。一子先死。時此愚人見子既死。便欲停置於其家中。自欲棄去。傍人見已而語之言。生死道異當速庄嚴致於遠處而殯葬之。雲何得留自欲棄去。爾時愚人聞此語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當葬者。須更殺一子停擔兩頭乃可勝致。於是便更殺其一子。而檐負之遠葬林野。時人見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憚改悔。默然覆藏自說清凈。或有知者即語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護明珠不使缺落。汝今雲何違犯所受欲不懺悔。犯戒者言。苟須懺者更就犯之然後當出。遂便破戒多作不善。爾乃頓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殺一子。今此比丘亦復如是

(七)認人為兄喻

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復多錢財舉世人間無不稱嘆。時有愚人見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爾者彼有錢財須者則用之是故為兄。見其還債言非我兄。傍人語言汝是愚人。雲何須財名他為兄。及其債時復言非兄。愚人答言。我以欲得彼之錢財認之為兄。實非是兄。若其債時則稱非兄。人聞此語無不笑之。猶彼外道。聞佛善語貪竊而用以為己有。乃至傍人教使修行不肯修行。而作是言。為利養故取彼佛語化道眾生。而無實事雲何修行。猶向愚人為得財故言是我兄。及其債時復言非兄。此亦如是

(八)山羌偷官庫喻

過去之世有一山羌。偷王庫物而遠逃走。爾時國王遣人四齣推尋捕得將至王邊。王即責其所得衣處。山羌答言。我衣乃是祖父之物。王遣著衣實非山羌。本所有故不知著之。應在手者著於腳上。應在腰者返著頭上。王見賊已集諸臣等。共詳此事而語之言。若是汝之祖父已來所有衣者應當解著。雲何顛倒用上為下。以不解故。定知汝衣必是偷得非汝舊物。藉以為譬。王者如佛寶藏如法。愚痴羌者猶如外道。竊聽佛法著已法中。以為自有然不解故布置佛法迷亂上下。不知法相。如彼山羌得王寶衣。不識次第顛倒而著。亦復如是

(九)嘆父德行喻

昔時有人於眾人中。嘆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盜。直作實語兼行布施。時有愚人聞其此語便作是念言。我父德行復過汝父。諸人問言。有何德行請道其事。愚人答曰。我父小來斷絕淫慾初無染污。眾人語言若斷淫慾雲何生汝。深為時人之所怪笑。猶如世間無智之流。欲贊人德不識其實。反致毀呰如彼愚者。意好嘆父言成過失此亦如是

(一○)三重樓喻

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無所知。到余富家見三重樓。高廣嚴麗軒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財錢不減於彼。雲何頃來而不造作如是之樓。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語言。今可為我造樓如彼。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作樓。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復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雲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為我作最上者。時人聞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能精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餘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羅漢果。亦為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

(一一)婆羅門殺子喻

昔有婆羅門自謂多知。於諸星術種種技藝無不明達恃己如此。欲顯其德遂至他國。抱兒而哭。有人問婆羅門言。汝何故哭。婆羅門言。今此小兒七日當死。愍其夭傷以是哭耳。時人語言。人命難知計算喜錯。設七日頭或能不死。何為豫哭。婆羅門言。日月可暗星宿可落。我之所記終無違失。為名利故至七日頭自殺其子以證己說。時諸世人卻後七日聞其兒死。咸皆嘆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錯。心生信服悉來致敬。猶如佛之四輩弟子為利養故自稱得道。有愚人法殺善男子詐現慈德。故使將來受苦無窮。如婆羅門為驗己言殺子惑世

(一二)煮黑石蜜漿喻

昔有愚人煮黑石蜜。有一富人來至其家。時此愚人便作是念。我今當取黑石蜜漿與此富人即著少水用置火中。即於火上以扇扇之望得使冷。傍人語言下不止火扇之不已雲何得冷。爾時人眾悉皆嗤笑。其猶外道不滅煩惱熾然之火。少作苦行卧蕀刺上。五熱炙身而望清涼寂靜之道。終無是處。徒為智者之所怪笑。受苦現在殃流來劫

