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南北朝的故事

南北朝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4-07-05 09:02:30

㈠ 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故事,要簡短的

1、北魏毀佛

北魏武帝初崇佛教,後因受道士寇謙之等的影響,轉奉道教,並親受符籙,於440年改年號為太平真君。認為佛教系「西戎虛誕」,「為世費害」。

太平真君五年,詔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養沙門,九月殺政變未遂的僧領玄高、慧崇等。七年,太武帝西徵到達長安,見佛寺內藏有兵器,又查出釀酒、財寶,發現僧侶與室女私通,即立禁佛。

司徒崔浩上疏請誅天下沙門,毀諸寺院經像。三月,帝下詔誅長安沙門,並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廢除全國佛教。太子尊崇佛教,緩發詔書,使遠近皆有所豫聞。

因此四方沙門多亡匿逃脫,金銀佛像及經書被秘密收藏,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內寺宇建築卻多被毀。太武帝死後,文成帝繼位,詔復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復。

2、唐寓之暴動

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冬,唐寓之在新城(今浙江新登東)一帶結黨四百餘人。次年正月,利用會稽太守王敬則去京城建康「朝正」(正月朝拜皇帝)的機會,舉兵暴動,首先攻下富陽。

三吳地區(即今江蘇南部、浙江東部)的被卻籍者紛紛參加,眾至三萬。卻籍的民戶,大都是北來僑民,他們的戶籍本為白籍,因此暴亂者被稱為「白賊」。

唐寓之又攻下桐廬,進占錢唐(今浙江杭州西南)、鹽官(今浙江海寧南)、諸暨、餘杭等縣,並在錢唐稱帝,置太子,改國號為吳,建元興平。

以錢唐新城為皇宮,縣廨為太子宮,設置百官,以寒門出身的錢唐富人柯隆為尚書僕射、中書舍人,兼領太官令、尚方令。

唐寓之還派其將領高道度等進攻東陽郡(今浙江金華),殺東陽太守蕭崇之和長山令劉國重並遣將孫泓進攻山陰。

3、侯景之亂

侯景之亂,又稱太清之難,是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侯景發動的武裝叛亂事件。侯景本為東魏叛將,被梁武帝蕭衍所收留。

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於548年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亂,549年攻佔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將梁武帝活活餓死,掌控梁朝軍政大權。

侯景起兵後相繼擁立又廢黜蕭正德、蕭綱(簡文帝)和蕭棟三個傀儡皇帝,最後於551年自立為帝,國號漢。梁湘東王蕭繹在肅清其他宗室勢力後,派徐文盛、王僧辯討伐侯景,戰局逐漸扭轉。

駐守嶺南的陳霸先北上與王僧辯會師,於552年收復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殺死,叛亂終於平息。

侯景之亂後,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加劇了南弱北強的形勢。士族門閥在侯景之亂中不僅充分暴露了腐朽無能,而且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從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

出身江南寒人的陳霸先趁勢崛起,在亂後5年取代梁朝,建立陳朝。北朝的兩國尤其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亂的機會吞並大片南朝土地,國力陡增,為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北魏孝文帝改革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親政後,進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頓吏治,立三長制,實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為名,遷都洛陽,全面改革鮮卑舊俗。

規定以漢服代替鮮卑服,以漢語代替鮮卑語,遷洛鮮卑人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為漢姓,自己也改姓「元」。

並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處死太子元恂。

一系列舉動推動北魏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大力發展,緩解了民族隔閡,史稱「太和改革」,對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5、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發生於建義元年(528年),是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的政治事變。因事件發生於河南河陰縣(今河南滎陽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義元年),胡靈太後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元詡,冊立元姑娘和元釗為帝。並州契胡酋長爾朱榮假託孝明帝旨意,興兵攻打洛陽,守將望風而降。

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縣)溺死胡太後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藉助河陰之變,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世族大家消滅殆盡,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徹底改變了北朝統治集團的素質結構,最終改變了北朝社會的歷史走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河陰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魏孝文帝改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侯景之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寓之暴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魏毀佛

㈡ 魏晉南北朝民間故事

東晉周處除三害的故事:當地居民把周處、老虎和蛟龍稱為民間三害,周處聽說後,感到很慚愧,於是決心懸崖勒馬,上山除老虎,下海斬蛟龍,自己去從軍,為國家的效力,最後戰死沙場。
東晉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這個想必大家都熟悉就不必多說了。說一下,由於當時朝廷不想北伐,所以,祖逖的滿腔報國熱情最後付之東流,憂郁而死。
東晉王祥卧冰求魚的故事:王祥為了給母親治病卧冰,由於家裡窮,買不起魚,於是冬天脫衣橫卧江上,化冰求魚,感動了龍王,派一條鯉魚躍冰而出,從而治好了母親的病。
東晉王羲之愛鵝的故事:一天,王羲之乘船出門訪友,忽見前面清清的池水上,一群白鵝在戲水,互相嬉逐,它們是那樣的矯健俊美。王羲之目不轉睛地觀賞著白鵝的種種姿態和戲水的情景,一時被這景像迷住了,久久不願離去。於是他便向艄公打聽,養鵝的主人是誰。艄公說:「這群白鵝的主人是一位道士,你要是喜歡白鵝的話,何不將它買下。」王羲之聽了艄公的話,隨後找到那位道士的家中。道士知道王羲之是著名的書法家,探明了王羲之的來意後,心中暗暗高興,卻不露聲色地說:"我這鵝是不賣的,倘若右軍大人一定想要,請抄寫一份《道德經》來換吧。王羲之欣然同意。 回家後,王羲之當即就寫了起來,幾天後一本《道德經》就寫好。王羲之就用這聞名於世的《道德經》換回了山陰道士的一群白鵝。後來唐代大詩人李白還寫了一首詩來敘述這件趣事呢!「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東晉顧愷之畫龍點睛的故事。
南北朝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
本人有錯誤之處還望指出,願與君共勉。

