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成語故事 » 中華美食故事

中華美食故事

發布時間: 2024-06-28 19:10:06

1. 有關食物的歷史故事

1、東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一月三日(1089年),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

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2、太白鴨和李白

唐代詩人李白小的時候跟父親就住在四川,直到25歲才離開四川。在四川的時候他很愛吃當地名菜燜蒸鴨子。後來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寵愛,入京被封為翰林學士。他以年輕時吃過的燜蒸鴨子為藍本,做了一道蒸肥鴨獻給玄宗,玄宗非常欣賞,將這道菜賜名為「太白鴨」,一直延續至今。

3、西施舌和西施

傳說在春秋時,越王勾踐藉助西施的美色消滅了吳國,然後越王想接西施回國,但是越王的王後因為嫉妒西施的美貌,害怕她回來之後受寵,便找人將西施沉於江底。西施死後化為這貝殼類「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盡訴冤情,人們就把這類貝殼做成菜取名西施舌。

4、餃子和張仲景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告老還鄉,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向窮人舍葯治傷。他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一起煮熬切碎後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

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爛耳朵就好了。張仲景舍葯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

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葯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5、光餅和戚繼光

福建福安一帶有一種地方名吃叫光餅,說起光餅的歷史,還得從戚繼光抗倭說起。當年倭寇猖獗,行跡不定,忽而蜂擁登陸,忽而呼嘯而去,還不時黑夜偷襲,殺人放火。戚繼光率領義兵追殺捕剿,貴在神速,對埋鍋造飯,總嫌拖延時間,但又想不出另外的辦法。

有一次,戚繼光行軍途中,有一個老農獻上許多中間有個小孔,外邊放芝麻的咸餅,以作慰勞。並且說:「別看這餅光光的,它可以用繩子穿著帶在身邊,餓時撕下,就可充飢。」戚繼光連聲稱贊說:「老伯伯,你想得真周到,真要謝謝你了。有了這光餅,以後行軍不會再耽誤時間了。」

消息傳開,各地百姓都爭先做光餅獻給軍隊,「光餅」的名稱便從此流傳了下來。後人感念戚公,便把這種小餅叫作「繼光餅」,這種叫法如今在福安等地依然保留著。

6、貴妃雞和楊貴妃

一日,唐明皇與楊貴妃飲酒取樂。楊貴妃喝的爛醉如泥,突然撒嬌道:我要飛上天!玄宗以為她要吃什麼「飛上天」,於是命廚師做一道「飛上天」菜獻上來,這讓廚師們很無奈。

忽然一位廚師急中生智說:「買幾只童子雞來,斬下翅膀,燜煮熟爛,不就是『飛上天』嗎?」當把這道菜呈上來後,楊貴妃吃了一口,連聲稱贊:好吃,真好吃!因這道菜貴妃極愛吃,於是就有了「貴妃雞」的美名。

2. 中國飲食文化中的故事

1、每逢新春佳節,尤其在北方,餃子是年夜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

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因為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子」為「子時」,「餃」與「交」諧音,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喜慶團圓」之意。

2、春節吃湯圓,意味著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

四川地區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湯圓,湯圓叫「元寶」,吃湯圓叫「得元寶」。揚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湯圓,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團圓。

3、年糕

年糕最早只是作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用的,後來才逐漸成為春節傳統美食。春節吃年糕多出現於南方,多以紅、黃、白三色出現,寄寓了五穀豐登、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

4、春卷

南方的某些地區,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餅,烙得很薄,又稱薄餅。與數種生菜同食,名曰「春盤」。每年立春日,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5、八寶飯

八寶飯是上海人傳統年夜飯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徵團團圓圓、吉祥平安。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都一定要吃太平燕,也稱扁肉燕,所謂「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3. 中華飲食文化中有趣的故事

寫文學、歷史與美食見長的台灣專欄作家周芬娜的《品味傳奇———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三聯書店),就很巧妙地在美食之外綴上了名人的標簽:白先勇與桂林米粉的情緣、朱自清與揚州小吃的關系、張愛玲鍾愛海派西菜的理由、江南名家的美食情緣……四川老報人、有「飲食菩薩」之稱的車輻在他的《川菜雜談》(三聯書店)中,專門設有「文化人與川菜」一輯,收有張學良、張大千、李吉力人、沈醉等人的飲食掌故,讀來妙趣橫生。《食的故事》(朱振藩著,嶽麓書社)中,一道宮保雞丁會牽引出丁瑩楨拔除惡太監安得海的故事,一碗鹹肉粥竟然牽涉到南宋陸秀夫護送小皇帝逃難的歷史!除了菜色的趣味,人物、故事、再加上歷史背景的串連,讓飲食變得更有韻味。《吃在中國之南方飲食掌故》、《吃在中國之北方飲食掌故》(百花文藝出版社)兩本書則乾脆直奔主題,以省份劃分地域,專門收入眾多飲食軼事,不僅說故事,更對若干名吃的來源甚至首創者進行考證,充分顯示了我國飲食文化的源遠流長。在這些書中,關於飲食的內容只是載體,作者真正的用意是透過飲食來表達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因此很受文化素養較高的讀者的青睞。
文化學者徐城北對飲食相當有研究,他的《京城雜吃》(人民文學出版社)字里行間洋溢著對京味兒文化的偏愛,透過飲食折射出北京的滄桑變遷。《老饕漫筆:近五十年飲饌摭憶》(三聯書店)是近來影響頗大的飲食文化圖書,作者趙珩自稱是個饞人,自謂「老饕」,書中所寫的飲食涉獵甚廣,從中可以窺見作者的人生閱歷之豐富。《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中國吃的故事》(百花文藝出版社)是兩本來自台灣的飲食文化佳作.
《中國吃的故事》敘述華人海外飲食體驗的《吃到天涯》(世界知識出版社),《吃的自由》(符中士著,人民文學出版社)、《吃遍天下———神州美食地圖》(趙繼康著,山東畫報出版社)、《左燒烤右煨湯》(古清生著,作家出版社)等等都是極具個人化色彩的飲食文化圖書。

熱點內容
龜開頭成語 發布:2024-07-01 03:11:17 瀏覽:190
成語玩命猜鍾 發布:2024-07-01 03:10:39 瀏覽:19
貂看圖成語 發布:2024-07-01 02:49:28 瀏覽:407
什麼姿成語 發布:2024-07-01 02:49:27 瀏覽:882
臉部成語 發布:2024-07-01 02:37:27 瀏覽:831
80年代中央台美劇爸爸帶三個孩子兩個舅舅 發布:2024-07-01 02:30:23 瀏覽:245
一座山打一成語 發布:2024-07-01 02:28:08 瀏覽:924
汪汪隊講故事 發布:2024-07-01 02:22:44 瀏覽:392
名人教子的故事 發布:2024-07-01 02:17:25 瀏覽:527
兒童故事對話 發布:2024-07-01 02:03:54 瀏覽:690