(一三)說人喜嗔喻

過去有人。共多人眾坐於屋中。嘆一外人德行極好。唯有二過。一者喜嗔。二者作事倉卒。爾時此人過在門外聞作是語便生嗔恚。即入其屋擒彼道己愚惡之人以手打撲。傍人問言何故打也。其人答言。我曾何時喜嗔倉卒。而此人者道。我順喜嗔恚。作事倉卒。是故打之。傍人語言。汝今喜嗔倉卒之相即時現驗。雲何諱之。人說過惡而起怨責。深為眾人怪其愚惑。譬如世間飲酒之夫。耽荒沉酒作諸放逸。見人呵責返生尤疾。苦引證作用自明白。若此愚人諱聞己過。見他道說返欲打撲之

(一四)殺商主祀天喻

昔有賈客欲入大海。入大海之法要須導師然後可去。即共求覓得一導師。既得之已相將發引至曠野中。有一天祠當須人祀然後得過。於是眾賈共思量言。我等伴黨盡是親親如何可殺。唯此導師中用祀天。即殺導師以用祭祀。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窮困死盡。一切世人亦復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寶。當修善法行以為導師。毀破善行。生死曠路永無出期。經歷三塗受苦長遠。如彼商賈將入大海。殺其導者迷失津濟終致困死

(一五)醫與王女葯令卒長大喻

昔有國王產生一女。喚醫語言。為我與葯立使長大。醫師答言。我與良葯能使即大。但今卒無方須求索。比得葯頃王要莫看。待與葯已然後示王。於是即便遠方取葯經十二年。得葯來還與女令服將示於王。王見歡喜即自念言。實是良醫。與我女葯能令卒長。便敕左右賜以珍寶。時諸人等笑王無智。不曉籌量生來年月。見其長大。謂是葯力。世人亦爾。詣善知識而啟之言。我欲求道願見教授。使我立得善知識。師以方便故教令坐禪觀十二緣起。漸積眾德獲阿羅漢。倍踴躍歡喜而作是言。快哉大師。速能令我證最妙法

(一六)灌甘蔗喻

昔有二人共種甘蔗。而作誓言。種好者賞。其不好者當重罰之。時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極甜。若壓取汁還灌甘蔗樹。甘美必甚得勝於彼。即壓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返敗種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世人亦爾。欲求善福恃己豪貴。專形俠勢迫脅下民陵奪財物。用作福本期善果。不知將來反獲其患殃。如壓甘蔗彼此都失

(一七)債半錢喻

往有商人貸他半錢久不得償。即便往債前有大河。雇他兩錢然後得渡。到彼往債竟不得見。來還渡河復雇兩錢。為半錢債而失四錢。兼有道路疲勞乏困。所債甚少所失極多。果被眾人之所怪笑。世人亦爾。要少名利致毀大行。苟容己身不顧禮義。現受惡名後得苦報

(一八)就樓磨刀喻

昔有一人。貧窮困苦為王作事。日月經久身體羸瘦。王見憐愍賜一死駝。貧人得已即便剝皮。嫌刀鈍故求石欲磨。乃於樓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來下而剝。如是數數往來磨刀。後轉勞苦憚不能數上。懸駝上樓就石磨刀。深為眾人之所嗤笑。猶如愚人毀破禁戒。多取錢財以用修福望得生天。如懸駝上樓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一九)乘船失釪喻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釪墮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舍之而去後當取之。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釪。諸人問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覓取。問言。於何處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復問言。失經幾時。言失來二月。問言。失來二月。雲何此覓。答言。我失釪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又復問言。水雖不別汝昔失時乃在於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爾時眾人無不大笑。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橫計苦困。以求解脫。猶如愚人失釪於彼而於此覓

(二○)人說王縱暴喻

昔有一人說王過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無理。王聞是語即大嗔恚。竟不究悉。誰作此語。信傍佞人捉一賢臣。仰使剝脊取百兩肉。有人證明此無是語。王心便悔索千兩肉用為補脊。夜中呻喚甚大苦惱。王聞其聲問言。何以苦惱取汝百兩。十倍與汝。意不足耶。何故苦惱。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頭。雖得千頭不免子死。雖十倍得肉。不免苦痛。愚人亦爾。不畏後世貪渴現樂苦切眾生。調發百姓多得財物。望得滅罪而得福報。譬如彼王割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補。望使不痛無有是處