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的厲史小故事200字

1.三顧茅廬 (推薦)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 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2.吃 瓜 留 子

諸葛亮不僅能種出好莊稼,而且還有一手種西瓜的好手藝。襄陽一帶曾有這么一個規矩:進了西瓜園,瓜可吃飽,瓜子不能帶走。傳說這條「規矩」也是當年請葛亮留下來的。

諸葛亮種的西瓜,個大、沙甜、無尾酸。凡來隆中作客和路過的人都要到瓜園飽飽口福。周圍的老農來向他學種瓜的經驗,他毫不保留地告訴他們瓜要種在沙土地上,上麻餅或香油腳子。好多人都來問他要西瓜種子,因為以前沒有注意留瓜子,許多人只好掃興而歸。第二年,西瓜又開園了,他在地頭上插了個牌子,上面寫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諸葛亮把瓜子冼凈、曬干,再分給附近的瓜農。現在,漢水兩岸沙地上的賈家湖、長豐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氣,個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還遵守那條「吃瓜留子」的老規矩。

3.神機妙算救後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後代說:「我死後,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牆裡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後,司馬0 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後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0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0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麼?」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0聽後,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裡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0,0打開信,只見裡面寫道:「訪問後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後三步。他剛站穩,只聽「咔嚓嚓」一聲響,0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0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後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後代一命。」看完這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後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4.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面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飢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准,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嗚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餵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裡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餵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聽了請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矇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復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只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歷歷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5.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丑」。阿丑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三英戰呂布.斬顏良.誅文丑.樂不思蜀.七步成詩.曹沖秤象.望梅止渴.木牛流馬.草船借箭.暗渡陳倉.舌戰群儒.偃旗息鼓.火燒赤壁.空城計.千里走單騎.七擒猛獲.火燒藤甲兵.

6.火燒博望坡
話說劉備屢次被曹操打敗,身邊軍士又不怎麼多,關羽和張飛等大將都與他失散了.劉備歷經千辛萬苦才找到了他們,於是他們一起去投奔劉表,劉表收留了他.而劉表的大將蔡瑁說劉備待在劉表身邊會把劉表的領土霸佔去,有危險.所以,劉表無奈,只好讓劉備到新野發展.
劉備此時十分想得到高人相助,到處尋訪,後來經徐庶和水鏡先生介紹,劉備才知道在新野附近的卧龍村裡住著一位自稱卧龍先生的高人---諸葛亮.劉備便三顧茅廬,終於把諸葛亮請出山.諸葛亮出山後只訓練剛招募的那幾千名士兵,張飛和關羽以為諸葛亮沒本事,一點兒也看不起他.

曹操知道劉備得到了卧龍先生的幫助,不已為然,曹操的大將夏侯敦也以為諸葛亮只不過只個粗野山人,便請纓出戰,把劉備的人頭提回來,曹操就撥了20萬兵馬讓他出戰.

劉備知道後,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便在博望坡觀察,又在這里埋伏了一些兵馬,等夏侯敦的到來.夏侯敦的大軍一到,劉備親率人馬向夏侯敦發起進攻,剛打一會兒,劉備就逃走了,夏侯敦派兵追趕,路上又遇趙雲,趙雲也是打了一會兒就撤,夏侯敦被逐步引到博望坡.夏侯敦的大軍剛到博望坡,諸葛亮下令射火箭,把整個森林點燃,夏侯敦的大軍就被困在火海里,劉備和趙雲往回沖,把夏侯敦的軍隊打散,關羽和張飛從遠處沖出來,把夏侯敦的大軍一一消滅,夏侯敦也差點喪命沙場.
這一仗,諸葛亮重創曹軍,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威信,還使曹操損失了十幾萬大軍,也讓劉備得到了萬民敬仰!更使各君主對諸葛亮都怕之三分!

熱點內容
花手打一成語 發布:2024-07-08 03:22:30 瀏覽:42
激吻故事 發布:2024-07-08 03:10:53 瀏覽:473
反腐廉故事 發布:2024-07-08 03:02:01 瀏覽:961
什麼什麼什麼公成語 發布:2024-07-08 02:57:40 瀏覽:225
猜成語泵 發布:2024-07-08 02:45:33 瀏覽:336
手手打成語 發布:2024-07-08 02:29:55 瀏覽:802
3和4成語 發布:2024-07-08 02:09:08 瀏覽:721
十開頭成語 發布:2024-07-08 02:04:58 瀏覽:17
成語二個聲 發布:2024-07-08 02:00:45 瀏覽:740
短的四字成語 發布:2024-07-08 01:59:11 瀏覽: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