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真誠的小故事
事例:
一、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布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
有個大膽的人終於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於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二、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
季布,漢朝人,他以真誠守信著稱於世。時人諺雲:「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意思是說,季布的一句話,比金子還要貴重。後來,季布跟隨項羽戰敗,為劉邦通緝,不少人都出來保護他,使他安全地渡過了難關。最後,季布憑著誠信,還受到漢王朝的重用。
三、李苦禪燒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為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有愧色,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將畫燒毀。事後,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四、經營人心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貨真價實贏得顧客滿門。但其賺錢後便攙雜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
鄭板橋揮毫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眾人觀看,但還是無人進餐。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但鄭板橋卻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為『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為『心』少了這一點。」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經營人生的重要。從此以後,痛改前非,又一次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
名人名言:
1 民無信不立。--孔子
2 誠信為人之本。--魯迅
3 失信就是失敗。--左拉
4 禍莫大於無信。--傅玄
5 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6 一言九鼎重千秋。--陳毅
7 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8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9 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10 信不足,安有信。--《管子》
11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充
12 一言之美,貴於千金。--葛洪
13 言必誠信,行必忠正。--孔子
14 沒有誠實何來尊嚴。--西塞羅
15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荀子
㈡ 求一些關於誠摯或真誠待人的故事
1、真誠的畫家:愛因斯坦經常拒絕作家的采訪或坐著由畫家為他畫像,但有一次,他改變了態度。一天,一位畫家請求為他畫像。愛因斯坦照例回絕道:「不,不,我沒有時間。」「但是,我非常需要靠這幅畫所得的錢啊。」畫家懇切地說。「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愛因斯坦馬上改變了態度,「我當然可以坐下來讓您畫像。」 2、誠實的崔樞:朋友之間物質上的往來,在彼此沒有不良企圖的基礎上,是可以進行的。但是,這種物質往來也需要掌握好一定的度。宋朝王讜的《唐語林》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個叫崔樞的人去汴梁考進士,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達半年之久,兩人成了好朋友。後來。這位商人得了重病,他對崔樞說:「我的病看來是治不好了,按我們家鄉的風俗,人死了要土葬,希望你能幫我這個忙。」崔樞答應了他的請求。商人又說:「我有一顆珍貴的寶珠,價值萬貫,得之能蹈火赴水,願奉送給你。」崔樞懷著好奇的心理接受了寶珠。事後崔樞一想,覺得不妥,怎麼能夠接受朋友這么貴重的禮物呢?商人死後,崔樞在土葬他時就把寶珠也一同放入棺材,葬進墳墓中去了。一年後,商人的妻子從南方千里迢迢來尋找亡夫,追查寶珠下落。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樞。崔樞說:「如果墓沒有被盜的話,寶珠一定還在棺材裡。」於是,官府派人挖墓開棺,果然寶珠還在棺材裡。 3、德蒙與匹西亞斯:德蒙與匹西亞斯是古希臘一對生死之交的好友。一次,匹西亞斯得罪了國王奧尼修斯,被判死刑,將在數日後執行。匹西亞斯想在臨死前見母親一面,並安排一下妹妹。德蒙得知,願為好友在監獄中代刑。國王感到兩人友情至深,答應了他的請求。匹西亞斯回家後處理好家事,急速踏上歸程。就在國王正准備將德蒙處死之際,匹西亞斯返回刑場,德蒙免於一死。國王受到感動,也赦免了匹西亞斯。 4、秦觀與蘇軾的生死之交:當年秦觀一聽到蘇軾因烏台詩案下獄,立刻渡江趕到吳興去問訊。蘇軾被貶黃州,秦觀託人帶去書信及自己的詩作,蘇軾立即寫了回信。後來秦觀受蘇軾連累,也遭貶斥。兩人就在各自的貶地詩書往來,互相勸勉。這期間,兩人在海康相會過一次,秦觀拿出自作的輓詞給蘇軾看,蘇軾撫著秦觀的背,萬分感慨地說:「我常擔心你未能參盡生死之理,現在叫我怎麼說呢?」秦觀拿出自作的輓詞,分明是說自己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看破了生死大關,再沒有什麼可畏懼的了。對此,蘇軾怎能不感慨萬千。蘇軾告訴秦觀,自己也已寫好了墓誌銘,交給隨從帶著,沒讓兒子知道。至此,兩人再結同心。當他們一起吟嘯歌詠、泰然作別的時候,他們在精神上,已共同經歷了一次生死的洗禮,而能以最坦然的心境去面對一切厄難,他們的情感,也由患難之交而上升為生死之交。 5、王質無忌送貶友: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張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貶去潁州。當范仲淹捲起鋪蓋離京時,一些平日與他過從甚密的官員,生怕被說成是朋黨,紛紛避而遠之。有個叫王質的官員則不然,他正生病在家,聞訊後,立即抱病前去,大搖大擺地將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門外。在那一人犯罪株連九族的封建社會里,王質能做到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真誠待友,和那些見利忘義之徒相比較,實在是難得可貴的。對范仲淹來說,誰是真朋友,誰是假朋友,此時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