(二一)婦女欲更求子喻

往昔世時有婦女人。始有一子更欲求子問余婦女。誰有能使我重有子。有一老母語此婦言。我能使爾求子可得。當須祀天。問老母言。祀須何物。老母語言。殺汝之子取血祀天必得多子。時此婦女便隨彼語欲殺其子。傍有智人嗤笑罵詈。愚痴無智乃至如此。未生子者竟可得不。而殺現子。愚人亦爾為未生樂自投火坑。種種害身為得生天

百喻經卷第一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在鵲封竹園。與諸大比丘菩薩摩訶薩及諸八部三萬六千人俱。是時會中有異學梵志五百人俱。從座而起白佛言。吾聞佛道洪深無能及者。故來歸問唯願說之。佛言甚善。問曰。天下為有為無。答曰。亦有亦無。梵志曰。如今有者雲何言無。如今無者雲何言有。答曰。生者言有死者言無。故說或有或無。問曰。人從何生。答曰。人從谷而生。問曰。五穀從何而生。答曰。五穀從四大火風而生。問曰。四大火風從何而生。答曰。四大火風從空而生。問曰。空從何生。答曰。從無所有生。問曰。無所有從何而生。答曰。從自然生。問曰。自然從何而生。答曰。從泥洹而生。問曰。泥洹從何而生。佛言。汝今問事何以爾深。泥洹者是不生不死法。問曰。佛泥洹未。答曰。我未泥洹。若未泥洹雲何得知泥洹常樂。佛言。我今問汝。天下眾生為苦為樂。答曰。眾生甚苦。佛言。雲何名苦。答曰。我見眾生死時苦痛難忍。故知死苦。佛言。汝今不死亦知死苦。我見十方諸佛不生不死故知泥洹常樂。五百梵志心開意解求受五戒。悟須陀洹果。復坐如故。佛言。汝等善聽。今為汝廣說眾喻百喻經卷第二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入海取沉水喻 賊盜錦綉用裹氀褐喻 種熬胡麻子喻 水火喻 人效王眼瞤喻 治鞭瘡喻 為婦貿鼻喻 貧人燒粗褐衣喻 牧羊人喻 雇借瓦師喻 估客偷金喻 斫樹取果喻 送美水喻 寶篋鏡喻 破五通仙眼喻 殺群牛喻 飲木筒水喻 見他人塗舍喻 治禿喻 毗舍闍鬼喻

(二二)入海取沉水喻

昔有長者子。入海取沉水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直。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無量方便勤行精進仰求佛果。以其難得便生退心。不如發心求聲聞果速斷生死作阿羅漢

(二三)賊偷錦綉用裹氀褐喻

昔有賊人入富家舍。偷得錦綉即持用裹故弊氀褐種種財物。為智人所笑。世間愚人亦復如是。既有信心入佛法中修行善法及諸功德。以貪利故破於清凈戒及諸功德。為世所笑亦復如是

(二四)種熬胡麻子喻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以為不美。熬而食之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種之後得美者。便熬而種永無生理。世人亦爾。以菩薩曠劫修行因難行苦行以為不樂。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羅漢速斷生死其功甚易。後欲求佛果終不可得。如彼燋種無復生理。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二五)水火喻

昔有一人事須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灌盛水置於火上。後欲取火而火都滅。欲取冷水而水復熱。火及冷水二事俱失。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還復念其妻子眷屬。世間之事五欲之樂。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復如是

(二六)人效王眼瞤喻

昔有一人。欲得王意。問餘人言雲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王意者。王之形相汝當效之。此人即便後至王所。見王眼瞤便效王瞤。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耶。何以眼瞤。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瞤故效王也。王聞是語即大嗔恚。即便使人種種加害擯令出國。世人亦爾。於佛法王欲得親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長。既得親近。不解如來法王為眾生故種種方便現其闕短。或聞其法見有字句不正。便生譏毀。效其不是。由是之故。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墮於三惡。如彼效王。亦復如是

(二七)治鞭瘡喻

昔有一人。為王所鞭。既被鞭已。以馬屎拊之欲令速差。有愚人見之心生歡喜。便作是言。我決得是治瘡方法。即便歸家語其兒言。汝鞭我背。我得好法今欲試之。兒為鞭背以馬屎拊之以為善巧。世人亦爾。聞有人言修不凈觀。即得除去五陰身瘡。便作是言。我欲觀於女色及以五欲。未見不凈。返為女色之所惑亂。流轉生死墮於地獄。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二八)為婦貿鼻喻

昔有一人。其婦端正唯其鼻丑。其人出外見他婦女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作念言。我今寧可截取其鼻著我婦面上不亦好乎。即截他婦鼻持來歸家急喚其婦。汝速出來與汝好鼻。其婦出來即割其鼻。尋以他鼻著婦面上。既不相著復失其鼻。唐使其婦受大苦痛。世間愚人亦復如是。聞他宿舊沙門婆羅門有大名德而為世人之所恭敬得大利養。便作是念言。我今與彼便為不異。虛自假稱。妄言有德。既失其利。復傷其行。如截他鼻徒自傷損。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二九)貧人燒粗褐衣喻

昔有一人。貧窮睏乏。與他客作得粗褐衣而被著之。有人見之而語之言。汝種姓端正貴人之子。雲何著此粗弊衣褐。我今教汝當使汝得上妙衣服。當隨我語終不欺汝。貧人歡喜敬從其言。其人即便在前然火。語貧人言。今可脫此粗褐衣著於火中。於此燒處當使汝得上妙欽服。貧人即便脫著火中。既燒之後於此火處求覓欽服都無所得。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從過去身修諸善法得此人身。應當保護進德修業。乃為外道邪惡妖女之所欺誑。汝今當信我語修諸苦行。投岩赴火舍是身已。當生梵天長受快樂。便用其語即捨身命。身死之後墮於地獄備受諸苦。既失人身空無所獲。如彼貧人亦復如是

(三○)牧羊人喻

昔有一人。巧於牧羊其羊滋多。乃有千萬極大慳貪不肯外用。時有一人善於巧詐。便作方便往共親友而語之言。我今共汝極成親愛。便為一體更無有異。我知彼家有一好女。當為汝求可用為婦。牧羊之人聞之歡喜。便大與羊及諸財物。其人復言汝婦今日已生一子。牧羊之人未見於婦。聞其已生心大歡喜重與彼物。其人後復而語之言。汝兒生已今死矣。牧羊之人聞此人語。便大啼泣噓欷不已。世間之人亦復如是。既修多聞為其名利秘惜其法。不肯為人教化演說。為此漏身之所誑惑妄期世樂。如己妻息為其所欺。喪失善法。後失身命並及財物。便大悲泣生其憂苦。如彼牧羊之人亦復如是

(三一)雇借瓦師喻

昔有婆羅門師。欲作大會語弟子言。我須瓦器以供會用。汝可為我雇借瓦師詣市覓之。時彼弟子往瓦師家。時有一人。驢負瓦器至市欲賣。須臾之間驢盡破之。還來家中啼哭懊惱。弟子見已而問之言。何以悲嘆懊惱如是。其人答言。我為方便勤苦積年始得成器。詣市欲賣。此弊惡驢。須臾之頃盡破我器。是故懊惱。爾時弟子見聞是已歡喜而言。此驢乃是佳物。久時所作須臾能破。我今當買此驢。瓦師歡喜即便賣與。乘來歸家。師問之言。汝何以不得瓦師將來。用是驢為。弟子答言。此驢勝於瓦師。瓦師久時所作瓦器少時能破。時師語言。汝大愚痴無有智慧。此驢今者適可能破。假使百年不能成一。世間之人亦復如是。雖千百年受人供養都無報償。常為損害。終不為益。背恩之人亦復如是

(三二)估客偷金喻

昔有二估客。共行商賈。一賣真金。其第二者賣兜羅綿。有他買真金者燒而試之。第二估客即便偷他被燒之金。用兜羅綿裹。時金熱故燒綿都盡。情事既露二事俱失。如彼外道偷取佛法著己法中。妄稱己有。非是佛法。由是之故燒滅外典不行於世。如彼偷金事情都現。亦復如是

(三三)斫樹取果喻

昔有國王。有一好樹高廣極大當生勝果香而甜美。時有一人來至王所。王語之言。此之樹上將生美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樹高廣雖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斷樹望得其果。既無所獲徒自勞苦。後還欲豎。樹已枯死都無生理。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如來法王有持戒樹。能生勝果心生願樂。欲得果食應當持戒。修諸功德不解方便。返毀其禁如彼伐樹。復欲還活都不可得。破戒之人亦復如是

(三四)送美水喻

昔有一聚落。去王城五由旬。村中有好美水。王敕村人。常使日日送其美水。村人疲苦悉欲移避遠此村去。時彼村主語諸人言。汝等莫去。我當為汝白王改五由旬作三由旬。使汝得近往來不疲。即往白王。王為改之作三由旬。眾人聞已便大歡喜。有人語言。此故是本五由旬更無有異。雖聞此言信王語故終不肯舍。世間之人亦復如是。修行正法度於五道向涅盤城。心生厭惓。便欲舍離。頓駕生死不能復進。如來法王有大方便。於一乘法分別說三。小乘之人聞之歡喜以為易行。修善進德求度生死。後聞人說無有三乘。故是一道。以信佛語終不肯舍。如彼村人亦復如是

(三五)寶篋鏡喻

昔有一人。貧窮睏乏。多負人債無以可償。即便逃避至空曠處。值篋滿中珍寶。有一明鏡著珍寶上以蓋覆之。貧人見已。心大歡喜。即便發之見鏡中人。便生驚怖。叉手語言。我謂空篋都無所有。不知有君在此篋中。莫見嗔也。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無量煩惱之所窮困。而為生死魔王債主之所纏著。欲避生死入佛法中修行善法作諸功德。如值寶篋。為身見鏡之所惑亂。妄見有我。即便封著。謂是真實。於是墮落失諸功德禪定道品無漏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如彼愚人棄於寶篋。著我見者亦復如是

(三六)破五通仙眼喻

昔有一人。入山學道得五通仙。天眼徹視能見地中一切伏藏種種珍寶。國王聞之。心大歡喜便語臣言。雲何得使此人常在我國不余處去。使我藏中得多珍寶。有一愚臣輒便往至。挑仙人雙眼持來白王。臣以挑眼更不得去常住是國。王語臣言。所以貪得仙人住者。能見地中一切伏藏。汝今毀眼何所復任。世間之人亦復如是。見他頭陀苦行山林曠野冢間樹下。修四意止及不凈觀。便強將來於其家中種種供養。毀他善法使道果不成。喪其道眼已失其利空無所獲。如彼愚臣唐毀他目也

(三七)殺群牛喻

昔有一人。有二百五十頭牛。常驅逐水草隨時餧食。時有一虎啖食一牛。爾時牛主即作念言。已失一牛俱不全足。用是牛為。即便驅至深坑高岸。排著坑底盡皆殺之。凡夫愚人亦復如是。受持如來具足之戒。若犯一戒不生慚愧清凈懺悔。便作念言。我已破一戒。既不具足。何用持為。一切都破無一在者。如彼愚人盡殺群牛無一在者

(三八)飲木筒水喻

昔有一人。行來渴乏見木筒中有清凈流水。就而飲之。飲水已足即便舉手語木筒言。我已飲竟。水莫復來。雖作是語水流如故。便嗔恚言我已飲竟。語汝莫來。何以故來。有人見之言。汝大愚痴無有智慧。汝何以不去。語言莫來即為挽卻牽余處去。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為生死渴愛。飲五欲鹼水。既為五欲之所疲厭。如彼飲足。便作是言。汝色聲香味莫復更來使我見也。然此五欲相續不斷。既見之已便復嗔恚。語汝速滅莫復更生。何以故來使我見之。時有智人而語之言。汝欲得離者當攝汝六情閉其心意。妄想不生便得解脫。何必不見欲使不生如彼飲水愚人等無有異

(三九)見他人塗舍喻

昔有一人。往至他舍。見他屋舍牆壁塗治。其地平正清凈甚好。便問之言。用何和塗得如是好。主人答言。用稻穀[麩-夫+戈]水浸令熟和泥塗壁故得如是。愚人即便而作念言。若純以稻[麩-夫+戈]不如合稻而用作之。壁可白凈泥始平好。便用稻穀和泥用塗其壁望得平正。返更高下。壁都劈裂。虛棄稻穀都無利益。不如惠施可得功德。凡夫之人亦復如是。聞聖人說法修行諸善。舍此身已可得生天及以解脫。便自殺身望得生天及以解脫。徒自虛喪空無所獲。如彼愚人

(四○)治禿喻

昔有一人。頭上無毛。冬則大寒夏則患熱。兼為蚊虻之所唼食。晝夜受惱。甚以為苦。有一醫師多諸方術。時彼禿人往至其所語其醫言。唯願大師為我治之。時彼醫師亦復頭禿。即便脫帽示之而語之言。我亦患之以為痛苦。若令我治能得差者。應先自治以除其患。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為生老病死之所侵惱。欲求長生不死之處。聞有沙門婆羅門等世之良醫善療眾患。便往其所而語之言。唯願為我除此無常生死之患。常處安樂長存不變。時婆羅門等即便報言。我亦患此無常生老病死。種種求覓長存之處終不能得。今我若能使汝得者。我亦應先自得。令汝亦得。如彼患禿之人徒自疲勞不能得差

(四一)毗舍闍鬼喻

昔有二毗舍闍鬼。共有一篋一杖一屐。二鬼共諍各各欲得。二鬼紛紜竟日不能使平。時有一人來見之已而問之言。此篋杖屐有何奇異。汝等共諍嗔忿乃爾。二鬼答言。我此篋者。能出一切衣服飲食床褥卧具資生之物。盡從中出。執此杖者。怨敵歸服無敢與諍。著此屐者。能令人飛行無掛礙。此人聞已即語鬼言。汝等小遠我當為爾平等分之。鬼聞其語。尋即遠避。此人即時抱篋捉杖躡屐而飛。二鬼愕然竟無所得。人語鬼言。爾等所諍我已得去。今使爾等更無所諍。毗舍闍者喻於眾魔及以外道。布施如篋。人天五道資用之具皆從中出。禪定如杖。消伏魔怨煩惱之賊。持戒如屐。必升人天。諸魔外道諍篋者喻於有漏中強求果報。空無所得。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禪定。便得離苦獲得道果

百喻經卷第二百喻經卷第三

尊者僧伽斯那撰

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估客駝死喻 磨大石喻 欲食半餅喻 奴守門喻 偷氂牛喻 貧人能作鴛鴦鳴喻 野干為折樹枝所打喻 小兒爭分別毛喻 醫治脊僂喻五人買婢共使作喻 伎兒作樂喻 師患腳付二弟子喻 蛇頭尾共爭在前喻 願為王剃須喻 索無物喻 蹋長者口喻 二子分財喻 觀作瓶喻 見水底金影喻梵天弟子造物因喻 病人食雉肉喻 伎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喻 人謂故屋中有惡鬼喻 五百歡喜丸喻

(四二)估客駝死喻

譬如估客遊行商賈。會於路中而駝卒死。駝上所載多有珍寶。細軟上[疊*毛]種種雜物。駝既死已即剝其皮。商主舍行坐二弟子而語之言。好看駝皮莫使濕爛。其後天雨二人頑嚚盡以好[疊*毛]覆此皮。上[疊*毛]盡爛壞皮[疊*毛]之價理自懸殊。以愚痴故以[疊*毛]覆皮。世間之人亦復如是。其不殺者喻於白[疊*毛]。其駝皮者即喻財貨。天雨濕爛喻於放逸敗壞善行。不殺戒者即佛法身最上妙因。然不能修。但以財貨造諸塔廟供養眾僧。舍根取末不求其本。漂浪五道莫能自出。是故行者應當精心持不殺戒

(四三)磨大石喻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經歷日月作小戲牛。用功既重所期甚輕。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磨大石者喻於學問精勤勞苦。作小牛者喻於名聞互相是非。夫為學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識。宜應履行遠求勝果。方求名譽憍慢貢高

熱點內容
什麼鳥什麼什麼成語 發布:2024-09-30 07:09:39 瀏覽:908
安逸的成語 發布:2024-09-30 07:09:31 瀏覽:413
成語浮 發布:2024-09-30 07:07:24 瀏覽:464
成語什麼小 發布:2024-09-30 07:01:44 瀏覽:844
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的故事 發布:2024-09-30 06:41:52 瀏覽:576
火起源故事 發布:2024-09-30 06:27:07 瀏覽:799
成語跎 發布:2024-09-30 06:18:26 瀏覽:474
拜師的故事 發布:2024-09-30 05:52:43 瀏覽:283
秋思小故事400 發布:2024-09-30 05:52:03 瀏覽:843
成語樹葉 發布:2024-09-30 05:49:57 瀏覽: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